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5

第21章 最大的難題:變法還是不變

衛鞅是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才攜帶著李悝的《法經》從大樑動身前往秦國的首都櫟陽(今陝西省西安)的。 公元前362年,秦軍攻占魏國的龐城之後,秦獻公便去世了,繼承君位的是年僅二十一歲的太子渠梁,也就是秦孝公。 秦國在春秋時期,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那就是秦穆公稱霸的年代。然而自秦穆公死後兩百餘年,由於晉國持續強大,秦國基本上被晉國隔斷了與中原的聯繫,只能偏安西陲,久而久之,竟然被中原各國視為狄夷。 進入戰國後,晉國解體,秦國趁機向東擴張,侵奪魏國的領地,又遭到吳起的迎頭痛擊,反而丟失了富庶的河西地區,可謂得不償失。 秦獻公上台後,秦國經過一系列改革,國力有所增強,幾次對魏戰爭都取得勝利,並迫使魏國遷都大樑。然而,和東方列強相比,秦國仍然十分閉塞落後,幾次局部戰爭的勝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魏之間力量的對比。魏國仍然控制著河西地區,而且在魏惠王的領導下,又在中原獲得了廣闊的戰略空間,對秦國形成了強大的壓力。

秦孝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布了《求賢令》: “當年我秦國的先君穆公自岐山、雍城興起,施行德政,振奮士氣,向東平定晉國之亂,飲馬黃河;向西稱霸於戎狄,闢地千里。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朝賀,為後世開創了基業,何等光大輝煌!然而到了厲公、躁公、簡公年代,接連幾世不得安寧,國家內憂外患,被三晉奪去了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獻公即位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就是為了東伐三晉,收復失地,恢復我大秦的光榮。寡人每念及此,便深感痛心。如果有誰能夠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必封官加爵,列茅分土!” 一時間,天下英雄紛紛湧入秦國,身形消瘦的衛鞅混跡於其中,並不顯得特別引人注目。

他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談了不到十分鐘,秦孝公便哈欠連天,將衛鞅打發走了,而且責怪景監:“你推薦的人狂妄無知,胡說八道,有個屁用!” 景監很鬱悶,回來之後便問衛鞅:“你都跟主上說什麼了?” “帝道。”衛鞅說,“不過看來他根本聽不明白,沒說幾句就打哈欠了。” 景監說:“什麼天道地道,我一概不懂。但我要告訴你,別在主上面前故弄玄虛,要說就說點實在的,他最不喜歡別人誇大其辭、信口開河了。” 衛鞅想笑又不敢笑,說:“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給他說點實在的。” 景監倒也耐煩,過了五天,又安排衛鞅和秦孝公見了一面。沒想到,兩人聊了沒幾句,衛鞅又被趕出來了。 不消說,景監又挨了秦孝公一通批,回來問衛鞅:“這次你又說什麼了?怎麼又被趕出來了?”

衛鞅說:“這次我說的是王道,還是不對他的胃口。” 景監說:“那咋整?” 衛鞅說:“請您再給我爭取一次機會,相信我,一定會讓主上滿意的。” 過了些日子,景監果然又安排衛鞅見到了秦孝公。會見結束後,秦孝公對景監說:“你的這位客人,原來倒也有些學問,今天聊得挺開心,你讓他過幾天再來找我。” 景監鬆了一口氣,回來告訴衛鞅。衛鞅不覺莞爾一笑,說:“我已經摸到主上的脈搏了。” 景監問:“你都說啥了?” 衛鞅說:“霸道。您有所不知,帝道王道,都是長治久安之策,然而須假以時日,不可急於求成。霸道則有如猛藥,藥力強,見效快,然而急功近利,恐留後患。主上是個性急的人,這次我給他下了點猛藥,下次再加碼,直接給他說強國之道,必成大事。”

幾天之後,衛鞅和秦孝公進行了一次長談。據《史記》記載,這一次,秦孝公完全被衛鞅吸引住了,聽得出了神,習慣性地想用手肘撐住席前的小方幾,卻撐了個空,摔倒在衛鞅面前。 衛鞅給秦孝公開的藥,其實就是魏國李悝變法加楚國吳起變法的升級版,大而言之,有四項內容: 一、重視農耕,發展經濟; 二、獎勵軍功,提升軍隊戰鬥力; 三、剝奪貴族特權,強化中央集權; 四、廢除人治,推行法治。 但是,光說服秦孝公還不行。長久以來,秦國的政治把持在貴族元老手中,國家大事,甚至包括國君的廢立,都是由他們說了算。例如秦怀公本來是流亡的公子,就是被貴族們從晉國迎回來當國君的,後來又被他們拋棄,遭到圍困而自殺。秦簡公也是從晉國迎入的。

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原來也是流亡在魏國,長達二十多年,目睹了魏國的變法與強大。後來被秦國的貴族迎立為君,才將魏國的政治理念引入秦國,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可想而知,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準備任用衛鞅變法,必須先過國內的貴族元老這一關,而他們,對於一個從魏國來的衛國人主持大局,並且一上來就叫嚷著要剝奪他們的特權,無疑是強烈反對的。 交鋒在朝堂上直接展開。 秦孝公說了一段開場白,大概意思是,國君的責任是守護社稷,臣子的責任是維護國君。今天我找你們來,是想告訴你們,如果秦國要強大,必須要變法,但是變法是大事,我怕天下人議論,所以想听聽你們的意見。 衛鞅馬上說,怕這怕那,什麼事都乾不了,主上既然決心要變法,就不要管天下人怎麼議論。而且高人行事,本來就容易遭到世俗非議;有真知灼見者,一定會受人嘲笑。蠢人等到事情發生後都弄不明白是什麼道理,智者卻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不可以和老百姓去共同謀劃新生事物,而只能和他們共享成功的快樂。所以說,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對老百姓有利,便不必遵循舊的禮制。說一千道一萬,主上您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秦孝公故作矜持地點了點頭,剛說一個“對”字,上大夫甘龍便說:“這件事要慎重!”甘氏是秦國的名門望族,甘龍本人在秦獻公時期出力甚多,也算是當年的改革派。但是,對於衛鞅那種推倒重來的激進式變法,他還是感到吃不消。甘龍對秦孝公說,自古以來,聖人不通過移風易俗來教育民眾,智者不改變已形成的法令來治理國家,不如保持原有的風俗,襲用舊有的禮制,因勢利導,徐徐而進,這樣老百姓能夠保持安定,官吏們也容易接受。 “您所說的,乃世俗之見。”衛鞅的詞措甚為鋒利,“平常的人自然安於舊俗,書生則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識。這兩種人,讓他們奉公守法還可以,但是不能和他們談論變法圖強,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甘龍勃然大怒,以手按劍,作勢欲起。衛鞅神色如常,繼續侃侃而談:“敢問上大夫,夏、商、週三代的禮制難道相同嗎?當然不同,而且有很大區別,可為什麼它們都能治理天下?春秋五霸的法制都一樣嗎?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特色,可為什麼他們都能稱霸一方?這些問題,在座的諸位大夫想過沒有?自古以來,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拘泥於成法;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平庸的人被禮制約束,不是嗎?”

甘龍聽著,按劍的手不覺鬆開,半晌沉默不語。另一名重臣元老杜摯見狀,大聲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言變法;沒有十倍的功勞,就不能輕易更換舊制。遵循過去的法度,不容易犯錯誤!” “您想的是不犯錯誤?”衛鞅臉上露出一絲嘲諷的笑容,“的確,什麼事情都一成不變,最不容易犯錯誤。可是您想,夏桀、商紂,他們因循舊制,不也是亡國了嗎?商湯、周武,他們積極變革,最終還不是得到了天下?請你們睜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競爭有多殘酷!魏國通過變法而強大,奪取了秦國的河西,至今沒有歸還。如果你們還停留在不犯錯誤的認識上,那麼接下來,魏國人就會繼續蠶食秦國的土地,直到讓你們走投無路!” 杜摯也被說得啞口無言。 甘龍、杜摯在秦國德高望重,這兩個人被說服(至少表面上),意味著衛鞅變法的主要障礙被掃除。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考驗衛鞅的真才實學了。但是在實施變法之前,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 他要找一個人,一個搬得動木頭的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