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春秋那些事兒·春秋五霸卷

第70章 12、強悍的老園丁

秦穆公犯了個錯誤,要知道他之所以如此熱心於晉國的事務,其實無非就是為了借助晉國將其勢力延伸到黃河以東,最終達到稱霸中原的目的,可是他忘了一件事情,個人感情跟政治是兩回事。 晉文公重耳雖然是靠著穆公的幫助才回到晉國撥亂反正成為國君,而且又是穆公的女婿,可是如今他已經成為了中原的霸主,身份地位今非昔比,為了晉國的霸業,他必須把兒女私情拋在一旁,將晉國的利益擺在更重要的位置,這就是政治,雖然殘酷,但是現實。 因此,為了保住晉國的霸業,晉文公必須讓自己忘記舊恩,緊緊守住秦國東出的門戶,將秦國的勢力範圍死死框定在西北一隅,只要他活著一天,就不會讓穆公有出頭的機會。 這麼簡單的道理,聰明一世的秦穆公卻一直沒能明白,最後,還是鄭國的一個老園丁點醒了他。

對於晉文公來說,鄭國就是他中原霸權的唯一阻礙,鄭文公這個人一向反复,從前朝齊暮楚,現在又朝晉暮楚,老是不肯徹底對自己低頭。這不,最近好幾個月的保護費又沒交了,晉文公越想越氣,就想約秦國跟自己去揍鄭國一頓。穆公雖然覺得文公自從當上霸主後對自己冷淡了很多,但是又實在抹不開從前的情分,最後還是答應了。 於是,在公元前630年九月初十,秦晉兩國共同出兵,攻破郊關,直逼鄭都新鄭,晉軍駐紮在函陵(今河南新鄭縣北十三里),秦軍則駐紮在汜南(今河南省滎陽中牟縣南),將整個新鄭團團圍住,又派兵四下巡警,日夜盯防,勢必要讓城裡的一隻蒼蠅都飛不出來。 新鄭城,位於濟、洛、河、潁四水之間,當中原要津之地,為往來商賈必經之途。新鄭城的外形輪廓,近似一隻不規則的牛角,直到今天,當地民眾還習慣將新鄭稱為“四十五里牛角城”。鄭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國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修築了工程浩大的城牆防禦體系。這裡的城牆,牆基寬40米至60米,頂寬2.5米,一般高10米左右,最高的地方可達16米,全部用土夯築而成,整座城池依勢而建,易守難攻,絕對可與著名堅城宋都商丘媲美。

我們發現,由於缺乏後世投石車、衝城車等有效的攻城武器,春秋時光憑人力攻城的方法少有成功者,所以《孫子兵法》上說“攻城為下”。特別是像宋都商丘、曹都陶丘、鄭都新鄭這樣的國都級堅城,圍而不攻才是上上之策。 然而,這種曠日持久的圍城戰其實很殘酷,甚至比攻城戰還殘酷。 剛開始,鄭伯還死命硬撐,可是漸漸地,城裡的糧食一天少過一天,老百姓們餓得不行,每天跟他吵著要投降,吵得他六神無主腦袋發脹精神瀕臨崩潰邊緣,鄭伯無奈,只好大出血,把自己的傳家之寶拿了出來,請求晉文公退兵。晉文公提出了兩個條件。 一、將不被鄭伯待見後來逃到晉國的鄭公子蘭立為鄭世子。 (這是在扶植親晉勢力。) 二、將從前勸鄭伯殺死重耳的謀臣叔詹交出來給自己處置。 (不僅是為報仇,而且是在除去鄭國的反晉勢力,除去鄭文公的得力助手。)

這第一個條件好說,第二個條件就讓鄭伯為難了,叔詹是自己的親弟弟,也是自己的好臣子,手足之情,君臣之義,要他就這樣全都捨去,談何容易。 於是鄭伯遲遲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叔詹,左右為難,日日煎熬。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還是被叔詹知道了。叔詹找到鄭文公,說道:“用我一個人可以救百姓,安國家,君主何必對小臣如此愛惜呢?” 鄭伯還是猶豫不決。 叔詹回到家裡,一夜未眠,第一天一早,就伏劍自殺了。 為了不讓自己的哥哥為難,為了鄭國的百姓,叔詹死了,死得轟轟烈烈。 鄭伯聽說叔詹已死,慟哭了一場,然後把叔詹的屍體送到了晉軍營中,給晉文公看。沒想到晉文公卻對叔詹的屍體不屑一顧,囂張地對鄭國的使者說:“寡人反悔了,叔詹不夠看,你們把鄭伯給我叫來!不然寡人是不會撤兵的。”(可憐的叔詹,白死了。可惡的重耳,他變了。)

這回鄭伯傻眼了,晉文公貪得無厭,看來不滅鄭國是絕對不會罷休的。 怎麼辦?他無助地看著朝堂上的群臣,全身一陣陣地虛脫。 而滿朝的文武此時也個個變成了寒鴉,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拿不出一套可行性方案來。 這時候老臣石申父站出來救場子了:“主公,如今秦晉合兵,兩個打我們一個,不是好漢,臣建議選派一個嘴皮子最靈活的人偷出城去到秦軍那里當說客,搖動三寸不爛之舌,勸秦退兵。秦國人跑了,晉國人也就自然會退去了。” 鄭伯大喜:“好辦法,谁愿去當這個說客,若能成功,那就是救民於水火,功莫大焉。” 朝堂下一片寂靜,鄭伯滿懷期待地一個個看去,沒想到大家卻都眼神閃爍,嚇得往後直退,只有一個叫佚之狐(一隻狐?)的老臣堅定地站在原地,沒有後退。

鄭伯大喜:“佚卿家,還是你有膽色,我欣賞你!” 佚之狐昨晚喝酒喝到凌晨三點半,腦袋還處於半醉半醒狀態,所以反應有些慢,沒來得及後退,現在被主公點到名字,不由叫苦不迭:你們這些小人,陷害我! 鄭伯說:“那就麻煩佚卿家了,此次若能成功,寡人請你吃大餐!” “一隻狐”眼睛轉了兩下,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主公,臣沒有後退並不是想自己去,而是要推荐一個更牛的人,這個人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十八般談技樣樣精通,臣每次跟他吵架,都被他批得體無完膚,沒有一次能吵贏的!主公若加其官爵,派他出馬,秦軍必退!” 鄭伯問:“誰這麼厲害,寡人怎麼沒聽過?” “一隻狐”回答說:“此人名燭之武,現任鄭國圉正(主苑囿之事,相當於園林局局長,老園丁一個),三世不遷官。乞主公加禮而遣之。”

於是,鄭伯派人把燭之武叫了來,這時大家才發現,這個被“一隻狐”誇得天花亂墜的“雄辯之士”,原來只是一個鬚髮盡白風燭殘年道兒都走不動的糟老頭,忍不住低頭偷笑起來。 老燭之武顫顫悠悠地走上前來,花了五分鐘才總算給鄭文公行了個禮,一邊咳嗽一邊說:“主公召老臣何事?” 大家的心中突然有了一種趕快把這老頭送到醫院去的衝動。 鄭伯強壓心頭的衝動,笑嘻嘻地說:“老卿家,佚之狐誇您老舌辯過人,寡人很是仰慕,想讓您出城去說退秦師,不知您老可否答應?” 燭之武又咳嗽了好一陣,才說:“臣才疏學淺,年輕的時候,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現在老得牙齒都快掉光了,腰酸腿疼走不動道兒,又患有嚴重的哮喘病,說話都說不利索,又怎麼能犯顏強辯,說退千乘之師呢?”

燭老頭這是在抱怨呢!哦,當了半輩子官都沒想到提拔我,現在禍到臨頭了,就來求我幫忙啦,哪有那麼好的事兒! 鄭伯也不是個傻人,當即心領神會,說道:“老先生您事鄭三世,年紀一大把了還沒有被提拔,這都是寡人的過錯啊,現在寡人封你為亞卿(副宰相),您老就勉為其難,去一趟秦營,幫幫我們鄭國的百姓吧!” 燭之武聽說封他做了大官,當下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多年的老哮喘也好了,當下大聲拜謝道:“大丈夫生不逢時,困頓半生,如今總算被主公發現了臣的才能,讓臣一展抱負,臣必當仁不讓,以老殘之身,報效主公的知遇之恩!”說著大踏步走出朝堂,雄姿英發,哪有半點老態! 朝堂上鄭文公跟群臣面面相覷:這個老傢伙還真會裝,I服了you!

是夜,月黑風高,燭之武悄然來到城牆之上,命守城的軍士以繩索將其縋下城來,他回頭看了一眼黑漆漆的城牆,颯然一笑,負手輕吟道:“風蕭蕭兮夜色寒,壯士出馬兮秦軍還!”接著轉身輕輕一縱,眨眼間消失在城牆之下。 軍士甲:“我剛才沒看花眼吧!” 軍士乙:“沒有,我也看到了,呵呵,沒想到這個老傢伙還是個高手!” 汜南秦軍營內,穆公忙乎了一天,正快要進入夢鄉的時候,突然聽到營外有人大聲號哭,聲徹原野,吵得他不能入眠,不由大怒,便把兵丁叫了進來,沉著臉問道:“你出去看看,是誰在外面哭喪,把他給我抓過來,可惡,這還讓不讓人睡了!” 不一會兒,兵丁們把一個老頭帶了進來,說:“主公,就是這個老不死的在外面鬼叫,他還說他是鄭國的大官,哼,他如果是鄭國的大官,我就是鄭國的國君了!”

秦穆公見此人氣宇不凡,不似尋常之人,忙喝道:“不可放肆,快給老先生鬆綁!老先生,不知您貴姓大名,為何漏夜來此大聲哭泣?” 這個人當然就是燭之武了,他知道他與穆公素不相識全無了解,要想說動他,必須先製造懸念,以引起對方的重視,所以就想出了“哭營”這個絕招,果然,秦穆公上鉤了! 只見燭之武一抹眼淚,正容道:“老臣乃鄭之大夫燭之武是也,所哭者,為鄭之將亡耳。” 穆公好奇地問:“你們鄭國要亡了,應該在你們鄭國哭啊,跑到我們這兒哭個什麼勁啊!” 燭之武答道:“老臣哭鄭,兼亦哭秦,鄭亡不足惜,獨可惜者秦耳。”(又在製造懸念了,這是春秋辯士的老招了,不過百試不爽。) 穆公聽了大怒:“危言聳聽,胡說八道,說狠話博版面,哼,你這種人我見多了!說,我倒要聽聽看,我們秦國有什麼好可惜的,說不清楚,砍了你的腦袋!”

按說常人這個時候就得嚇得尿褲子了,可是我們的老革命燭之武同志卻面無懼色,只見他輕輕一笑,從容答道:“秦、晉兩國包圍鄭國,鄭國自知必亡。可如果滅亡鄭國而對君王有好處,那麼秦國當然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問題是,鄭國的滅亡不但對秦國沒有一點好處,反而有天大的壞處,這就是秦國的可惜之處了!既然如此可惜,君王又何必勞師傷財,為別人做嫁衣呢?” 陳利不如言害,方是辯術的王道,燭之武這一段說辭精彩至極,已然超越了之前呂甥和柳下惠的這兩個前輩的“君子小人”論,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境界,燭之武其人,果然深藏不露。 穆公聽出其中的味道來了,連忙再問:“先生說這對我秦國有天大的壞處,何出此言?” 燭之武道:“君王想想看,鄭國如果亡了,對誰最有好處,當然是晉國。至於秦國,想越過晉國而以遠方的鄭國土地作為邊邑,君王您認為可能嗎?所以,鄭亡最終的結局,只能是增加晉國的土地。另外,秦國和晉國東西相鄰,實力相差無幾,晉國更強了,那就相當於秦國變弱了。如果赦免鄭國,讓他做東路上的主人(“東道主”一詞典出於此),接待秦國使者的往來,供應他所缺少的一切東西,對君王也沒有害處吧(中原多了個東道主給秦國人免費提供食宿,這句話穆公愛聽)。還有,當年君王為晉侯平定禍亂,他答應給您河西之地,可是早晨過河回國,晚上就設版築城防備秦國,這些君王您都是知道的(晉惠公做的邋遢事情,怎麼能算到晉文公的頭上,不過為了說動穆公,燭之武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反正是兄弟倆)。君王你三平晉亂,對晉之恩,不可謂不厚矣,可曾見晉有分毫之報於君乎?從前的事咱們就不提了,就說現如今這個晉侯吧,自從他當了國君之後,增兵設將,一門心思追求'取威定霸',又怎麼會有滿足的時候,今天他滅掉鄭國開拓了東邊兒的土地,明天就會開拓西邊兒的土地,而他的西邊兒就是你們秦國,如果不攻打秦國,還能到哪裡去取得土地呢?晉國人的陰謀,昭然若彰,君王你聰明一世,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甘心為晉國人所驅使呢?連我這個外人,都為君王可惜,所以老臣才會在營外情不自禁地為君一哭啊!”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這番深入的分析,一下子愣了。 一語點醒夢中人,燭之武的這番話,說出了一直深藏在穆公心裡的話,那就是:晉文公,已經不是從前在秦國的那個公子重耳了,他已經是天下的霸主,從前在秦國的一切,已經成了過眼煙雲,而他們之間的友誼,注定要在現實面前,變成一堆夢幻泡影。 這時他才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二十多年來所花費的心血都已經付諸東流了。他三助晉君的努力,結果只是加速了晉文公成為天下霸主的進程;他多次參與盟會,多次投入軍事行動,也只是為人做嫁衣,替晉國的爭霸掃清道路而已。 原來,一切都是一場空。 原來,親情,恩情,還有友情,在政治和利益面前,只不過是一個個無比可笑的笑話。 重耳啊重耳,不知是我看錯了你,還是我看錯了我自己,或者,是我看錯了天下,看錯了時勢。 或者,在天下的人的眼裡,我只是個可笑的陪襯,注定,要在晉國的光芒下度過一生。 秦穆公頹然地坐倒在地上,良久,不發一語。 燭之武靜靜地看著穆公,等待著他的決定。 穆公長長地嘆了口氣,說道:“燭大夫,雖然我很不想承認,但是,你說的是實話,寡人從前做的一切都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井伯,我們退兵吧!” 百里奚欲言又止,最後還是躬身道:“是!” 燭之武長長地舒了口氣,抹了一把冷汗,說道:“恭喜君王,您終於是明白了,從今往後,秦鄭兩國就是一家,不分彼此,永結同心。”(說的也只是外交辭令,有強晉在,鄭國怎麼可能投靠秦國,晉文公第一個就不答應!) 穆公大悅,於是和燭之武立下盟誓,並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將在鄭國幫忙守城,然後吩咐大軍起營,連夜撤退了。 這邊廂晉文公已然得知了穆公私與鄭盟,背晉退兵的消息,不由大怒。這時候狐偃進言道:“秦君說走就走,太不給我們面子啦,臣建議追上去揍他們一頓。” 晉文公道:“不可。如果沒有秦君,怎麼會有寡人的今天。以怨報德,是為不仁;失其所與,是為不智;趁亂勝敵,是為不武。我看我們還是回去吧。” 晉方新霸,不宜輕與同盟之大國開釁,晉文公的政治頭腦還是比狐偃清醒很多的,於是不久,晉軍也撤兵回國了。 雖然沒有爆發明顯的衝突,但是,秦晉兩國難得的“蜜月期”無疑已經蒙上一層陰影。 “秦晉之好”這段千古美談,竟然如此收場,讓所有的人都欷歔不已:是重耳變了,還是任好變了?或者或者,或者大家都沒有變,只是這個世界變了。 燭之武這一段論辯,洋洋灑灑數百字,是春秋時期遊說之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日後戰國縱橫家們必修的經典教程,我們有必要來上一堂語文課,好好地分析一下其中的精彩之處。總的來說,這段說辭有以下幾大優點,值得我們好好研習: 一、設置懸念,引起對方注意。 (在秦營外號啕大哭,引起秦穆公的好奇心。) 二、消除敵意,緩和氣氛。 (首先就承認自己的國家要滅亡了,從而使穆公消除防備心理。) 三、採取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燭之武沒有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把救鄭之事撇到一邊不提,單刀直入陳述鄭之存亡與秦的利害關係,以離間秦晉間的關係,而離間不外乎利害兩端,他深知在特定情況下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言利只一層,陳害卻用了三層,層層進逼,終於使秦穆公認清利害得失,斷然改弦易轍,同意退兵。 四、話語婉轉,謙敬有度,話說得好聽,穆公自然聽得進去,這就是勸諫的王道。 五、巧用了心理相容原理。一個優秀的說客,必定是一個出色的心理專家。燭之武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善用攻心之術,對秦穆公不僅曉之以利害,還動之以感情,說辭中八次提到“君王”二字,句句是為秦謀,不為己謀,理由充分,邏輯嚴密,在對方認可、理解的基礎上,求得了雙方感情發展步調的一致性,然後步步誘人,將對方引到自己一方的觀點、立場上來,讓穆公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心理轉換,不知不覺地接受了燭之武的勸說,作出了“退師”的決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