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曹操秘史3·烈士遲暮猶伏櫪

第31章 三、接受勸進

建安十八年(213年)四月,曹操結束了“三徵孫權”中的第一次遠征回到鄴縣。次月,獻帝派郗慮代表自己(持節)前來鄴縣,正式拜曹操為魏公,此舉標誌著兩漢施行了數百年的爵位制得到了突破,正式有了“公”這一爵位。 有人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一年前為何大規模增加魏郡所轄的縣數,再大的侯爵也只能食邑一個縣。曹操此前的爵位是武平侯,食邑是武平縣的一萬戶,獻帝給曹操破了例,又把武平縣周邊的陽夏縣、柘縣和苦縣增加為曹操的食邑範圍,使食邑數累計達到四萬戶。對於這項史無前例的封賞,當時曹操不敢接受,原因之一是根本沒有這項製度,他怕別人議論。 那次增加曹操食邑的做法有可能出自獻帝本人的意思,如果是出自於曹操,之後他又“讓縣自明本志”,那就不免給人以自導自演的印象了。獻帝破例給曹操增加到四個縣作為食邑,潛意識裡也是擔心哪一天曹操把現行封爵制度徹底給推翻了。

可是這一天仍然來了,獻帝也只能無奈。 就在幾個月前,還有一項重大政策出台——恢復了古代的九州制。根據《獻帝春秋》記載,其主要內容是:撤銷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冀州刺史部,撤銷司隸校尉部、涼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剛剛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銷交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並分別併入荊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根據本次行政區劃調整,目前天下共有兗州、豫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冀州、益州、雍州等九個刺史部,和“禹貢九州”的概念對比,雙方的差別只在益州一地,“禹貢九州”沒有益州而有梁州,但這兩個州指的都是一個地方。 按照調整後的區劃,目前“曹統區”的範圍包括冀州、兗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荊州、揚州的一小部。孫權擁有揚州的大部以及荊州的一小部,劉備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璋擁有益州,另外現屬於冀州刺史部的遼東一帶有公孫氏的割據勢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區也處於割據狀態。也就是說,截止本次行政區劃調整時,天下三分的局面尚未形成。

赤壁之戰造成了三足鼎立,這是沒錯的,但並非在戰後立即就形成三分的局面,它還有一個過程。 魏公不是“郡侯”,他的食邑範圍不僅包括魏郡,儘管這個郡已經有二十九個縣之多。根據獻帝頒布的詔令,魏公的食邑範圍還包括魏郡周邊的其它九個郡國,即河東郡、河內郡、魏郡、趙國、中山國、常山國、鉅鹿國、安平國、甘陵國和平原國,幽州和并州撤銷後,它們此時都隸屬於冀州刺史部。 這十個郡其實就是一個國中之國,姑且稱之為“魏公國”。 郗慮一行帶來了獻帝為策封曹操而發布的長篇詔令,這篇詔令仍然完整地保存於《三國志武帝紀》中,它文辭華美,相傳為供職於尚書台的陳留郡中牟縣人潘勗所做,他是有名的碑頌高手。 但凡這樣的文章讀起來都比較吃力,裡面典故和生僻字太多,肉麻的話太多,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不過裡面也有些實質性的話,比如說允許魏公國像漢初諸侯王那樣設置丞相以下的百官(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製)。

獻帝同時賜予曹操“九錫”的殊榮,根據歷史記載,從周公開始,到王莽再到隋唐時期的李淵,大約有十來個人被授予過“九錫”,包括孫權、司馬昭以及東晉的桓玄、南朝的李裕、隋唐時期的王世充等人。他們大都是在前朝受了“九錫”,轉眼就成了舊王朝的掘墓人,這讓“九錫”的名聲一落千丈,李淵、王世充之後再也沒人嘗試過了。 據《魏書》記載,曹操對魏公和“九錫”也進行了多次辭讓,有一次曹操說:“接受'九錫',建立國家,這是周公這樣的偉人才能承受的。漢初八個異姓王,都跟漢高祖在當老百姓的時候就共同起事,建立王業,功勞巨大,我怎麼有資格跟他們相比(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

當然,這只是客氣客氣,費了那麼大的勁,又是改區劃,又是四處做工作,哪有不接受的道理?曹操再辭讓,大家就搞了一個勸進,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魏書》裡記錄著一個三十人左右的勸進者名單,他們是:中軍師陸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勛、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以及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

這是一份難得的第一手史料,裡面有幾個人事蹟已經所知不多了,如劉若、劉展、董蒙、王圖、袁霸等,但在當年他們都擔任要職,並能躋身於勸進者行列,想必也並非等閒之輩吧。 在大家的勸進下,曹操表示接受魏公和“九錫”,但“魏公國”的範圍只能接受魏郡,不接受其他九郡(於是公敕外為章,但受魏郡)。荀攸等人再次勸進,言辭更加懇切,最後曹操才表示受命。 《魏略》一書保存著曹操拜謝受封的上書,雖然文字工整,文筆不錯,但一看就是秘書們的代筆,讀起來跟《讓縣自明本志令》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一年的七月,在鄴縣修建魏公國的社稷、宗廟。九月,在銅雀台的邊上修築了金虎台。十一月,根據漢初的製度,魏公國內設置尚書、侍中、六卿等官職,據《魏氏春秋》記載,魏公曹操任命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其副手(尚書僕射),毛、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他們大都從丞相府轉任而來,都是實幹型人才,初步搭建起魏公國的管理架構。

第二年即建安十九年(214年)正月,曹操按照舊時制度在魏公國耕種籍田。 所謂籍田,就是在春耕之前由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有祈求豐收之意。根據《通典》的記載,其具體的儀式是:當天一大早,以太牢之禮祭祀先農神,之後來到國都南面專門闢出來的千畝田地裡,天子親自執犁,來回耕作三次(天子孟春之月,乃擇元辰,親載耒耜,置之車佑,帥公卿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畝於南郊。冕而朱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這一年的三月,獻帝下詔明確魏公的地位在所有劉姓諸侯王之上,改授金質印璽、紅色綬帶,授予遠遊冠,獻帝派左中郎將楊宣、亭侯裴茂專程送來這些東西。 也是在這一年,“銅雀三台”中的最後一座竣工,取名“冰井台”。據晉人張載《魏都賦注》記載,這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三台不僅體量巨大,而且上面修有眾多的宮室,其中銅雀台一百一十間,金虎台一百零九間,冰井台一百四十五間。

僅台基就有十丈高的銅雀台位於正中,兩邊的金虎台和冰井台分別高八丈,最獨特的是冰井台,上面不僅有米窖和鹽窖,還修了數口冰井,從台上垂直伸向地下,利用井內的低溫儲藏冰塊和煤炭(石墨),即使在天氣較熱的時候,台上的人也能喝上冰鎮的飲料,吃上冰鎮的瓜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