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驚悚懸疑 趕屍筆記

第57章 第四章天碼骨片顯異象

趕屍筆記 朱金泰 4494 2018-03-22
第二天一大早,柳門弟子結伴而行,前往趕屍大會的主會場飛龍洞。 飛龍洞,位於皮渡河西岸,洞內寬大,氣勢磅礴,洞內空曠無比,光洞內的一個中央大廳就可容納上萬人,洞內最大天眼高達百來丈;洞道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尚未有人探明此洞的盡頭,素有“一洞通三省之稱”,連接著湖南、湖北、四川。 飛龍洞到底有多深?當地人也無人說得清楚,很多人都認為洞深近二百里。此洞上下共有四層,洞內有天然的瀑布和奔流不息的地下泉水,溶洞深處狹窄,黑暗,深不可測。 更為驚奇的是,洞內有地下陰河、地下湖泊、地下山脈,奇觀異景不計其數,儼然一個濃縮的地下龍宮。地下陰河裡,可見一些從未見過的神奇生物,當地人說那是陰河裡的冥魚,這些魚是供陰間的鬼怪食用。

神秘的傳說,加上深山曠野,使得飛龍洞平素極少有人光顧。洞內寒氣逼人,陰森得很,當地山民獨自一人是不敢貿然進洞的。只有土家人“過趕年”的時候,土家人便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 “過趕年”是土家人的習慣,這個節日也有些來歷。 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並立下“東南戰功第一功”。後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形成趕年節俗。每當“趕年”來臨,土家男女老少便身披土花被面,手舉龍鳳大旗,肩扛鳥槍、梭鏢、齊眉棍,浩浩蕩盪而來,聚集於飛龍洞內的中央大廳,一起歡慶,跳起萬人擺手舞,氣氛異常隆重。 當我們一行抵達飛龍洞的時候,縷縷薄霧從洞裡裊裊飄出,山洞已是一片熱鬧,給寧寂的山谷增添了幾分並不刺耳的喧囂。

一面巨大的幡旗飄揚在洞口的上方,旗幟兩丈見方,上面刺繡著“走屍”兩個大字。 洞口圍滿了人群,這使我大感意外。在我的預想中,趕屍大會只有趕屍人參加,人數應該不會太多。 身邊的大師兄告訴我:“趕屍大會除了各地趕屍門派會率門下弟子竭力參加外,各地的一些巫師、民間術士和江湖野士也會聞訊而來表演助興,趕屍大會舉辦地附近一些膽子大的村民也會相邀結伴來看稀奇,還有那些好奇心很強的小攤販們也不願意錯過賺錢的機會,聞風而至。而在烏龍山這個地方,還有眾多膽大不信邪的土匪山賊,也喬裝前來看古怪。如此一來,趕屍大會也就不是單一的趕屍人大會,而更像一個充滿神秘奇趣色彩的民俗大會。” 來到飛龍洞洞口前,站在洞口往洞內俯視,可見山洞前廳一片豁然的寬闊之地,中央已經搭起了一座龐大的木架台,高出地面丈餘許,台子中央擺放著一排木椅。

木台後方用樹木新豎立著一個門形架子,架子的橫梁兩側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幡幟,這是各門各派的號旗,每面號旗顏色不同,上面刺繡著自己門派的稱謂。按照規矩,凡是來參加趕屍大會的門派,都要將自己的號旗懸掛於此。橫樑上掛了多少面幡旗,就表示前來參加大會的門派有多少個。號旗越多,就意味著參加大會的人數越多,大會也就會越精彩。 “秀才,我數了一下,上面的號旗有三十二面之多,看來這次大會有好戲看了。”田古道側身對我說。 瀏覽了一下,我總感覺門形橫樑上缺點什麼。 “秀才,這裡這麼大得場面,得有副對聯。”田古道笑著對我說。 對,這裡缺的就是一副楹聯! 於是,我從背上取下狼簫硃砂筆,將木台旁邊的土布扯下一匹,筆走龍蛇,唰唰幾下,一會兒工夫,一副硃砂楹聯就出爐了:

兩界陰陽同赴烏龍山,翻山越嶺宿星月,走屍論英雄; 四省神士齊聚飛虎洞,牽魂引魄渡生死,符咒比高低。 一旁的大師兄見狀,知道我的意思,一個鷂子翻身,將布條往木架一甩,一副白布硃砂楹聯就掛好了。 “秀才,好像還是哪個地方不對勁!”田古道接著念叨。 我便接著在白布上疾書“趕屍大會”四個大字。 大師兄如法炮製,將橫幅掛上。 “好……好……”這時洞裡的人群裡爆發出陣陣掌聲。 一些趕屍派的弟子也情不自禁跟著鼓掌,卻被師傅用眼神制止住,原來他們擔心被柳門搶了風頭。 圍觀的人群卻不明就裡,以為我們剛才的即興發揮是趕屍大會安排的一個程序,放肆叫好。一些早已等候多時的巫師與江湖漢子,以為是大會開始的信號,便開始了各自的助興表演。

一個巫師頭戴鳳冠高帽,腰繫八幅羅裙,手搖銀鈴司刀,手舞足蹈地進行指揮,場中敲響震天鑼鼓;吹起牛角、土號,點放三眼銃,台子周圍的幾百名群眾一邊高歌一邊跳起小擺手舞。 各個趕屍門派的長者面面相覷,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搞蒙了。幾個長者一陣交頭接耳之後,並沒有作出異樣反應。 我看見師傅眉頭微鎖,知道我們幾個剛才的舉動有些冒失。可能因為旁邊觀眾的陣陣叫好與掌聲,淡化與掩蓋了我們的冒失,各趕屍門派也不便過於責備。 按照往屆趕屍大會規矩,趕屍秘技比賽開始之前,先由趕來助興的山民、巫師跳儺舞,唱儺戲,表演儺技。 土家人奉儺兄、儺妹為“儺神”,後世的土家人也稱其為儺公儺娘。相傳儺公、儺娘本是兄妹,世界洪荒之後,二人結為夫妻,繁衍人類,這便是土家人的先祖。

每逢重大節日,這一帶的山民都要舉行隆重的儺戲表演。這是上古時代先民用以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的祭祀形式,源於湖南永順、辰州、沅州一帶。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就浸淫於湖南“信巫鬼,重淫祀”的風俗之中。在湖南西部山區一帶的民間人們就一直保留著《九歌》儺舞表演。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湖南西部山區達到頂峰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飛虎洞裡,一陣熱烈的擺手舞之後,儺戲開始了。 一位身著法袍的巫師來到一個儺壇前,儺壇佈置精緻,壇上覆蓋著一面印花土布,布面上編扎一些造型獨特的小草人,擺放著各式剪紙,還有一個紙質的靈牌,靈牌上一行行楷小字遒勁有力,一個新鮮蘿蔔上插著三炷焚香。 湖南西部山區的儺戲,將釋、道、儒三教合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信奉的人認為,儺戲表演的難度越大,其為人們驅邪祛魔的法效也就越大,因此,在儺戲中,越是奇特的,越是難的絕活,越能引起大家的興趣,贏得人們的尊重。

巫師一陣虔誠祭拜之後,用龍山本地方腔調,高歌起來。 旁邊的樂師見狀,立刻合著巫師的拍子,銅鑼、包鼓、鈸子、嗩吶等樂器一起響起來,發出有節奏的“咚咚嗆……咚咚嗆……”的聲音,沉寂的山谷頓時被激活起來。伺候樂器的樂師們一邊敲打著手中的樂器,一副無比陶醉的樣子,那個吹嗩吶的老者,雖然吹得脖子間青筋暴起,卻樂此不疲。 在一旁早已準備多時的數十個跳儺者見鑼鼓響起來,分別戴上彩繪的木雕面具,分飾生、旦、淨、末、醜諸角色,順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動作沉而不懈,梗而不僵,跳起了儺舞。 辰州一帶將儺舞叫做跳鬼舞、扮鬼臉。內容幽默詼諧,情節風趣滑稽。 跳儺者在表演時必須戴上面目猙獰的儺面具。按照民間傳說的說法,摘下儺面具是人,戴上儺面具就是神。正因為如此,被視為神在凡間的化身的儺面具,平時不能讓凡人觸摸,只有在跳儺舞時,才允許拿出來。這些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圍觀的人群裡發出陣陣掌聲。 “好,好……”洞內的右邊角落突然發出叫好聲。 原來是右邊角落裡,有人在表演巫儺絕活。一名四十歲模樣的巫師,在表演“定雞”。他揮舞幾下手裡的司刀,念幾聲咒語,將一隻身材碩大的雄雞拎在手裡,那隻公雞大約受了驚嚇,使勁掙扎,欲脫手而去。巫師並不煩躁,拿起身邊的一個碗,吞了一口水,然後往雞的頭部一噴,再將雄雞放到一根豎立的刀柄之上,那雄雞很不老實,左右挪動。巫師將手放在雞頭之上,慢慢撫摸雞頭,沒多久,那公雞竟然安靜下來,不再動彈,耷拉著眼皮,似乎睡去…… 眾人報以叫好聲。一陣熱鬧之後,接著上來一位穿著紅粗布褂子的男子,以碗盛水,靜放一旁,然後將身邊的柴刀在磨刀石上磨快,接著燒香紙、念咒語。這時,旁人端過來一個巨大的蒼松盆景,紅褂男子一刀將盆景裡碗口粗細的虯松主幹斜刀剁下,然後口吸碗中水,往松枝的刀口處連噴三次,猛喝一聲,已將斷松接上。那松枝被刀劈處馬上接得天衣無縫,松枝無需綁捆,卻屹然不倒,一如平常,生機盎然。

圍觀的人群裡,很多人表示懷疑,走上前去,用手使勁拉扯松枝,可那松枝硬是固如從前,拉不下來。 形形色色的巫儺絕活人們見得多了,也見怪不怪,況且這時的圍觀者並非普通百姓,都是本身就通曉一些巫術的,也知道一些江湖方術。但是,見到紅褂男子今天的表演,很多人還是表現出疑惑與驚詫。 有人還是不甘罷休,質疑那盆景是事先準備好的,讓紅褂男子去洞口砍洞口邊的樹枝施法。 那紅褂男子也不惱火,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洞口,要旁人隨意指定一棵樹,他來到樹前,一刀斜口剁下,然後如先前一樣施法。一會兒,那樹枝被接好,接口處毫無異樣,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那紅褂男子說:“這樹會和從前一樣活下去。” 圍觀者頓時使勁鼓掌,向他投以崇拜的目光。在崇拜的眼光中,有幾個小伙子跑了上去,跪下便拜,纏著紅褂男子要學他的絕活,紅褂男子趕緊躲了。

“秀才,本次趕屍大會真是值得期待,前戲就如此精彩,後面肯定差不了。” 就在田古道發感慨的時候,洞內的左面又發出驚叫聲。 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在表演他的絕活——吞釘子,近兩寸長的釘子竟連眼睛都不眨就咽到了肚子裡。 那小孩下去,一個父親模樣的男子上來,見他扎開馬步,氣運丹田,拿過一隻大大的海碗,先讓旁人檢驗一番,然後放進自己嘴巴,“咔嚓”一聲,那海碗被他咬下一大塊。他並不就此作罷,將咬下來的瓷片慢慢咀嚼,似乎在吃食蠶豆,咯吱咯吱作響。不一會兒,那瓷片被他全部吞食入肚,而人卻安然無恙。 接著,又有人表演了滾刺床、胸口碎大石、火燒活人、踩犁頭、撈油鍋、吃火、赤腳踩火犁等巫儺硬氣功,也贏得了陣陣吆喝聲。 像這樣的場面,過刀山是必不可少的。靠近洞口的一個側地,早就搭起了一座高聳的刀山。樓梯狀的刀山,用繩子拉扯固定,以通天之勢直指洞頂,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開始了爬刀山的表演。在做了一些準備之後,那小孩猴子似的,迅速爬上了刀山,其往上攀爬的速度極快,一轉眼便到了梯子頂端,這樣的速度是一般成人難以相比的。 儺戲漸入佳境,飛虎洞內也因不斷湧入看熱鬧的人群,陰森的氣氛被熱鬧的場面所取代。 有一位趕屍人抬上七具屍體,念起經文:“眾孽魂聽令,我動則動,我息則息,我移則移,我曲則曲……” 他邁出右腳。眾死屍也跟著邁出右腳。他邁出左腳。眾死屍也跟著邁出左腳。 他伸腰,展肢,移步,屈膝,跳起了土家人的“毛古斯舞”。 七具死屍也跟著在後面跳起“毛古斯”,樣子原始僵滯、滑稽誇張。 引來台下的一陣哄笑。 “毛古斯”為土家人所熟悉,反應的是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為主,模擬上古人古樸粗獷的動作,講土家語,唱土家歌,融歌、舞、話為一體。其步驟分為掃堂、祭祖、祭五穀神、示雄、祈求萬事如意等幾個環節,每個環節細節繁多,如祝萬事如意的表演中,就有打露水、修山、打鐵、犁田、播種、收穫、打粑粑、迎新娘等等。男毛古斯腰上捆—根用草紮成的“粗魯棒”,象徵男根,有男根崇拜的遺風。 台下一位賣燒餅的土家大娘大喊:“跳錯啦,跳錯啦!” 旁人起哄要她上台領舞,她也不推辭,來到那位趕屍人的前面,跳起了“毛古斯”。她的節奏有些快,趕屍人跟不上,那些死屍更加跟不上,樣子更加滑稽。 台上台下的人看了,笑得捂著肚子笑個不停,有人放肆鼓掌,其實是在喝倒彩。 那位趕屍人與土家大娘,以及七具死屍跳的“毛古斯舞”,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使趕屍大會的緊張氣氛變得輕鬆了許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