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6·大結局

第5章 秦、齊稱帝

公元前289年,蘇秦率領一百五十乘馬車的龐大使團進入臨淄,受到齊國方面的熱烈歡迎。齊閔王派親信大臣韓珉出高閭門(城門名),以諸侯之禮相待,並替他駕車而入。 韓珉是韓國人,但是與秦昭王關係很好,在秦、齊聯合的形勢下,受到齊閔王重用。 拜會齊閔王之前,蘇秦和韓珉進行了一次長談。 韓珉向蘇秦表達了自己對局勢的擔憂,認為趙國很有可能在將來成為齊國的敵人。 “傷齊者必趙。” 韓珉站在親秦的立場上,不希望齊、趙聯合,自然有這樣的判斷。 蘇秦馬上回答,趙國如果敢對齊國不利,那就好好修理它!他向韓珉表示:“只要您想辦法讓齊王重視我,我就一定可以讓燕國服從齊國的領導。齊、燕聯合,韓、魏必從,趙國說三道四就討伐它,不含糊。”

這個表態讓韓珉大為欣慰。 蘇秦與齊閔王的會面在齊國最豪華的章華宮中舉行,因為有韓珉的鋪墊,齊閔王對蘇秦的來意已經十分清楚,會談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 談到宋國問題的時候,蘇秦不失時機地給齊閔王加了一灶火。 他這樣說道:“進攻宋國有百利而無一害。宋、衛兩國唇齒相依,一旦佔有了宋國,衛國祇好俯首聽命。搶到了淮北之地,楚國的東部就暴露在齊國的威脅之下。佔領了濟西之地,趙國的河東便可自由出入。佔領了陶地,魏國就只好閉關自守。到那時,即便是秦國也不能與齊國分庭抗禮,就算是齊桓公的霸業也不能與大王相比。” 齊閔王怦然心動,但他還在猶豫。制約他進攻宋國的三個因素中,燕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宋國本身的實力不可小覷,但也不在話下;現在只剩下趙國這個障礙,一旦趙國干涉怎麼辦?

很快這個憂慮也被蘇秦消除。 蘇秦說:“我有把握讓趙國對這件事保持沉默。第一,我可以為大王去趙國做說客,跟趙王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搞清現在的形勢,不要輕舉妄動;第二,這次來之前,我已經說服燕王,派兵兩萬來幫助齊國進攻宋國;而且,萬一趙王不識時務,燕王已經做好準備從北方發兵牽制趙國。” 所謂“服務上門,質量三包”,也不過如此了。齊閔王心悅誠服地向蘇秦表示了感謝,不久便下達了進攻宋國的命令。 齊軍由大將觸子率領,浩浩蕩盪地從臨淄出發。燕昭王也派了兩萬人馬前來助戰。更讓齊閔王感到欣慰的是,燕軍還自備了半年的糧食,連後勤保障都不勞齊國費神。 然而,這次大張旗鼓的討伐行動,卻因為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半途而廢,還差點使得蘇秦的死間計夭折。

入齊助戰的燕軍將領張庫,是個性情剛烈的漢子,對幫助齊國人打仗本來就覺得很憋屈,再加上對齊軍將領的頤指氣使有意見,終於有一天爆發,跟齊國人對著幹起來。事情鬧到齊閔王那裡,齊閔王大怒,將張庫抓起來砍了頭。 消息傳到燕國,上下一片沸騰。蘇秦的死間計,本來就只有燕昭王和極少數親信大臣知道,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情,朝野之間難免群情激奮,要求對齊國用兵的呼聲日益高漲。 燕昭王本人也快沉不住氣了,齊國人欺人太甚啊!再怎麼說張庫也是燕國的大夫,而且是去幫助齊國攻打宋國的,齊王憑什麼砍下他的腦袋呢?難道還真把燕國當成自己的屬國了? 正當燕國君臣憋了一肚子氣,準備向齊國開戰的時候,蘇秦急匆匆地趕回來了。他要求燕昭王屏退左右,問道:“大王難道想前功盡棄麼?”

燕昭王說:“士可殺,不可辱,寡人寧死也不受這種窩囊氣。” 蘇秦跺了一下腳,說:“大王有沒有想過,這件事很有可能是齊王在試探大王的誠意?如果連這樣的考驗都通不過,還談什麼復仇大計?” 燕昭王猛然醒悟,問蘇秦:“那怎麼辦?” 這件事關係到國家的榮辱,處理不好的話,不但影響士氣,也會在國際上遭到恥笑。 蘇秦說:“沒有別的辦法,計是我出的,就由我來承受恥辱,向齊王賠罪吧!” 蘇秦再度來到齊國。 他原以為會坐上幾天冷板凳,好不容易見到齊閔王,然後再費上一番口舌,才能消除齊閔王的怒氣。沒想到,齊閔王很快在章華宮接見了他,而且親自來到宮門口迎接。 齊閔王越是這樣,蘇秦心裡越是沒底。 會不會是看穿了我的計謀呢?他這樣想著,裝出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說道:“下臣這次前來,是代表燕王向大王誠惶誠恐地賠罪……”

剛起了個頭,就被齊閔王打斷:“這件事我也有責任,不用再說了。” “那攻打宋國的事呢?要不請燕王再派一名將軍來,聽命於大王?” 齊閔王擺擺手:“也不必了,寡人已經命令觸子撤軍回國,攻打宋國的事,暫且先放一放。” 蘇秦心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就在齊軍準備進攻宋國的時候,秦昭王派相國魏厓來到臨淄,向齊閔王敬獻了一個“東帝”的尊號。 秦始皇自稱皇帝之前,中國文字中的“帝”就是指天帝,和英語中的God是同一個意思。人間的統治者,就算他再偉大,擁有再大的疆域,最多也只能稱王(傳說中的五帝除外,因為他們都是半人半神,或者本來就是神)。 魏厓以為,秦國和齊國的聯合要得到進一步加強,必須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最好的辦法是給對方上一個尊貴的稱號,見面互相喊幾句萬歲,甭提多親熱了。至於上什麼稱號,“王”肯定不行,當時天下各國都已先後稱王,連宋國都給自己上了個王號,王已經不值錢了。一定要比王更為尊貴才行。魏厓想來想去,最後決定,那就讓齊、秦二君並稱為帝吧。秦稱為西帝,齊稱為東帝,東成西就,共治天下,豈不快哉!

對於齊閔王而言,齊國和秦國結盟,他是歡迎的。但結盟不是結婚,一旦他接受這個東帝的稱號,齊國和秦國就牢牢綁在同一輛戰車上,要白頭偕老、生死與共了。這是他不能草率答應的。更何況,秦國還有一個附加條件,稱帝之後,兩國推動齊、秦、韓、魏、燕五國聯合,共同討伐趙國,瓜分其土地,那就更要慎重考慮。 齊閔王正在為難,蘇秦來到了臨淄。齊閔王顧不上聽燕王的道歉,那不過是雙方的一點小摩擦,能有多大個事呢?稱帝才是大事。他拉著蘇秦的手,急切地問道:“秦王派魏厓來,要我稱帝,您認為怎麼樣?” “原來是這樣啊!”蘇秦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這是一個全新的介入。他一邊整理思路,一邊說道:“您提出這個問題太突然了,我完全沒有準備……稱帝是大事,必須全面分析利弊。”

齊閔王:“對,您說得對。” “如果不同意秦國的請求,就會與秦國發生矛盾;如果答應了秦國的請求,那就會得罪其他諸侯。” 齊閔王:“啊,為什麼?” “您想想看,連周天子都不過是王,你們卻稱了帝,這不是把大夥都比下去了嘛(齊閔王皺了皺眉頭)。當然,以齊國的實力,稱帝也未嘗不可。再說了,您的先祖陳氏,本來就是舜的後裔,血統高貴,非一般王侯可比(齊閔王笑了)。下臣的意見是,您不如答應稱帝以應付秦國,但是又不馬上舉行儀式,等到秦王舉行了儀式後,看諸侯們的反應再說。諸侯如果都沒意見,那麼大王也稱帝;諸侯如果意見很大,大王就不稱帝。至於進不進攻趙國,到時視情況再定,如何?” 齊閔王連連點頭稱好,心裡想:不愧是蘇秦,三言兩語便將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提出的解決辦法也是可進可退,大有迴旋的餘地。

會談結束的時候,齊閔王突然提出:“齊國的相國呂禮因為身體原因,正準備退休,如果先生不嫌棄齊國弱小的話,便兼任齊國的相國如何?” 這正是蘇秦所盼望的。他謙虛了兩下,接受了齊閔王的好意。在《史記》的記載中,蘇秦曾經佩六國相印,當然是誇張的描寫。事實上,蘇秦確實佩過齊、燕兩國相印,這是不含糊的。 魏厓得到齊閔王肯定的答复,興沖沖地回到咸陽復命。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駕臨宜陽,在那裡自立為西帝,並且邀請天下諸侯前往觀禮,結果可以想像,響應者寥寥無幾。 當時孟嘗君已經到了魏國。魏昭王接到邀請,曾經問孟嘗君的意見。孟嘗君冷冷地說了一句:“您難道忘了楚懷王的下場嗎?”嚇得他不敢再提。後來,在孟嘗君的引導下,魏昭王反倒是去了一趟邯鄲,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

在這次訪問中,魏昭王先是送了兩座城給趙惠文王作為“養邑”,又將河陽、姑密(均在今河南省孟縣)兩城獻給李兌,作為他兒子的封邑。 河陽是黃河中段的主要渡口,曾經一度被秦國攻占,後因不便堅守而歸還魏國。魏國將河陽獻給李兌,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造成秦國對趙國的更大不滿,從而將趙國徹底推向秦國的反面。 種種信息反饋到臨淄,當齊閔王再來諮詢蘇秦的時候,蘇秦便給了三點意見。 第一,果斷放棄帝號,使得“天下愛齊而憎秦”,佔領道德製高點; 第二,解除齊、秦聯盟,迅速向趙國靠攏,並發動諸侯討伐秦國; 第三,從過去的經驗看,齊國討伐秦國,山長水遠,每次都是一無所獲。所以,討伐秦國僅僅是個藉口,目的是趁機出兵進攻宋國,一舉將宋國吞併。

“如若吞併了宋國,大王的霸業就建立起來了,即便沒有東帝的名號,實際上也就是東帝了。”蘇秦繞來繞去,最後還是回到宋國這個話題上。 只要齊閔王敢咬鉤,即便他是條一千八百斤重的大海魚,蘇秦也能把他釣上來。 齊閔王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蘇秦的建議。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計劃。從一開始,齊國就欺騙了秦國,誘使秦王稱帝,使之成為全民公敵;接著齊王放棄帝號,取悅天下諸侯,並發動諸侯伐秦;最後,齊國的目標並不是秦國,而是宋國。整個計劃環環相扣,深得《孫子兵法》中“以迂為直”的精髓。但是,如果齊閔王足夠睿智的話,他應該不難發現這個計劃存在一個致命問題:如果實施,齊國將失信於天下。 同年十一月,齊閔王邀請趙惠文王到東阿會面,雙方約定“攻秦去帝”,並由蘇秦擔任聯絡員。 秦昭王在宜陽稱帝,矛頭直指趙國,趙國一度十分緊張。齊閔王這一表態,讓趙惠文王心裡一塊大石頭落地,慶幸之餘,不由得對蘇秦極為感激,便也給了蘇秦一個武安君的封號。 同年十二月,齊閔王宣布廢除帝號,號召天下諸侯“共誅暴秦”。 第二年(公元前287年)夏天,齊、趙、韓、魏、燕五國軍隊開始會合,準備討伐秦國。蘇秦作為聯軍的總調度,來往於燕、魏、趙、韓各國宮廷,督促各國快速進軍。 奇怪的是,蘇秦越是督促,各國的行動越慢。 韓、魏二軍動作最快,但是由於大雨連綿,未能如期抵達指定位置。趙國答應徵發全國壯丁,但是奉陽君李兌公開懷疑齊國和楚國暗中勾結,想要和秦國講和,因而需要齊國拿出進一步的誠意(說白了,就是想要齊國承諾將陶地劃給他當封邑)。燕國又派出兩萬軍隊,自備乾糧到齊國,但是因為上次張庫這件事,齊、燕雙方心裡都有點疙瘩,指揮起來不怎麼靈光。 作為聯軍統帥的齊閔王,對這一切並不在意,反倒是下了一道命令給魏國,要魏國關閉魏、宋邊境,斷絕兩國之間的交通。 魏國接到這道命令,立馬猜出了齊國的用意——有孟嘗君在,這點雕蟲小技豈能逃過他的法眼?魏昭王明確拒絕了齊閔王,而且將消息及時反饋到邯鄲。 趙國迅速做出反應,向齊國發出戰爭威脅。魏國也陳兵魏、宋邊境,隨時準備爭奪宋國。孟嘗君抓住這個機會前往趙國活動,遊說趙國與魏國、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一時之間,聯盟內部形勢洶洶,所有的矛頭都直指齊閔王。 齊閔王無奈,只能求助於五國合縱伐秦的總設計師蘇秦。 蘇秦開出藥方:“欲得宋國,必先安撫趙相奉陽君和魏相孟嘗君。不如做一筆交易,私下里將宋國的陶地許給奉陽君作封邑,將平陵許給孟嘗君作封邑。” 這個藥方本身顯然是沒問題的,但是實際效果大有問題。 奉陽君李兌收到齊閔王的承諾,喜上眉梢,很快答應了齊國的要求,甚至表示願意和齊國聯合共同攻宋。孟嘗君田文則對此不屑一顧,三言兩語將齊國的使者打發走了。 孟嘗君還不知從哪裡得到了李兌與齊國勾結的情報,於是親自跑到趙國,與歷來主張聯秦抗齊的將軍韓徐接上頭,提醒韓徐要注意李兌的動向。 這樣一來,趙國內部就出現了兩種聲音。韓徐主張趙國與魏國聯合,拉攏燕國共同攻齊;李兌主張趙國與齊國聯合,共同瓜分宋國。奇怪的是,李兌也得到了孟嘗君與韓徐密謀的情報,並且在朝堂上公開揭露出來,認為韓徐這是吃裡扒外,沒有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想問題。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都說對方是“趙姦”,自己才是真正的愛國者,而且不約而同地在宋國問題上主張採用強硬立場,好撇清自己與“境外勢力”的關係。 最後的結果完全出乎齊閔王的意料——趙國決定與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齊國。韓國歷來與魏國同呼吸共命運,也將矛頭調轉來對準齊國,由此出現了“天下之兵皆去秦而與齊爭宋地”的局面。齊閔王見勢不妙,於當年八月宣布解散五國聯軍,將齊軍撤回國內。 鬧鬧騰騰的五國伐秦,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無功而返了。但也不能說完全是無功而返,至少秦國被嚇了一跳。秦昭王趕緊取消了帝號,把以前掠奪的溫(今河南省溫縣)、軹、高平(均在今河南省濟源)等地歸還給魏國,又向趙國歸還了坙(jing)分、先俞兩城。 只有齊國還是像以往一樣,不但一無所獲,還惹上了一身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