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5

第29章 圍魏救趙

上一章寫到,就在這一年(公元前354年)冬天,趙國進攻衛國,攻占富丘及漆地。衛國向魏國求援,魏惠王派龐涓率領八萬大軍伐趙救衛,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 據《戰國策》記載,大夫季梁本來外出辦事,聽到魏惠王要討伐趙國,半路上又折了回來,顧不上整理衣服上的褶皺,拍掉頭上的灰塵,就跑到宮裡去見魏惠王,劈頭蓋臉地問道:“聽說您已經下令龐涓討伐趙國,有那麼回事嗎?” 魏惠王說:“是,怎麼啦?” “為,為什麼?” “趙國無故侵略衛國,寡人重振先君的霸業,出面主持公道,有何不妥?寡人還想問你呢,派你去出使楚國,怎麼現在就回來了?”魏惠王不滿地看著季梁。 “是這樣的——我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正駕著車往北走。我問他去哪,他說去楚國。我就奇怪了,楚國在南邊,你往北走怎麼可能到得了楚國呢?可他說沒關係,他的馬好。我說,馬是好馬,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他不差錢。我說那還是不行,兩碼事。他又說,他的車夫技術很好。我便不再說話了。您想想看,他把方向搞錯了,馬又好,錢又多,車夫技術也好,這不是離楚國越來越遠嘛!您現在要重振先君的霸業,想取信於天下諸侯,卻又仗著兵精糧足去攻打趙國,這和想去楚國卻拼命往北走有什麼區別?”

成語“南轅北轍”,即出於此。 可惜的是,季梁苦口婆心,卻阻擋不住魏惠王炫耀武力的雄心壯志。即便是後來秦國乘虛而入,攻占了魏國的少梁,也沒有動搖魏國攻占邯鄲的決心,反倒是促使龐涓加快了進攻的節奏。 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353年春天,趙成侯的使者來到了臨淄,請求齊威王派兵救援趙國。 齊威王為此召開了專題會議。 相國鄒忌反對救趙,他認為魏軍勢大,龐涓又善於用兵,齊軍未可與之爭鋒。 大夫段干朋等人則主張救趙,主要理由是魏國已經十分強大,如果再攻克邯鄲,將趙國置於控制之下,甚至吞滅趙國,將對齊國構成嚴重的威脅。 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但是到了第二天,鄒忌又突然改變主意,同意了段干朋的意見。個中原因,是鄒忌的一位門客公孫閱當天晚上對他說了一番話。

公孫閱說:“此番伐魏,田忌必定為將。如果戰爭獲勝,則您也有功。如果戰爭失敗,田忌不是戰死就是逃亡,命運全掌握在您手上。這樣的事情,您又何樂而不為呢?” 鄒忌不是聖人——世界上本來也不存在聖人,公孫閱的話很輕易便打動了他。是啊,何不讓田忌這個傻瓜去沖鋒陷陣呢?輸贏只是國家的輸贏,對他鄒忌來說,卻是旱澇保收。 田忌很快被任命為遠征軍的統帥。這支軍隊的人數和龐涓帶領的軍隊一樣,也是八萬人。就當時而言,這已經是齊軍可以出動的極限了。 孫臏則以軍師的身份,坐在輪椅上隨軍出征,這也是中國戰爭史上首次出現的軍師的形象。很多人對中諸葛亮搖著羽扇坐著小車的形象感到疑惑,會提出“他又沒有殘疾為什麼要坐輪椅”之類的問題,答案已經寫在這裡——五百年前,軍師的祖師爺孫臏就是這麼出場的。

田忌領受了命令之後,便立即整頓軍馬,準備開赴邯鄲城下與龐涓決戰。 孫臏卻給了田忌一個否定的意見。 “恕我直言,魏國武卒橫行天下數十年,所向披靡,勝多敗少。如若正面交鋒,八萬齊軍絕對不是八萬魏軍的對手。” “可是救兵如救火,咱們如果不去邯鄲城下,還能去哪?”田忌對此表示不解,“而且,龐涓將軍師害成這個樣子,難道您不想早點將他的頭砍下來,快意恩仇嗎?” 孫臏搖搖頭:“個人恩怨總是要解決的,現在的當務之急卻不是找龐涓算賬,而是如何打敗魏軍。我實話跟您說,龐涓雖然陰險,卻不失為一代名將。我軍如果不遠千里趕去救火,他嚴陣以待,以逸待勞,擊敗我軍不過是舉手之勞。” “就算是軍師也鬥不過他嗎?”

“勝敗條件一目了然,就算是家師鬼穀子到場也無濟於事。” “那我們該怎麼辦?邯鄲的形勢已經萬分危急,如果我們再按兵不動的話,邯鄲必破無疑。主上怪罪下來,你我都擔當不起。”田忌想到鄒忌對自己的態度,不覺眉頭緊皺。 “當然不是按兵不動。”孫臏說,“我們是來解圍的,不是來打架的。解圍是個技術活,弄不好便會身陷其中,反受其亂。我的建議是,避實就虛,不要去邯鄲,改為直接進攻大樑。” “大樑?”田忌眼前一亮。 “沒錯。龐涓圍攻邯鄲,帶走了魏國的精銳,連秦軍進攻河西都不回防,可見其志在必得。但是如果我們進攻大樑的話,他絕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須趕回來救援。這樣一來,邯鄲的壓力就小了。而我們以逸待勞,在魏國與龐涓決戰,主動權操縱在我們手裡,獲勝絕非難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 在一本名為《三十六計》的小冊子中,“圍魏救趙”被列為第二計,其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意思是,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將其分散再打;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待其士氣低落再動手。應該說,這既是孫武用兵的原則,也是孫臏兵法的精髓。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 從齊軍跨出國門的那一天起,孫臏就開始不斷地使用各種手段迷惑龐涓。 先是向南進攻魏國戰略要地平陵(今山東省定陶)。平陵雖然城池不大,然而人口眾多,商賈雲集,歷代魏君都十分重視經營平陵,將城牆修得又高又堅固,留有重兵防守。從齊國出兵進攻平陵,途中還要經過宋、衛兩國之間的市丘,輜重隊伍很容易遭受攻擊。因此,從表面上看,齊軍一出國便進攻平陵,顯然是不明智的。這就給龐涓造成了一種“齊軍無人”的假象。

部隊接近平陵的時候,孫臏又命令主力停下,千里迢迢從臨淄和高唐調來地方部隊擔任主攻。結果可想而知,齊軍被打得鎩羽而歸。 消息傳到邯鄲城下,龐涓不禁冷笑一聲,認定齊軍主將田忌不過是個草包。 但是幾天之後,形勢突然發生變化。一支齊軍戰車部隊繞過平陵,輕裝疾進,直接突入大樑城郊,燒掠了十幾個村莊,而且放出風說,齊軍主力部隊即將到來,準備血洗大樑,一泄當年禀丘戰敗(公元前405年)之恨。 大樑城內人心惶惶。魏惠王沉不住氣了,派人給龐涓送去一封密信,令他火速回師救援大樑,穩定局勢。 龐涓收到密令,將半個月以來收到的信息作了一番分析,得出一個孫臏極想要他得出的判斷:齊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無非是想趁火打劫,從魏國撈到一點好處罷了。

那樣的話,邯鄲之圍可以不解,只需他帶領少量部隊火速返回國內,便可一舉擊敗齊軍。 他不知道,齊軍所有的行動背後隱藏著一個最大的秘密,那就是他的昔日同窗孫臏正端坐在中軍大帳中悄悄操縱著一切。這件事被列為最高機密,就連齊軍中也只有少數幾位高級將領知道。 龐涓決心快刀斬亂麻,命令魏軍主力繼續圍攻邯鄲,自己則帶領兩萬部隊偷偷離開了邯鄲城下,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孫子兵法》第七篇第二條記載:“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簡而言之,以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急行軍必定導致士兵大量掉隊。急行一百里,掉隊百分之九十;急行五十里,掉隊一半;急行三十里,掉隊三分之一。因此,急行軍乃是兵家大忌,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可輕易使用。

但是龐涓已經顧不上這麼多,他只想快點趕回國內擊潰齊軍,好讓魏惠王放心。 當他帶著一萬餘名疲憊不堪的魏軍趕到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的時候,等待他的是八萬名吃飽喝足、氣定神閒的齊軍。 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魏軍被擊潰,龐涓本人也成為俘虜。 他被押解到齊國的中軍大帳。在那裡,他見到了田忌,還有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 龐涓先是驚愕,接著大笑起來。 “果然是你,果然是你!”他用一種幾乎是歇斯底里的聲音說,“從這場戰鬥一開始,我就懷疑是你在背後操縱這一切。除了你,還有誰會這樣不遺餘力地用各種手段將我從邯鄲城下騙到這裡來?只有你,只有你有這個本事讓我上當。我真後悔,當初在大樑為什麼沒有殺掉你,為什麼要留你一條性命?殺掉你我就是天下第一了……不,你其實並不比我強,對嗎?如果你比我強,又何必費盡心思將我騙到這裡來,又何必躲躲藏藏不敢現身,何不在邯鄲城下與我光明正大地決一死戰?你還是怕我,怕我在戰場上打敗你。你害怕人家會說,鬼穀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龐涓,孫臏只是個廢物,是個懦夫!”說罷又是一陣狂笑。

孫臏只是憐憫地看著龐涓,靜靜地等他把話說完。他不想對龐涓的話進行任何反駁。這些年來吃過的苦頭使他明白人間的險惡,也明白人類的各種雕蟲小技。龐涓歇斯底里也罷,裝腔作勢也罷,對他來說不起任何作用。他知道,自己只要輕輕一揮手,刀斧手便會將龐涓拖出去,轉身拿進來一顆血淋淋的人頭。但他不想那樣做,他甚至不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龐涓的雙腳砍下來,再在龐涓臉上烙上一個碩大的印記。那樣的話,他與龐涓又有什麼區別? 他命人將龐涓押下去,暫且關押起來。 田忌忍不住問孫臏:“您難道就這樣放過他?” 孫臏說:“邯鄲局勢未明,留著他還有用處。” 果然,幾天之後消息傳來,邯鄲陷落了! 原來就在桂陵之戰的同時,圍攻邯鄲的魏軍發動一次總攻,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城門。趙成侯不得不帶領文武百官突圍而出,逃往代地避難。魏軍戰鬥力之強,委實不是吹的。

此後,韓國出於害怕齊國勢力西擴,也加入了魏國的陣營。公元前352年,魏、韓聯軍在襄陵(今河南省睢縣)打敗齊、宋、衛三國聯軍(可見孫臏也不是百戰百勝的)。 戰爭持續了兩年。公元前351年,楚宣王派大將景舍調停各國爭端。齊、魏、趙等國在漳水之濱締結了和平條約,史稱“漳水之盟”。 作為交換條件,齊國將龐涓送回了魏國,魏國則將邯鄲交還了趙國。楚國從中漁利,獲得魏國在睢水流域的大片土地。 對此,《呂氏春秋》評價道:(龐涓)圍攻邯鄲三年,士民疲憊,國家空虛,輿論批評,諸侯恥笑,魏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魏文侯建立的百年霸業,根基已經鬆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