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

第26章 第六節糧食與理想

千百年來,王莽留給人們的印象,基本上是一個大壞蛋、大奸臣,京劇舞台上的王莽,也永遠只有唱白臉的命。傳統史家對於王莽的攻擊,火力首先集中在他謀朝篡位,得國不正。在這一點上,王莽無疑覺得自己特冤枉,古往今來那麼多開國帝王,都可以說是或直接或間接的謀朝篡位者,為什麼偏只揪住我不放?再說了,在開國帝王中間,有幾個是我這樣滿腹經綸的讀書人?王莽越說越氣憤,又拉住同病相憐的孟德公,求援似的問道:“操,我們這讀書人的事,能叫篡嗎?” 近世以來,皇帝早已不坐朝廷,少了忠君這頂大帽子,對於王莽的評價方才漸趨積極,這其中,尤以呂思勉先生挺莽哥最力:“王莽為有大誌之人,欲行其所懷抱,勢不能不得政權,欲得政權,勢不能無替劉氏;欲替劉氏,則排擯外戚,誅鉏異己,皆勢不能免,此不能以小儒君臣之義論也。”

應該說,呂先生之評論,如窺王莽之腹心。王莽代漢自立,絕無道義之慚愧:自古天下有民,賢者牧之。堯以天下禪舜,舜以天下禪禹,墨家所謂尚賢也。當世大賢,舍我其誰?我這是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與其叫無能的劉家子孫占住茅房,不如我當仁不讓,以一肩扛起天下興亡。 王莽也是說到做到,即位之初,便接連推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政,今擇其要者,羅列如下: 一、土地收歸國有,按人均重新分配,一對夫婦,分田一百畝,八口之家,分田九百畝,凡過此限者,多餘田地禁止買賣,一律沒收。 二、廢除奴隸制度。禁止新增奴婢,現有奴婢,允許繼續擁有,但禁止買賣。 三、重要物資,國家專賣,包括鹽、酒、鐵、礦產、山澤資源、鑄錢權等等,禁止商人插足。

四、貸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喪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貸款,不收利息。人民為從事農商生產,也可向政府貸款,利息則為純利的十分之一。 五、穩定物價:五穀食糧布帛之類日用品,在供過於求時,由政府照成本收購,避免物價暴跌。在求過於供時,政府即行以平均價格賣出,防止物價上漲。 六、鼓勵生產:凡無業遊民,每人每年罰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強迫他勞役,在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土地如果拋荒不耕,則徵收拋荒稅,以為懲罰。 今人縱覽歷史長河,每每不免有老大帝國、死水微瀾之感,然而如果經過新朝這一航段,見了以上新政,想必定將為之眼前一亮、神清氣爽。以今天的眼光而論,王莽以上諸政,略同於強勢政府下的國家社會主義,而竟能在他那個時代發生,不可謂不是奇蹟。不過考察王莽的動機本源,卻依然是儒家重民輕商的思想,其目標則是追求大眾的福利和社會的正義,平均地權,保護民生,禁止資本作惡,打擊奸商漁利。在諸項政策之中,最為敏感同時也是反彈最大的,則是第一、第二條,可想而知,這樣的政令一頒布,當時那些炒地皮和奴婢的人,立即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都怕砸在手裡,也顧不上禁止買賣的法令,瘋狂拋售,“坐買賣田宅奴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讀至此處,那些為高房價所苦的同學們不免會產生現實聯想:那些炒房的投機者,何時輪到爾等恐慌?

在漫長的皇權時代裡,王莽的這次改革,幾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使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站在了一起。王莽的這次改革,本應有機會和秦帝國的改革相提並論,同垂史冊,並徹底改寫中國歷史,然而卻終於失敗,落得慘淡收場。王莽懷抱一浪漫理想,他要在人間再造黃金時代,重現遠古榮光,然而,他激進的狂風暴雨式的改革,大大損害了權貴大地主的利益,他們私下抱怨,不怕皇帝耍流氓,就怕皇帝有理想。私下抱怨之後,更有公開抵觸。王莽終日包圍在這群既得利益者的聒噪聲中,而他一心為之請命的那些窮苦百姓,卻並無一人站出來為他聲援說話,哀莫大於心死,王莽很快也就心灰意冷,最關鍵的土地國有和廢奴制度,在堅持了四年之後,便不得不草草收回。

後世鑑於王莽之敗亡,於是將其改革也一併抹殺,視之為窮折騰,政治思想也日漸保守委靡,追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東晉宰相王導便是顯著一例,其為政務求安靜、寬簡平易,當時人譏諷他無能昏聵,王導歎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然而,王莽的最終失敗,和他的改革關係並不大,真正將他逼上絕路的,實則是接連不斷的天災。 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古代,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心腹大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在正常的年景,扣除各種賦稅,三年耕,能有一年之蓄,已經要謝天謝地了。一旦賦稅高上去,馬上便要青黃不接,只能靠借貸救濟勉強支撐。一旦碰上大規模的天災,食物很快就會無以為繼。結果只能是活不下去。

偏偏在王莽執政後期,天下連年大旱,蝗蟲蔽天。大半個中國的農業,都在這種不幸的天災面前接近癱瘓。如此大面積的天災,攤上任何一個皇帝,都可能是致命一擊。攤到王莽頭上,王莽也只能自認倒霉。 大面積的天災,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是流民四起,棄鄉覓食。接著是田地拋荒,勞力短缺。再接著是流民所到之處,隨之也陷入糧食危機,更多無辜者被迫捲入,老弱病殘死於道路,壯年男女則加入流民隊伍,雪球越滾越大……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也即劉秀從長安太學潛逃回老家舂陵的同一年,數十支流民武裝先後在中國大地湧現,如瑯琊呂母、會稽瓜田儀、南郡張霸、江夏羊牧、徐兗力子都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活躍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裝(後來的赤眉軍)以及荊州的綠林軍。

這些流民武裝和劉縯不同,他們並非存心要造反,他們實在是因為餓得活不下去,這才聚眾抱團,希望能求得一頓飽飯。他們只有一個最最樸素的目的:活下去。他們並不願意造反,也從沒有喊出打倒朝廷、王莽下台之類的政治口號。因為飢寒窮愁,因為生存的渴望,他們才暫時聚在一起。他們的心願很簡單:捱過這段艱難的日子,挨到收割季節,糧食成熟,便回歸鄉里,生活重新開始。因此,儘管流民武裝的規模往往有數万之眾,卻並不敢攻城略地,只是轉掠求食而已,而且也不敢多搶,求得當天的口糧足矣。他們還是盼著某一天能夠返回鄉里,不敢把事情做絕。不像後來的起兵者,一上來便要稱帝,至不濟也要稱王。成不成功另說,門面先要充個十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