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金甌缺4

第46章 第六節

金甌缺4 徐兴业 2763 2018-03-13
十一月卅日,兩路金軍同日抵達東京城下。他們劃分地盤:粘罕負責攻擊東京城西、南兩面,駐東京以南的青城;斡離不負責攻擊東京城東、北兩面,駐軍東京以東的劉家寺。 這時,東京城下有兩支宋軍披城立寨,迎待金軍。 一支是京畿提刑秦元統率的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所謂“保甲軍”五萬人。一支是原西軍統制官范瓊率領的劉延慶舊部,有相當作戰能力的環慶軍約五千人。這個人們熟悉的範麻子在伐遼戰爭後長期逗留在京師,與高俅等人打得火熱,又受到老長官劉延慶的遊揚推薦,在第一次圍城之役中,指揮部分勤王的環慶軍,憑著幾分蠻勇,打過幾個硬仗,逐漸挨入當代著名將領之列,這時奉命在城外“犄角”金軍。 斡離不是見敵即攻,范瓊和秦元是望風而逃,根本還沒交手,兩支宋軍都逃入城內。 “犄角”拔去,城門緊閉,從此東京城下已成為金軍的一統天下。

比較起第一次圍城戰,在第二次圍城戰開始時宋朝的處境要困難得多。 第一、太原失守後,婁室的五萬大軍,南渡黃河,西趨洛陽,封鎖了潼關,把宋朝最精銳的西軍關在潼關以內,斷絕了它東來的勤王之路。 第二、第一次圍城戰時,斡離不兵力有限,攻城的活動限於西、北兩隅,有時蔓延到東北角,南面諸門則始終未受攻擊。第二次圍城時,金軍兩路合攻,四面合圍,陷東京於徹底孤立。 第三、第一次圍城以前,北宋朝廷吵吵鬧鬧,到了斡離不大軍到達東京的前夕,畢竟也定下了戰守之策。李綱被任命為親征行營使和御營京域四壁守禦使,取得主持戰守的大權。這次淵聖把戰、守、和的全權都授給宰相何栗。紅蘿蔔頭何栗一手管神兵,一手管議和(除康王外,這時又派出樞密使馮澥到粘罕軍中求和),自以為雙管齊下,左右逢源,實際上並沒有決策守城。金兵兵臨城下,臨時派待罪在京的劉鞈提舉四壁守禦,另外又以次相孫傅為守禦使,事權不一,掣肘實多。有時何栗、甚至淵聖本人也要來插一手,干擾他們的戰守計劃。守禦使和提舉四壁守禦根本起不了統籌全局的統帥的作用。他們的地位比李綱當時的地位差得多。

第四、雙方實力對比,即使單從數字上來看,也是相差很遠的。第一次圍城時,斡離不全軍六萬人,這次增加到八萬人,主要將領阇母、撻覽、劉彥宗等仍在軍中,只有郭藥師以燕京留守的名義,留駐燕京。 郭藥師在第一次圍城之役充當嚮導,立下大功,斡離不卻很不信任他。回軍燕山後,把常勝軍的各級將佐數十人召來問道:“天祚帝待你們如何?”“天祚帝待我們甚厚。”“趙皇帝待你們如何?”“趙皇待我們尤厚。”斡離不忽然發怒:“天祚、趙皇對你們厚,你們都反他,我無金帛與你們,你們更要反我。”立刻麾兵把這些軍官都棒殺了。接著把常勝軍主力官兵八千餘人押往松亭關坑死。留下郭藥師一人,名為留守,實係拘留,後來貶死邊塞。這就是縱橫一時,成為宋金雙方爭奪對象的郭藥師和常勝軍的最後結局。

西路軍仍以粘罕、完顏希尹、婁室三大將為主副帥,銀術可等戰將都屬麾下,漢人高慶裔,時立愛為謀主。婁窒、希尹兩人輪流至潼關外督師。西路軍的總人數,原來與東路軍相等,也是六萬餘人,經過長期的圍攻太原,兵力不斷補充,總數增加了一倍以上,這時除封鎖漳關的五萬人外,仍有七八萬人參加第二次東京圍城之役。計東西兩軍的兵力已超過十五萬人,比第一次圍城戰增加了一倍半。 十五萬大軍在東京四周連珠紮營,這時東京四郊全被金軍控制,旗幟軍馬,往來不絕。城上守軍看了十分害怕。 第一次圍城之役,東京原來的守軍加上西北陸續開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二三十萬人。解圍後,這些大軍沒有安放到應當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復員回西北,一部分參加太原解圍戰而遭到損失,一部分在防河戰爭中潰散,還有一部分被主和大臣以經濟上的理由遣散。以致金軍進至東京時,城內的守軍不滿七萬。各地勤王軍早已受到朝命鈐止,裹足不前。只有南道總管張叔夜與兩個兒子伯奮、仲熊不顧朝命,募兵一萬三千人,奮勇前進,在潁昌府遭遇粘罕所部,大小十八戰,互有勝負,最後全軍突入東京城,這是第二次圍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夠進入東京城的勤王軍。

當然不能忘記官家、宰相倚為長城的那支神兵,以及圍城當天就被擊潰逃散的五萬保甲兵。所有這些軍隊統統加起來也不過十三四萬人,未經一戰,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在數量上居於劣勢,在質量上更是相差甚遠。 所幸第一次圍城之役中守城已有相當經驗的禁軍將領姚友仲、何慶彥等仍在軍中。在西軍中被推為有大將之才的吳革,也有守城經驗,受到姚、何等將領的尊重,後來在攻守戰中他起的作用很大,隱然成為事實上的軍事長官。留居東京納福的兩軍宿將劉延慶一度被任為“提舉四壁守禦”,負責城守之責,那是朝廷要加重他的部將范瓊的事權,不過無論范瓊,無論劉延慶都不能寄以希望。劉延慶最後發生一次作用,那是在攻守戰十分劇烈時,淵聖問他事勢如何?他以習知戰守的邊將的資格,說了一句實話:“大臣謂城之不可破者,皆是欺罔朝廷,今日之事,可謂危矣!”他說這話的目的是要讓淵聖了解事實的真相,採取必要的戰略措施,還是危言聳聽,促成淵聖議和,現在已不得而知。

在這些帶兵的文臣和將領中,資望、地位,能力能夠當統帥之重的看來只有張叔夜一人。圍城前,朝廷中竟找不出一個與第一次圍城之役的李綱一樣的統帥人選。張叔夜這時已除簽書樞密院事,有調遣軍隊的權力,他不避賺疑,勇於任事,擔負起城守的重責,重用吳革,令他四城策應,把姚友仲等佈置在適當的崗位上,並親自上城頭督戰。連日攻守戰,尚能相持,張叔夜是有一定功績的。 但是朝廷並沒有真正任命張叔夜為統帥,議和的陰謀仍在進行。其實這個時候已經談不到什麼議和了,除非就向金人投降。金人開出來的都是要向他投降的條件。宰相何栗在都堂上飲酒談笑自若,還拍桌擊節,歌唱柳永的小詞。然後問問屬吏,議和的條件談得怎樣了。屬吏據實匯報,他搖搖頭大言道:

“便饒他漫天索價,待我賂地酬伊!” 有一天,他聽說張叔夜擅自召集守城將領會議,準備出擊。他一怕張叔夜奪了他的權,二怕諸將領奪了郭京六甲兵的功,大吃一驚,急忙奏准官家,詔止叔夜道: “同卿檄召諸將,莫是欲出戰否?如欲出戰,幸先示及。” 淵聖這話表面上客氣,實際分量很重,張叔夜吃了這一悶棍,怎敢再議出兵?後來索性力辭簽書樞密院之職,不敢再擔負起守城的壘責。 在張叔夜幕下任職的太學生丁特起看見出擊之事不成,張叔夜又意存消極,不禁滴淚沾裳。他與吳革商量後,上書乞早決用兵之計,毋淹延不斷,養成夷狄之患。這樣的上書,當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結果。 在這二十多天的圍城期間,宋朝方面竟然推不出一個統籌戰守的真正的統帥,直到城池失守為止。

軍事力量和統帥事權的對比,宋朝又是大大處於不利的地位。 一切鬥爭,與敵人作政治或軍事的鬥爭,與自然界作生產建設或抗暴的鬥爭,最痛心的一個現象莫過於力量內耗,在自己內部的矛盾中把力量消耗殆盡,這種現像在第二次東京保衛戰中充分暴露無餘,以致在攻守戰尚未正式開始以前,兩軍的優劣勢就已十分明顯。 東京城的前途黯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