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5

第38章 公孫衍重建合縱

公元前326年,也就是秦國“初臘”的那年,合縱聯盟的盟主趙肅侯去世了,其子趙雍即位,即趙武靈王。 公元前325年,正當秦惠王、魏惠王、韓宣王在咸陽打得火熱的時候,齊國將軍田朌(fen)府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先介紹一下,田朌是齊威王的侄子,田嬰的堂弟。 據《戰國策》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伐齊,在徐州大獲全勝,曾經想威逼齊國驅逐田嬰(如前所述,齊、魏徐州相王,田嬰出力甚多)。有人勸楚威王:“您之所以能夠獲得徐州大捷,主要是因為齊國沒有用田朌。田朌為人忠信,有功於國,在百姓中享有很高聲譽。田嬰嫉妒田朌,故意不用田朌而用申縛。申縛是那種上級滿意、百姓不滿意的角色,所以您能夠輕易打敗他。現在你如果趕走田嬰,田朌必然上台,對於楚國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楚威王便打消驅逐田嬰的念頭。

由此可知,田朌是齊國的名將,在諸侯之間也享有盛名。 來找田朌的那一位,也不是什麼尋常之輩,而是曾任秦國大良造的魏國名將公孫衍。 當年秦惠王任命張儀為相,公孫衍回到魏國,魏惠王不計前嫌,任命他當了將軍。 對於在人才爭奪戰中屢屢失策的魏惠王來說,此舉無疑是亡羊補牢。但也有人認為,魏惠王是上當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陰謀論。公孫衍離開秦國,表面看是因為負氣,實際上是出自秦惠王和張儀的安排。換而言之,公孫衍回到魏國,其實是帶著潛伏任務的,這個任務就是破壞東方諸國的團結,為秦國的連橫創造條件。 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這種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但是,從這次公孫衍找田朌的情況來看,又難免讓人產生懷疑。

公孫衍對田朌說:“齊國和魏國各出五萬人,分別由你我帶領,不出五個月就可攻破趙國。” 為什麼要進攻趙國呢?合縱的關鍵在於山東諸國團結一致,連橫的要點則在於分化這種團結,讓山東諸國發生內鬥。齊、魏攻趙,不正是秦國樂意看到的嗎? 田朌是個典型的軍人,對政治不感興趣,他只是站在兵法家的角度對公孫衍的提議表示疑慮:“輕言用兵,國家便容易陷入危險。您把破趙說得如此容易,只怕將引致災難。” 《孫子兵法》開篇第一條記載:“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田朌的意思,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你卻如此輕描淡寫,一旦將國家拖入戰爭而不能獲勝,國家便危險了,你本人也逃脫不了懲罰。

公孫衍不以為然地說:“這就是您的不聰明了。齊王和魏王本來就不想打仗,咱們如果再把困難說得那麼大,他們就更不想打了。這樣的話,咱們這些人沒有用武之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遊士說客大行其道,搶走咱們的飯碗。十萬人攻趙,確實是少了點,但只要戰端一開,齊王、魏王就會想打贏,又怎麼會不派人增援咱們呢?” 公孫衍的話擊中了要害。 田朌果然說服齊威王發兵,公孫衍也說服了魏惠王,兩人各自率領五萬人馬討伐趙國。部隊尚未出境,齊威王和魏惠王都意識到自己被綁架了——五萬人馬投到趙國,幾無勝算,而戰端已開,豈有不全力以赴之理?於是只好增派大軍支援。 戰爭的結果,田朌俘虜趙將韓舉,獲趙國兩城;公孫衍也打敗了趙將趙護。

對於屢戰屢敗的魏國來說,這一戰無疑大大提高了士氣,也提升了公孫衍在魏國的地位。 這一戰還帶來另外一個意料之中的後果——趙武靈王震怒,將蘇秦找來劈頭蓋臉地批了一頓。 這就是你的合縱同盟嗎?魏國和韓國早就背叛盟約投靠了秦國,齊國和魏國還反咬咱們一口,這同盟究竟起到了什麼狗屁作用? 蘇秦無言以對。不久之後,他就離開趙國去了燕國。蘇秦這一走,合縱同盟就算徹底解散了。 蘇秦的離去,並沒有使張儀產生一種大獲全勝的感覺。事實上,蘇秦的合縱,除了外表華麗,聲勢浩大,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效果。合縱各國從一開始就貌合神離,各懷心思,彷彿就是為了滿足一下蘇秦的官癮似的,來了,去了,沒給世界帶來任何改變。

真正對秦國構成威脅的是公孫衍。 張儀敏銳地意識到,公孫衍聯齊攻趙,並非武人貪圖功名那麼簡單,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對蘇秦合縱的否定,另一方面卻是為了建立新的合縱,也就是惠施當年提出的“聯合齊、楚,共抗強秦”。 一個明顯的信號就是,魏惠王派太子魏嗣入質於齊,公子魏高入質於楚。 魏、齊、楚三國如果形成合縱,將比蘇秦的六國合縱更具實際意義。魏國很有可能藉勢而起,擺脫秦國的控制。 這是秦惠王和張儀不願意看到的。 為了將新的合縱扼殺在搖籃中,公元前324年,張儀親率大軍出函谷關,再度攻取魏國的陝地(今河南省陝縣),同時在上郡修築城塞,以鞏固上郡的防守。 公元前323年,張儀和齊相田嬰、楚尹昭陽在齧(nie)桑(今江蘇省沛縣)相會,強調要加強三國之間的聯繫,共同維護天下的和平。

就在這一年,公孫衍發起了“五國相王”。魏、趙、韓、燕、中山五國元首齊聚一堂,互相稱王。 五國相王被視為公孫衍合縱抗秦的標誌性事件,但是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齊、楚兩國沒有參加,這就等於主角沒到場,全是配角在唱戲。 齊威王不參加的理由很簡單:中山國那麼小,竟然也敢稱王,妄想跟寡人平坐平起,沒門! 楚懷王(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則提出,寡人本來就是王,不需要爾等承認!不過,要寡人參加,為爾等臉上添光也可以,請魏王廢了魏嗣的太子之位,改立魏高為太子。 魏高入質於楚,與楚國人關係密切。楚懷王此請,用意昭然若揭。魏惠王當然不會答應。楚懷王大怒,派令尹昭陽發兵攻魏,大敗魏軍於襄陵,一舉奪得八座城池。

昭陽意猶未盡,又想移兵東向,去討伐齊國。齊威王倒並不怕跟楚國打仗,只是覺得這仗打得未免冤枉,於是派了一個名叫陳軫的人去見昭陽。 陳軫先是祝賀昭陽攻魏取得勝利,然後問道:“按照楚國的軍法,破軍斬將,最高應該封什麼官,賜什麼爵?” 昭陽說:“封上柱國,賜執珪(gui)之爵。”楚國的官爵體係不同於中原,上柱國乃武將的最高等級,執珪則是爵位的最高等級。 陳軫又問:“還有比這更尊貴的官爵嗎?” 昭陽說:“那就只有令尹了。” 陳軫便給昭陽講了一個故事。楚國有個大戶人家,祭祀祖先之後,把一壺酒賞給幾個下人。這些人商量道,一壺酒幾個人喝,根本不過癮,不如各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成,酒就歸誰。有一個人畫得特別快,畫好之後,左手拿壺,右手繼續在地上畫,說:“我再給這蛇添上腳。”還沒添完,另一個人畫完了,奪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添上就不是蛇了。”

陳軫說:“您現在身為楚國令尹,位極人臣,帶領大軍進攻魏國,打得魏軍落花流水,連奪八城,又要移師進攻齊國。齊王對此十分害怕。您立下這麼大的戰功,又獲得這樣大的威名,已經足夠了。再打,楚王也不可能給您再封一個令尹。您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就像那個畫蛇添足的人一樣,只怕到時候身敗名裂,適得其反。” 昭陽聽了以後,認為陳軫說得很對,於是撤軍回國。 成語“畫蛇添足”的典故,即出於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