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千古漢武

第52章 後記

千古漢武 杨力 5041 2018-03-13
寫了秦皇,自然要寫漢武,因為秦皇、漢武是中國兩個偉大的皇帝,他們創建了中國歷史上兩個輝煌的朝代。如果說秦始皇開創了中國的大一統,建立了中央集權,那麼漢武帝則鞏固了大一統,更加強化了中央集權。這兩個皇帝都對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前者無愧于千古一帝,後者堪稱一代英主。 西漢自文景之治到武帝時期是盛世。由於漢武帝文治武功,採納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強中央集權和採納桑弘羊經濟改革等措施,使西漢進入了一個空前經濟繁榮、疆域擴大、學術思想濃厚、人們有作有為的輝煌時代,尤其是在學術思想方面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的時代。 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首次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不但促進了中外文化貿易的交流,而且為大唐的開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尤其漢武帝把西漢盛世推到了頂峰,為中國在世界的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要寫漢武帝,要展示西漢盛世,這就是我寫漢武的緣由。 從司馬遷的角度寫漢武帝,這是本書的特色。漢武帝密切接觸的人不止司馬遷一人,之所以選擇司馬遷是因為: 第一,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歷史的主要見證人。 司馬遷少年時代就隨父親司馬談出入宮廷,年輕時代就是武帝身邊長迭十多年的郎官(侍衛),始終在宮廷內部,武帝到哪裡就伴駕到哪裡。又因司馬遷的父親是太史公司馬談,所以大凡祭禮、巡視,司馬談父子都必須隨駕,之後又升為中郎將出使西夷。其父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從代太史公到太史令,兼管歷史檔案,記錄朝政議事。出獄後又任中書令,成為了武帝的機要秘書。司馬遷在武帝身邊長達三十幾年,是在武帝身邊時間最長的人,所以是這段歷史的主要見證人。

第二,司馬遷與漢武帝是西漢時期的兩大歷史巨人,他們對中國的歷史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武帝把西漢盛世推到了頂峰,司馬遷寫了從黃帝到武帝的貫通古今三千年的通史巨著。他們二人對中國的貢獻,完全可以相提並論。 第三,司馬遷與漢武帝有著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關係。司馬遷是武帝的一面鏡子,武帝給司馬遷創造了良好的寫史條件。 所以,儘管武帝與許多大臣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司馬遷是與武帝關係最密切的人。因此,通過司馬遷寫漢武帝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本書自始至終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相輔相成,這就是本書選擇司馬遷展示漢武帝的緣由。 正史中司馬遷只有出生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無卒年記載。後世傳說不一,有說被武帝所殺,右說是自殺,那麼司馬遷究竟是死於什麼情況呢?分析如下:

第一,被武帝所殺。 據東漢《漢書舊儀注》(衛宏著)記載:“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就是說,司馬遷因寫《孝景本紀》揭露了景帝的短及武帝的過,使武帝怒不可遏,於是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一事而處治他,被閹出獄後,又因有怨言,而再度下獄處死。 正史《漢書·司馬遷傳》(班固著)也記載了司馬遷的死因是“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跡其所以自傷悼,《小雅》巷伯之倫,夫唯《大雅》既明其哲,能保其身。難矣哉!”即班固隱晦地哀嘆司馬遷未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近代學者郭沫若提出司馬遷之死有被武帝二度下獄致死的說法,郭沫若據《鹽鐵論·周秦篇》(桓寬著)所載:“一日下蠶室,創未瘳……出入宮殿……食大官享賜……故或載卿相之列,就刀鋸而不見憫。”就是說司馬遷第一次入獄,處以腐刑(下蠶室),出獄後當上中書令,後又再度入獄終至處死(“就刀鋸”)。

至於再度下獄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因為武帝不滿司馬遷寫《孝景本紀》及《武帝本紀》的實錄,然後藉巫蠱之禍處治他。因為《漢書》有載,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連坐處死了不少人,包括士大夫在內。司馬遷性剛言直,必然對當時武帝犯下的這一大過失有所針砭,所以被害。 有人認為是司馬遷給任安寫的《報任少卿書》對武帝的抱怨和隱指,而被武帝殺害。試想《報任少卿書》是司馬遷對武帝血淚的控訴。武帝豈能容忍他向一個死囚犯指控自己,所以自司馬遷寫《報任少卿書》之後,司馬遷就神秘地失踪了。 第二,自殺說。 司馬遷自殺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其《報任少卿書》中司馬遷就對摯友任安如泣如訴地表明,自己受了奇恥大辱,之所以還苟活,就是為了要完成史書的撰寫。

司馬遷說:“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子宮刑。”認為自己已受了天下最大的恥辱,成為了“與宦官為伍”的人,只要想起這些,就“汗未嘗不涼背沾衣也”! 司馬遷說他之所以忍辱苟活,就是為了要完成《史記》的撰寫。 他的千古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賢》;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所作也。也表明他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史書。現在書已寫成就沒有再生存下去的必要。 司馬遷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現在自己自從遭了禍後,“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再加上司馬遷從來最重氣節,年輕時就在淚羅江為屈原之死而痛哭,他寫的《史記》中也以大量篇幅謳歌前人的氣節,這就是說,司馬遷一旦完成《史記》就沒有再生存下去的慾望。所以司馬遷自殺的可能比較大。但是書還沒有出版,司馬遷還不應該去死,這就是說司馬遷還有另外的原因促使他必須速死,那就是第三種原因。 第三,被逼自殺。 被逼跳河,這是本書給司馬遷安排的結局。理由何在? 司馬遷受宮刑後所以苟活的原因,在其《報任少卿書》中已經罵得很清楚,是為了完成父囑寫史書,書雖然完成了,但尚未出版,那他是不可能就去死的。但為何匆匆而死,肯定是有人相逼。 那麼是誰逼他的,當然是漢武帝。因為武帝病重,所以非常關心自己身後的歷史記載,就逼迫司馬遷按旨修改,但司馬遷堅持要實錄,致武帝不滿,於是為保名節,只有以死相抗。

另一原因是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到了武帝手中,使武帝下決心處治他,所以司馬遷不得不託人把副本藏於名山,然後自己匆匆出逃後跳河自殺。 黃河龍口是司馬遷出生的地方,所以司馬遷在被君王所逼的情況下效法屈原投江,用生命捍衛歷史的真實,就成為了司馬遷的最大可能。這也就是本書之所以安排司馬遷投黃河的緣由。 另外,據《漢書》作者班固說《史記》缺十篇,這十篇只有目錄無文字。 《漢書·藝文志》載:“《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漢書·司馬遷傳》也載:“而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張晏具體認為所缺十篇中包括《景帝本紀》及《武帝本紀》,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史記》中的《孝景本紀》及《武帝本紀》就可能非司馬遷原著,那就更可說明漢武帝當時的震怒,從而人們對司馬遷的死因也就更有了清楚的了解。

盛世出傑才,傑才推動歷史,這是規律。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周以來的又一盛世,可謂群星璀璨,人才輩出。 漢武帝和司馬遷是西漢兩大巨人。 漢武帝是中國最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把西漢推到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頂級階段。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家絕唱,影響中國史學五千年,司馬遷雖然不是皇帝,但其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堪與武帝相媲美。 董仲舒是儒家鼻祖,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所採納,從此開創了儒學成為中國思想主幹、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紀元。 主父偃,提出“推恩策”,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大作用。他的這一策略,既削弱了諸侯力量,加強了中央勢力,又讓他們的子孫感恩皇帝,可謂一石三鳥。主父偃堪稱西漢傑才。

張騫兩次出使溝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對中國擴大世界影響及與中亞、西亞的邦交開了先河,堪稱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 衛青、霍去病:是西漢反擊匈奴的名將,因為他們保衛了長安,也保障了西漢盛世的發展,並開拓了中國的版圖,足以名垂千古。 司馬相如:獨創了漢賦的形體,後來者無法超越他。在賦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桑弘單:是西漢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理財家,他提倡的鹽鐵統一由國家專賣及統一鑄幣,影響中國幾千年。是中國封建時代傑出的經濟學家。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北海牧羊,十九年不變節,保持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李延年:武帝時代的一顆樂壇巨星,他把中國古代樂府發展到了巔峰,又是將漢樂與西域音樂相溝通的先驅,他的音樂天賦奏響了西漢盛世的交響曲,在中國音樂史上不愧為一顆耀眼的巨星。

本書讓這十大傑才交相輝映,再現我國西漢盛世的光芒。 以人寫史是本書韻重要手法,本書通過漢武帝、司馬遷等十大傑出人物展示了中國歷史上西漢的燦爛輝煌,同時也寫出了他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漢武帝是本書的一號人物,全書通過他身邊的十餘位人物,眾星拱月似的襯托這位中心人物。但漢武帝個性複雜,他既有雄才大略,有作有為的一面,又專制獨裁,好大喜功;既聰慧睿智,又孤高自信,晚年甚至喪失理智;既愛才若渴,舉賢納才,又輕信小人,任人唯親;既有政治家的開拓進取,又是一個迷信巫蠱,貪生怕死的人;他外表崇儒,內心卻重法……凡此種種,都可以見得武帝的個性十分複雜。也正是這樣的個性,使他成了正如汲黯所評價的: 內心多私慾而表面假裝仁義。因此,本書在突出漢武帝有功績的同時,對他的“過”的一面也進行了刻畫。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與秦始皇、康熙皇帝並列的一代帝王,在位五十四年,他的偉大功績有五: 第一,以他著名的文治武功南征北戰,進一步開拓了中國的版圖。 第二,實行大一統,確立了現在中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並確定了漢族、漢語和漢字。 第三,推行儒家、強調思想一統,加強中央集權,造就了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的大帝國規模。 第四,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是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的先驅。 第五,統一新歷歲首,統一鑄幣,鹽鐵專賣,為西漢經濟繁榮奠後記,定了基礎並影響中國幾千年。 但漢武帝一生好大喜功,不恤百姓,導致國力、人力的過度耗散而致後期經濟衰落,國庫空虛,加之晚年貪生怕死,迷信巫蠱,聽信奸佞,終於釀成太子叛亂,京師血刃惡果。但晚年尚能立詔悔過,懸崖勒馬。總之,他的一生終歸沒有跳出許多有為英主的青中年有為,敢想敢干,開創大業,晚年腐朽沒落,貪生怕死、昏庸喪失理智這一怪圈。 不過,武帝晚年雖然失誤較多,但他的豐功偉績是主要的,不愧為一代雄君。 第一,司馬遷的人格 從小就把《史記》放在桌案上的我,對司馬遷自然是情有獨鍾。 再說,作為一個研究文史的人,對司馬遷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史巨星怎能不崇拜? 我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寫《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叢書》,寫到其中的歷史卷時,對司馬遷及《史記》的史學價值作了認真的研究;在寫《中華五千年文學經典》時,又對司馬遷《史記》的文學價值作了探索;寫這部歷史小說,再對司馬遷與漢武帝的關係等作了全方位的了解。經過三次探索後,可以說對司馬遷的人格、思想、學術都有了更深的認識,為我創作這部歷史小說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是中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無論他的人品、文才及貢獻都是值得稱道的。人品方面,司馬遷從木寫諛文,他寫的歷史堅持實錄,不虛美、不抑惡,這也是司馬遷世家寫史的宗旨。所以漢武帝要司馬遷改寫歷史,他寧願付出生命代價也沒有屈服,因為他堅持,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不是君主一個人的歷史,歷史也不是寫給帝王一人看的,而是寫給千秋萬代的。正因為司馬遷有這樣偉大的人格,這樣崇高的思想境界,所以才寫出了這樣偉大的作品。 本書通過司馬遷魂斷黃河的描寫,把他的偉大人格推到了極致。 第二,《史記》的史學價值 司馬遷的貢獻在於似創作了一部偉大的《史記》。 《史記》從三皇五帝寫到漢武帝太初元年,縱橫中國三千年曆史,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巨著;同時《史記》打破了編年體寫法,開創了紀傳體,成為了中國歷代正史的典範,為中國歷史研究及史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史記》把我國的史學推向了一個空前的階段,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第三,《史記》的文學價值 《史記》不僅開創了以人寫史的先河,而且為史學文學的創作樹立了典範。 《史記》雖為史書,卻是一部歷史傳記文學巨著。 《史記》採用人物傳記的形式,以史寫人,塑造了成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驅。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魯迅稱之為“無韻乏離騷”,可見其巨大的文學價值。 書寫好了,我的眼淚也快流乾了,我只在心裡一百遍一千遍地呼喊:中華民族太偉大了,中國,我太愛你了……所以無論再忙,我都要把我的長篇歷史小說“千古系列”十部完成。 最後,請讓我衷心感謝中國文聯出版社各部門及各級領導、責任編輯對出版我的歷史小說“千古系列”的大力支持,並衷心感謝著名畫家李士伋先生對所作的精彩插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