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那時漢朝5 禍起蕭牆·王莽斬漢

第55章 四、全民公敵

自劉邦開國以來,漢朝立國已有二百一十五年。兩百多年的江山基業,就這樣無聲無息、莫名其妙地落入了儒家實踐家王莽手中。 在儒家思想集團裡,王莽是一個典型的激進主義者。這個早年喪父孤助無力的窮家子弟,幾十年如一日地忍辱負重,玩弄權術,就為了這一天。 他的這一天,就是光耀儒家思想,用雙手去完成儒家眼裡的理想國。或許在他看來,漢朝就像一艘在大海上漂泊多年的大船,現在卻陷入了泥潭。王莽作為帝國的新舵手,首先就是開拓新航向,駛向理想的彼岸。 於是,王莽一上台,就著手社會政治改革。 人世間所有事業,都是思想在前,行動跟後。所以,要了解王莽的改革行動,就必須了解左右他大腦裡的儒家信念。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思想的黃金時代。但是,在那個思想大碰撞的時代,最後成為社會主流的,只有四家思想。它們分別是儒、道、法、墨。

在這四大家中,道家是遁世主義者,認為世界太亂,人心太壞,人要拯救世界,必須先從拯救自己的心開始。人拯救自我,必須逃出紛亂的時世,尋著古人的足跡,去江湖逍遙。 墨家則認為,世界太亂,主要是因為缺少愛,所以大家要兼愛。為了兼愛,墨家信徒從來是嚴於律已、寬於待人,典型的苦行僧主義者。所以,墨家總以努力工作的大禹為榜樣,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辛苦我一個,幸福千萬家。 儒家認為,世界太亂,主要是缺兩樣東西。一個是仁,一個是義。如果天下君主都推行仁義政治,春秋五霸就不會為了地盤打來打去;戰國更不會為了欺詐,想盡人間一切詭計。那怎麼樣才實現仁政呢?儒家又認為,這個應該學習古人,特別是堯舜。如果想過上好日子,當然回到西周時代更好。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儒、道、墨三家,全都是以學習古人為榮,以學習今人為恥。但是,法家卻大不一樣。法家思想者,就像思想江湖里的一個異類劍手,橫空出世,提出與以上三家截然相反的思想。 法家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治和思想,更有一代人的生活態度。我們今人想要過得幸福,就得往前看,哪有往後看的道理呢?這種積極往前看的思想,我們稱之為與時俱進。這個與時俱進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韓非子。 可是思想活潑、英姿勃發的秦始皇,以法家為立國之本,最後怎麼樣了?竟然只堅持了十五年。漢朝立國後,劉邦對法家是不太感冒的。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劉邦決定採取折中主義,採取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 事實證明,這個理念是很靠譜的。漢朝堅持了二百來年,比秦始皇的秦朝長命多了。

現在,王莽認為,漢朝只堅持了二百來年就崩了,時間還太短。因為周朝自立國到崩潰,總共有八百來年。所以,要想國家命運長久,還得向周朝學習。於是,這種向周看齊的思想,讓王莽的一系列改革都蒙上了復古的色彩。 國家就像是人,都要往前趕路的,如果眼睛朝後看、雙腳往前走,總有一天會摔倒的。很不幸,王莽復古改革運動中,因為趕路太急,最後也倒得很快,一頭扎到懸崖裡,就一去不再复返了。 王莽新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就是改換政府機構名稱。比如,大司農(農業部長),改名為羲和,後又改為納言;少府(宮廷供應部長),改名為共工——乍一看,還以為是撞天的那個共工回來了。這改名法,基本上參照周朝制度。

改完官員,接著改地名。有些地名,叫了上百年,大家都熟悉了。但是王莽覺得不爽,說必須要改,就改為古名。最可怕的是,這改名也無規矩可講,王莽是想到哪,就改到哪,同一個地名,今天叫這個名字,明天可能又得換了。於是弄到最後,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住的這地方到底叫啥來著。國家下發到某地的公文,在新名字後面還要打括號註解舊名。 這改名事小,可煩人事大。但是王莽改得不亦樂乎,有啥辦法? 第二,就是進行土地改革。王莽的土地政策,就是恢復古人的井田制。在漢朝,土地是可以任意買賣的。於是許多豪強大量圈地,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地主。但現在王莽卻下詔宣布:所有土地,必須歸為國有,重新分配。按新規定,一個成年男子,一人將分得一百畝土地。如果一家人丁不超八口,而田地超過九百畝的,應該自動把超過之數分割給族人、鄰居或者同村親友。

在漢朝,那些將土地賣光的人,沒地方可去,可賣身為奴,以此為生。但是,王莽又出新規定:奴隸婢女跟國家土地一樣,一律不得自由買賣。 王莽這招可太狠了。他得罪了大部分人的利益。首先,是大地主的利益。這些人的祖宗,很多年前可能都是窮光蛋,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好不容易翻身當了地主,竟然一夜之間,就啥都沒了,你說他們會跟王莽過得去嗎? 其次,就是那些奴隸和婢女。在漢朝,當農民是很不容易的。一年要繳三十分之一的稅。可是遇上戰爭時代,國家沒錢,就拼命從他們身上抽稅,甚至高達十分之五。累死累活,種出來的莊稼還不夠吃,有一半還要被別人拿走。你說乾這活還有啥前途? 於是乎,有些人就想逃稅。要想逃稅,就得變賣土地——這樣能賺來錢,然後再將自己賣給別人為奴。魯迅先生說,中國古代,向來只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坐穩了奴隸的時代,一種是連奴隸都做不得的時代。殊不知,人都活不下去了,有奴隸做,苟活下去,總比沒得奴隸做強多了。

王莽卻說奴隸婢女不得隨便買賣了,如果家裡有人生病了,沒錢救治,就要變賣家產。可他們都一無所有了,還不能賣身為奴,不等於阻死了他們唯一的謀生之道嗎?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王莽得罪了這些光腳的,他們無業無家,在社會上流浪,那是很危險的。 這個道理,王莽開始不懂。政策實施一年後,社會越來越不穩定,王莽只好宣布廢除奴隸不得自由買賣的條例。可那時一切都太晚了。 第三,進行貨幣改革。在漢朝,一般流行的貨幣是五銖錢。王莽實施貨幣改革後,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所鑄大泉,重不過十二銖,只相當於五銖錢的兩點四倍,卻要當五銖錢的五十枚使用。很明顯,貨幣比值失衡,不合理,很多人當然不認帳。於是乎,就有人想到了盜鑄,屢禁不止。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王莽的貨幣很多,總共有六種,分別是金幣、銀幣、龜幣、貝幣、錢幣、布幣。這些幣種當中,像龜幣和貝幣這些古老玩意,中國人早不用很多年了。更讓漢朝人受不了的是,這六類貨幣,總共有二十八種分值,種類繁多,讓人無不頭昏腦脹。更更討厭的是,貨值變來變去,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 王莽貨幣新政,不過是自找苦吃。果然,後來漢朝人都懷念曾經使用的五銖錢,私下使用舊幣交易,不認王莽的新貨幣政策。王莽只好廢除龜幣、貝幣和布幣,但還是不管用。漢朝經濟已經被他搞亂了,一切都不可收拾了。 第四,建立市場行政機構,干預市場經濟。王莽分別在長安、洛陽等五大城市設立物資調節官(五均司市)和經濟官(錢府官)。物資調節官於每季第二個月,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對物價作一個評估,定出上、中、下三等價錢,保持市場穩定。

在民間,如果有賣不出去的糧食、布匹等東西,物資調節官調查核實後,可由國家按照成本收購;一旦物價上漲,超過市價十分之一以上,物資調節官就用評定的價錢賣出;如果物價低於評定價格,人民可以自由買賣;人民如果缺乏資金,可向經濟官申請貸款,每月份利息百分之三。 除此之外,王莽還出台了保證下崗工人享受國家福利以及再就業等政策。僅就此點而論,王莽出發點是好的。可惜他用人不當,情況很糟糕。於是乎,好事就辦成了壞事。 兩千年以後,我們來看王莽這一套改革,一點都不陌生。因為這些政策裡的一部分,我們今天還使用著。於是乎,有人給王莽戴了一頂高帽子,說他兩千年前實施的政治理想是“王莽式社會主義改革”。 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失敗的國家藍圖設計大師。土地和奴隸不得自由買賣,得罪了大地主和貧窮沒有生活出路的農民;失敗的貨幣政策,又得罪了大量市民;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又得罪了大量的城市商人。

從上到下,除了他自己,他不該得罪的,都得罪了。他跟漢朝制度過不去,跟皇族過不去,跟各級官吏過不去,跟商人過不去,更是跟廣大農民過不去。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他,我們可以稱他為漢朝的——全民公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