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春秋那些事兒·春秋五霸卷

第51章 25、退避三舍新解

公元前632年4月1日,為了打擊國內不利於自己的輿論,為了保住若敖氏在四大家族中的領導地位,為了給招招領先自己的文公一點顏色看看,楚帥成得臣不顧楚王的反對,率領楚、鄭、許、陳、蔡五國聯軍,氣勢洶洶如暴風驟雨般一路北上,尋找晉軍主力決戰,雙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擺開陣勢,戰爭一觸即發。 晉文公把他的一干文臣武將統統找了來,說道:“同志們,等了好幾個月,我們終於要和楚軍正面決戰了,下面的每一步,都十分關鍵,一子錯,滿盤皆輸啊!好了,明白了重要性,大家開始分組討論吧!” 大家唧唧喳喳開始討論起來,只有狐偃滿腹心事地站在一旁,欲言又止。 文公發現了狐偃的異樣,便問他道:“子犯有什麼想法,但說無妨!”

狐偃回答說:“主公還記得從前跟楚王說過的話嗎:'一旦晉、楚兩國開戰,在中原相遇,那我軍就退避三舍,以報君恩',現在晉楚交戰,應該是我們兌現諾言的時候了。” 大家正討論得不亦樂乎,突然聽到狐偃提起這番往事,紛紛發言道:“不行不行,以一國之君而退讓於楚臣,外人一定會以為主公是怕了他們呢!這要是傳了出去,咱們什麼面子都沒了!何況楚軍連夜從宋地趕來,疲憊不堪,正是攻擊他們的大好機會,我們憑什麼要退走?” 狐偃見大家都反對,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出了一番經典的“理直氣壯”論:“大家不要急嘛,且聽我慢慢解釋。行軍作戰,講究的是士氣,所謂理直氣壯,有理再疲憊氣都壯,無理再精神氣都衰。我軍退避三舍,實踐諾言,是為守禮而有道,則我軍理直;楚軍若追,以臣犯君,是為悖理而無道,則楚軍理屈;以有理戰無理,以氣壯戰氣衰,則我軍必勝矣。”

有人還是反對:“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動手遭殃,先動有奪人之心,先發製人才能取勝,哪有沒開打就撤退的,萬一退亂了陣腳,被楚軍追在後面踢屁股,輸了算誰的!仁義禮信,統統都是狗屁!你還記得當年泓水一役宋襄公是怎麼被楚軍打敗的嗎,難道我們還要重蹈他的覆轍?” 正在大家爭論不休,差點要打起來的時候,文公最後拍板了:“不要再爭了,子犯說得對,寡人既然從前不失信於原邑百姓,今日又怎可失信於楚君,傳令下去,大軍後撤九十里,一里都不能少!” 主公發話了,大家只好停止爭吵,奉令撤退。現在問題來了,晉文公為了什麼要撤退,難道他真的像宋襄公一樣因為仁義而放棄戰機嗎,難道他真的不怕楚軍乘勢追擊而占得先手嗎?當然不是這樣,晉文公的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謂的報恩,所謂的仁義,只不過他藉以提升士氣取信諸侯的方法,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面,隱藏著精彩的謀略和可怕的殺機。

一、戰略考量。這次撤退並不是戰敗後的逃命,而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戰略轉移,楚軍剛剛趕到陶丘,根本不可能預想到晉軍會撤退,所以也不可能及時展開追擊,再說春秋時代中國還未有大量騎兵的出現,所以晉文公根本不怕楚軍的追擊。 二、天時考量。這個時候還不是和楚軍決戰的最好時機,適時晉軍尚未和齊、秦等盟軍會合,兵力處於劣勢,和楚軍的優勢兵力決戰並無必勝把握,所以必須戰略後撤,以便和齊、秦等盟國軍隊會合,然後集中優勢兵力以逸待勞再跟楚軍決戰。 三、地利考量。陶丘並不是與楚軍決戰的最好地點,此處遠離晉國本土,並且還一度是楚軍盟友曹國的地盤,現在曹國雖然已被自己控制,但親楚勢力尚存,其中難保沒有楚軍的奸細,萬一自己戰事不利,到時這些人倒打一耙,趁機搗亂就糟了,所以必須後撤到更加接近晉國本土的地方,不但可以減少不安定因素,縮短物資補給,萬一戰事不利,本土還可以隨時增援。相反楚軍則深入到遠離楚國本土的晉齊魯宋列國勢力包圍之中,萬一戰敗,逃無可逃,楚王想救都救不了了。

四、人和考量。楚軍雖然剛從陶丘趕來,疲憊不堪,但由於兵力佔優,所以士氣並未下降多少,晉軍如果貿然攻擊,一定會遭到楚軍強大的抵抗,所以必須戰略後撤,引誘楚軍追擊,以繼續消耗楚軍士兵的體力,降低對方的士氣。而文公事先就聲明自己的後撤是為了實踐當初的諾言,這個聲明將大大激勵晉軍的士氣,此長彼消之下,雙方優劣立判。 由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晉文公能夠稱霸並不是偶然的,他的所謂仁義,不過是為了取得軍事目的而採取的心理戰,而宋襄公則是為了仁義而仁義,根本沒有軍事頭腦。所以,文公和死守仁義的迂腐宋襄公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也是他最終能定霸中原而宋襄公只能鬱鬱而終的最大原因。 卻說楚軍剛安下營寨,突然聽說晉軍後撤了,都十分開心:“太好了,晉軍怕了我們撤退了,我們不用打仗了!”

成得臣說:“誰說不用打了,你們給我追!” 楚將鬥勃說:“晉侯以君避臣,已經給了我們天大的面子了,我們不如見好就收吧!”根據春秋時的軍禮,一方是國君親臨戰場,另一方是以臣子做統帥的話,一旦國君退避,為人臣者是不能追趕的。 成得臣也是軍事大家,何嘗不知道晉侯這是扮豬吃老虎,可是如今他已騎虎難下,便咬了咬牙說:“曹、衛尚未奪回,我們怎能輕言撤退,再說我已在主公面前立下軍令狀,如果不打一仗,回去怎麼交代,傳令下去,三軍拔寨,繼續給我追!” 軍令既下,大家只好奉令追擊,疾行九十里,一直追到濮水南岸的衛地城濮,才追上晉軍,成得臣吩咐大軍背靠丘陵安營扎寨,佔據住有利地形,與晉軍遙遙相對。 城濮這個地方位於山東、河南交界地,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西南臨濮集一帶,依山傍水地勢廣闊,是個打仗的好地方,鄄城縣人民應該感謝兩千多年前文公對楚王說了一句退避三舍的話,否則這場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世紀大戰就不會在這裡發生了,也就不會再有城濮之戰這麼一說了。

大戰在即,文公卻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又回到了當初流亡楚國的時候,自己和楚王正在飲宴,楚王突然要求和自己手博為戲,自己信心滿滿地上前迎戰,卻發現身上一點力氣也沒有,一個回合就被楚王擊倒在地,楚王大笑著壓在自己身上,一棍將自己腦袋擊破,然後湊上來用力咀嚼自己的腦漿,嘖嘖聲不絕於耳。文公大叫一聲從噩夢中醒來,滿身大汗,腦海裡還一個勁地浮現著楚王猙獰的面孔。 狐偃在帳外聽到文公呼號,趕忙跑了進來:“主公,你怎麼了!” 文公驚魂未定,滿臉蒼白,喃喃地說:“我,我夢見和楚王搏鬥,被他敲破腦袋吸食腦髓,好可怕!” 狐偃連忙上前安慰他說:“不過是個夢罷了,主公無須在意。” 文公說:“不對,那個夢好真實,難道我們這次機關算計,最終還是會栽在楚軍手裡?”

狐偃知道文公連日征戰,壓力太大,所以才會患得患失,眼睛一轉,說道:“非也非也,主公這個夢乃是大吉之兆,你想想,楚王伏在你身上,不正是他在向您表示屈服嗎?看來這次我們是贏定了!”狐偃這純粹是牽強附會胡說八道,不過在這個當口,也只有這麼說,才能安文公之心。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歷,越接近成功,心裡就越害怕,文公此時的心理狀態正是證明了這一點: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就是為了現在這一刻,成王敗寇,在此一舉,這怎麼能不讓他又憂又懼,生怕一個閃失讓晉國的霸業中原的命運毀於己手,成為像宋襄公那樣的千古罪人。 正在這個時候,帳外突然響起了軍士們高亢的歌聲:“原田每每,捨其舊而新是謀”。意思是:“休耕田中的野草好茂盛啊,趕快去耕翻經過了休閒的'新田'吧!”(“舍舊謀新”這個成語典出此處。)

狐偃大喜說:“主公你看,我們的士兵正盼望著'開墾新田',建功立業呢!我軍士氣正旺,主公還怕什麼呢?出戰吧!戰而得勝,主公就能定霸中原了;就算我們萬一輸了,我國表里山河,也足以抵禦楚軍的進犯。” 歸根結底,晉國的爭霸戰全是在別人的國土上展開,這是就算輸也能保本的買賣,何樂而不為呢? 機靈的狐偃一番好說歹說,總算平復了文公的焦慮,這個時候楚帥成得臣派鬥勃送來一封戰書,上面輕蔑地寫著:“正式開戰前請君侯派你的勇士和我的士兵來一場公開公正公平的角斗比賽吧,咱們就在一旁坐車觀賞,最好把周天子也叫來,壓點money賭賭輸贏如何?” 文公淡然一笑,好你個成得臣,死到臨頭還在這裡囂張,好,我先不跟你計較,咱們明天再來一決勝負,於是回信說:“汝君之恩,寡人已退避三舍報了,既然你還是要跟寡人一決高下看什麼角斗,那麼,好,我就答應你的要求,準備好你們的戰車,咱們明天早晨戰場上見吧!”

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晨,世界軍事史的壯舉——舉世矚目的城濮之戰終於要打響了。微曦的晨光中,文公登上一座高丘——有莘之丘(上古時代有莘部落的城丘,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名勝古蹟了),看著山下整齊劃一、鬥志昂揚的晉國士兵,感覺自己從來沒有這麼近地接近成功過,他伸開雙臂,仰面望著天空,口中喃喃地念道:“神啊保佑我吧,請你賜給我軍力量,賜給寡人無上的霸業!” 山谷裡響起晉軍如雷的呼喊:“我軍必勝,楚軍必敗,把楚蠻子趕回老家去!” 文公閉上了眼睛,聽著耳邊戰士們山呼海嘯般的吶喊聲,突然間,已經是淚流滿面。 閱軍已畢,晉軍開始砍伐樹木補充戰具,做戰前的最後準備。與此同時,楚帥成得臣也站在他戰無不勝的雄師面前,大聲地宣布:“從今天開始,天下就再也沒有晉國這個國家了,中原大地,將由我們楚國所主宰!”

緊接著,雙方幾十萬軍隊開始在城濮平原集結,飄揚的旌旗和閃亮的盔甲讓清晨的朝陽都失去了顏色,整齊的腳步聲和驚人的車馬聲打破了山谷的寧靜,肅殺的氣氛壓得所有人都喘不過氣來。城濮平原的上空真所謂戰雲密布,天地為之變色,此時此刻,大家都清楚地明白,這個往常人跡罕至的山谷將在幾個小時後被戰士的鮮血所淹沒,成為一個可怕的修羅地獄,而中原大地的命運,也將在那個時候赫然揭曉:誰是可悲的末路英雄;誰又是天下真正的主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