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春秋那些事兒·春秋五霸卷

第75章 17、勇敢的心

話分兩頭,我們再說秦穆公得到了秦軍三萬將士盡皆戰死孟明視等三帥也被晉國所擒的消息後,內心悔恨交加,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數日之內,頭髮就變成了“二毛”(黑白相間)。 原來,在孟明視三帥離開秦國後不久,蹇叔和白裡奚就相繼去世了。 二老去世之日,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舉國哀慟。 最終,他們還是沒能看到自己的兒子歸來,帶著滿腔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原來,秦東門二老哭師的那一幕,竟然真的是一次永訣。 秦國痛失賢臣,再加上前線傳來的秦軍全軍覆沒的消息,無比悲愴的氣氛瀰漫在秦國上下的心頭,穆公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質疑和壓力。 他追悔莫及。 是我的錯,這都是我的錯,是寡人的剛愎自用和急於求成,害死了我秦國的三萬忠勇將士的性命,這都怪我,為什麼當時我居然沒有聽進兩位老臣的忠言呢?如果三帥也因此而死,寡人到九泉之下還有何顏面再見他們哪……

後來,穆公聽說三帥已經被晉國放了回來,這才放下了心中的石頭,久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來,可大臣們為了減輕國內對穆公的不利言論,紛紛提議道:“這次戰敗,全都是孟明視的罪過,依照秦國的軍法,一定要殺死他以謝天下。” 穆公道:“是孤之罪也。周朝芮良夫之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這句話說的就是寡人啊。寡人由於貪婪而使孟明受禍,孟明又有什麼罪呢?” 穆公於是素服(穿白色喪服)來到郊外,對著孟明視等人號哭道:“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中這句話太經典,相信大家在語文課本里也學過,我就不多加解釋了。)

接著,穆公恢復了這三個敗將原先的官職俸祿,而且更加厚待他們。而孟明視三帥也開始整頓秦軍,勵精圖治,立志要將此次崤山之役所受的屈辱,讓晉國人加倍償還,秦軍三萬將士的鮮血,絕對不會白流! 最後,穆公召集了所有的文武大臣,對他們說了這篇自我責備的誥辭,名曰《秦誓》,這篇《秦誓》收錄在《尚書》裡面,不但是《尚書》中的經典名篇和先秦散文的代表作,而且也很能代表秦穆公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念,其全文如下: 這篇文章很難懂,是因為《尚書》是我國最古的記言歷史書,所記內容主要為上古的政治大事,由古代史官們集體編寫而成,所以其中的文章所處的時代十分古老,它所用的字眼、詞彙、語義和語法結構都屬於殷、商時代的上古漢語系統,不僅和我們今天的白話文不大相同,就是和我們所常見的一般文言文也不相同。一般的文言文我們通常叫作“古文”,這種“古文”基本上是以戰國、秦、漢時代的古漢語作為典範的,但《尚書》中的漢語比這種漢語時代更古,形式更有所不同,所以又比一般的古文更難懂了,我們不妨叫它上古文,這種上古文直譯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只能意譯。

秦穆公說:同志們,快來聽我演講吧,不要再喧嘩了,我有重要的話告訴你們! 古人說:人如果隨心所欲,就會犯錯誤,責備別人有什麼難的?如果被責備還能虛心接受,從善如流,那才叫困難呢!我心裡最大的憂愁就是:時光如流水,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我現在心裡,好後悔啊。其實只有蹇叔井伯他們這些老臣,才能不顧忌諱給我提意見,而現在的這些謀臣,我雖然很願意和他們親近,但現在我認識到應該聽那些年老而經驗豐富的人的話,那樣才不會出錯。強壯勇猛的武士,射箭和駕車都不錯,我還是不大滿意。而那些說花言巧語的人倒讓我疑惑了,我從前太親近這樣的人了啊!是我錯了,我本應當去親近那兩個白髮蒼蒼體力衰竭的善良老人的!我暗暗地尋思:如果有這樣一位忠臣,誠實專一而沒有別的技能,但心胸寬廣能夠容人。人家有本事,就像自己有本事一樣。別人品德高尚,他的心裡就高興得不得了,忍不住大加讚揚,這才是能容人的好人啊!這樣的好人才能保住秦國的人民,才能為子孫後代造福啊!可是有的人:人家有本事,就嫉妒,就厭惡。人家有品德,就傾軋,就排擠。自己美德不足,又不能寬容別人,用這樣的人是保不住秦國的人民,也不能夠造福子孫後代的,這樣一來事情就搞糟了。所以說,國家的危險不安,是因為用了一個奸臣;而國家的繁榮安定,卻是因為用了一個賢臣啊……

穆公是一個真正的男人,面對失敗困難和挫折,他並沒有灰心,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攬在了自己這個君主的身上:是他的貪心和執拗,讓他不能接受反對意見,最終釀成了這個無法挽回的惡果。可以想見,陣亡的秦軍三萬將士的親人們會對秦穆公有些什麼樣的指責、怨言和非難,其實他完全可以將這些過錯全推到孟明視他們身上,然後殺掉他為自己開脫,可是秦穆公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勇敢地承擔下了全部的過錯和責任。 穆公也是一個真正的勇者,一個人生存於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責任,而穆公就是這麼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而只有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是這個世上真正的勇者,而只有這樣真正的勇者,才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相信殘酷的現實,忍受可怕的失敗,這樣的一個看似平淡的穆公,其實比貌似悲壯的先軫更加難能可貴,因為先軫在面對錯誤和責難的時候,竟然最終選擇了死亡和逃避,這樣的“勇者”,骨子裡其實只是一個懦夫,他輕率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和對國家的責任。死亡,其實很容易,難的是像秦穆公一樣,勇敢地去直面國內外的各種指責,堅強而執著地去面對一切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即使為千夫所指也同樣橫眉冷對,奮勇向前。

晉襄公連敗秦、狄,國勢大振。當時,齊國內亂不休,秦國大受挫折,楚國也漸日落西山了。公元前626年冬,楚太子商臣發動政變,率手下衝入宮中,逼自己的父親楚成王自殺。 成王臨死之前想吃一隻熊掌,做個飽死鬼。殘忍的商臣卻連父親的這個臨死的要求也不肯答應,繼續逼迫,成王只好自縊而死。 曾讓中原諸侯戰栗膽寒的一代梟雄楚成王,死得竟如此淒涼,曾經的威名與武功,頓時如水消失在水中,杳無痕跡。穆公聽說這個消息後,也是惋惜不已,齊桓、宋襄、晉文、楚成,這些和自己同輩的豪傑霸主們一個個地離開了人世,人生苦短,時日無多,年邁的穆公心裡不覺空落落的。 自己竟然連晉襄公這個毛頭小伙都搞不定,百年之後自己有何顏面再見列祖列宗,穆公好害怕拖下去自己再也不能洗雪前恥,於是隔了一年又命孟明視三帥以兵車四百乘伐晉,著名的彭衙之戰爆發了。

時間:公元前625年春季。 地點:彭衙(在今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 人物: 一、秦主帥孟明視,副帥白乙丙,西乞術。 二、晉襄公親征,先且居為中軍將統率全軍,趙衰為中軍佐輔助他(呵呵,總算是升官了)。王官無地為先且居駕馭戰車,狐鞫居為車右,再加上一個搶戲人物狼瞫。 結局: 一、晉將狼瞫重施先軫故技,帶領所部敢死隊直衝秦陣,力戰而死;晉國大兵隨殺過去,秦軍大敗。 二、晉人嘲笑秦國這次所興的兵是“拜賜之師”。 (看來孟明視逃離晉國時對陽處父說的那句話已經成了當時的流行語。) 三、這年的冬天,晉、宋、鄭、陳諸國又合兵伐秦,奪取了汪(今陝西澄城)和彭衙二邑,用來報復前次彭衙之役秦伐晉的仇恨。

四、孟明三次敗在了晉國的手裡,秦穆公卻還是依然重用他,孟明視於是增修國政,重施於民,散盡家財,撫卹烈屬,每日操演軍士,勉以忠義。晉國的元老級人物趙衰聽說此事後讚歎不已,對大夫們說:“秦軍如果再一次前來,我們一定要避開他們。《詩》說:'懷念著你的先祖,修明你的德行。'孟明視想到這兩句詩了,所以他進一步修明德行,而且從此自強不息,堅持不懈,這樣的人太可怕,我們是打不過他的!” 秦軍為什麼會又敗在晉軍的手裡,道理很簡單,兵比人家少,才四百乘,而城濮之戰時晉國的三軍就已經有七百乘了,到後來晉國增加到了五軍,其軍隊恐怕已經超過了千乘。秦晉實力懸殊,勝負自無懸念,但是接連的失敗並沒有讓穆公和孟明視灰心,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們的鬥志,於是他們臥薪嘗膽精心準備了一年,終於又訓練出了一支更加強大的秦國軍隊。公元前624年五月,孟明視再次請求攻打晉國,並希望穆公能親自督戰,孟明視當著文武百官發誓道:“若今次不能雪恥,誓不生還。”

年邁的穆公答應了孟明視的請求,並道:“寡人凡三見敗於晉矣。若再無功,寡人亦無面返國也。” 於是,秦穆公起傾國之兵五百乘,由蒲津關而出,攻打晉國。秦軍渡過黃河以後,孟明視就下令焚毀全部的船隻,穆公問孟明道:“元帥為何焚舟?” 孟明視答道:“此番伐晉,不勝無歸,所以我燒毀渡船,自絕後路,以示誓死克敵,有進無退!”(原來項羽的“破釜沉舟”是從老秦那兒學來的。四百多年後天下無敵的大秦帝國最後就是因為這個“破釜沉舟”而主力喪失殆盡,從此徹底崩盤,難道這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 秦國的士兵們聽了主帥的豪言壯語,也群情激昂,他們齊聲高歌道: 這首詩《無衣》選自《詩經·秦風》,翻譯過來就是: 這,就是秦國士兵真正的強大之處,他們沒有楚國人那些充足的後勤補給和強大的武器裝備,也沒有晉國人的那些精妙的戰術謀略和豐富的兵源基礎,但是他們擁有一顆勇敢的心,他們永不放棄,他們永不言敗,他們為了理想為了國家可以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精神就叫做自強不息,這些人就是秦國人的脊梁,也是中國人的脊梁,而正是我們這些先輩流傳下來的這種精神,讓我們中華民族能夠一次次地擊敗異族對我們的侵略和壓迫,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就這樣,這些同仇敵愾的秦國士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直接攻入晉國本土,沒幾天工夫,就攻陷了晉國的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鄗(音郊)地,在秦國的哀兵面前,不可一世的晉國軍隊變成了縮頭烏龜,他們紛紛退守城中,任由秦軍在自己的國土上縱橫馳騁。 秦帥孟明視終於實踐了三年前“三年之內,拜君之賜”的誓言。 晉軍既然不敢出戰,秦軍於是從茅津渡過黃河進入南岸崤陵故地(晉國人現在可不敢再在這裡搞伏擊了),他們決定在這裡掩埋在崤之戰中死去的三萬秦軍將士,為他們舉行一個遲來的葬禮。 孟明視又回到了這個傷心地。 三年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痛苦與糾結,他沒有一天不期待著為這三萬將士報仇雪恨,這一天,總算被他等到了。

三年了,三年前秦軍將士們的哀號彷彿還在他的耳邊縈繞,而三年後古道裡秦軍將士的累累白骨和滲入草根黃土中的點點血痕歷歷在目,這些無名的戰士,就這麼淒涼地長眠在這個幽靜的山谷裡,等待著他們的親人來為他們收拾骸骨。 三年了,他們終於來了,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辛苦與執著,總算沒有白費。 沒有人說話,大家都在默默地悼念著自己的戰友,這是生者與亡者的一次心靈交匯,此時此刻,崤陵的山水作證,我們秦國人絕對不會讓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歷史,絕對不會重演。 沒有人發令,大家開始自發地在山谷里四處收殮屍骨,就在崤陵的山坡上為犧牲的將士們堆土立墳,宰牛殺馬,舉行葬禮。 秦穆公穿上白色的喪服,親自祭奠,他跪在地上,一面灑酒,一面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孟明視諸將伏地不能起,三軍將士亦齊聲慟哭,哀聲遍野。 三年來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這一刻的淚水,因為他們明白,無論他們打了多大的勝仗,也無法換回這三萬將士的生命了。 這時候,幽靜的山谷突然下起瓢潑大雨來,原來哀到極處,連上天都要為之落淚。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而這場祭奠儀式也舉行了足足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穆公才宣布班師回國,而秦晉之間的恩恩怨怨,總算是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兩千六百多年後,在公元1993年的3月份,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在崤山附近發現了一處超大的秦人墓地,墓地南北寬3公里,東西長5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這些墓葬均為豎穴方坑墓,單人仰面直肢或側身屈肢葬,陪葬品為銅帶鉤或護心鏡,經過考古學家嚴密的考證和研究,發現這些墓葬應該就是崤之戰三萬秦軍陣亡將士的墓地,令人震撼的是,這三萬秦人的亡靈,竟然如軍隊列陣一般,排著整齊的隊列,頭一律朝向西土,將崤函古道西端這一處戰略要道堵得密密實實,沒有一絲縫隙!彷彿誓死捍衛戰場的勇士,即使死掉了,也要在地下繼續戰鬥。千百年來,這條古道上不知有多少波瀾壯闊、戰馬嘯嘯,也不知有多少秋風瑟瑟、淒風瀝雨,橫掃六合、金戈鐵馬,而這些死去的秦人,卻如磐石一般巋然不動,一直堅守在這裡,令東方六國的軍隊,終於沒能再踏入秦人的領土。 這一片恢弘的秦人墓地,不正是秦國人的烈士紀念碑嗎,正是它,見證了大秦帝國一步步地走向強盛和偉大。無論時光的流逝,還是歷史的變遷,都絲毫不能抹掉我們那些勇敢而忠誠的先人們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來的這些點點印跡,而正是這些印跡,讓史書中的那些平淡的史實變得生動而感人,也讓秦人的頑強、執著和忠誠,穿越兩千多年的歲月,依然能夠如此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後人的面前,依然讓我們震撼不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