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三國5·出師北伐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慧眼之士

三國5·出師北伐 吉川英治 4721 2018-03-13
李嚴作為掌管軍需糧秣的重臣,多年來在內政上一直獨當一面,他的去職,必然導致了蜀國內政各方面的改革,蜀軍也藉機獲得了暫時的休整。 陡峻難行的蜀道,對於任何負責糧秣運輸的官員來說,都是難以克服的自然險阻。而蜀廷朝臣之中,唯有孔明足智多謀,幹練果斷,一旦他率軍長期遠征異地,國內必然會出現各種紛爭內耗,這兩方面的難題耗費了孔明大量的精力。 偏偏後主劉禪並非聰穎英明之君,處事優柔寡斷,且極易輕信讒言。但孔明對這位先帝遺孤盡心輔佐,與當年忠貞侍奉劉玄德時並無二致,甚至更為殫心竭力,劉禪因此也對他異常尊崇倚重。然而一旦孔明離開成都,總會有人搬弄是非,蠱惑後主,以致經常令遠方的孔明受到牽制。有鑑於此,孔明借李嚴去職之機下定決心:“三年之內必須大力整頓內政。”

他擬定花費三年時間,讓軍隊養精蓄銳,儲積兵器糧草,然後再捲土重來,一統漢室天下,以報先帝知遇之恩。 儘管政務繁重,日理萬機,孔明仍時刻不忘進軍中原的宏圖,夢寐之間亦不曾忘記。一統漢室天下,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他彷彿正是為了實現這一宏圖,才生活在世上。 三年之間,孔明體恤民生,獎勵農耕,被百姓譽為慈父;他注重振興教育與文化,使兒童知書達理;孔明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傳承,極為重視為師者的道德涵養;他深諳內政治理的關鍵係於官吏,因而嚴厲整肅官風,官吏若瀆職枉法,便加倍懲罰,並將其罪責公示。 他不厭其煩地諄諄告誡:“倡導良好風氣,切不可一味呵斥指責民眾,而應以身表率,使民眾效之。為師者與為官者領風氣之先,只要克己垂範,展示良好風範,諸種惡習自會改觀。”

短短三年之間,蜀國的國力迅速恢復充實,朝野風氣為之一新。 這一天,孔明向後主啟奏道:“三年養精蓄銳,大展宏圖之日終於來臨。如今糧草豐足,軍器完備,人馬雄壯,正可以六度揮師中原伐魏。臣已是知天命之年,此番征戰,前途未可臆測。願陛下效法先帝,凡事多聽輔臣良言,慈愛百姓,養護社稷,以完成先帝遺命。臣雖遠在前方戰場,但心會時刻隨侍在陛下左右,孔明雖不在成都,也是在為護衛成都而戰。” 後主聽完孔明如此告別,一言不發,只是掩面而泣。 就在孔明要六度出師伐魏之際,成都城里傳開了一些不吉利的流言,說宮門前的柏樹每夜發出哭泣之聲,又說有數千羽南方飛來的候鳥忽然投入漢水而死。散佈這些流言的人顯然是想要阻止孔明出師,但孔明胸懷壯志,主意已決,絲毫未被這些荒謬的流言動搖。

這一天,他命有司設太牢祭於成都郊外的先帝陵廟,自己親往祭拜。只見他涕泣不止,口中祈念許久。他在劉玄德靈前立下何種誓言不須贅述,看官自然明白。 數日之後,遠征大軍從成都出發,蜀帝親率文武百官,一直送到成都城外。 蜀道險,蜀水急,孔明又一次率領大軍,從其間蜿蜒跋涉而過,不幾天后,便到達了漢中。 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孔明尚未挺進中原,便收到了一個噩耗——關興病歿了。 前次張苞傷重不治而亡,今番又接關興病歿噩耗,孔明受到的打擊絕非一般。此時正值六度出師中原進行遠征,這無疑使此次出征更增添了悲壯的色彩。 蜀軍在漢中集結之後,三十四萬兵馬分五路向祁山挺進。 卻說魏國因前一年傳說有青龍自摩坡井內而出,故改元為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孔明出師之時,正值魏國改元後的第二年——即青龍二年的春二月。

司馬懿平素經常觀察天文,近年來他看到北方星氣雲象強勁旺盛,顯見魏國正逢吉運;而反觀蜀天,卻是晦澀暗淡,奎星犯太白,因而他預言道:“當今天下的鴻運必將集於我大魏皇帝一身。” 恰在此時,傳來了孔明蟄伏三年之後六度出兵祁山的消息。 司馬懿得報,不覺大喜過望,“來得正好!天命已定,我大魏運勢隆盛,此番征戰,蜀軍必敗無疑。” 他拜領了魏帝詔命,隨即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出戰準備。 臨出發前,司馬懿又對魏帝曹叡奏道:“當年夏侯淵在漢中戰死後,遺下四個兒子,他們為報蜀國殺父之仇,無時不在切齒扼腕,希望陛下能恩准此四人隨軍出征。” 曹叡當即照準。 夏侯淵的四個兒子資質出眾,與前番大敗於孔明的夏侯楙駙馬大不相同。長子夏侯霸弓馬嫻熟,武藝超群;三子夏侯惠熟讀兵書,諳知韜略;另兩個兒子名喚夏侯威與夏侯和,也是知名的青年才俊。

司馬懿將魏國諸州的精銳集中於長安,總共有四十四萬之眾,隨後如前次一樣,在渭水前布下了戰陣。 祁山的蜀軍與魏軍至今對壘多次,雙方均愈益重視戰術研究,各自的裝備與兵力也不斷增強,與最初兩次交手時相比,雖然並未經過多少年月,但雙方的實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魏軍此番使用的戰術與前幾次不同,司馬懿首先命令五萬工兵砍伐竹木,在渭水上游架設了九座浮橋,讓夏侯霸、夏侯威兩支人馬渡過渭水,在渭水對岸構築陣地。如此積極的進攻態勢,魏軍以往從未採取過。 在中軍背後東部的曠野上,司馬懿還頗有用意地建起一座城池,以此作為永久性基地。 此次蜀軍的備戰,也更為體現了孔明進行持久戰的堅定決心。他在祁山建造的五處陣營,與以往相比,規模並無甚不同,但在斜谷至劍閣途中,他又修建了十四處營寨,每處均派強兵駐守,構成了與蜀中呼應、確保運輸聯絡的系統。這一舉措不啻是在無言地宣示孔明的決心:不滅魏國,誓不收兵。

這一天,一處陣營送來敵軍異動的情報:“魏軍大將郭淮、孫禮統領隴西兵馬進抵北原,目的不明。” 孔明得此消息,即召諸將說道:“司馬懿派兵於北原安營,是怕我像前次那樣斷其隴西之路,才急忙早做準備。我們不如就此擺出進攻北原的態勢,司馬懿怕失隴西,必派主力精銳前去救援,那時我軍便可攻其不備,乘虛直搗渭水側畔的魏軍大本營。” 北原在渭水上游。孔明的計策是將百餘隻木筏堆滿乾柴,挑選五千熟習水性的士兵隨木筏去襲擊北原,待魏軍主力出動前去增援後,立即點燃木筏上的干柴,使其順流而下,一舉燒毀敵人的浮橋,乘勢消滅已渡過渭水的夏侯霸、夏侯威兩支人馬,並立即派大軍登上渭水南岸,奪取魏軍大本營。 孔明的妙計若想引得魏軍上鉤,卻須騙得過司馬懿才行。

司馬懿最終還是看破了孔明的計策。 “孔明現將許多木筏漂浮在上游,擺出一副要攻北原的架勢,實則肯定是打算尋隙放木筏順流而下,點燃滿載其上的干柴與油脂,將我們的幾座浮橋燒毀。” 他對夏侯霸、夏侯威授予應對機宜,又對郭淮、孫禮、樂綝、張虎諸將分別下達了密令。 過不多時,蜀軍開始進攻北原,拉開了兩軍交戰的序幕。吳懿、吳班則按照既定計劃,率領熟習水性的五千蜀兵,將柴草堆滿百餘隻木筏,在渭水上待命。 夜幕降臨了。北原的魏軍守將孫禮出陣迎戰,未經幾個回合,便敗下陣去。領兵來攻的魏延、馬岱見其敗得蹊蹺,心中生疑,不敢貿然追擊。正猶豫間,四下鼓鳴喊聲大震,魏國軍旗也忽然從隱蔽處閃現出來。 “司馬懿恭候已久!”

“郭淮在此!” 只見左右殺出的兩支人馬,合成半圓形的戰陣,將蜀軍逼迫到河邊。 魏延與馬岱雖率軍殊死奮戰,無奈身處毫無勝算的地勢,轉眼之間,手下大半蜀兵或落水淹死或被誅殺,魏延與馬岱九死一生,總算突出了包圍。 卻說吳懿、吳班此時早已忍耐不住,率領手下乘著木筏開始順流而下。但木筏尚未飄到魏軍搭建的浮橋,便被張虎、樂綝在河中拉起的繩索攔住,緊接著,雨點般的箭矢便向木筏射來。 這支蜀軍並未配備任何弓箭,只得設法將木筏靠岸,以圖上岸去與魏軍廝殺,但幾次靠近岸邊,均被魏軍的箭雨射得退回河中。蜀將吳班身中一箭,落水而亡,火攻之計徹底失敗,蜀軍傷亡慘重,大敗而歸。 木筏火攻的失敗,自然無法不累及王平、張嶷率領的兩支攻堅兵馬。

王平、張嶷奉孔明之命,一直在屏氣凝神地觀察渭水對岸的敵營動靜,只等看到燒浮橋的火光,便要立即攻進司馬懿的中軍大本營。豈知一直等到夜深,也不曾看到上游一線火光。 “奇怪!為何還不見火光?”張嶷等得不耐其煩,躍躍欲試地說道,“對岸敵營看來並無多少人馬,不如現在就衝將過去。” 王平卻不贊成貿然採取行動,堅持要等上游火起,“不管敵營防備如何薄弱,也絕不能只憑此地的狀況,就擅自改變原定戰鬥計劃。” 正爭論間,一名傳令兵飛馬疾馳而來,一見二將,急忙大聲喊道:“王、張二位將軍,丞相令你們火速退兵。北原方面已經戰敗,燒浮橋的人馬也遭到強烈阻擊,我軍已全面撤退。” “什麼?我軍全線大敗?”一向沉著的王平也不禁慌了手腳,急忙欲與張嶷領兵撤回祁山。

漆黑寂靜的渭水邊,方才還只聽得到流水潺潺與蘆荻蕭蕭,此時忽然響起一聲驚天動地的轟鳴,魏軍伏兵頓時從四面八方吶喊著包圍上來,“王平!你還想逃跑嗎?” “張嶷!看你能逃到哪裡去!” 本想聲東擊西,乘機襲擊敵人中軍大本營,不曾想弄巧成拙,反而掉進了敵人的陷阱。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王平與張嶷措手不及,兩支人馬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 一夜之間,蜀軍在渭水上下游各處連遭敗績,光是損失的兵力就超過了一萬人,孔明收拾各路殘兵之後,立即返回祁山營地。他征戰多年鮮有失敗的戰例,但此次鎩羽而歸,無疑對他以往的自信打擊不小,憂慮沉悶的心情也難免流露到了臉上。 孔明終日愁容滿面,這一天,長史楊儀又私下對他說道:“最近魏延屢屢出言不遜,中傷丞相,擾亂軍心,不知是何緣故?” 孔明緊鎖著雙眉點了點頭,“他的不平並非始於今日。” 楊儀詫異地問道:“丞相素來注重軍紀,既然對他的所作所為洞若觀火,何以如此放任他為所欲為?” “楊儀,此事我心中自然明白,但豈是能輕易說出口來的?你只要看看我軍營中還有多少良將,便知我的難言之隱了。” 楊儀聽罷孔明所言,頓時無語,他仔細品味孔明話中的苦衷,不覺痛斷肝腸。蜀軍連年征戰,將星次第隕落,如今堪用之勇將可謂屈指可數,而其中最勇猛過人者,非魏延莫屬。 他心中非常清楚,倘若現在除掉魏延,蜀軍的戰鬥力勢必更顯薄弱,這正是孔明對魏延一直不予處置的原因所在。 這一天,尚書費禕奉命自成都來到祁山,孔明一見到他,便直言相告:“尚書一路勞頓,理當先在此歇息數日,但我正有一件要務,除你之外,無人可以勝任。可否請你攜我寫的書簡,立即去出使吳國?” “丞相之命,豈敢推辭?不論何處,費禕都願意去。” “難得你如此爽快。那就請你將這封書簡交與孫權,還要憑你的才智,盡力勸說吳國出兵。”孔明交付給費禕的任務,是勸說吳國履行蜀吳同盟條約。他在書簡中詳述祁山戰況,告知蜀軍已將魏國的兵力悉數牽制於此,如果吳國履行同盟條約,現在發兵攻擊魏國側翼,魏國就會在兩面夾攻之下頃刻瓦解,中原之事指日可定,到時蜀吳同分天下,共造社稷之福。 費禕依孔明所託,即刻前往建業。 孫權看完孔明書簡,厚禮盛待蜀國使臣費禕。他對費禕說道:“吳國絕非對蜀魏戰局漠不關心,只是一直在積蓄充分的戰力,等待出征時機。如今時機既已成熟,只待擇定吉日,朕自會親率水陸大軍,高揚討魏大旗,溯江而上。” 費禕拜謝完畢,為了打探其所說出兵之事是否虛言,接著又問道:“只要陛下出師討伐,想那魏國不出百日便會滅亡,但不知陛下從何路進兵?” 孫權像是要誇耀自己一直在準備攻魏,只見他扳著手指,有條有理地回答費禕:“朕親率大軍,經居巢門攻取魏國的新城;再令陸遜、諸葛瑾等攻下江夏、沔口後進擊襄陽;又令孫韶、張承等出兵廣陵奪取淮陽等處;三處一齊進軍,共三十萬。” 酒宴開始,氣氛變得隨和輕鬆。這次輪到孫權問費禕了。 “現今何人在營中為孔明執掌軍功簿、統籌兵糧運輸等軍務?” “是長史楊儀。” “哪位勇將經常擔當先鋒?” “大多是魏延擔當。” “那就是說,孔明內靠楊儀,外依魏延?哈哈哈!”孫權意味深長地笑道,“我雖未見過楊儀、魏延,但多年來經常風聞他們的業績、品行,感覺此二人似乎均非足以擔當蜀國重任的人物。孔明如此賢明之人,為何偏要重用此等小人?” 費禕無言以對,只得支支吾吾敷衍搪塞一番。而後回到祁山復命時,將孫權所言原原本本告知孔明。孔明心中備感煩惱,口中卻不得不嘆服道:“孫權不愧是慧眼之士。看來人的外表無論裝得何等無懈可擊,也難騙過天下人的眼睛。魏延、楊儀的小人言行我自然早就知曉,卻不料吳國的君主也早已將他們看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