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春秋那些事兒·吳越爭霸卷

第61章 貳王者之劍

文種帶著一萬石小米和伍子胥的死訊回到了越國,句踐大喜,越國的百姓也大喜,這下子大家都有吃不完的糧食了! 這萬石糧食和伍子胥的死訊就是吳國滅亡的鐘聲。 句踐後來有沒有還夫差糧食呢? 出乎意料,他還真的還了,而且還的是質量最上等的優質良種。 奇怪,句踐怎麼突然變厚道了?這不像他的為人呀? 不奇怪,因為句踐還的是蒸熟的種子。吳國人屁顛屁顛地拿去種,沒想到一到秋天,田野顆粒無收,全國大饑。夫差傻眼了,還以為是吳越兩地水土不同,只好自認倒霉。 為了越國的複仇大計,不知多少吳國的百姓因此餓死。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身在亂世的悲哀。 這次借糧事件,是吳越雙方實力的轉折點。從此,越國轉強,吳國轉弱。

有人要問了,吳國不是從越國搶了很多金銀珠寶嗎?沒有糧食可以去買嘛,幹嗎要坐著挨餓呢? 這是因為,春秋時期的經濟形態和我們現在不同。我們現在的經濟是全球一體化,擁有完備的貨幣金融體系,再加上商品大多是供過於求,所以只要有錢,什麼東西都可以買。但是在春秋時期,國際貿易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再加上生產落後,大多數商品都只能供本國使用,特別是糧食武器這些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資源,一個國家是不會輕易賣給其他國家的。而且,原始農業是個靠天吃飯的東西,你今年豐收了,並不代表明年也會豐收,如果遇到大的天災,前些年儲備的糧食就可以用來救急了,因此,糧食儲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沒有特殊情況,絕對不會賣給另外一個國家。像從前秦穆公借糧給晉國,和現在夫差借糧給越國,統統都是極其愚蠢的行為,他們都為此吞下了巨大的苦果。

其實,對當時的國家來說,人口和糧食才是最重要的國力指標,金銀財寶倒還是其次。 所以,吳國在打敗越國和齊國的時候,對它們所採取的金銀掠奪行動,就是十分愚蠢的行為。你搶那麼多金銀珠寶有什麼用,金銀只能增加本國國內的貨幣投放量,不把這些金銀換成實實在在的東西,根本就不能增加本國的財富。這一點上,楚國就做得極為聰明,它每次搞定一個國家後,根本不要你的錢,而要你的人。 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楚國每次打仗,或者有大的工程要興建,它都是直接從附屬國抽調軍士和民工。這樣不管死多少人,死的都是其他國家的,楚國本身的實力不會受到一點兒損傷。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著名的城濮之戰,楚國出動的兵力就大多是申息陳蔡等附屬國的部隊,楚國自己的兵,反而很少。這樣城濮之戰楚國雖然大敗,申息數万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楚國嫡係部隊傷亡甚小,所以楚國沒幾年又恢復了元氣,得以重新和晉國爭霸,其關鍵原因就在於此。

可是你看看吳國,艾陵之戰伏尸齊國的五萬勇士,可大多是吳國人呀,夫差傻不傻? 花分兩朵,各表一枝。卻說句踐毒計得逞,開心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於是又找來范蠡、文種和諸暨郢三人,商量攻打吳國的事情:“伍子胥死了,吳國大柱坍塌,你們看現在寡人可以行動了嗎?” 范蠡道:“不可,伍子胥雖死,但吳國的軍事實力仍不可小覷,咱們還不能輕舉妄動。諸將軍曾經在艾陵之戰中近距離觀察過吳軍的戰陣,這一點他應該最清楚。” 諸暨郢道:“不錯,吳國軍隊是微臣所看過的最強悍的步兵,其裝備堅固的犀牛皮甲和鋒利無匹的輕便短劍,且劍技高超,尤善群鬥。孫武和伍子胥都是齊楚數一數二的劍術大師,吳軍如今使用的劍陣,就是當年他們所創。微臣自問鑽研劍法數十載,仍舊找不出破解之道。”

文種道:“看來如今之計,該使用微臣滅吳九策中的第八策了——發展軍事科技。” 句踐道:“寡人明白大家的意思了,目前咱們要做的有三件大事:第一,大量採挖優等銅錫,鑄造寶劍;第二,修整鎧甲、船隻,積極備戰;第三,廣招武林高手,以提高我軍士兵的劍術武藝——這三件事做好了,我軍當可與吳軍一戰!” 范蠡道:“大王所言甚是。巧了!咱們這剛好有三個人,不如您就把這三件事交給我們三個吧!” 諸暨郢興奮地說:“太好了,請大王立刻給我們分派任務。” 句踐道:“好,那第一件事交給文大夫,第二件事交給諸將軍,第三件事就交給范大夫,如何?” 文種精於役民,諸暨郢長於修繕,范蠡善於相術,句踐這番安排,人盡其才,正中他們的長項。三人遂大喜,欣然領命,分頭行動去了。

諸暨郢是個急性子,他立刻在山陰城五十里外興建了一個大型造船廠,取名“舟室”,又在山陰城外十二里的麻林山上種麻以製造弓弦,並向全國發出了動員令: 修補鎧甲的繩索斷裂處,把長矛的接口綁牢! 想抬起頭來航行,快整治戰船! 激起沖天怒火,勇士們堅定地邁步向前! 你們要在海上苦練, 要在野地宿營, 要上前線製勝攻關! 相較於諸暨郢,文種的工作就得慢慢來了,採銅鑄劍可是個辛苦活。 大家都知道,越國是著名的寶劍之鄉,當年鑄劍大師歐冶子就曾為越王允常鑄過五把冠絕天下的寶劍,如今歐冶子雖死,但他的很多弟子仍散居在越國西南的若耶溪(產佳銅)、赤堇山(在今浙江寧波,因山間盛產褐紅色的赤堇草而得名,也產鎢錫)一帶,鑽研鑄劍之法。文種遂在諸暨城外龍泉鄉建起爐灶五座,並花重金禮聘了大批歐冶一門的工匠,秘密冶兵鑄劍,名曰龍泉劍。

吳國扁諸劍和越國龍泉劍到底誰更鋒利一些呢,現代考古發現,越國龍泉劍的工藝更加高超,幾已達到中國青銅劍技術的巔峰水平。 除此之外,文種還在一個叫做昆吾山的地方發現了大量銅礦石,其色如火,乃銅中極品。句踐遂令鑄工用白色的牛馬祭祀昆吾之神,採集銅石鑄成八劍,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則日光晝暗。二名“斷水”,以之划水,開即不合。三名“轉魄”,以之指月,蟾兔為之倒轉。四名“懸翦”,飛鳥游過,觸其刃如斬截焉。五名“驚鯢”,以之泛海,鯨鯢為之深入。六名“滅魂”,挾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名“卻邪”,有妖魅者見之則伏。八名“真剛”,以切玉斷金,如削土木矣。 一來二去,句踐確實收藏了不少好劍,有巨闕,“四駕白鹿而過,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絕也。穿銅釜,絕鐵瀝,胥中決如粢米”,夠誇張的,車駕都給劈了,飛到半空,駕車的竟沒有感覺;只是一指,大銅缸就是一個缺口,切鐵就跟切米糕一樣。又有純鈞,“手振拂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光華綻如荷花、燦如星辰,劍身亮如水紋,晶瑩剔透,就像一把冰劍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可是句踐還不滿足,他要文種再幫他鑄一把王者之劍,驚天地泣鬼神曠古絕今的那種。 文種於是召集了越國所有的鑄劍大師,集合當時冶金術所能擁有的最高科技,果然鑄成一把超越了整個時代的高科技武器,傳說這就是今天還存在的“越王句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現在就收藏在浙江博物館裡。 此劍,長55.6厘米(已非短劍了),裝在一個黑色漆木劍鞘內,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仍然光亮如新、鋒利無匹,試之以紙,20餘層一劃而破。 此劍,劍身滿佈黑色菱形花紋,文飾精美,打磨光滑,晶光熠熠,那一個個嚴格對稱的菱形花格,似乎蘊涵了宇宙中無盡的奧秘。 此劍,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句踐)自乍(作)用(劍)”八字。經專家分析考證,確為越王句踐隨身佩戴的寶劍。

此劍,劍格烏黑,劍格兩面鑄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傳說玻璃的發明傳自西方,可見是胡說)與綠松石。 此劍,劍柄亦烏黑,並以絲線纏縛,向外翻捲作圓箍形,內鑄11道寬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 此劍,使用的第一個高科技是鏤刻技術。劍上菱形花紋和鳥篆銘文筆劃圓潤精細,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估計是使用鋼鐵鏤刀鏤刻而成。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之一。 此劍,使用的第二個高科技是複合金屬工藝,也就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這是因為劍脊的熔點高,可以承受第二次澆鑄的高溫而不至熔化。這種複合金屬工藝,能使劍既堅韌又鋒利,收到剛柔結合的良好效果。 此劍,使用的第三個高科技是鉻鹽氧化處理工藝,也就是在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其方法可能是:預先在劍身表面鏤刻出略顯凹凸的菱形花格,然後對銅劍進行氧化處理,最後對劍身、劍刃進行拋光、砥礪,使其顯露青銅本色。正是這種獨特工藝讓此劍保存至今歷2000餘年不但毫無鏽蝕,而且劍氣越發凌厲,直逼人心。大家或許不知道,這可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併申請了專利。也就是說越國的冶金技術領先世界2000多年。

總之,越王句踐劍集當時各種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於一體,代表了當時吳越鑄劍技術的最高水準,製作之精湛,真可謂鬼斧神工,吹毛斷發,絕非誇張之語。 越王句踐劍的時代,是中國青銅歷史最巔峰的時代。青銅這種奇妙的金屬,此時迎來了它最後的輝煌,一如繁花,短暫的綻放之後,緩緩退出歷史的舞台,讓生鐵來續寫它的傳奇。但是,神兵的光芒永遠不會褪去,一如它身後的歷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