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無奇

第21章 六、群雄初亮相

在這場平息黃巾軍的戰役中,還有幾個人嶄露出頭角,引人矚目,換句隆重點的說法,就是登上了歷史舞台。 其實,這幾位算來也都是大家的老熟人了。 一位是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他很早就表現出異人之處。著名黨人郭泰曾經“奇之”,稱他為“王佐才也”。史書上說他“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跟青年曹操很相像,是文武兼修並在內心斷定天下一定會大亂的人。 黃巾起義前,王允擔任侍御史,負責監察方面的工作。這時朝廷抽調一部分中央幹部到地方任刺史、太守,充實地方實力,王允被任命為豫州刺史。到任後,王允很重視領導班子建設,先後引進了兩個名士,一個是穎川的荀爽,即“荀氏八龍”之一,是荀的叔父;另一個是孔聖人的後代孔融。皇甫嵩、朱竣與曹操在穎川郡與黃巾軍交戰,穎川郡是王允的地盤,他給予充分合作,給中央軍搞後勤,同時組織地方武裝作戰。

在一次打掃戰場時,王允從黃巾軍那裡發現了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軍暗中相通的書信,立即呈報給靈帝,張讓嚇得半死。可奇怪的是,靈帝除了痛罵張讓一頓外,並沒有再作深究。張讓“懷協忿怨”,捏造了一個罪名誣告王允。中平二年(185年)王允下獄,差點沒了命,幸虧大將軍何進出手相救,才保住一條命。王允隨後隱居了一段時間,接著到何進手下任職。 中平元年從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干部裡還有一個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以不羈聞於縣中”,他的父親做過縣長,但很早就死了。十四歲的時候,由於缺少管教,陶謙整天騎著根竹棍滿街跑(乘竹馬而戲),但是有人卻看好他,這個人是同郡的甘公,以前擔任過倉梧郡太守。甘太守甚至想把女兒許配給陶謙,遭到了甘夫人的強烈反對。

甘太守不以為然,非把女兒許給陶謙不可,最後陶謙成了甘家的女婿。甘太守沒有看走眼,陶謙後來被舉為茂才,擔任縣令,又做了幽州剌史。名將張溫主持西羌戰事的時候,把陶謙調過來擔任參謀(參軍事)。 黃巾起義暴發時,陶謙還在張溫那里當參謀,後來轉任徐州剌史。與王允不同,陶謙擔任徐州刺史可能是他要求或者積極活動的結果,因為他與上司張溫正在鬧彆扭,急於走人。 張溫對陶謙很不錯(接遇甚厚),但陶謙偏偏看不上這個上司。一次軍中宴會,張司令讓陶參謀負責行酒,就是當酒司令,這位陶參謀還真當事兒,真以為自己是司令了,藉著酒勁兒把張溫侮辱了一番。 張溫脾氣再好,這下子也受不了,一怒之下給陶謙判了個流放邊疆(徙謙於邊)。剛打發走陶謙,張溫的怒氣就消了些,有人又從中相勸,張溫於是下令將陶謙追回。按說陶謙該吸取教訓了,但他見到張溫的時候,仍然把頭抬得高高的,一副誓不低頭的樣子。

好在張溫沒有再發火,只是笑著說:“恭祖,你是不是得了痴病呀?” 在張司令那兒不好混,陶參謀開始考慮另謀高就。正在此時,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往地方上派幹部。可能是在積極活動下,他最終被派到徐州當了剌史。陶參謀之所以敢清高,因為他確實有兩把刷子,到任後,“擊黃巾,破走之”。 陶謙從此就扎在這兒不走了,徐州成了他的根據地。 還有一個人,朱俊在被任命為右中郎將時,堅持提出來要調他來當幫手。這個人名叫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縣人,是孫武的後代,時任下邳縣副縣長(下邳丞)。 史書上說,孫堅生得容貌不凡,性情闊達,好交朋友,年輕時做過縣吏、郡保安團團長(郡司馬)。當時,他家鄉一帶鬧海盜,頭目叫許昌(此為人名非地名),孫堅以郡司馬的名義招募精勇,與其它地方武裝共同討伐許昌,因為有功,被任命為鹽瀆縣丞,後又改任盱眙縣丞、下邳縣丞。

孫堅的仕途看來不太順,換了三個地方都是副縣級領導,擱在別人(如劉備)肯定撂挑子不干了,但孫副縣長干得挺好,《江表傳》(這本書是重點吹孫吳的,不過保存了不少孫吳方面的史料)說大家都挺愛戴他(所在有稱,吏民親附)。 朱俊聽說孫堅打過海盜,軍事上有一套,就請孫堅到手下當副團長(佐軍司馬)。孫堅從下邳趕往穎川前線報到的時候,不是一個人去的,屁股後面還跟了一千多號人,可見孫堅挺有號召力。 在隨後的戰事中,孫堅作戰勇敢,尤其是在朱俊指揮攻打宛城時,孫堅第一個登上城頭(身當一面,登城先入)。朱俊於是上報朝廷,升孫堅為所屬獨立團團長(別部司馬)。下面該說說盧植的兩個學生公孫瓚和劉備了。 公孫瓚字伯,幽州刺史部遼西郡令支縣人,屬於邊疆地區人氏。在郡政府當過文書(書佐),是一表人材,“有姿儀、大音聲”,受到太守的賞識,把女兒許給了她。

成為太守的女婿後,為了進一步栽培他,太守出學費把他送到幽州當時最有名的大學者盧植那裡學習。 在此期間,公孫瓚認識了同學劉備。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據說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這頂多是個像徵意義,因為此時是東漢不是西漢,雖然都姓劉,待遇差得老遠了。劉備的祖父叫劉雄,曾經做過東郡下屬的範縣令。父親叫劉弘,很早的時候就死了。 劉備的母親以“販履織蓆”為業,是個體戶兼手工業者。家境雖然不好,但這個母親卻很偉大,她知道讀書有文化最終才能出人頭地,所以劉備十五歲時,母親就給他收拾行李讓他去上學,拜的老師也是盧植。 這樣,劉備跟公孫瓚做了同學。上學期間,他們的關係很好,公孫瓚比劉備大,劉備喊他作大哥(以兄事之)。

除了公孫瓚這個同學外,劉備還有一個同學叫劉德然。劉德然的父親叫劉元起,是個大款,非常看好劉備,經常資助他,還有中山國的大商人張世平、蘇權等人,也資助過劉備。 看來,劉備年輕時就挺有魅力,太守的女婿跟他稱兄道弟,大款家的孩子跟他交朋友,大商人爭著資助他。他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呢?如果有的話,按說這些光輝事蹟史書都會記上一筆的。 但是翻開史書卻讓人傻了眼,關於劉備同學的個人鑑定,史書是這樣說的:“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是個典型的不學無術少年。史書還說他“身長七尺五寸(合一米七六),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並且說他“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這也許才是他的長處,這個個體戶家出來的孩子,最大的長處是能廣交朋友,會交朋友,能交到真朋友。

交朋友是件大學問,僅靠慷慨大方不夠,僅靠以誠相待也不夠,僅講義氣也不行,要交到真朋友、好朋友,交很多很多的朋友,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是:個人魅力。 事實證明,劉備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個人魅力。這個特點終其一生,同時代很少有人能超越,因此劉備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公孫瓚、劉備在盧植那裡畢業後各自發展事業去了,公孫瓚繼續在岳父手下當公務員(郡吏),劉備四處結交朋友,成果顯著,他認識了兩個陪他走過大半生的患難朋友:關羽和張飛。鑑於這兩位老兄的大名已為全宇宙的人所熟知,這裡就不再饒舌了。 盧植在冀州召兵,公孫瓚和劉備先後來到軍前效力,盧植對二人的安排是不一樣的。公孫瓚參軍前已經是國家幹部,有一定資歷,被盧植直接任命為團長(軍司馬)。常山國真定縣人趙雲,這時就在他的手下。史書上說,趙雲“身長八尺(合一米八八),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劉備是布衣百姓,盧植把他以及關羽、張飛,還有追隨他們的一干人編到校尉鄒靖的下面,暫不明確軍職,乾著再說。 在討伐黃巾軍的戰鬥中,公孫瓚和劉備都立了功,公孫瓚後來被提升為騎都尉,成為高級軍官,之後歸幽州牧劉虞統轄;劉備被任命為安喜縣副縣長兼縣公安局長(安喜尉)。如果沒有黃巾起義,王允可能混個九卿之類的官當,如果祖墳上冒出青煙來,也有希望位列三公;陶謙恐怕還得在軍隊裡混日子,由於跟上級關係處不好,自己又是一身的臭脾氣,所以前途較為黯淡,幹到年紀一大把,轉業回家;孫堅要稍微好一點,這小子能吃苦、心態好,不過因為沒有後台,能幹到郡太守這一級,也得累個半死;公孫瓚行情最好,有可能混到邊防部隊裡跟北部少數民族作戰,如果戰績好的話,沒準能封個侯;劉備情況最差,建議他向商業、娛樂業方面發展,或者重新回爐,到盧老師那裡繼續上學,然後專心搞學問;趙雲群眾基礎看來不錯,可以在家鄉真定縣當個公安局長(縣尉)什麼的,如果有機會到部隊裡發展,沒準能混到校尉、中郎將這一級;關羽和張飛嘛,一個是流竄犯,一個是什麼事都愛管的閒人,都屬於社會不安定因素,估計擺脫不了受窮的命,如果不服氣想造反的話,結局不會比張角兄弟更好。

如果沒有黃巾軍,曹操想當“亂世英雄”的可能性不大,不過他可以轉行向“治世能臣”方向發展,以他的智商應該也能青史留個小名。 但是不久的將來,他們都人五人六起來,抄起傢伙大打出手,跟別人打,互相之間打,嘴裡都喊著“光復漢室”的口號,手底下乾的都是私活。東漢帝國搖搖晃晃地又走了幾十年,終於葬送在這幫人及其子孫們的手裡。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黃巾起義。一場黃巾起義,改變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命運。 因為黃巾起義,曹操過了一把帶兵的癮。現在,他又要脫掉戎裝換上文官制服了,他是品秩二千石的地方大員,即將到那個陌生的地方上任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