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中國武將列傳

第16章 續出的英雄宋時代

中國武將列傳 田中芳树 29999 2018-03-13
接下來終於正式地進人了宋的時代。在這兒我也希望能夠盡量同時述及同時代的遼和金兩個國家。 說起宋這個時代,是在五代十國之後統一了天下而建立的,然而要是從領土這一點來看的話,則大約只有唐代的一半,大抵上,只佔有如今中國大陸的萬里長城以南地帶,也就是中國本土的部份而已。 這時,在北方最強大的勢力是所謂的契丹族。 關於中國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拉鋸戰,當中國衰弱而分裂的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便會南下,是一種很單純的關係。而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期間,契丹在北方的勢力便一直坐大。之前在隋末的亂世之際,突厥的勢力也是一樣的情形,一直到唐最盛時期將之擊潰為止,而如今也只是類似地情況再現而已。惟一不同的是,宋的軍事力量並不若唐一般強大,因此在領土方面就一直無法收復,關係也就這樣一直僵持下去。

在此,第六十五位的曹彬登場。建立宋的乃是——太祖趙匡胤——所謂的太祖,也是死後的諡號——趙匡胤原先是出仕於五代最後的王朝後周,在三十歲的時候當上了全軍的總司令官,是一名優秀的武將。總之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即已意氣風發,而由於他是一位能夠濟弱扶貧的人,在民眾眼中確實是具有成為英雄的條件,因此以這個人為主角的小說就有《飛龍傳》傳世。不管是另稱的《飛龍記》或是,稱呼的方式雖有不同,但在飛龍這一點上倒是一致的——要和日本作比較的話,大概也只有像《太閣記》(譯註:太閣指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名武將豐臣秀吉)這樣的故事足堪比擬了。 曹彬這個人,就是在與趙匡胤同樣仕於後周的時期與之相識的。本來,曹彬這個人只不過是個小小官吏而已,與趙匡胤的相識,正是在其擔任酒品的管理官時。基本上也不過就是在宴會之上負責出酒的小官罷了。不過,這在宮中的宴會上仍然算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當時,趙匡胤正巧想要飲酒,於是就跑到曹彬那兒去,要他分一些酒來。而曹彬卻說即使是區區的酒,亦仍屬國家之物,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任意給予的。他更從自己的口袋掏出錢來告訴趙匡胤說,你就用這些錢去買酒來喝好了。從此,趙匡胤發現即使是向他這樣一個小官,也有偉大的節操,因此便想,日後如果自己當道的話,就讓他跟著自己吧!而後,曹彬果然當上了大將軍。 在中國史上,確實是有這樣的事情,本來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最後卻因被發掘而大為活躍。只是這樣的遭遇以文官來說還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是武將的身份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趙匡胤當上皇帝的故事也是十分有名的。後周的世祖皇帝在三十九歲英年早逝,能夠繼承他王位的兒子自然還是小孩,由於當時亂世尚未完全結束,國家當然不能交給這樣的一個幼主,因此這時王朝發生叛變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而最具聲望與實力的趙匡胤也就因此為軍隊所推舉,並成了新的皇帝,而幕後推手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像這樣子在為兄弟命名時使用共同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是十分常見的。有時也會使用文字的一部份,也就是偏旁的部份。

或許有些贅述,不過還是來談談中國人取名字的方法。在日本,德川家康的兒子名為德川信康、織田信長的兒子名為織田信忠、豐臣秀吉的兒子名為豐臣秀賴,以父親的名字中的一個字來替兒子取名乃是十分普遍的情形,當然這在日本並無可議之處,但是在中國,就不太可能發生父親的名字和兒子的名字有共同的文字出現的情形。我所知道的惟一例外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名家王羲之,他的兒子名叫王獻之,兩人的尾字相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來應該是不會發生的才對,這大概只能夠從“之”這個文字本身來加以考量,可惜由於本人才疏學淺,雖然認為其中應該有些道理,但實在是不太了解。 趙匡義本人編了這齣戲,並命兵士們拿黃袍前來——黃色的衣服基本上是只有身為皇帝的人才能夠穿的——趁著趙匡胤因喝醉而熟睡的時候突然將黃袍披蓋在其身上。這麼一來,趙匡胤自然也就只有登上帝位了,這是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當然,這些事情毋須盡信,趙匡胤這個人本來就不是個會做沒有準備之事的人,因此自然不可能慌慌張張,應該早就有所認知跟想法了。在形式上,趙匡胤還是由幼主讓位之後才登基,因此他也十分地尊重皇室遺族,並以貴族的身份地位待之。這就是趙匡胤他偉大的地方,這要是發生在南北朝時代的話,不把之前皇帝的一家子都給殺了才奇怪呢! 在趙匡胤為取得天下而前往攻打強敵南唐之時,其總司令正是曹彬。而其副將,則是一個名叫潘美的人。 當趙匡胤送這兩人出征的時候,曾經問過兩人對此行的意見,此時曹彬回答說這對他而言是一項十分重大的任務,然而潘美卻很自以為是地說這不過是小事一件。於是趙匡胤便看著曹彬說道:將大言不慚的副將除去也是大將的工作之一啊。這是另一個了不起的逸話。

就這樣,曹彬在成功地渡過長江之後,便將南唐滅亡了。而單就能夠成功地渡過長江這件事來說,本身就算是一件壯舉了。 關於曹彬這個人——從前面,以我們後來加人的成為名將之條件D來說,他的確是個不害於民的人。在之前蜀為宋軍所佔領時,其餘的將軍都曾做過不少放火以及掠奪的事情,惟獨曹彬不做這此事。太祖趙匡胤就是看中了他這一點,才命其擔任南唐征伐軍的總司令官的。而在滅亡南唐的時候,曹彬也依然沒有做任何的掠奪。 只不過,征戰歸來的時候,曹彬卻帶了不少的行李回來,於是便有人以為這是他所掠奪而來的東西,還因此而批評他,這點讓太祖相當地生氣,經過調查之後,才發現那些行李裡面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財物,全都是一些古書,而留下了這樣的一段逸話。

當然,曹彬也有子嗣,而且各有不同的發展,不過最有趣的是其中居然有一個人成了仙人的故事。 在八仙這幾位中國有名的仙人之中,有一位名叫曹國舅的人,傳說正是曹彬之子。由於這只不過是民間故事而已,自然無從考據其真實性。 曹彬於後來元朝忽必烈滅宋之時還傳出了一則相當有名的故事,原來忽必烈曾對部下提出他要向曹彬學習一事,原來他征服江南的軍事行動不但可說是完全地成功,而且也沒有對當地進行任何的掠奪行動,因此才說是向曹彬學習。 在滅了南唐之後,宋的天下統一大業可說是差不多要實現了剩下的就只有北漢這一個國家而已。 那是位在現今山西省境內一個不算很大的國家,但由於它的後台是契丹,接受他們的援助,因此並不容易輕取。

在好不容易將北漢滅亡,成功地統一天下之後,趙匡胤卻突然過世,由其弟趙匡義繼位,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神秘事件。當趙匡胤臥席在床之際,弟弟趙匡義前來探病,本以為要其他人等迴避是因為要密談要事之類的,沒想到趙匡胤卻突然舉起手邊的斧頭大叫道:這就是你的意圖吧。之後,就在斧頭落地而發出聲響驚動大家前來察看時,趙匡胤就已經死了。 因此當時也有著是不是弟弟把哥哥給殺了的說法,只不過由於實在是太奇怪了,一點證據也沒有。因此自古就有這樣的說法: “斧聲燭影千古疑”。 所謂的斧聲乃是指斧頭的聲音,而燭影指的則是燈火搖曳的樣子。千古疑也就是經過了千年依舊無法解開的謎團。 總之,趙匡義就順理成章地接任了皇位,成了宋太宗。因為是第二位,所以叫做太宗,天下就在這個人的手上完全地統一了。因為經過後周的世宗、宋的太祖、宋的太宗共三代以至天下統一的事業,宮崎市定博士就拿來和日本的信長、秀吉、家康等三代統一天下的事情比擬。

最後被攻陷的北漢,最初還想要與宋進行對抗,然而實在沒有辦法獲勝,因此最後就降服了。此際北漢的將軍中,有著第六十六位的楊業,就是這個人勸說君主向宋投降是較為明智的。 中國賣得最好的小說之一的,也就是從這個叫做楊業的人開始的。這本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因此要說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稱呼其實也非常地困難。 這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與北方的契丹——其國號為遼——進行作戰。從其歸順於宋來看,他歷經了不少次的戰爭,而在最後一次出征時,於潘美——之前曾經提及,就是那個在征伐南唐之時大言不慚而被太祖叱罵的人——之下,以副將的身份遠征北方。將潘美派到北方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他對北方的事物幾乎完全不了解,卻要勉強出征。楊業的反對不但無效,還被硬派出去。抱著一死的決心下出擊的楊業終究為敵人所包圍,於打倒十數人之後因中槍落馬而遭俘。契丹雖然勸其歸降,惟其抵死不從,在傷口尚未處理、連飯都沒得吃的情況之下,數日後氣憤而死。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潘美這個角色在中就成了徹底的大惡人。

這楊業一門的所謂楊家將,其後歷經五代,一直都在北方與契丹進行作戰。而在這延續了好幾個世代的故事之中,最有名的要屬女英雄穆桂英,她除了是楊業孫子的妻子之外,也是我們要介紹的第六十八位武將。 在那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看第六十七位的耶律休哥。從名字上來看,耶律休哥乃是契丹族,也就是遼國的人。他有著“電帥”的綽號,也就是電擊將軍的意思(Thunder General)。除了他本身非常地勇敢之外,也表示出他在用兵的速度上也是相當地快速。 這時宋太宗自行領軍進行北方的遠征,這是發生在西元九七九年的事情。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大概都會出現一個叫做燕雲十六州的地名,這個地方在中國境內北方的領土,大致位於今日的北京稍微北方的一帶。在五代十國的亂世時,契丹自北方南下,而後就一直佔據著此地。對於統一天下的未來說,如果不能夠收復此地的話,就很難以身為中國正統王朝的身份立足。畢竟這兒還是位於萬里長城以南的固有領土,因此不收復不行。

在率領五十萬的大軍出擊之後,宋軍竟遭到耶律休哥的正面迎擊,而且還被打得慘敗。就在即將全軍覆沒之時,太宗乘著由驢馬所拉曳的車子,好不容易才逃出去,保住了一條小命。太宗實在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在經過了數年之後又再度率軍前來,只是結果依然相同,最後還是落得個大敗的下場。 總之,耶律休哥這個人好似契丹(遼國)的南國方面軍司令官兼宰相一樣,只要有這個傢伙在的一天,宋就沒有辦法,收復其北方領土。他不只是軍事能力強而已,他對南方國境地帶的統治也非常地用心,使得宋即使想使出引發民眾叛亂的手段都不成。而也就是如此,在契丹族,也就是遼的歷史上,耶律休哥可說是聲望最高的名將,甚至和楊大眼一樣,有著只要聽到耶律休哥的名字,連哭泣的小孩都會止住的說法。 就這樣,宋關於北方的攻略即使出大軍都依然敗退,而僅能成為防戰的一方。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努力的,就是楊氏的一族。 穆桂英這個人本來是山賊首領的女兒。楊業的孫子,也就是一個叫做楊宗保的美少年,他在戰場之上與穆桂英相會。結果穆桂英便說:好!那我就把他拿下了!而在出擊之中將之俘虜帶回自己的山寨中。接下來就逼迫楊宗保:怎樣?你就和我結婚吧!於是兩人就這樣結婚,而使得穆桂英也成為楊家將的一員,日後亦大為活躍。除了是歷史上的人物同時,她也是虛構世界中的超級女英雄。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女將軍,首先就一定會提到穆桂英的名字,她就是這樣的有名人物。其後,穆桂英還曾有抱著嬰兒突破敵陣的事蹟,不光是武力高強,同時還能夠指揮軍事,相當地努力。 對了,第六十六位楊業的太太佘賽花也是一位有名的女將軍。不好意思,故事又要倒回去了。話說在楊業為契丹所俘,壯烈犧牲之後,帶領楊氏一族的就是這個人,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即使年過百歲,還是能夠帶著其子孫征戰沙場,關於這個部份,在歷史上也較難以考證,而多是些稗官野史。 總之,楊氏一族依序出現了幾位了不起的女性,以英語來說,就是“Yang Lady Generals”的標題最為人所知,說到“Lady Generals”的話,那可是非常響亮而了不起的說法。在故事的最後,還有著女將軍們齊結出陣的場面。當然,這也成為中國和香港電視連續劇的題材,眾多女主角——就如同日本赤穗浪士四十七人的女性版一般——同時登場的華麗場面,確實是讓人想目睹。 而在這之中也有著許多的故事,大多都成了京劇的題材。前一陣子,在東京天王洲劇場上演的京劇中,也將內的一則故事搬上舞台。其戲碼就是“四郎探母”,此外,其它有名的故事亦不勝枚舉。 在宋這樣的一個時代,經濟和文化方面可說是極度地繁榮,不過就像之前提過的,在領土方面實在是狹小了許多。惟就算如此,依然是日本的十倍以上。此時期在中國的周邊各民族也都非常地活躍,北邊為契丹族的遼,西邊則是党項族的西夏。這也是井上靖所寫的的時代。 楊氏一族就在北抗契丹、西抵西夏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不少偏離史實的奇幻故事。總而言之,這些都是民眾對於他們的讚賞。而其中的穆桂英更成了中國歷史上女將軍的首位代表,因而被我選人九十九人的名單之中。 接著是第六十九位的狄青。這個人在正史之中被稱為宋朝武功最高強的名將。那是在仁宗皇帝的時代。像這樣才能出眾的人,自然會是小說中的主角,狄青也正是《萬花樓演義》的主角。他本是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庶民,但在小說之中則說他出生貴族,不過,我想這畢竟還是虛構的。 雖然他是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小兵一路到將軍而出仕的人,但當其居於下位之時,也曾和其他人一樣為了防止逃兵而在額上被刺青。據說這個刺青一直到他成為將軍時都還一直留在身上。通常,他都只穿著鎖甲而不戴頭盔,散亂著頭髮立於陣頭向敵陣突擊,非常地勇敢。不過,光是勇敢並不見得能夠當上大將軍,還是必須要能夠有優秀的用兵方式才行。他在四年之間曾參加過二十五次的大型戰役,留下了曾受敵人八次箭矢所傷的記錄。 他在各地建立了許多的功勳之後,當上了這個時代稱之為樞密使的職位。一般來說,中國的國防大臣以前叫做兵部尚書,而這個樞密使的職位卻是比兵部尚書更高,也就是擔當軍事宰相般的極高地位。狄青這個人乃是從小兵一直升到樞密使的,這在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中,樞密使一職由武將來出任可是建國當初怎麼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像這種大部份都是文官才能達到的地位,卻由一個從基層升上的人擔任,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只不過他本人似乎對於在朝延之中擔任這樣的一個軍事宰相非常地不能適應,總是想著要上戰場。此外,這個人對待部下也十分地公正,能夠和部下同甘共苦,讓官兵願意捨命為其戰鬥。 再來看看他的上司:韓琦和范仲淹這兩位當時的重臣。他們雖然身為文官,但也通於軍事,是相當有名的人物,而狄青也就是被這兩人所提拔的。 狄青這個人物在之中也有出場,但卻是個不好的角色,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楊家將等人數年皆為國盡忠,但卻一直沒有獲得朝廷善意的回應,而狄青在此是以朝廷的代理人之身份出現,理所當然不會是個好角色。 不過,從和《萬花樓演義》兩本書來看,宋朝最盛時期的兩大英雄大致還是勾勒得出來,如果光是偏重一方的話,我想還是會失之偏頗的。說到《萬花樓演義》,其實萬花樓乃是欺虐狄青的都城高官所建的一座非常雄偉的建築物,此書就是以此為舞台,由狄青與惡黨所共同演出的故事。 狄青可說是仁宗皇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武將,而此時文官的代表則為包拯。這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英雄,雖然和名將傳並沒有關係,但我想還是有一提的必要。 仁宗皇帝本身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一位相當受到歡迎的皇帝,這個人在身世上有個相當大的秘密,不過真要說起來可就有些長了。 而為了要幫助這位仁宗皇帝,從天升降下了兩位神仙,一位是文曲星的包拯,而另一位就是武曲星的狄青。在《萬花樓演義》有著關於狄青的描寫,而包拯方面則有所謂的。這本又叫做《包公案》,其中的主角正是包拯。所謂的公案,指的就是案件的仲裁記錄,而包拯這個人正是一位名留歷史的判案專家,綽號包青天。會被稱為青天,也就是青天白日的青天,就是表示其光明正大的人格。在香港、台灣也都曾做過以《包青天》為題的電視連續劇。要和日本做比較的話,大概就是像大同越前、或是水戶黃門之類代表體制正義的英雄。關於他的小說,在日本倒是可以閱讀井上祐美子小姐的《桃花源奇譚》,這並不是井上小姐的隨意創作,而是真有其傳聞的。同樣地,關於狄青,在日本也有一篇短篇的小說,作者同樣是井上小姐。這方面可說是井上祐美子的專門,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品外,連都是由她所翻譯的。由於《包公案》一書乃是由數個短篇所集結而成的,我倒是還沒有全部看完。此外,我也在期待有一天她能夠把《萬花樓演義》也給翻譯出來。 以前曾有一部中港合作的電影《秦俑戰士》在日本上映。大意是說,一位仕奉秦始皇的劍士,一直被深埋在地下二千年之久,而到了一九三○年代的西安——也就是以前的長安,突然復活以懲戒惡人的故事。雖然蠻有趣的,不過當這名劍士復活的時候,一九三○年代的女主角曾經問過他:既然你睡了二千年,那你知不知道這期間歷史上的人物呢?其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包拯和岳飛等人。 在我與陳老師的對談之中也曾經提過,我認為亂世的超級英雄如果要說是岳飛的話,那麼和平時代的超級英雄,應該就非包拯莫屬了!也許有些日本人會感到憤慨,為什麼不是三國志裡頭的英雄呢? 關於這一點嘛,之後才會正式介紹的岳飛乃是排在第七十一位出場。當時宋朝對中國的百姓來說,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因此光是從能夠成為小說題材的故事看來,就有《飛龍傳》、、《萬花樓演義》、《包公案》及,以至於之後的等,而這些小說也都一一成為京劇的題材。也因此,若以京劇的基本論點來看,宋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趣的時代。這當然也是一種極端的看法,不過,要比較出那一個朝代才是最有趣的這件事,本身就不具有什麼意義。 在第六十九位的狄青和第七○位的宗澤之間,時間相差約有百年之久,而這正是的時代。 中國的經濟與文化上的繁榮、百姓生活水準的提升,這些都在宋朝全部實現。舉例來說,像是料理用的石炭,就是在這時候開始普及的。石炭的火力大,能夠提供高熱,因此也使得中華料理的種類和味道在此時躍升。另外,在城內,也能有一定限度的夜間通行自由。雖然仍有一些矛盾和缺陷,但從整體看來確實可說是個和平與繁榮的時代。也因為這樣,後世的民眾也對於這時代出現的超級英雄樂觀其成。 同時,還有另一個天才般的人物,這個人叫做沈括,他以當官的身份在財政、外交,以及治水等各方面都有著良好的政績。而在科學家的身份上,他則研究化石和地層,是世界上首位發現時代不同地質及氣象亦會有所發化的人,較李奧納多·達文西早了四百年。 只是,這樣的繁榮後來突然被硬生生地打斷,原因其實要從隨著契丹族的遼國開始衰敗,新興的金國出現談起。 剛才也曾經說過,宋雖致力於北方領土的收復,惟均為遼所敗,因此便不得不放棄。在表面上雖然是與遼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但仍卻心有不甘,所以當金在遠的更北方出現的時候,宋便與金達同盟,提出了共同夾擊遼的策略。這就是在中擔任惡官的童貫等人所提的。童貫雖是一名宦官,但是身材高大,鬍鬚雖不濃密,卻依稀可見,他就是這樣一名看來很有活力的人。 在這樣的策略下,如果配合得當,當然可以用夾擊作戰的方式一舉滅遼,然而事實上,宋軍卻為遼所敗,而金軍則幾乎靠一己之力大敗遼國。 於是,這下在宋與金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很詭異了。本來與金結盟,對宋來說應該是有益的,實則不然。基本上,宋與金結盟,為的就是要收復為遼所奪的北方領土,然而事實上,金在將遼滅亡了之後,是以實力取得這塊土地的,因此宋實在是沒有立場要求金國歸還。而且若是要論武力的話,宋實在無法獲勝,於是就策劃陰謀,鼓動遼的餘黨在金叛亂。這件事為金所察知,對他們來說,這當然是該死的背信行為,因此就對宋發動了攻擊。 在這之間當然會有著各式各樣的政治工作以及外交交涉、調停等行動,然而由於宋朝用了太多的小手段,因此金這方面就決定不再繼續交涉,而準備以實力加以降服,開始大舉進軍,一舉破壞了宋的和平與繁榮。結果,宋的首都開封被佔領,剛剛才即位的欽宗皇帝、以及其父親,也就是剛剛才退位的徽宗,兩人就一同被俘虜到遙遠的北方荒野。 這麼一來,朝廷就不再存在,官兵們也不能做些什麼,而開始有了義勇軍的編成。在黃河流域漸為金軍所佔領的狀態下,慌張逃亡的人大抵上依著八百年前西晉滅亡時同樣的路線開始往南方逃,一一渡過了長江。其中,好不容易渡過長江的欽宗之弟便即位成為高宗皇帝,總算保住了宋王朝的命脈。在歷史上,此一時期叫做南宋,首都置於杭州。 就這樣,在黃河與長江之間成了無政府狀態,而在其中努力的,就是第七○位的宗澤。 這個名叫宗澤的人是個通過科舉考試的文官,一直在各地擔任知事一職。雖然他在各地均因善政而深受民眾仰慕,但卻一直未能受中央政府重用,儘管年歲增長卻一直未能出仕。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他擔任了開封留守一職。其重點就在於高宗即位後,朝廷已經南遷,們又不能說就這樣放棄北方,因此就把所有的責任交給宗澤,把他給推上了前線。 金軍在俘虜了徽宗和欽宗、離開開封之後,宗澤便趁機進入並加以守備。金軍雖回頭意圖再度攻陷開封,卻被宗澤擋了下來。他不光是守護開封而已,還召集全國的義勇軍加以整編,意圖渡過黃河收復北方的失土。這個人的所作所為雖然不為中央政府所接受,但在百姓之間卻極受歡迎,同時亦深受義勇軍將士們的敬愛,因此義勇軍不斷集結,甚至達到數十萬之眾。宋澤將之整編完成,正待渡過黃河之際,由於不能任意行動,因此他便派使者往南向朝廷請求出兵的許可。然而這時逃到南方去的高宗卻派人將使者暗殺掉,沒有給予任何的回應。 為什麼如此呢?從高宗的立場來看,宗澤的勢力太大,集結了數十萬的義勇軍,如果他擁兵自立的話怎麼辦?結果,宗澤提出了十數次的出兵許可卻都遭到漠視。其實,如果宗澤真的是朝廷所懷疑的那種野心分子的話,那他根本就不需要得到什麼朝廷的許可,靠自己的實力就可以任意行動了。只不過他確實是一個十分認真而正直的人,這種事他是絕對做不出來的。在數次派出使者均被漠視之後,宗澤已經老去,隨著事態的絕望而臥病在床。 這是西元一一二八年七月的事情,他在病床上意識不清地大喊著:“渡過黃河。”之後就過世了,享年七十歲。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乃是與諸葛孔明死於五丈原並稱的著名場面,只不過日本人不太知道罷了。 這時在宗澤所集結的義勇軍之中,有著第七十一位的岳飛,也有第七十二位的韓世忠;只是在宗澤過世之後,他們也無可奈何,惟有領軍回朝。而也就因為如此,宋就永遠失去了收復黃河以北領土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七十一位的岳飛、中國歷史上最高強、偉大的民族英雄出現了。岳飛當然也有當過小說中的主角,這本書就叫做,不過,這本書原先的標題乃是,完整的說法則是《說岳全傳通俗演義》。在此,就依俗叫它吧! 以前我也曾經寫過,當我在中國大陸、番港、台灣等地旅行之際,都一定會向當地人詢問:對你們而言,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應該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大概百分之百都會提到岳飛。其次再根據各地的民情,像是台灣會回答鄭成功。而諸葛孔明的名字,如果我這邊不提的話,也許就根本不會提到也說不定。 有副中國大陸所出的“中國歷代名將撲克”,將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一一列在撲克牌的花樣之上,其中最強的一張,也就是鬼牌,上面的圖案就是岳飛。諸葛孔明則是方塊七,我本來以為是紅心七的,在其它的地方可能有寫錯過,實際上應該是方塊七才對。總之至少數字是對了,就請大家原諒我這小小的錯誤吧! 接下來,不好意思要順便作個宣傳,這本即將由我田中芳樹來進行編譯,大概明年會出書,如果到時大家能讀到的話,那我就很慶幸了。 岳飛這個人物出生於貧窮的家庭之中——也有人說本來並不貧困,只是後來家道中落,總之不是個有錢人就是了。他自少年時期開始習武,並且參加了武舉也就是武官的考試,而後在一面討伐山賊,一面呼應宗澤的過程中成為義勇軍的一員,在大混亂之際來到開封。當時的岳飛只有二十五歲左右,在與宗澤相遇時幾乎可說是一個無名小卒,而宗澤在見到岳飛之後,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直覺就想教給他許多兵法上的知識,然而岳飛卻加以拒絕,他認為與其學了許多理論上的東西,還不如能夠臨機應變來得重要。一般來說,碰到這樣的人應該都會覺得這小子很自大才是,但是宗澤卻認為他有他的道理,還任命他為士官,當宗澤死後離開開封之際,岳飛就以前線武將的身份繼續和持續南下的金兵抗衡。 是以從中國所出關於歷代名將的評價來看,常會有稱其為抗金名將的情形,其重點就在於岳飛是持續抵抗金兵侵略的名將,自然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了。包括第七十一位的岳飛、第七十二位的韓世忠、以及吳玠、吳璘、劉錡等這些人在內,在歷史的虛實之間還是有著落差存在,但光是與侵略中國的北方民族作戰這一點上來看,就足以稱為英雄了。畢竟他們抵抗瞭如怒濤一般南下的金軍,進而守住中國人的疆土、自尊的。 接著再談到第七十二位的韓世忠。這個人一開始也是位無名小卒。當動搖宋朝的方臘之亂開始時,韓世忠便加人了討伐軍,並建立了將叛亂之首方臘俘虜的大功。然而這分功勞卻為其上官所霸占,所以韓世忠並未因此事而受到任何的賞賜。 這場方臘之亂在之中也有記載。說到這方臘之亂的叛亂軍到底有多強呢?在中登場的梁山泊義賊一百零八人在此亦加入了討伐軍,而其中的三分之二皆盡於此戰中喪生,強度可見一斑。至於在中最後捕得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韓世忠無論在史實、還是在虛構的小說中,功勞皆為他人所搶,應該算是蠻不幸的吧! 韓世忠本為西北邊境出身,在方臘之亂時來到長江的下游,也就是所謂的江南一帶,在當地與梁紅玉相遇。在列表上所見的括弧,註解的就是他的妻子梁紅玉。 梁紅玉當時在某個城鎮之中是個有名的藝伎,不但生得好看,而且氣度風格均佳,表演可說是樣樣在行,韓世忠對她一見鍾情。不過,倒並不是在相遇之後兩人就在一起的,當時的韓世忠不過是一名地位卑下的士兵,因此他也在等著自己日後的出仕。總之,他們兩人後來結婚了。結婚之後,這位文武兼備的奇女子梁紅玉從此就在戰場上幫助韓世忠而有著非凡的表現。當然,這些故事後來也被改編為京劇,此外,在中亦有出場。 在當時,所謂的軍隊,有許多都不再只是由政府所組成,而是由許多的義勇軍出身、由義勇軍之間所推舉的首領來帶領其部下所形成的一種傭兵集團。也因此,初期的南宋軍隊可視為是這種傭兵集團的綜合體。 而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不管是岳飛還是韓世忠,他們都不只要指揮軍隊,同時還必須要負責養這二萬、三萬的兵才行。在這種時候,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進行掠奪,大部分的將軍就是利用這樣的手段來養活他們的部下,不過這些被稱為抗金名將的人物卻不這麼做。岳飛、韓世忠,他們都沒有進行掠奪,最多只是接收從敵人手中所奪得的東西。就這樣,在岳飛及韓世忠的手下就集結了許多極具個性的將軍,後來,岳飛的軍團被稱為岳家軍,而韓世忠這一方則被稱為韓家軍。 好了,既然有所謂的抗金名將,那麼在金國的這一方又是如何呢?採取攻勢的金國當然也有不少的名將,其代表則為第七十三位的宗弼。這是他的漢名,本來的名字是兀術,也被稱為四太子,意即為金太祖的第四個王子。 這個人還有一位兄長宗望,被稱為二太子,雖然也是位以用兵神速而聞名的勇將,可惜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過世了。宗望是位熱心的佛教信徒,行事也有不少溫和之處,還曾一度想要讓徽宗和欽宗回國,不過在此事尚未實現之前他就死了。 宗弼曾數度率軍出征,而南宋方面只好迎擊,這樣的情形持續了數年之久。這個宗弼雖然身為名將,但倒不是因為他常勝的緣故,他也吃過敗仗,不只曾敗給岳飛,也一樣曾為韓世忠和吳玠所敗。 光從表面上來看,宗弼當然是敗得很慘,但是他只有一個人,而南宋這一方面卻是同時有多位將軍與之對抗。也因此,在這段時間裡,留下了不少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舉例來說,像是韓世忠與宗弼之間最有名的戰役就被稱為黃天蕩之戰。當時宗弼率領了十萬大軍南下,越過了長江,準備一舉將高宗俘虜,使南宋滅亡。聽到消息的高宗便乘船逃往海上。本來宗弼是想要繼續追捕的,可是後來卻因為補給的問題而不得不放棄,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就是因為韓世忠的出擊截斷了金軍的後勤補給之故。 當時韓世忠掌軍八千,相對於宗弼的十萬大軍,竟能夠爭取四十日以上的緩衝優勢。在經過了數度的戰鬥之後,把宗弼逼回了長江的岸邊。正當宗弼想要乘船渡河的時候,長江上又有韓世忠的船隊殺到,形成了水面上的激戰。這時,梁紅玉便乘上船,咚咚地敲著大鼓,以其鼓聲指揮全軍,算是此戰役中最有名的場面。這一段故事不但被改編成為京劇,連電影中都曾經登場過。 這場戰役的結果使得宗弼的軍隊著實吃了敗仗,也使得金軍不得不在無法渡過長江的情況下退兵。 在此有個重點,那就是當時宋的船隻,如渡長江的輪船,就是先進的外輪船(在船體的兩側有著兩個外輪,而連結到船的內部,以機械來加以動作)。根據當時的記錄,這已經是用人力來轉動轆軲,使船能夠在水土產生如在平原之上策馬前進速度的船隻了。至於其大小,則已有四層到五層的構造,可說是數百噸級的巨船。 宗弼就有這樣的船隻。當然,這不是由他所作的,而是將宋朝之內的所有船隻集結而成。 另一方面,在韓世忠這邊,由於外輪船幾乎全都落入了宗弼的手中,因此就只剩下帆船,只得走走停停地對宗弼進行追擊。某一天,江上平靜無風,韓世忠的帆船完全無法動彈,宗弼看準了這一點,便乘著外輪船想要強行突破。韓世忠由於船無法行動,只能待其靠近。對金來說,擁有能夠自由行動的外輪船自然是壓倒性地有利,因此方能成功地突圍。 而在吳玠和吳璘——兩人乃是兄弟——這方面,其大破宗弼之役稱做和尚原之戰。由於此地地形之故,宋軍將金兵引入了山間,使其進入惟一的山徑之後,再從四周的崖上加以攻擊,並且將其切斷,一路追趕到谷底,大致的經過就是如此。宗弼在吃了敗仗後也只能逃,當差點被追兵追上時,聽說他還切除髭鬚改變容貌以便脫逃。這故事在之中也被引用,而寫成了曹操被馬超追殺時切除髭鬚逃走的故事。 在這之間,岳飛也建立了不少的武功,一度還差點奪回首都開封,只可惜後來失敗。不過,由於他的功勳較韓世忠、吳氏兄弟來得更大,因此高宗還曾賜給他親筆所寫“精忠岳飛”的軍旗。 岳飛這個人在背上有著刺青,刺著“精忠報國”四個字。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似乎是偏向右翼的,不過這畢竟是八百年前的事情。根據上的記述,這個精忠報國的刺青,乃是由其老母親手所刺。當時,像是中的英雄們,也有不少人身上有著刺青,因此可推論當時刺青應該是一件蠻流行的事情。 在這些抗金英雄們的努力下,金國一直沒有辦法征服中國,就在對立呈現膠著狀態之際,出現了一個叫做秦檜的人物。 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惡人。當然,在中也是個惡人角色——宗弼在中當然也是敵人的角色,但就算身為敵人且有多次的失敗的經歷,不過在書中仍有其扶養敵將遺孤的故事。而在秦檜這方面,則是個完全無可救藥的惡人角色。在某種意味上,與一開始就是敵人的人物比起來,背叛者還是來得更令人憎惡吧? 這個叫做秦檜的,一開始是以俘虜的身份被扣留在金國,不久之後,其族人都被放了回來,並佯稱是在被俘虜的時候將看守的金兵殺死才逃回來的。然而卻連下人都能夠一起帶回,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起疑,因此一開始便有秦檜是金國間諜的說法。 不過,由於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因此他很快又再受到高宗重用,並開始高唱和平論。其主張也就是說,當金不斷地攻擊而來時,就算再努力抵抗,終究是沒有辦法長久下去,同時又不可能一舉北上收復全國的失土,因此就只有和平一途。而實際上,由於南宋在財政的狀況上也非常地吃緊,因此和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秦檜握得了朝廷的實權之後,就開始推動他的和平策略。當然,這時的另一方就成了反對派,而岳飛就是這反對派的急先鋒。 秦檜為了要和金能夠進行和平交涉,就一定要對這個持反對意見的岳飛有所行動才行,於是他就將岳飛以謀反的罪名打入獄中,在拷問之後便將他殺死。當岳飛在受拷問時,由於這是天大的冤罪,因此他怎麼樣都不肯認罪,於是秦檜就讓岳飛拿著筆、押著他的手命其寫下自白書,因而留下了岳飛在牆上寫下“天日昭昭”的故事。意思就是說自己乃是無辜遭陷,老天爺會明白他所受的冤屈。 最後,秦檜命令部下在獄中將岳飛殺死。除了絞殺的說法外,也有下毒一說。不管如何,在岳飛死後,岳飛的軍隊也遭到解散,甚至連岳飛的養子及其心腹等人也都一同為其所殺害。 此時的秦檜,其權力之大,再也無人敢違抗,只有韓世忠例外,他生氣地跑到秦檜的面前,質問他有關岳飛謀反的證據何在。 秦檜本來還想辯解,但在其一一追問之下實在是答不出來,最後就只說出三個字“莫須有”。倒不是說完全沒有,而是也許可能會有的意思。 這一點讓韓世忠更為光火,大叫道:竟然連個證據都沒有,而只是“也許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就將岳飛殺死是嗎?然而,除此之外也沒有辦法再為岳飛做些什麼了。至於這時的高宗皇帝則是裝做不知情,讓韓世忠也感到非常地厭惡,因此便自朝中引退了。 引退之後的韓世忠在杭州的近郊,西湖的湖邊建了一間小屋,然後就在那兒度過了他的晚年。他總是讓隨侍拿著酒壺,自己帶著根釣竿,然後就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在湖邊釣魚。就算有客人來訪,他也絕不談到有關軍事的話題。他在西湖邊的小屋叫做翠微亭,聽說是因為以前岳飛曾說過翠微一地的風景十分優美,因此便以此為名。光從這一點來看,就知道韓世忠的心情了。 就這樣子,殺了岳飛的秦檜與金國之間達成了停戰的協議。至於和平的條件,就是宋必須對金稱臣,每年還必須奉上為數龐大的銀兩,說明白一點就是講和的代價,此外還要割讓邊境地帶的領土等等。 剛才也曾經提到過的和尚原這個地名,此乃宋軍確保戰力的據地之一,然而像這樣的地方也被割讓給了金軍。因為這件事,在朝中也有所非議,只是在岳飛被殺,而其他的反對派也一一遭到放逐或被打入牢中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對聲浪了。之後,秦檜就因促成和平的功勞而居於高位,並握有實權。 從整體上看來,秦檜乃是利用和平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從這個所謂的和平之中,秦檜可說是沒有任何的損失。即使是被金俘虜而被帶到北方去的欽宗就這樣在被幽閉之下死於異地,即使像岳飛這種在不久之後,岳飛恢復了名聲,百姓們更在岳飛的廟前立超了秦檜的塑像。他的形像以鎖縛住,並遭到任由參拜岳飛的人吐口水的下場。 不論如何,宋終究是得到了和平,於是便致力於經濟的開發。也曾有高宗皇帝自行下詔繁盛海上貿易的說法。在商業和農業的發展下,成為一個豐饒國家。從這一點看來,秦檜的和平策略從政策上來看是沒有錯的。只是在實行之前,把無辜的人以謀反的污名加以處死則不應該的。然而就算有這樣的看法,以當時的秦檜來說,大概也很明白自己會被人怎麼說吧!他除了壓迫、暗殺反對派之外,還篡改歷史書,這正是想要隱瞞自己所做所為的舉動。在談和成立之後,來到南宋的金國使者,還曾經以貴國為了國家竟然願意殺死重要的將軍一事拿來消遣,表示連從金國的立場來看,也都不是一件尋常的事。 岳飛在被殺的時候不過三十多歲,十分悲壯地走向他的末日,而成就了現實上的和平。所有人都感覺到這所謂的和平乃是由岳飛的血所換來的,因此不久之後,岳飛便成了民族英雄的象徵。從名將的條件看來,他在愛護部下以及不為害民眾等方面皆合格,再加上他也是個調兵遣將的高手,要拿日本史來比較的話,他大概可以跟源義經和真田幸村所綜合起來的悲劇英雄相提並論吧! 在日本,以前一說到岳飛也都稱其為忠臣,全身充滿忠義之名將,只是在中日戰爭開打之後,由於岳飛乃是抵抗外國侵略的象徵,以日本的情況來說實在不宜,因此才開始說岳飛的壞話。當時外務省(譯註:日本的外交部)的職員就提出了“支那(指中國)應向秦檜學習”的論文。其重點就在於要與日本締結和平。然而其根本上的錯誤,就在於秦檜乃是一個濫殺無辜而出賣國家,並獨享樂華富貴的極惡之人,因此就算當時中國方面想與日本締結和平盟約,也絕不願將自己比做秦檜,更不用說學習了!也因此,日本政府打錯瞭如意算盤,倒不是說大家不願和平。 之後,南宋在確保了豐饒的江南之後,一取得和平,在經濟上便開始急速地發展。 至於宗弼,則以其金國最有力的皇族身份,在日後仍領導著金國的政治與軍事,直到他安然度過晚年——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奇怪,但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其後,兩個國家之間維持了約二十年左右的和平,著名的《白蛇傳》就是以這個時代背景為舞台的神話故社。也就是在和平成立之後,杭州日益繁榮的時代。 在經過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和平被打破了。在金國方面發生了許多的內部抗爭,皇帝遭到殺害,而新皇帝又是一名暴君,歷史上被稱為海陵王。才能出眾卻不自律,由於他景仰南方的文化,因此自己就率了六十萬的大軍,南下意圖滅亡宋朝。在突破了長江之後,於長江的南岸再度遭遇到宋集結的二十萬兵力,其兵力相差非常懸殊。 這時,指揮軍隊擊退金兵而救了國家的,正是第七十四位的虞允文。 這個虞允文本是文官,在他接任之時,宋軍的前衛部隊已經吃了敗仗,正準備從長江之北收兵退回。當時援軍尚未抵達,而虞允文便接任指揮,首先在金兵第一波準備渡過長江之時加以擊退。而後,當金的水軍以盛大的船隊南下而來時,他則在海上迎擊,用火攻予以擊破。 就在數次的戰鬥防止了金軍南下之後,金國的暴君海陵王——他是那種在財政上極盡奢侈,把看不順眼的人殺掉,而後再把其妻納入自己后宮的那種人——由於是自己領軍南下的關係,北方遂引發叛亂,新的皇帝即位。知道了這件事的海陵王本來還想繼續遠征,結果在部下之間卻發生了政變,而將海陵王殺死。之後,金國退兵,宋國危機方才解除。 這場由虞允文指揮擊退金兵的戰役稱為採石磯之戰,也是歷史上的“南北大戰”之中最為有名的戰爭之一。 虞允文這個人後來也有過不少經歷,一直到最後當上了左丞相兼樞密使,也就是宋國家戰略的最高負責人。在這個人手下也有不少人活躍著——韓世忠的兒子亦在其中。韓世忠的兒子本來是個文官,他將岳飛的財產遭到惡官侵占一事詳細調查,連一枚銅錢也不欠地交還給岳飛的遺族,是個很不錯的故事。 在這個時期,金的領土之內還有不斷抵抗的武將等有趣的人物。這個人叫做魏勝,他有製造新兵器的才能,像是猛獸形體的戰車、火箭矢等,以其許多的發明來抗戰。 此外,還有另一名抗金名將,他的名字叫做劉錡。這個人自與金對抗的年代一路走過來,在採石礬之戰時,他的年歲已經相當大了。這個人雖曾在戰略上國撤退而遭到非難,因而曾被流放到後方一段時期,但當他回到前線時,曾於官舍的牆壁上寫下“完顏亮死於此”六個黑色的大字。完顏亮乃是海陵王的本名,當海陵王率軍來到此地時,因為見到了這不吉祥的文字,氣得將這官廳的牆壁全部以墨塗黑。結果,後來海陵王真的就在此地因政變而亡。於是人人皆非常佩服劉錡的預言居然能夠成真。 再來,關於這個時代中的武將,我還想一提的,就是李顯忠這號人物。李顯忠的命運乖桀,他本來是宋人,而由於自己的出生地為金所佔據的緣故,因此曾有一時是不得已而仕於金的,不過,他無論如何都要歸順於宋,因此便計劃帶著族人一同脫逃。沒想到事蹟敗露,族人皆被殺死,而他則好不容易才能夠與部下一同逃離,只是因為通往宋的道路都遭到封鎖之故,無奈只得西行投靠西夏。他在成為了西夏的將軍之後,還曾帶領少數的部下擊破五萬敵軍,建立相當的功績。 不久之後,西夏與金交惡,當李顯忠攻陷金國的某一城池時,在那兒發現了殺死族人的兇手,因此便將其斬首而報了大仇。在終於報了仇,即將前去投靠宋的途中,卻因背叛的罪名而遭到西夏軍的攻擊。他以三百人對抗西夏的二萬大軍,在將之驅散之後,才好不容易歸順宋。而這時他也以援軍的身份將金的將軍殺死,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由於環境的關係,這個人從宋、金、西夏,而後再回到宋,雖然出仕不同的國家,但他卻一心向宋,因此皇帝方才賜給他顯忠這個名字。至於其本名,那我就不知道了。 這樣說起來,如果真要仔細找的話,其實要想找出這樣可以成為小說主角的人,還是很容易的。 西元一二六一年,虞允文在採石礬一戰中擊退了金軍。翌年,也就是一二六二年,有一個年輕人從金脫逃而歸順於宋,這個人叫做辛棄疾。棄疾這個名字和霍去病的去病有著相同的意思,就是遠離疾病之意。他一面擔任地方上的官吏,一面致力於抗金軍隊的訓練,他所集結的勇猛義軍被稱為“湖南飛虎軍”,相當地有名。同時,他也是一位知名的優秀詩人。 其後,宋與金之間是以締結和平契約的狀態和平共存的,以現在的地圖來看,中國大陸的北半邊是金、南半邊是宋。在某種意味上,金替宋抵擋了北方的威脅,因此宋得以致力於經濟的發展。使得宋在七十年之間,一直保持著平和的狀態,繁榮的程度非常驚人。當時首都杭州的人口高達一百五十萬人之多,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商船在港口雲集,可說是世界上最富裕繁榮的國際都市。 另一方面,金卻沒有這麼順利,這是因為北邊蒙古部族興起的關係。根據氣象學者的說法,在十三世紀時,隨著地球寒化的結果,蒙古平原逐漸變成不毛之地,而以前一直各自分裂為政的蒙古部族,也不得不開始統一。總之,我相信是在許多的原因之下,出現了這名叫鐵木真的人,並統一全蒙古而成為成吉思汗。 在此,有一個很荒謬的說法,那是自古從日本流傳下來的,說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提出這說法的人簡直是妄想,根本不足採信。其實,成吉思汗的家系十分清楚完整,當然,以游牧民族來說,有關於其出生年份可能並不十分真確,但至少父母的名字是十分清楚的。 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的說法,基本上就是要把日本給並進大陸的歷史之中,追根究,其實就是“蒙古人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有如此偉業的一定是日本人”這類的奇怪思想。首先,正如剛才所言,成吉思汗的家系清楚而完整,不論是父母的名字,還是兄弟的名字,都可以清楚查得,根本沒有源義經可以插入的空間。其次,從義經的戰法和成吉思汗的戰法來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前面時也曾經提到過,其重點就在於騎馬的集體戰策略,這點與義經的戰法完全無關。 接下來,根據那些主張成吉思汗就是義經之說的人所言,成吉思汗以竹葉龍膽紋為旗,與源氏的旗印相同(關於這一點,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斬釘截鐵地說了“NO”)。也就是說源氏也有一些流派有所謂的竹葉龍膽紋旗,而成吉思汗的紋章和由村上天皇所分出的村上源氏的紋章十分相近。不過義經乃是由清和天皇所分出的清和源氏之流派,為什麼他非得要那麼可悲地使用村上源氏的旗印不可呢?這就是最好的證據了。如此一來,之前的說法自然不成立,只是這樣的論證並不廣為人知,因此才造成了許多人的困惑。 而最為可笑的,則是那種寫超自然神秘文章的雜誌所提出之說法。上面說成吉思汗在與人談話的時候,他的會話記錄乃是用漢字所寫成的。根據那些相信成吉思汗乃是源義經的人所說“既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為什麼不使用蒙古文字呢?那是因為他是日本人的緣故”。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貴族,當然不可能不會讀蒙古的文字才對,然而不管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貴族還是蒙古的平民,在那當時,他都是不會讀蒙古文字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蒙古還沒有文字,因此會話的記錄當然就只能使用漢字或是維吾爾文字來寫成囉!一直到成吉思汗的孫子,也就是忽必烈的時候,才因為覺得這種情形很糟糕,所以創立了蒙古的巴斯巴文字。這一點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一定會有所提及,也因此,提倡這種異說的人,根本究沒有好好地讀過世界史的教科書。 關於成吉思汗的部份,由於我認為這並不屬於中國的歷史,而是屬於蒙古的歷史之故,因此就不再多提下去了。 至於蒙古南下攻金的想法,則是在成吉思汗的兒子,也就是窩闊台時候的事。那時蒙古就提出了與宋聯合夾擊金並將之滅亡的計劃。大約在一個世紀之前,宋與金合力要滅遼,之後卻導致宋受到金壓迫的結果,所以這一次,宋就想要與蒙古合力滅金。後來,卻也造成了其為蒙古所壓迫的後果,關於這一點,從後世來看,總讓人有為什麼不懂長進的感覺。 金在此時也派使者來到了宋說:“回想自百年前,我國就與宋締結條約和平共存,如果我國滅亡的話,那麼宋不就會直接受到蒙古的威脅了嗎?”然而這樣的說詞並未被宋所接受。說來當時宋的複仇心很強,因此才會願意與蒙古合力滅金。 就這樣,金在兩國的夾擊之下滅亡了,而在金滅亡之時出現的將軍,正是第七十六位的完顏陳和尚。 從這個人年輕時來看,已是蒙古逐漸強盛,而金逐漸衰弱的狀態。由於蒙古在人口的數量之比較少,因此在侵略金的時候,必定會將人俘去,甚至是將整個家族全部抓走,並讓其從事手工業或是政務。完顏陳和尚也是在小的時候隨家族一同被抓去的,因此便一直住在蒙古。可是隨著母親漸漸老去,便一心要回去故鄉。有一天,他在讓母親乘上貨車之後,就拉著貨車脫逃,途中雖然受到追捕,卻在他一面躲避之下走了數百公里,好不容易才回到金的領土。 之後,完顏陳和尚便加入了軍隊,與蒙古軍展開了戰鬥。這個人曾兩度領著騎兵與蒙古軍作戰並獲得勝利。當時,雖說金在建國之時軍力十分強盛,然而在與宋締結盟約之後,很快地便削弱下去。 清朝時,趙翼著有一本名為《二十二史札記》的書,這是一本對各朝代的正史加以評論的書籍,在其中就有著“金之兵、強弱不同”一章。金這個國家,在建國時非常地強,然而在亡國之際卻非常地弱,因而特別地寫了一篇來討論。不過,雖說已經變弱,然在對蒙古軍的作戰中也不是沒有獲勝過,當時這個完顏陳和尚就是以四百個騎兵勝過八千騎的蒙古軍,而在正史上留下了數十年不見的好評。 只是,畢竟金與蒙古之間的國力之間有壓倒性的差距,光靠完顏陳和尚一個人再怎麼努力,還是沒有辦法挽回頹勢。當釣州這個城池陷落、蒙古軍進入城中之時,完顏陳和尚就在大混亂開始之前放棄了抗戰,隱居在一間小屋裡。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想送命所以才躲起來的,當大混亂結束,蒙古軍的治安奠定之後他又跑了出來。這時蒙古軍的司令官要他報上名字,他說道:“我乃完顏陳和尚,也就是那個曾經二次勝過你們的人。”於是蒙古軍的司令官——這在《金史》上並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但我猜想應該是史普台,不過因為沒有經過精確的比對,因此不能夠確定——就問道:“那你為什麼又跑了出來?”完顏陳和尚回答說,“我不願意在亂軍之中,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兵士所殺,但自己並非貪生怕死,所以你現在就殺了我吧!”蒙古軍的司令官就說:“如果你是完顏陳和尚的話,那你只要願意投降,就可以獲救。”而力勸他出仕於蒙古,但完顏陳和尚卻拒絕了。司令官便說道:“那麼,讓你受一點苦如何呢?”於是便下令折斷他的腳骨。而後再問道:“如何?要不要投降呢?”完顏陳和尚還是不從,最後就被殺死了。 完顏陳和尚乃是金滅亡時期的勇將代表,從他的臨終之前來看,會讓人覺得怎麼不干脆逃走算了,不過,他終究還是一個愛惜自己名聲甚於生命的人就是了。 順序雖然有此而後顛倒,但我還是要來談談在滅金之時,參戰中的宋軍司令官孟珙,陳舜臣老師對他有很高的評價。關於當時孟珙的作戰表現,其勇敢及巧妙的程度,據說是連蒙古軍都很感佩的。 所以很快地,當後來宋與蒙古之間的盟約破裂,也就是蒙古成為宋北方的威脅,壓迫而來之時,孟珙便擔任北方的軍司令官,在與蒙古軍戰鬥的十年間,幾乎都是靠他一個人在獨撐大局。 當金滅亡之時,在金統治下的漢人們,有許多便遷往宋的領土。當時的蒙古軍還是十分野蠻的軍隊,對農民相當地苛刻。而這些逃到南邊的人,就由孟珙提供開拓的土地,讓他們能夠落地生根。 孟珙這個人,要和日本作此較的話,大概是如向上杉謙信一樣風格的人,他除了通曉佛理之外,對易經也有所研究,據說在他發動軍隊之前還一定會先焚香祝禱。 另外,於明治時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軍談》這本書之中,也有著“孟珙,雖處於衰宋,然其忠義、兵略,則不劣於岳飛。”的記載,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實際上,他也給人善戰的感覺,不管是率領水軍還是陸軍,對抗蒙古軍經常獲得勝利,使得蒙古因為孟珙的存在而一直沒有辦法突破邊境。像是在江陵之戰的時候,蒙古軍的陣營位於陸地,夜晚之時,受到了孟珙從水上而來的奇襲。當時的蒙古軍建立了二十四座堡壘,卻在一夜之間完全失守,真的是非常活躍。其後,還歷經了黃州之戰。當黃州這座城在被蒙古的大軍圍困的時候,他則率領少數的兵主,自己揮舞著長槍突破了蒙古軍的重圍而解救了黃州城。 因為這樣的關係,當這個人存在的時候,蒙古軍就一直無法南下。一般來說,不管是在蒙古壓倒性的兵力方面,還是關於“宋朝弱兵”什麼的說法,在這時都是無法成立的。結果,被稱為世界最強的蒙古軍,光在滅宋這方面就花了四十年。 孟珙去世是在西元一二四六年的事情,其後,支撐宋朝的樑柱的則是一個叫做趙葵的人。他的父親趙方、兄長趙範,均是為人所知的北方防衛名將。雖然趙方只是通過科舉的文官,但兒子趙葵卻一直當上了右丞相,只是他認為自己並不是讀書人之故,因此在一年之後就離職了。 到了西元一二五七年時,蒙哥汗終於開始認真並派出了要將宋征服的大軍。只是蒙哥汗這個人本身卻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來才輪到忽必烈的出場。 忽必烈的即位,倒不是蒙古全體一致同意的,而應該說是實在是在沒有其它的辦法之下,最後只好讓他冠上了大汗的稱號。忽必烈這個人,乃是在蒙古非常理解中國文化的人,因此就蒙古的保守派看來,自然是會害怕蒙古的傳統是否會因此而被中國的東西所掩蓋,因而對他的評論不佳。惟從反面來看,他卻是非常受到蒙古所統治的漢人期待的。 西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一二七一年時改國號為元。這就是元的世祖皇帝的誕生。而世祖這個稱號,當然也是死後的稱呼。 自此開始,宋確實感受到了元的壓迫,而往滅亡之路前進,惟其間的一二七四年,蒙古發動了攻日的大軍,被日本稱為元寇。 關於元寇的事情,我有一些想要提出的,事實上,從以前就有關於元寇的兩種極端的看法。一個是戰前的看法:當時是暴虐無道的蒙古攻擊而來,而日本則是以北條時宗為代表,受神風之助的鎌倉武士因此才能夠將之完全擊破。 到了戰後卻變為:忽必烈是不會做出那樣亂來的事情的,本來應該能夠相互友好,只是北條時宗那個阿呆完全不知道外交是什麼,居然把使者給斬了,因此才會有無謂的犧牲。 我記得NHK之前曾經做過一個相關的節目,當時我也在思考這件事,只是不管如何,對日本來說都沒有什麼一定的利益就是了。就算忽必烈當時的確是想要與日本友好好了,然而如果接受了:好,那我們就相互友好吧!那是否表示和平就一定會到來呢?其實我覺得也不一定。 基本上,為什麼忽必烈會想要和日本友好呢?日本本來與宋的關係是非常良好的,雖然並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不過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均是密接而相結合的。像平清盛的政權,還是在不與宋相接觸就沒有辦法維持的情況下,保持密切關係的。還有,聽說宋和日本之間在學者及和尚方面也有著諸多的交流。從忽必烈的眼光看來,他的出兵可能只是為了要將日本與宋的關係切斷而已。 再接下來,如果日本接受了忽必烈的請求,兩邊達成友好協定的話,那麼難道到時忽必烈要求日本一同對宋出兵,日本也能夠辦得到嗎?我想不太可能。 關於這一點到底如何?我發覺到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什麼人再對這一段歷史提出見解,但也或許是因為我自己不用功的關係,所以才不知道罷了。總之,根據我個人的想像,元攻擊高麗,在高麗降伏之後,便強迫其幫助遠征日本。從這一點來看,實在是不能保證這次元不會要求日本對宋。若日本回應了忽必烈的請求,之後被強求要對宋出兵的話,那雖然沒有對元作戰,但卻要代之為與宋作戰。若是拒絕的話,那麼元是否又會攻擊而來呢? 這些當然都是假設,只是我這麼想而已。對日本來說,本來與宋那麼友好,自然就不能夠一下就反掌與元聯合而與宋對立的,因此也就只有拒絕了。 而在拒絕了之後,元就立刻攻打而來,一般的看法是認為北條時宗的判斷過於天真,但我覺得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說起來,中國王朝渡海攻擊日本的例子,在之前和之後可說是一遍也沒有的。 不管是在唐的最盛期,或是明的最盛期,都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不過,就算不認為會受到渡海而來的攻擊是普通之事,然而若是說沒有預測到就是天真,也實在是很過分。實際上中國的王朝既然位處大陸!自然或多或少會有著膨脹主義的傾向,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像是漢武帝設置樂浪郡,隋煬帝征服高句麗等,這些都是要擴展在陸上的領地。只是,做這種事的帝王,大多會被評為瀆武,在評論上絕對是不好的。然而,越過大海出兵這樣的想法,在中國的傳統中幾乎是不存在的。是以,將其國書加以拒絕,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壓根就想不到對方會攻擊的緣故。 西元一三七七年,到了明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蘇門答臘,當時與蘇門答臘對立的爪窪就在途中偷襲將其使者殺死,而激怒了明的朝廷。可是激怒了又怎麼樣呢?明朝只是把前來的爪哇使者加以流放,然後禁止與爪窪的貿易而已。至於渡海去攻擊爪窪一事,則是想都不曾想過。 所以,雖然說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