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說春秋之一·齊楚崛起

第17章 第十四章老子就是楚王

前704年,楚國與中原國家的第一次戰爭開始了,對陣雙方是以楚國為首的南聯盟和中原國家隨國。 在戰爭開始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春秋時期的戰法。按著區域不同,有不同的戰法。這裡先介紹中原諸侯的戰法。 春秋以車戰為主,通常出兵,只說車多少乘,不說人數。一來,戰車的人員配置是固定的,二來,戰車的多少直接代表著實力。 按《司馬法》所說: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這樣的配置類似於後來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謂的甲士三人就是:戰車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遠程攻擊;中間的“禦”是駕駛員;右面的“車右”,執戈盾,作近戰防禦。戰車是一車四馬,可以理解為四驅車:中間兩匹為“服”,左右兩邊的稱“驂”,或“騑”。

甲士三人中,“射”“禦”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周朝時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都是貴族的課程;“車右”更是選孔武有力、忠誠果敢的勇士擔任。 “甲士三人”都是貴族精英和無敵勇士,可見車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兩下的。簡單地說,車就像後來的高爾夫運動,那是貴族運動。而戰車後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戰士了,也就是工農子弟甚至奴隸。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況,那就是君主、主將坐在車上的時候。當此時,主將居中,御者居左,車右位置不變。由於主將在該車上,所以車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類似警衛團團長;御者是偏在一側馭馬駕車的,更得技術超群。 所以《左傳》中介紹戰爭時,基本都要說明主將的御者和車右。

車戰開始時,戰車駛向對方,兩方開始交戰:先是遠程,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後,車右用戈矛交戰;然後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是弓箭對射。這個過程為“合”。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然後兩車再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戰鬥就這樣不停的“回”“合”“回”“合”地繼續下去。直到有一方敗北,在“合”之後,不再“回”,直接駕車而逃。 因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減速,直接衝出戰場,因而有一定的速度優勢;勝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後,必須要減速再來一個“回”,才能發現對方的逃跑,從而再加速追逐,這就存在一個距離劣勢和一個速度劣勢,一般很難追上。

因為這個原因,古代車戰很難活捉對方的主將,除非他特別倒霉,譬如車壞了或者掉坑里了。 隨侯傾盡全國力量,一百五十乘戰車出戰。簡單計算一下,大約一萬人強。 兩軍對陣,隨侯觀察了楚軍的陣地,有些放心了。原來他還有點心虛,壯著膽子來迎戰,如今他是真的有些自信了。 楚軍陣地,粗粗點算一下,戰車一百乘左右。不過每乘戰車配置的步兵人數多一些,大約一百人,總數也是一萬人強。 在戰車數量上,隨國占優;在人數上,基本相當。 從陣形看,隨軍分為上下兩軍,兩軍之間有明顯空當,而楚軍並沒有分得這樣清晰。從隊列看,隨軍似乎更訓練有素,隊列十分整齊,而楚軍的隊列有些鬆散。 再看兵器,隨軍是一色的長戈,楚軍則亂七八糟,有長槍,有短刀。

“哼,楚軍果然是些烏合之眾。蠻夷之人,能成什麼大事?”隨侯對身邊的將士說。 “主公,楚人崇尚左,因此楚王一定在左邊,楚軍精英一定在左邊。我們集中優勢兵力衝擊楚軍右路,一舉擊潰他們,楚軍整個隊伍必然被帶動,之後我們乘亂擊敗他們。”到了這個時候,季梁實際上還有辦法避免隨軍的失敗。 “不當王,非敵也。”少師不屑一顧,他覺得不跟楚王照面,贏了都不刺激。 少師被楚國忽悠了,隨侯被少師忽悠了。 一通戰鼓,隨軍率先進攻。戰了沒有幾個回合,楚軍崩潰,紛紛逃命。 “追!”隨侯下令。 傳說中的事情,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 隨侯沒有去想一想,如果楚軍真的如此不堪一擊,江湖上關於他們的傳說怎麼能夠流傳?

南蠻一向是很狡猾的。隨國軍隊追出去大約十里路,他們來到了一個典型的丘陵地帶,樹叢茂密的丘陵地帶。戰車已經不能快速奔馳,否則就會翻車。長戈在這裡變得基本沒有用處,因為總是會被樹枝掛住。 楚國人一向是不喜歡車戰的,為什麼?因為在荊楚,山地多河流多而平原少,雨水多而晴天少,因此車難行。打仗時,很少有平地給雙方列陣,主要戰法就是亂戰混戰,而亂戰混戰使用短兵器更有利。因此,楚軍單兵作戰能力強,特別擅長在地形複雜的地點作戰。 正是因為如此,楚軍首次與中原諸侯作戰,在車戰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使用了誘敵深入的計策,將隨軍引到不利於車戰的丘陵地帶,之後伏兵四起,利用單兵作戰的優勢對付隨軍。 到了這個時候,少師才知道自己上當了。傳說中南蠻子非常狡猾,現在看來,南蠻子不是狡猾,而是大大的狡猾。怎麼辦?就在稍稍猶豫的時候,楚軍的伏兵已經從四面八方殺了出來,一個個手持短刀,高喊著不知什麼口號,震天動地,隨便掃了一眼,楚軍的人馬至少是隨軍的三倍。

少師見勢不妙,當時下定了決心。什麼決心?除了逃命,還能有什麼決心?可是,對於戰車來說,逃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掉頭掉頭,趕快掉頭!”少師急忙下令,御者急忙掉頭。 就算在平地上,車開快了掉頭也會翻車,何況是在丘陵地帶。少師的戰車掉頭掉得太急,直接翻了車,還虧少師身手不錯,長戟一撐,從車上跳了下來。驚魂未定,楚軍就已經殺到了。 隨軍的戰鬥力本來就不如楚軍,此時中了埋伏,戰車基本沒用,那還不慌了神?當下喊爹叫娘,亂成一團。被楚軍上來,砍瓜切菜一般,殺得七零八落。 少師拎著大戟,想扔了戟逃跑,又覺得沒面子,可是,拿著戟就跑不動。戰場之上,最忌諱的就是猶豫,一猶豫的工夫,楚軍發現這裡有隨軍的大將,於是一擁而上。這下,想逃跑也沒機會了,少師的長戟沒揮舞幾下,就被楚軍逼近身來,一頓亂刀,砍成了十八段。

還好,隨侯本身就綴在最後,見勢不妙,早早跳車逃命,後面季梁接應著,逃回城去。 第一次對抗,南蠻大勝。 少總理陣亡,戰車損失一半,隨侯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除了投降,真是沒有別的辦法。 季梁作為談判代表,來到了楚軍大營。 談吧。其實有什麼好談的?兵臨城下了,黃鼠狼和雞能談出什麼來? 可是別忘了:第一,楚國君臣很敬重季梁;第二,楚國君臣根本就沒有打算滅了隨國,他們還要隨國國君去周朝當一國兩制的使者呢。 “不談!這個時候,談什麼談?早幹什麼去了?”熊通故作姿態。 季梁聽了,起身,鞠躬,拍屁股,轉身,準備就走。 鬥伯比將他一把拉住了。 “老季,話還沒說,怎麼就走?”鬥伯比問。

“不瞞您說,我們對楚國充滿敬意,早前還簽署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原本我們都不想跟貴國打仗,都是少師那個傻冒非要打,結果就打成這樣了。如今我們誠心誠意來尋求和平,貴國又不肯了。那我們沒有辦法了,只好接著打下去。好在我們已經派人去鄭國、齊國和衛國求援了,三天之內必到,希望貴國給我們三天時間,三天之後再決一死戰。”季梁是什麼人物?這一套說法一個月前就想好了,剛才故意慢慢吞吞假裝要走,就是要把這番話說出來。 熊通有些傻了,他沒想到季梁根本不吃他那一套。隨國雖然敗了,守城守三天是沒有問題的,到時候援兵一到,後面就不好說了。 很顯然,現在熊通需要一個台階。 “主公,你看,少師這樣的蠢貨死了,老季這樣的賢能被重用了,這說明上天不要隨國滅亡啊,天意不可違啊,我看咱們還是和平萬歲吧。”鬥伯比及時給了一個台階,還順便拍了季樑的馬屁。

“好,既然鬥總理這麼說了,那就給季先生一個面子。說老實話,如果不是季先生來,那我們一定要滅了隨國。”熊通得了個台階,趕緊下來。 就這樣,和平降臨,兩國簽署了新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但是,和平是有條件的——和平歷來都是有條件的。楚國的條件有兩條:第一,季梁作為人質,前往楚國,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可以攜帶家屬。說白了,就是看好了季梁這個人才,弄回楚國當公務員去了。第二,隨國國君必須親自前往洛邑,向周朝天子提交有關冊封楚國為王的一攬子一國兩制提案。 帶著一國兩制的方案,以及南方多個小國的聯署簽名,隨侯前往洛邑,朝見周桓王。 別看隨國小,可是隨侯那也是周文王的後代,算起輩分來,那還是桓王的爺爺輩。沒辦法,歷代周王都是長子繼位,所以輩分越弄越低,基本上隨便來個諸侯都是爺爺以上輩的。

桓王召見,隨侯獻上地方土特產,問候了桓王,桓王也關心了隨國的人民幾句,之後,進入正題。 “大王,最近楚國在南面所向無敵,經常騷擾我們。現在我們這些小國商量,乾脆請天子封他們為王,那他們就不鬧事了。一國兩制嘛,他們雖然也是王,可是對外還都是咱大周朝的。”隨侯鼓足勇氣,把話說了出來,他要面子,不肯說自己是吃了敗仗,被逼前來的。 說完,隨侯取出一國兩制的草案,遞給桓王。 桓王粗粗看了一遍,臉色變得鐵青,也不說話,直接將草案摔在地上。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怎麼能夠有兩個王?一筆寫不出兩個姬字,你這不是吃裡爬外嗎?面對楚國這樣分裂祖國的卑劣行為,你不思阻止,反而助紂為虐,為虎作倀。你對得起列祖列宗嗎?你對得起自己的爵位嗎?”桓王也不客氣,當場將隨侯罵得狗血噴頭,無言以對。 退朝回來,隨侯仰天長嘆,如今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都難受啊。 沒辦法,隨侯買了些洛邑特產,無非也就是蔥油餅窩窩頭之類,灰溜溜回到隨國。之後親自去楚國說明情況,請求諒解。 蔥油餅被扔了一地,熊通非常憤怒。 費了挺大的勁,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老隨,這事我不怪你,不過你要表個態,是跟隨楚國還是跟隨周朝?”熊通厲聲問。 “那,那還用說,周桓王那孫子不是個東西,我當然願意效忠楚國了。”隨侯應聲說道。 “老鬥,你說怎麼辦?”熊通問鬥伯比,他對老鬥有些不滿。 鬥伯比一點也不急,因為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大王,正要如此啊。”鬥伯比慢吞吞地說。 “什麼?你叫我大王?”熊通有些驚訝,一國兩制都失敗了,怎麼叫我大王?誰封的? “不錯。我們提出一國兩制,就是不要分裂祖國。如今,周王不答應一國兩制,那就怪不得我們分裂祖國了,那是他逼的啊,分裂祖國的責任在他啊。所以,如今大王不必讓他封了,大王就是王,自己封自己就行了。”說來說去,最後落在這裡了。 所以,古人是很講究名譽的。即便楚國這樣的半蠻國家,分裂祖國也是要找個藉口的。 “從現在起,老子就是楚王。”前704年,熊通自立為王,也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稱王之後,開始更大規模的擴張,目的就是要和周朝全面對抗。 武王鞠躬盡瘁後,文王熊資接班。文王也不遜色於他爹,整天就是以滅別人的國家為樂。在文王這裡,楚國遷都郢,也就是如今的湖北江陵。 兩代楚王,滅了無數國家,有名有姓的有申國、鄧國、息國、權國等。 其中,鄧國和息國的被滅最為發人深思。 毛主席說過:落後就要挨打。 千真萬確。 弱小就要被滅。 也是千真萬確。 弱小而擁有美好的東西,那更要被滅。 更是千真萬確。 楚文王二年(前688年),楚國討伐申國。 從地理上說,楚國和申國不搭界。可是,楚國就是要打申國。不僅要打,而且楚文王親自帶隊。 楚國軍隊經過鄧國,鄧國在今天的河南鄧州。楚軍借路,鄧國歡迎歡迎熱烈歡迎,一來是怕楚國,二來兩個國家還是親戚。什麼親戚?楚武王的老婆是鄧祁侯的姐姐,也就是說,鄧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親舅舅。 甥舅相會,連乾三杯,然後說些“你媽好不好”“你姥姥很想你”之類的話。其實,說是甥舅,這還是這輩子第一次見面,感情肯定是沒有的。在楚文王的概念裡,鄧國就是一個小屁國家,高興了就來滅了它,不高興了更要滅了他。而對於鄧祁侯來說,這個外甥那就是天上掉下來的蔥油餅,今後就靠他混了。 酒過三巡,楚文王的話就多起來了,說話也不客氣了,拍著舅舅的肩膀叫老弟了。 酒喝多了,尿就多。鄧祁侯上廁所的時候,騅甥、聃甥、養甥三個人就跟過來。好像這也是鄧祁侯的三個外甥,看來鄧祁侯姐妹不少,因此外甥成群,這麼說來,這三個跟楚文王還是表兄弟。 “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左傳》上就這麼記載,大致意思是:舅舅,這表哥不是什麼好人。將來滅亡鄧國的,肯定是他。 (不如)趁現在這個時機宰了他,否則一定要後悔。 鄧祁侯拒絕了。 十年之後,楚國出兵滅了鄧國。 親戚靠得住嗎? 鄧國亡得冤嗎? 還有更冤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