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千古智聖

第5章 第二章動盪少年

千古智聖 杨力 6302 2018-03-13
動蕩的歷史成就了動蕩的少年,這也是規律。 跟隨叔父從徐州南下,千里逃難,親眼目睹了戰亂惡果,漢室瀕危、姦宦作亂,人民飽嚐痛苦……這一切讓小小年紀的亮兒竟說出了“我長大了一定要匡扶漢室,平息戰亂”的豪言…… 諸葛亮兄妹跟隨叔父坐在馬車上,擠在逃難的人中,繼續住南而去…… 他們在車上看到戰後倒塌的牆垣和坐在地上哭泣的難民,道上不時奔馳過去一隊隊兵馬,諸葛亮想,這年代真正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啊! 這天下午,走了一段,他們看到路旁有幾棵樹,便下車坐下來乘涼,喝點水。諸葛亮解開琴彈了起來,並吟道: 這時後面馳過來一隊人馬,為首的聽見琴聲悲愴激昂,吟詩又這樣非凡,便策馬過去,見彈琴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時,非常驚訝,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小小年紀,琴聲就如此悲愴?”

諸葛亮停了撥琴,抬起頭來,見是一個身著鎧甲、英姿勃發的將軍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問他,就站了起來施禮道:“我叫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邪人,因避亂南逃,在此一歇。” “啊,你就是琅邪神童諸葛亮?” “你們是……” 跟在一旁的目光睿智,長得眉慈目善的黑髯公說:“他是曹操將軍,我叫荀彧,是他的參軍。” 曹操翻身跳下了馬,諸葛亮見曹操身材魁梧,長得濃眉大眼,方頤隆鼻,目光逼人,很有一種震懾力。 “啊,是曹將軍,聽說過,是反董卓奸賊的將軍,小輩這兒有禮了。” 曹操哈哈大笑:“連逃難少年都知道我曹某反董賊,太過癮了。” 荀彧問諸葛亮的叔父:“你們準備到何處去?” “想到荊州去,劉表是我的朋友,想去暫避。”

曹操說:“荊州是個世外桃源,那劉表只圖苟安,不是個英雄。” 說著看了看諸葛亮,見他年雖少卻目光堅定,便對荀彧說:“不過聽琴聲,他長大了不會是個等閒之輩。” 不料小小年紀的諸葛亮竟說出了:“我長大了,一定要匡扶漢室,平息戰亂。” 曹操聽了一驚,說了聲:“好,有志氣,我們後會有期。” 他當然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小小的少年,後來竟成了他的對手。 曹操言罷一揚鞭,便飛馳而去了,他的兵馬也追了過去,後面揚起了一片黃塵…… 諸葛亮當然也沒有想到,他和這個曹操的家族竟較量了大半生。 司馬懿在馬車裡看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忽然聽見:“書掉了、書掉了。” 聽見喊聲,馬車停住了,司馬懿從車上下來,走了過去。

“是你的書嗎?”諸葛亮問。 “是的,謝謝你。” “我叫諸葛亮,敢問兄長的尊姓大名。” “我叫司馬懿。你有多大?” “十三歲。你呢?”諸葛亮問。 司馬懿說:“我比你大兩歲。” 諸葛亮說:“你這麼年少就讀《尚書》,將來是想做官嗎?”諸葛亮注視著他極深邃的眼睛問。 “不,我只是喜歡讀書,對官場並不感興趣,這本書是父親生前留下來的。”司馬懿也看著他發亮的眼睛回道。 “哦,你的父親也沒有了?” “我已經父母雙亡,住在兄長家。”司馬懿說。 “啊,”諸葛亮說,“沒想到我的命運跟你一樣,我也是父母都過世了,我現在跟著叔父到荊州去。你呢?你上哪去?” “我也到荊州,是去拜師司馬徽。”

“啊,太好了,那我們一道走吧。” 諸葛亮指著諸葛玄說:“他是我的叔父,他們是我的姐姐和弟弟。” 司馬懿向諸葛玄施禮:“叔父好。” “免禮。你到哪兒去?” “叔父,他叫司馬懿,他也要去荊州,跟我們同道。”諸葛亮說。 “那,那就一塊走吧,也好有個伴,你父親在車上嗎?” “不,我父親叫司馬防,已經過世了。我是一個人上路的。” “哦,司馬防,你的父親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大臣。你到荊州做什麼?” “拜師司馬徽,他是我的親戚。” “司馬徽,那可是當今天下最有學問的人,聽說隱居到了荊州,你去拜師他,很好啊!”諸葛玄說。 “那我們就一塊走吧!” 諸葛亮和司馬懿手拉著手坐到了一輛馬車上。兩人都沒有想到,十多年之後,他們成了鬥智鬥計的死對手。

經過十幾天的辛苦,諸葛亮姐弟三人跟著叔父終於來到了荊州郡轄地襄陽城。 馬車上,諸葛玄指著不遠處的城門說:“亮兒,看,那兒就是襄陽城。” “啊,襄陽城終於到了。” 車子駛進襄陽城,諸葛亮從車窗向外望去,只見街市齊整,商店熱鬧,人們彬彬有禮,他非常奇怪怎麼亂世之中還有這世外桃源,便問:“叔父,到處都是軍閥混戰,怎麼這兒還如此安寧?” 叔父說:“我的知交劉表是荊州刺史,他原是'八俊'之一,清高而正廉,從不捲入政治漩渦,他既不參加反董卓的聯盟也不被袁紹、袁術兄弟拉攏,只在這兒偏安一隅。所以,荊州尚未受到戰亂的干擾,我帶你們到這兒來,就是為了給你找一個可以安心深造的地方。”

諸葛亮說:“叔父想得真周到,太感謝叔父了。” 車子馳到刺史府第,看門人通報進去,諸葛姐弟都下車在叔父身旁站著。 不一會兒,荊州刺史劉表迎了出來,見了諸葛玄,十分高興。 “賢弟遠道而來,快快進府。” 吃飯時,諸葛玄向劉表介紹諸葛姐弟。 “劉兄,他三人是我的親侄兒、侄女。唉,可憐都還小小年紀就父雙亡了。” “噢噢,是這樣。” 三姐弟便站了起來向劉表施禮道:“伯父好。” “好,好,快坐下吃飯。” 劉表看著諸葛亮說:“這少年眼睛怎麼這樣亮,一看就是聰慧無比。” 諸葛玄說:“他叫諸葛亮,他出生時天空出現了一顆智星,把黑夜照亮了,所以得名。他從小就有神童之稱。他年紀雖小,但書已經讀得很多了,琅邪城裡的書他都讀遍了,所以我才帶他到您這兒深造。”

“噢噢,好好,就讓他兄弟在我辦的學業堂裡就讀吧!” “啊,那太感謝了,還不快拜謝伯伯。” 於是三姐弟向劉表跪拜感謝。 “噢,快快起來,不必客氣,我也是一個愛才的人,以後你們儘管好好讀書,我這兒有的是書。” “謝劉伯伯。”諸葛亮說。 劉表想考考他,就說:“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伯伯請講。” “你崇敬孔子還是崇敬老子?” “都崇敬,不過更敬重孔子。” “為什麼?”劉表問。 諸葛亮說:“因為他說的話更符合我的需要。” “噢,舉個例子說說,我倒很想听聽。” 諸葛亮想了想說:“因為孔子鼓勵我們三十而立。” 劉表聽了哈哈大笑道:“那就是說小諸葛亮是準備三十而立了。”

諸葛玄說:“這孩子就是愛看孔子的書。” 劉表說:“好,有志氣。” 飯後,劉表說:“諸葛亮,你會下棋嗎?” “略通……” “好,那我就與你比試比試,我的棋技可不低呀。” 於是家人把棋盤擺好,兩人就走開丁黑白棋子。諸葛玄在一旁觀看。 劉表沒想到竟輸給了小諸葛亮,便驚奇地問:“你用的是什麼招?” “八卦棋。” “八卦棋?太厲害了。” 諸葛玄說:“他學呢!” 劉表睜大了眼:“啊,這麼小就學,了不起呀!” 從此,諸葛玄就在劉表麾下任了一個小職,諸葛亮姐弟也就在荊州襄陽住了下來。諸葛亮及弟弟每日到新學業堂去讀書。諸葛亮如飢似渴地學了起來。 一天,諸葛玄到隆中辦事,回來時帶來了一個人。諸葛玄剛進門就喚道:“亮兒,快來,叔父給你請來了一個人。”

正在屋裡看書的諸葛亮聽見喊聲,高興地放下書簡就奔了出來。 只見叔父身旁站著一個年輕人,諸葛亮忙迎了上去。 叔父說:“他是襄陽最有名望的大名士龐德公的兒子叫龐山民。” 諸葛亮忙施禮道:“大哥好。”龐山民見諸葛亮生得很聰慧,十分喜愛。到屋裡坐下後,龐山民說:“聽你叔父說,你很喜好讀書,那好,我們家的書很多,我父親很有學問,他也很喜歡好求學問的人。” 諸葛玄說:“亮兒,去換換衣服,下午帶你去隆中拜訪龐德公。” “啊,太好啦,姐姐,幫我找件衣服。” “哎。” 諸葛玉拿著衣服出來,見了龐山民飛紅了臉,轉回屋去說:“弟弟,到里屋來換。” 原來,諸葛玉已知道龐德公的兒子要娶她,叔父前幾天就跟她說過了,諸葛玉見龐山民一表人才,心裡暗暗高興,就侍候著弟弟換了衣服。

春暖花開,陽光燦爛,諸葛亮和叔父及龐山民坐馬車往城西馳去。車中,諸葛亮問龐山民:“龐兄,隆中距襄陽有多遠?” 龐山民說:“坐馬車,兩小時就可以到了。” 諸葛亮高興地說:“啊,那就越快越好。” 龐山民一揚鞭,馬車便飛快地馳了起來。 諸葛亮說:“你的車趕得真好,沒想到你這個大戶人家的公子,還會趕車!” 龐山民笑道:“我們隆中的人都是白天躬耕,晚上讀書,我們都是農人,也都是文人,我們自耕自食,自讀自賞,活得瀟灑自如。” 諸葛亮聽了讚道:“難怪我看你既像文人,又像農民。” 龐山民又笑道:“這就是隆中……噢,到了,到了,你看前面那個山村就是。” 諸葛亮往前望去,只見在翠綠的山丘下有一座桃杏花掩映的山村,道路兩旁是梯田層層,阡陌交錯,一邊田裡開著金燦燦的油菜花,一邊是綠油油的麥地,田中有一些人在躬耕。 進了村子,走過小橋時,馬車放慢了速度,橋下溪水潺潺,幾個村婦正在河邊洗衣服,有的在淘米、洗菜,幾個孩童在河邊嬉戲…… “阿民回來了。” “哎。” 進村後見竹籬院落內一塊塊綠畦蔥地,幾隻小雞在啄食,籬牆裡桃花、杏花正盛開,陣陣花香撲鼻…… “啊,隆中真美。”諸葛亮讚道。 前面一座院里傳出了悠揚的琴聲,諸葛亮心想,這就是龐德公的府第了吧,便問:“到家了吧!” 龐山民說:“再轉一個彎就是。” 車子又拐了一個彎兒,終於在一座豪華院宅門前停了下來。 “下車吧,這就是我家。”龐山民說。 諸葛亮跟著龐山民來到龐德公的書房,龐山民說道:“父親,他就是諸葛亮,是劉刺史學業堂的高才生。” “啊,來來來,快請進來。” 《“龐老師,請受小生一拜。”諸葛亮向龐德公拜了下去。 “噢,請起,不必客氣。” 諸葛亮站了起來,抬眼望去,只見坐在書桌後的龐德公是一位髯黑須長,道貌仙逸的人,十分敬慕,再看房壁四周全是書畫,諸葛亮越發欽佩。 龐德公也看了一下諸葛亮,雖然布衣綸巾,模樣卻長得眉黑眼亮,額寬麵白,如玉樹臨風,不禁怔住了,自語道: “這少年似曾相識。” 諸葛玄說:“他是我的侄兒,初次到隆中,他非常喜歡讀書,聽說你很有學識,十分敬仰您,所以我帶他特來拜訪。” “哦,是這樣,我看他的眼睛聰慧發亮,一看就是求學如渴的人,好。我這兒什麼書都有,你儘管來看。” “謝先生。” 正說著,忽聽:“荊州刺史劉大人到。” 龐德公聽了,忙起身出到府外迎接。 “不知劉兄駕到,有失遠迎。” “哪裡,哪裡。” 進堂屋落座寒暄後,劉表對諸葛玄說:“你們叔侄也來了。” 諸葛玄說:“他聽說龐公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特來拜師求學。” 劉表說:“好,好,這少年,非常用功,我學堂裡的書他都看光了,年紀雖小分析問題卻十分深刻,將來恐怕是個輔佐帝王的人才。” 諸葛亮忙謙恭地說:“大人過獎了。” 諸葛玄說:“這孩子,從小就好學,最愛讀書,而且領悟極深,他父親在世時拼命培養他,去世前把他託付於我,為了不辜負兄長,所以這幾年我都天天輔導他,現在,我發現他已經超過我了,所以才帶他來拜求高師。” 龐德公說:“好,我收他做弟子,諸葛亮有問題就經常來吧,我這兒的藏書非常多,夠你看的。這隆中還有許多名士,以後我可以把你推薦給他們。” “謝老師。” 劉表笑道:“德公可是荊州聞名的大名士啊,有他的推薦,你的老師該求不過來了,哈……” 家人端來了茶,劉表用茶盅蓋撇了撇茶葉末,喝了一口,說: “德公,兄弟今日登門可是要求賢人出山啊!” 龐德公笑道:“劉弟,不是為兄不願輔佐你,而是我的志向不願入仕,還是隱居在此好,你多次登門請我下山,本來已不好意思拂意,只因為兄已決心終生不仕,所以請劉弟不要為難我。” 劉表勸道:“如今天下紛爭,軍閥混戰,荊州偏安也無非暫且一時,戰火早晚要燒過來,龐兄既是堅決不願出山,為弟只好常來討教了。” 龐德公說:“一方面我也老了,就是願出山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過,我倒是可以培養幾個像諸葛亮一樣有無比才幹的人,以後等戰火燒到荊州時,也好助你一臂之力。” “好。那可就說定啦。” “當然,當然。” “諸葛亮,你說是嗎?”龐德公問他。 “是的,老師。” “哈……”龐德公用手捋著黑鬍鬚笑了起來。 諸葛亮感到他的笑聲如洪鐘,震得屋宇都像搖了起來一樣。 諸葛亮心想,這位龐公是他所見的最豪爽、最飄逸,也是最智慧的人,他真慶幸今天拜了這位高師。 龐德公吩咐兒子:“民兒,你帶諸葛亮到書房去,讓他挑幾本書帶回去讀,我陪你叔父們聊聊天。” “好的,父親。” 諸葛亮跟著龐山民進了龐德公的書房,剛一開門,一股菊香撲鼻而來,諸葛亮知道這是為防蟲蛀書而灑的菊香精,他從小就是在父親的膝旁聞著這樣的書香,翻著灑了菊香精的竹簡書,聽著父親的講解長大的。 啊,四壁全是書,一捆一捆的竹簡書整整齊齊地擺在書架上,他小心地翻著……《詩》《禮》《易》……應有盡有……看來,龐德公還是一位收藏家。 諸葛亮不停地翻看著,直到叔父來叫他吃飯,他才挑了幾本兵書準備借回去看。 龐公擺下酒菜招待客人。 菜全是山珍:有烤鹿肉、燉肉、燒山雞肉,還有一鍋山珍湯,是野山參、靈芝和茯苓熬煮的。三杯酒下肚,大家便海闊天空地談了起來。 下午,馬車離開了隆中,諸葛亮回頭依依不捨地望著漸漸遠去的山村,這個像世外桃源一樣的讀書聖地,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準備把借的書趕快看完了,再來向老師討教和借閱。 董卓專權時,各路英雄豪傑都各盤踞一地,聚義招兵,準備有一天能稱雄天下,其中,袁紹就是一個名震朝野的大軍閥,其勢力僅次於董卓。 袁紹到了冀州,倚仗袁氏家族的影響及反對董卓的功勞,使豪俠多歸附,他不斷招兵買馬,擴大勢力,於是被十幾路反董卓的豪強組成反董卓的關東盟軍推為盟主。 這天,在冀州(今河北中南一帶)袁紹的大營內,他升帳議事。 見諸將已到齊,便說:“今收到曹操的檄文,倡議聯合各路反董義兵,組成聯盟,並推舉我為盟主,諸將領意下如何?” 袁紹的參謀田豐說:“如今董卓作亂,天下豪強皆集兵討賊,現在曹操是關東聯軍的發起人,他推舉我主為盟主,願受我主指揮,這是大好事,我主何樂而不為之?” 一將領說:“現在袁術在南陽起兵,兗州有劉岱,東郡有橋瑁,陳留有張邈、衛茲,濟北有鮑信,河內有王匡,山陽有袁遺等,可以說各路豪強崛起,既是大家共推我主為盟主,那我主可謂當仁不讓,又何必推辭!” 又一將領說:“我主實力最雄,威望最高,這聯軍盟主自非我主莫屬,我看這事就定了吧!” 參謀許攸說:“這是我主發展的機遇,豈能放過?” 眾將也都表示同意。 於是袁紹一擊案,說:“好吧,既是各路豪傑都取信於我,那我就當這個關東聯軍的盟主,不日進軍回洛陽,誅國賊。” 於是袁紹自封車騎將軍,封曹操為奮武將軍。 本來,一場轟轟烈烈的討伐董卓的戰鬥應該使董卓伏誅,然而,大小軍閥們都在保存自己的實力,誰也不願多出力。袁紹身為盟主卻讓人失望,缺乏盟主氣概,不但沒有身先士卒,甚至捨不得貢獻自己的一兵一卒,單等別的豪強衝上去,白己也來個暗中保存實力。 結果,除曹操衝鋒陷陣外,其餘的都畏縮不前,致使董卓挾帝遷往長安,一場聲討董卓,拯救漢室的戰鬥不了了之。關東盟軍也作鳥獸散,袁紹因無高人的政治遠見,而坐失了稱雄天下的良機。 原來十幾路軍閥豪強組成關東聯軍進逼洛陽,董卓大驚,便調集人馬,準備頑抗。經過幾次激戰後,董卓見寡不敵眾,就殺了反對他的大臣,挾持漢帝,火燒洛陽,威逼百萬洛陽百姓西遷長安。董卓的軍隊沿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痛恨無比。 本來,董卓西遷,關東聯軍應集中兵力追截,趁勢誅殺董卓,可是各路人馬都為了保存自己實力,而畏縮不前,尤其盟主袁紹更是按兵不動。 曹操氣憤極了,就來到袁紹營帳對袁紹說:“圍逼洛陽時,你身為盟主卻猶豫不決,終不肯盡大力。現在董卓威逼百姓西遷已失人心,這正是誅伐他的好時機,而你卻遲遲不決,你難道要讓董卓逃跑嗎?” 袁紹仍按兵不動,曹操無奈,只得約了鮑信率自己僅有的五千人馬去追董卓,結果汴水一戰,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若不是遇曹洪相救,那性命都可能丟了。 曹操騎在馬上,回頭看看,自己散盡家財,辛辛苦苦徵集的五千人馬,僅只剩下了寥寥數騎時,心裡痛恨極了,他對曹洪說:“袁紹這些豪強,實在是靠不住,這種聯軍還有什麼用,從今以後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招募,單獨行事。” 曹操的勢力重新壯大,而原來的關東聯軍袁紹只想佔據黃河以南,割地稱霸,另立皇帝,其餘十餘路豪強也爭鬥的爭鬥,散的散,曹操倡議組成的討董聯盟徹底瓦解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