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5

第64章 第十三章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繼承君位,是在公元前326年,也就是秦國在龍門舉行臘祭的那年。當時他才不到二十歲,上台後先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虛心向父親趙肅侯留下來的重臣肥義問政,並且增加肥義的俸祿。 第二件事,國內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養老金。 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秦國已經強大,秦惠王任用張儀為相,施展連橫手段,不斷蠶食中原各國的土地,三晉首當其衝。 趙武靈王知道,單靠趙國的力量,是無法與秦國抗衡的。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三晉必須聯合起來,共同抗擊秦國的入侵。 出於這種目的,他參加了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組織的五國相王,趙國成為三晉中最後一個稱王的國家。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組織五國伐秦,趙武靈王積極參與。但是,由於合縱各國各懷心思,最後真正討伐秦國的,只有三晉的部隊。秦國派樗里疾出關迎擊,將三晉聯軍打得大敗,齊國又趁火打劫,致使趙國遭受巨大損失。趙武靈王一怒之下,宣稱:“有名無實的大王,我不當!”於是去掉王號,令臣民稱自己為君。

此舉大有與合縱運動劃清界限之意。 確實,自此之後,合縱與連橫之間的數次交鋒,趙國基本上都沒有參與。即便如此,秦國仍然沒有放過趙國。公元前313年秦軍伐趙,攻取藺城,俘虜趙將趙莊。這一戰史稱“趙莊之戰”,秦軍斬首甚多,後來蘇代說:“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足見趙國損失之慘重。 趙國的威脅不只來自於秦國和齊國。 趙國東北與東胡相鄰,北面與匈奴相接,西北和林胡和樓煩接壤,這些都是游牧的少數民族,它們驍勇善戰,來去如風,經常襲擊趙國的邊境地區,燒毀房屋,擄掠百姓,給趙國造成很大的困擾。更有一個中山,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幾乎是“嵌”在趙國腹地,成為趙國的國中之國,讓趙武靈王吃不香,睡不好。

究竟怎樣才能讓趙國強大起來? 公元前307年正月,趙武靈王召見肥義商議天下大事,談了整整五天五夜。然後趙武靈王親自率兵討伐中山,一直打到房子(地名)。接著他又巡視代地,北至無窮(地名),西至黃河,遊覽了一圈之後才回到邯鄲。 他將所有大臣都召集起來開了一個務虛會,會議的主題是:如何將趙國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他在會上說:“過去我們的先王順應潮流,向南擴張勢力,又沿著漳河、滏水修築長城,攻取郭狼和藺邑,在荏地打敗林胡,但是未竟全功。現在我們北有燕,東有齊,西有林胡、樓煩和秦國,南有魏、韓,中有中山,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隨時可能滅亡,大家說怎麼辦?依我看,只有一個辦法,向胡人學習騎射之術。但是,咱們中原人穿的寬袍大袖很累贅,我想先從服裝著手,讓趙國人從此改穿簡短的胡服。”

此言一出,群臣嘩然。 自古以來,中原民族有一種驕傲,就是認為自己比周圍的少數民族高一等級。這種高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技術上,更體現在文化上。簡單地說,中原人認為自己是有教養的,而所謂的“四夷”是沒有教養的。孔夫子就曾經說過,“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君”,意思是夷狄就算有人管,也不如華夏沒人管,那是因為人的素質相差太遠。 中原人之所以有教養,是因為有先王和聖賢的禮樂教化,知道禮義廉恥。四夷則享受不到這種教育,所以又稱為化外之民。說到學習,從來都是四夷向中原學習,沒有聽過中原向四夷學習的。讓中原人穿胡人的衣服,簡直就像讓清朝人剪辮子、穿洋服一樣,完全不可理喻。 當時就有人在堂下嘀咕:“我們才不向胡人學習呢!太沒面子了,天下諸侯會怎麼看我們?列祖列宗會怎麼看我們?”

“騎射便也罷了,還要穿胡服,這不是全盤胡化麼?那樣做,符合我們趙國的國情麼?” “我們決不走胡服騎射的邪路!” 朝堂上像是炸開了鍋。肥義站在趙武靈王旁邊,大聲說道:“請大家安靜,聽主公訓示。”好不容易才讓群臣平靜下來。 這也是趙武靈王意料之中的事。他對群臣說:“我知道你們難以接受,但我要告訴你們,身為國家的大臣,失意的時候要表現出良好的品德,而掌權的時候就要做對君主、對百姓有益的事,這才是臣子的職分!如今趙國強敵環伺,危機四伏,要想突破重圍,必須要有非常之舉。自古以來,創造蓋世功業的人,必然會受到世俗的指責;凡有獨到見解的人,也會遭到愚妄之人嘲笑。我現在要用胡服騎射來訓練全國的百姓,培養他們的尚武精神,建立一支無敵於天下的騎兵,肯定也會遭到國人的反對。即便如此,我也不會改變主意,因為只有這樣,趙國才有出路,才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立足和生存。”

散會之後,趙武靈王將肥義留下來,說:“您看這事怎麼辦?大臣們都說不通,還怎麼在全國推行?” 肥義說:“您既然下定決心,就不用管人家怎麼說了。但是如果能夠先說服您的叔叔公子成,事情就好辦多了。” 公子成是趙肅侯的胞弟,在趙國王室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能夠做通公子成的工作,就基本上能消除王室中反對的聲音。趙武靈王先是派了大夫王紲(xie)去公子成府上轉達他的意思—— “我明天就要穿著胡服去上朝,也想看到叔父您穿著胡服。在家中應聽宗主的話,在朝中要聽君主的話,這是先王定下的規矩。叔父如果不穿,恐怕天下人會議論紛紛,看咱們趙國的笑話。改穿胡服不是為了生活舒適養尊處優,而是為了培養國人的尚武精神,增強趙國的軍事實力,請叔父一定要支持我。”

公子成很惶恐地說:“我長期臥病,沒能入朝向國君請安,十分失禮。國君要穿胡服的事,我已有所耳聞。現在國君既然派您專門來向我說起,我便斗膽說一句——中原本是四夷奉為楷模的地方,您卻要背離中原的習俗,去穿四夷的奇裝異服,這不是搞反了麼?” 王紲見話不投機,不敢多說,回去向趙武靈王禀報。趙武靈王說:“叔父有病,我應該去看看他。” 趙武靈王親自來到公子成府上,這時已經是深夜。叔侄倆寒暄一陣之後,屏退眾人,作了一番長談。 趙武靈王說:“所謂衣服和禮儀,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加方便而設計。斷發文身,裸露胳膊,是吳越一帶人民的習慣,主要是因為當地氣候潮濕,湖泊眾多,這樣穿著便於乾活。如果要那裡的人也像咱們一樣穿著寬大的袍子,不但行動不方便,同時還會覺得彆扭。”

公子成說:“您說得對,趙國這個地方,就不能像吳越一樣,所以咱們的老祖宗設計衣服,是根據本地的特點而設計的,您現在為什麼要改呢?” 趙武靈王說:“人的思想變了,國家的政策就得調整;客觀形勢變化了,禮儀也應該隨著變化。中原各國都講禮義,但是各個地方的風俗教化還是有很大區別,並不是完全按照先王最初確定的原則來定的。同樣是禮儀,秦國和三晉不同,趙國和魏國也不同。所以聖賢認為,只要對國家有利,就可以大膽變革,採用新的方法,不必拘泥於什麼先王之道。” 趙靈王的意思很簡單,從來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規矩,你別以為堅持穿傳統服裝就是沒有背叛老祖宗,其實早就背叛了!公子成聽了,呆若木雞,不知怎麼反駁。 趙武靈王又說道:“越是思想閉塞,越多古怪的規矩;越是歪門邪道的人,越喜歡強詞奪理,誇誇其談。對自己不能理解的事不妄加否認,這才是公正寬容的態度。我知道,叔父所講的是堅持習俗,而我講的是駕馭習俗。趙國夾在秦國與齊國之間,戰略地位很不利,又有東胡、林胡和樓煩不斷侵擾,必須大刀闊斧進行軍事改革,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才能應付越來越複雜的局勢。”

公子成顯然已經被說動了,但還是嘴硬:“我怕您這樣做,會招來天下議論,給簡主、襄主身上抹黑啊!” 簡主就是趙簡子,也就是趙鞅;襄主則是趙襄子,也就是趙無恤。三家分晉以來,趙國一直將趙鞅、趙無恤父子尊為國家的創始人。趙武靈王見公子成搬出簡主、襄主來壓他,不覺微微一笑,道:“當年,簡主選擇襄主為繼承人,就是因為襄主目光長遠,能夠吞併戎地,消滅代國,趕跑東胡,為趙氏開疆闢土。我現在要做的事,也就是要繼承襄主的遺志,為趙國驅除胡虜,鞏固邊防,怎麼是給祖宗抹黑呢?叔父就算不記得這麼遠的事,趙莊之戰咱們遭受的慘敗,總還是記得吧!” 聽到趙莊之戰,公子成便渾身發抖,意緒難平。他沒有再反駁趙武靈王,而是拜伏在地上,心悅誠服地說道:“老臣愚鈍,不了解您的遠大志向,竟然說三道四,實在是罪過。”

第二天一早,公子成和肥義都穿著胡服上朝,滿朝文武見了,知道這件事已經勢在必行,沒有人再敢提反對意見。趙武靈王於是下令全國都改穿胡服,招募騎馬射箭之士擴充騎兵。 這一年,秦國的甘茂剛剛攻下宜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