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無奇

第27章 六、靈帝的煩惱

靈帝培植舅舅一家的勢力,是針對何皇后及大將軍何進勢力膨脹採取的對策。因為王美人事件,靈帝對何皇后開始厭煩,但由於何進在外面不斷發展勢力,靈帝暫時不能對她有所動作。 董太后扶持了哥哥和侄子仍然覺得難以與兒媳婦一家相抗衡,可自己家裡的人實在有限,她把目光轉向同族,仍然沒有什麼收穫。這時,一個人出現在董太后的視野之內,這個人也姓董,而且手握兵權,具有相當的威懾力。 他就是董卓。 董卓因為與冀州黃巾軍作戰不利而被免職,陷入事業的低谷。其實這傢伙天生是打仗的好手,尤其在西羌地區,與羌人打交道很是得心應手。 中平元年(184年)冬天,西羌地區的漢人擁立羌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帝國的護羌校尉冷徵,後又歸順金城(今甘肅蘭州)的漢人邊章和韓遂,殺死了金城太守陳懿,聲勢大振。第二年,他們打著討伐宦官的旗號,大規模向關中地區進攻。

朝廷趕緊調集軍隊迎戰,車騎將軍張溫此時已被授予司空的頭銜,他擔任對羌作戰總指揮,率領董卓、袁滂、周慎等幾支部隊屯兵美陽(今陝西武功一帶),掀開了新一輪西線戰事的高潮。 這一場混戰,打了好幾年,最終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贏家,反倒給雙方陣營打出了幾個軍事寡頭,董卓就是其中之一。 董卓一開始在張溫手下。張溫的性格在前面處理陶謙問題時已能看得出來,這是個好人,打仗也有一套,但心腸不夠狠。董卓比陶參謀還過分,作為下級,屢次不聽張司令的調遣,讓他開會他不來,讓他進攻他觀望。 有一次通知要召開一個重要會議,董卓仍藉故不到,惹惱了張司令手下的一個參謀,此人就是跟隨朱俊打黃巾軍的孫堅。孫堅見董卓如此無理,就向張司令進言道:“董卓此人太無理了,將軍可以此為由將他軍法處置,免留後患。”

事後證明,孫參謀很有眼光,他不僅明察現在,還能洞悉幾年之後的事。到那時,大漢的江山將被這個董卓糟蹋得不成樣子。 可張司令優柔寡斷的一面又出來了,他擔心地說:“董卓在涼州一帶很有勢力,如果殺了他,我們會有大麻煩。”孫堅嘆息而出,後來他離開邊防部隊,到荊州刺史部的長沙郡當太守去了。在另一方,韓遂殺了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逐漸兼併了各路反抗勢力,成為朝廷在涼州一帶最大的兩個敵人之一。 在涼州刺史耿鄙的一次招兵活動中,有一個做苦工的人跑來報名參軍,他的名字叫馬騰。此人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他父親馬肅娶了羌族女人,所以馬騰身上有一半羌族血統。 由於有良好的基因,馬騰生來人高馬大,作戰勇敢,職務不斷提升。不久,他的上司涼州刺史耿鄙以及漢陽郡太守傅燮被韓遂殺死,已經在耿鄙手下當了團級軍官(軍司馬)的馬騰於是投靠了韓遂,並和他結為異姓兄弟。

馬騰成為朝廷在涼州一帶未來若干年裡的另一個重要對手。 董卓繼續與邊章、韓遂、馬騰等人作戰,不斷立下戰功,職務升到了前將軍(中將級別)。這個人搞隊伍確實有一套,儘管有些簡單粗暴,但手下軍官對他都服服帖帖,大家不認朝廷的命令,只認董將軍的話,這支部隊成了他的私人武裝,整個隴西地區都成了他的勢力範圍。 “軍閥”這個詞,通常被解釋為“以武力作為政治資本、擁兵自重,佔有國家土地、國家資源,以擴充地盤為唯一目的,對於其他方面的建設通常少有建樹”。按照這個定義,董卓就是不折不扣的軍閥。放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董卓很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閥。董太后又是怎麼跟董卓續上家譜的呢? 董卓出生於涼州刺史部所屬的臨洮郡,屬西部偏遠地區,長年與西北少數民族羌人相鄰而居。董太后祖籍不詳,作為冀州刺史部轄區內解瀆亭侯的夫人,出身於西部遙遠邊疆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但這沒有關係,只要都姓董就好辦,董卓也樂意結下這門親戚。董卓的弟弟董此刻正在京城,董太后就認下了這個晚輩,讓兒子靈帝任命他為左將軍(也是中將級別)。 之前,靈帝曾任命董太后的哥哥董寵為驃騎將軍,侄子董重為衛尉,姓董的一家人現在有了四個帶兵的將軍(董寵、董重、董卓、董),安全係數大增,在兒媳婦面前腰桿也硬多了。董太后經常這樣教訓兒媳婦:“看你得意的樣兒,不就是依仗你哥哥嗎?小心我讓驃騎將軍要你哥的人頭!” 被后宮無休止的婆媳之爭攪得心煩意亂的靈帝,不到四十歲的年紀,已經感到身體越來越差。他現在著急的是,在他死後誰登上皇帝的寶座。 靈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劉辯和次子劉協。劉辯是何皇后所生,劉協是被何皇后毒死的王美人所生。為了防止劉協出意外,這些年來靈帝一直把他交給母親董太后撫養。出於對王美人的思念,靈帝對這個孩子的感情遠遠超過了長子劉辯。

此時,劉辯十四歲,劉協九歲。可以想像,一旦自己不在了,劉協也將生命不保,還有自己的母親、舅舅一家的人。 靈帝暗暗下定決心,不能讓何皇后和何進得逞,必須想辦法阻止劉辯成為繼任者。靈帝重用蹇碩也是這個目的,蹇碩支持劉協繼任皇位。 就在這個當口,還發生了一件對後來影響很大的事。 在劉氏宗親裡,有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名叫劉焉。劉焉字君郎,荊州刺史部江夏郡竟陵縣人。他是皇族出身,先祖劉餘是漢景帝之子,被封為魯恭王,後來遷到竟陵縣。 劉焉出身高貴,好學上進,在劉氏宗親裡屬於頭腦還算清醒的人。他看到劉氏這個金字招牌越來越不頂事,與其躺在上面睡大覺,還不如自我奮鬥,自我救贖,闖出一片新天地。當時,有這種想法的劉氏宗親還有不少,比如劉虞、劉表、劉岱,以及後來的劉繇、劉馥、劉曄等人。

當然,因為出身的原因劉焉在仕途上進步比較快,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南陽郡太守,以後又擔任了九卿之一的宗正卿、太常卿。 劉焉經常跟侍中董扶探討時局問題。董扶是益州刺史部人,對於星象學、占卜學很有些研究。董扶覺得劉焉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又出自皇族,前途不可限量,他勸劉焉找機會獨立發展。董扶給劉焉出了個主意,讓劉焉上書天子,改刺史為州牧,增強州這一級機構的組織能力和控制能力。 刺史是監察官,是中央特派員,理論上說除了監察權以外不能干預地方政務,改為州牧以後,則成為郡守的直接上司,負責管理本州的行政事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地方大員。 這項改革的核心是,變中央、郡國、縣、鄉、亭五級行政體制為六級,即在郡國與中央之間正式加上州這一級。

劉焉用董扶的建議上書天子,靈帝認為很有必要,決定馬上付諸實施。鑑於州牧一職舉足輕重,對於人選必須用重臣擔當,第一步先挑幾個民變比較突出的州進行試點,試點成功後,再在更大的範圍內推廣。 經過一番醞釀,決定首批試點的州為豫州、益州、幽州,擬任人選包括太常卿劉焉、宗正卿劉虞、太僕卿黃琬。這三個人都是現任的九卿,品秩二千石。 詔書很快下達,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黃琬為豫州牧,三個人現有的級別及待遇(品秩)不變,即刻到任。 這項政治改革對其後政局的影響很大。隨著州牧制的逐漸推行,加重了地方分權,催生出許多手握重權的實力派人物,東漢末年割據局面的形成雖然不全是刺史改州牧造成的,但也有它推波助瀾的作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