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新宋Ⅱ·權柄3
新宋Ⅱ·權柄3

新宋Ⅱ·權柄3

阿越

  • 歷史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76729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第一節

新宋Ⅱ·權柄3 阿越 6374 2018-03-13
西京河南府,洛陽。 因為遭遇了暴風雨,端明殿學士、陝西路安撫使石越的座船,行了整整兩日,才到達西京洛陽。石越到達洛陽的那一天,晴空萬里。 “公子,順這條道前去不遠,便是洛陽城了。”在一個岔路前面,潘照臨揮鞭指著正西的道路笑道,“富韓公已經知道公子這兩日之內會經過洛陽。到洛陽後,應當先去拜會一下他。” “本當如此。”石越攬轡應道,一面觀察四周的山川形勝,嘆道:“洛陽居華夏之中,河山拱戴,難怪太祖皇帝欲遷都於此。” “洛陽東有虎牢關可以扼守,西有潼關為屏障,南有嵩山與伊闕為門戶,北有太行與黃河為天險,兼之風景華美,山川明秀,自然是遠勝於汴京。然而汴京四通八達之地,本朝立都於汴京,原亦是利其漕運方便。久而久之,根深蒂固,遷者之議,已近空談。”

眾人聽石越與潘照臨說起此事,都不由感慨。一行人談笑正歡,忽見前方塵土高揚,馬蹄轟鳴,眾人不由相顧駭然。一干家丁與護衛官兵,都取出了手中的弩機。眾人久聞洛陽地界有一大盜橫行,官兵累剿不滅,因此不愛講排場的石越,這次破天荒地帶了近百人同行。難道當真怕什麼來什麼,真在這洛陽城外,碰上了大盜?侍劍此時早已驅馬上前,取弓在手,擋在石越馬前。一時間,空氣彷彿凝固。 幾分鐘後,那大隊騎者終於出現在眾人的視線當中,侍劍目不轉睛地望著那數百騎奔馳而來,手心中不由冷汗直冒。石越表面上雖然冷靜,但是汗衫卻也全濕了。 惟有潘照臨卻輕輕鬆了口氣,笑道:“他們有旗幟,不會是盜賊。” 石越眺目望去,果然見隊伍當中有四面旗幟高高舉起,迎風飄揚,只是看不清楚寫的什麼字樣。但是那些人越來越近,卻可以依稀看出是官兵裝束。石越不由鬆了口氣,說道:“是禁軍。”

眾人也早已看清,一齊鬆了口氣。正欲收起兵器,石越忽地心中一動,卻舉起手來,厲聲說道:“暫莫鬆懈,待看實了再說。”眾人心中一凜,原已放下的弩機,又抬了起來。潘照臨意味深長地看了石越一眼,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須臾,那數百騎兵勒馬停在離石越一行人約五六百米的地方,為首一人縱馬出列,大聲問道:“前面可是陝西路安撫使石學士?” 侍劍驅馬上前幾步,厲聲回道:“正是石學士官駕在此,爾等又是何人?” 那人頓時喜笑顏開,翻身下馬,小跑過來,行了一個軍禮,朗聲說道:“下官驍騎軍第一營第三指揮指揮使史洪,奉令率部前來恭迎石學士大駕。甲胄在身,不能全禮,還望恕罪。” 潘照臨見石越臉上有不解之色,忙低聲說道:“驍騎軍第一營至第三營駐紮西京附近,第四營和第五營駐紮在京師與西京之間。他們是最早整編完畢的禁軍之一。”

石越點點頭,驅馬上前幾步,高聲問道:“你既是禁軍將領,如何敢擅離職守?我不過路過洛陽,本朝無此遠迎之禮。” “回學士話,最近西京地面不太平,我們第一營各指揮奉命分遣各路巡邏,綏靖地方。下官所部並不曾離開防區半步,學士所行路線,正好是我們第一營第三指揮的防區。這是下官的福氣。” “福氣?”便是連潘照臨,都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請學士前行,下官與兒郎們為學士護道。” 潘照臨見石越猶疑,笑道:“客隨主便,只要不曾亂了規矩便行。御史們若要彈劾,姑且由他們一回。” 石越知道洛陽官員藉口盜賊橫行,擺出偌大排場來迎接自己,必定有富弼的授意——須知道河南府的現任長官,大部分是石越特意安排的富弼的故吏與親戚。大宋朝任何人的面子他都可以不買,但是富弼的面子,他卻不能不買。當下微微頷首,朝史洪說道:“如此有勞諸位了。”

“不敢。”史洪立時退回陣中,眨眼的工夫,他屬下的三百騎兵便分成三路,一都在前,一都在後,一都在兩旁梭巡,把石越一行人擁簇在中間,浩浩蕩盪向洛陽城的東門走去。 “啊,那是什麼?”走了約二三十分鐘左右,當洛陽城高大的城牆出現在眾人的視線當中時,一向沉穩的侍劍忽地發出驚呼之聲。石越與潘照臨、陳良,以及所有一行近百人,都被眼前所見驚呆了。 數以萬計的人,擁簇在洛陽城的東門前,翹首望著石越一行的到來。這是石越從未想像過的壯觀場面,他忍不住小聲地問道:“他們在做什麼?” “似乎是在歡迎公子。”潘照臨微笑道。 “我不過是路過洛陽……” “也許正因為這樣才讓他們如此熱情。” “會不會太張揚了一點?”石越想起了自己目前的處境。

“這似乎不是公子所能控制得了的。” 彷彿是為了印證潘照臨的話,忽然,便聽到史洪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門高聲喊道:“石學士來了!” 頓時,平靜的現場沸騰起來。城樓上鞭炮聲響起,人們爭先恐後地踮起雙腳,努力看著騎著一匹白馬進城的石越,一面還大聲地議論著自己的觀感。不知是誰最先拿起繡球拋向石越,頓時便有無數的手帕、香囊拋向石越,猝不及防的石越被這些東西弄得好不尷尬,卻還不好躲避,只能一直保持笑容硬生生地忍受著這些飛來的“暗器”。好在史洪的騎兵很快發現了這個狀況,立即排成密集的隊形擋在了石越的兩旁。 “子明。” “韓國公?!” 當看見竟然連富弼也出現在這場合之時,連潘照臨都不由聳然動容。須知富弼自從退隱西京後,別人若想見他一面,都是千難萬難,不料他竟然會親自到東門迎接石越。

“子明光臨洛邑,竟讓西京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真讓老夫大開眼界。昔日王相公過洛,洛陽萬人空巷,但是他亦不曾受過這許多繡球與手帕。”富弼親熱地挽著石越的手,迎他入城,一面不忘調侃著石越。 石越赧顏笑道:“勞動韓國公大駕,越心中難安。本當在下上府請安的。” “你遠來是客——來,子明,這位是……”富弼一面給石越介紹洛陽的主要官員與名流,包括嵩陽書院的山長、《西京評論》的社長等等。 入到城中,卻見城中街道早已清道,但是兩旁觀看的民眾卻一點也不曾減少。還有不少商家,主動在門口焚起了香案,以示歡迎……石越知道自從王安石變法以來,西京洛陽聚集了一大批鬱鬱不得志的舊黨大臣。因此,西京洛陽,在某種意義上,是舊黨的老巢。自己和舊黨關係一向良好,和富弼更有特殊的交情,而且以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受到百姓的歡迎也並不奇怪。但是如此大張旗鼓的歡迎,卻讓自知受到皇家疑忌的石越有點忐忑不安起來,這不是更加增添了皇家猜忌自己的理由嗎?他看了一眼和自己顯得親密無間的富弼,卻見富弼滿臉的笑容,不斷地在馬上向百姓點頭致意,似乎全然沒有想到過這一點,石越心中不由奇怪起來——富弼難道會不知道自己出任陝西路安撫使的真正原因?

當天晚上。韓國公府。 小客廳中只有石越、富弼、潘照臨三人。 石越注目那幅旌鶴降庭圖良久,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道:“富公,今日之事,會不會太過於張揚?在下現在身處嫌疑之地……” 富弼似乎早已知道石越必有此問,不待他說完,已經笑著擺了擺手,轉目注視潘照臨,笑道:“先生可知道老夫何以如此大加張揚,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子明深得百姓之愛戴,元老之器重?” 潘照臨略略欠身,回道:“在下亦覺疑惑,富公如此安排,必有道理……” 富弼得意地捋了捋鬍鬚,笑道:“朝廷之事,老夫大體已是知道。皇上讓子明安撫陝西,為的是三個字——不放心。” 石越黯然點頭,嘆了口氣。 “但子明也要看到,皇上卻是一片成全之心。”

“在下已經知道,司馬君實在在下離京之時,寫了一封書信,已點明此意。” “朝中暗潮湧動,有人妄想身居九五,若子明在朝中,則子明是必爭之人,皇上是聰明之君,皇上既怕子明你立場不堅定,又怕你立場過於堅定。因此迫不得已,才把子明你放到陝西來。” “這……”石越與潘照臨面面相覷,皇帝怕他立場不堅定倒也罷了,怕他立場過於堅定,卻未免有點匪夷所思。 “依老夫的猜測,宮中必有人向皇上進言,猜忌子明你。大抵之言,無非你過於自愛,矯情近偽;又或者萬一有不測,主少國疑,而子明又過於年輕之類。子明平素謹慎,必然於內侍宗室,皆不敢得罪。若皇上知道此事,必然會懷疑這些猜忌之語,終會傳到子明你的耳中。因此,即便皇上本來無疑你之意,此時卻也不得不疑你。皇上擔心的,是怕你聽到有人進言,因此立場不穩,鑄成大錯。但這些話,皇上卻不能向你明言。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本無二心,因為被猜忌,反生出二心。老夫料來,這才是皇上所不放心你的。”

石越與潘照臨聽到富弼的這番分析,不由暗自嘆服。 “因此,若子明你處處小心謹慎,提防這,提防那,你越怕惹疑忌,皇上就越是要疑你。因為皇上就是在懷疑你認為皇上在疑你。自古以來,君臣之間,最難善始善終。因為每個皇帝有不同的才華與性格,你若以為韜晦便能讓皇上信任你,那你便是大錯了。大丈夫要審時度勢,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所以,老夫才不憚御史彈劾,大張旗鼓迎你入城。一來讓朝廷知道你的聲望,二來釋皇上之疑。至於那些猜忌你子明太年輕太能幹的人,不管他是誰,子明你都管不了,也不用管。這種猜忌你怎麼樣都躲不掉的。你只要讓皇上放心你就行了,只要皇上在一日,皇上就不會怕你能幹,不會怕你年輕,皇上就怕你不能幹不年輕!”富弼若有所感地嘆道,“這個道理,老夫用了近十年時間才明白過來。”

石越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向富弼行了一禮,謝道:“石越謹受教。” 富弼微笑受了這一禮,又道:“但所謂過猶不及。子明你亦不必刻意張揚。老夫替你張揚,與你無關,你受了便是。若是你自己,謹慎慣了的,如今要反其道而行之,也不可以太過了。凡事皆須適度,這個就要由你自己去把握。” “是。在下理會得。”石越自從回到宋朝以來,還從未對人如此恭敬過。連潘照臨都正襟危坐,認認真真地聆聽富弼的建議。 “方才我又說皇上又怕你立場過於堅定,子明可知道是為什麼?” “還請富公賜教。” “原因亦很簡單,皇上怕你步王介甫的後塵。” “這……從何說起?” “子明你若立場過於堅定,兩宮太后,子明你敢保證你不會至少得罪一位?”富弼含笑問道。 “這……”石越與潘照臨已經明白了八九分了。 “皇上日後還要倚重你改革圖強,王介甫為兩宮太后所不喜,於是反對者更加堅定。前車之鑑,皇上豈可不防?這種爭權奪位的漩渦,但凡沾上了,要不樹強敵,除非是強敵全死了。但是偏偏皇上要做仁愛之君,這些人沒那麼容易死絕。若子明立場過於堅定,到時就會招人嫉恨,於改革圖強之大業,頗有妨礙。這是皇上一生志向所寄,皇上一定會要保全你。” “聽公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下可謂茅塞頓開。” “老夫宦海沉浮幾十年間,做過三朝皇帝的臣子,至今也不是很懂帝王的心思。不過此次身在局外,反倒看得格外清晰。子明與潛光先生皆是不世的人傑,切不可當局者迷。朝中之事,子明不妨暫且丟到一邊,看看皇上怎麼樣運籌帷幄。子明不如好好想想,怎麼樣在陝西路做出政績來,讓關中這個天府之國,重現漢唐風采。到京兆府後,子明就會知道,陝西路安撫使雖然位高權重,但是本朝最難治理的也就是陝西路了。內政不修,邊患頻頻,以範文正公之英才,成績亦非常有限。老夫希望子明能給大宋帶來一個驚喜……” 同一天。汴京。 昌王府。 王府中一片忙亂,自王妃以下,沒有人想到,皇太后竟然會親自前來“探病”。 “你們不必亂了,我不過看看自己的兒子而已。”高太后望著一臉驚慌地跪在自己面前的昌王妃,淡淡地吩咐道:“你帶我去。” “這怎麼敢?臣妾已經讓人去喚大王了。”昌王妃膽怯地垂下頭來,不敢直視高太后。 “怎麼?你連我的話也不聽了嗎?” “臣妾不敢。” “那你前面帶路。” “是。”昌王妃心驚膽戰地領著高太后,向趙顥的“病房”走去。高太后一向寵愛趙顥,而且對於立長君似乎也抱著一種默許的態度,甚至還會不經意地放任趙顥去做一些事情。但這次趙顥裝病,卻是高太后所“不知道”的。而且高太后突然來“探病”,究竟打的什麼主意,也讓人大費思量。昌王妃故意領著高太后在昌王府內多繞了幾道彎,才到了趙顥所住的精舍。趙顥早已由兩個僕人攙扶著,跪在門口等候。高太后見趙顥雖然臉色蒼白,眼窩深陷,神情憔悴,但是一雙眸子卻依然炯炯有神,心中暗暗嘆了口氣。她徑自進屋,在一張椅子上坐了,柔聲說道:“讓昌王進來,我要和他說幾句話。” “是。”不多時,趙顥被扶了進來,病怏怏地說道:“母后。” 高太后點點頭,向內侍、宮女與王府下人說道:“你們都出去吧。” “是。”瞬間,所有的人都退出了精舍。 高太后打量著跪在自己面前的趙顥,溫聲道:“你的病可以好了。” 趙顥心中一震,不過他卻並不害怕被自己的母親識穿。他膝行至高太后的膝頭,泣道:“母后,孩兒是迫不得已。” “唉!”高太后長嘆了口氣,沒有說話。 “並非孩兒敢有非分之想,實是此時孩兒不宜離京。自古以來,主少臣強,社稷多危。孩兒是不忍坐視太祖太宗皇帝的江山社稷,落入他人之手。” “你當真是如此想?”高太后的目光中,說不清是懷疑還是信任。 “孩兒若有半句虛言,天地不容!”趙顥仰面望著高太后,賭咒發誓道,“孩兒亦盼著皇兄大好,也好少操這份心。若為此事,讓母子相疑,兄弟生隙,孩兒縱是死了,也帶著罪過。” “你能如此想,那還有可恕之處。”高太后幽幽說道,“我最擔心的,是你們兄弟鬩牆,骨肉相殘,為後世所譏,為天地不容。” “孩兒若有此心,叫天誅地滅。” “若說你與傭兒,一樣是與我骨血相連的,一個是兒子,一個是孫子,我又豈敢厚此薄彼。我這幾日,半夜常常驚醒,擔心你侄兒將來會如德昭一般,難得善終。”高太后的語氣黯然。德昭是宋太祖的兒子,宋太宗即位後,本說要傳位給他,最後卻被逼死了。此事是天水之朝皇室的一大忌諱。 “孩兒絕不敢做這種事。天幸皇兄無恙,自然更好。若有萬一,孩兒亦不過為了江山社稷,替侄兒守幾年江山,待他成年,定然把皇位歸還給他。若有負此言,讓孩兒死後不能歸宗廟!” 他這一番話說得冠冕堂皇,但是高太后又如何相信?但是趙顥胸中的熱切,她又豈能不知?高太后搖了搖頭,道:“最好是你皇兄沒事,都是一樣的兒子……若有萬一,我知道也阻不了你的心,但你能做到哪個地步,全看你的造化。群臣擁戴你,我亦不阻你;只是若你要逼宮奪位,我卻也不能容你。只是萬一你事成,我也不為孫兒求什麼皇位——那是害了他。只讓他有皇家的尊榮,便是你的仁愛了。” 趙顥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道:“若孩兒敢加害傭侄兒,便讓我死後入阿鼻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罷、罷。”高太后心煩意亂地站起身來,道:“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你好自為之吧。”說罷,也不再聽趙顥多說什麼,便出門回宮了。 某府。 “仙長可知富弼給皇上獻了藥方?” “那是數日之前的事情了,我見從太醫那裡抄來的藥方,無非是阿膠、當歸、黃連、防風、毛姜之類,未必見效了。否則禁中早有消息傳出來。” “唔……” “皇上已經到了大漸之期。連續處分朝廷重臣,擺明了是給新皇留人用了,把石越外放陝西路,更是做了等新皇親政後再大用的打算。這明明是防止石越在新皇親政前,官做得太大。獎賞司馬光、文彥博、楊士芳,這幾人是給新皇登基保駕的。禁中也開始封鎖皇上的病情外洩,而班直往講武學堂的培訓計劃也暫停——今天早上,還得到消息,八百里加急前往各地,召富弼、王安石等七八位元老重臣入京,事情已經一目了然……” “嗯……” “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亦當五鼎烹!此成王敗寇之時,大人當速下決斷。皇上擺明是支撐不下去了。但是若不能在富弼與王安石等人進京之前早定大局,待這一班元老重臣入京護衛幼主,一切都晚了。外有富弼、王安石、文彥博、司馬光等人在朝堂上護主,內有狄詠、楊士芳統率侍衛,滿朝大臣,誰敢有異議?就算是兩宮太后,也抵不了這一干人的聲望。大人可還記得英宗時,韓琦一人,就敢逼太皇太后撤簾之事?” “但是我總覺得其中有什麼地方不對……” “大人,此時已經沒有反悔的地步了。自古以來,行此大事者,最忌的就是猶豫不決。大人即便現在去告密,前途也已經毀了!你與我家大王,是在一條船上了。” “仙長說哪裡話來,我只是欲謹慎……” “箭在弦上,不能不發。縱然明知不夠周詳,也不能等到富弼、王安石等人進京。何況,大人也不需要很明顯地支持我家大王,只需要大人一封奏章,請求皇上為社稷計,早立儲君。由此在朝中掀起討論立儲的話題。到時候,自然有人與大人呼應。” “這倒是,若是一直風平浪靜,又如何會有機會?” 次日。石越離開西京洛陽,走陸路前往京兆府長安。亦自這一天起,趙頊陸續接到數十封奏章,請他早立儲君,以安天下之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