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驚悚懸疑 唐朝詭事錄

第22章 兩個失踪的人

唐朝詭事錄 魏风华 4491 2018-03-22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駱賓王是我們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詩人。 “鵝鵝鵝”是他七歲時的作品。作為“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與王勃、楊炯和盧照鄰一起打造了大唐詩歌的良好開局。 但當時,給他帶來真正知名度的並不是詩歌。 駱賓王是四傑中歲數最大的,比最小的王勃大三十來歲。考察他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不是在他人幕府做文書,就是在地方當小官兒,好不容易在中央政府做了個侍御史,也不過是“從六品”,而且還沒做安穩就被轟走了。到最後,駱賓王只是個縣丞,心裡有多不爽便可想而知了。 但駱賓王還是有想法的。什麼想法?就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必須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他需要的只是等待。所以他最終棄官而去,開始了自己的遊歷生涯。

卻說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秋,年過半百的駱賓王正背著小包,落魄地在江淮也就是揚州一帶轉悠。一想到五六十歲了,還一事無成,駱賓王就鼻子發酸。哭完了,他繼續轉悠,也許冥冥中感到這裡是改變命運的地方? 還別說,轉悠了幾圈,命運還真就拐了個彎兒,因為他聽到個消息:大唐名將李勣之孫、被貶南下的徐敬業,在揚州造了武則天的反。好啊!機會來了,駱賓王在盤算了三秒鐘後,一頭扎進徐敬業的大營。隨後,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徐敬業:“大爺,您是?” 駱賓王:“傳說中的駱賓王就是我。” 徐敬業:“哦。” 駱賓王:“……” 徐敬業:“您來幹什麼呢?” 駱賓王:“求個官。” 徐敬業:“為什麼這麼自信?”

駱賓王:“因為你需要我。” 徐敬業不得不上下打量一下駱賓王,不過是個面色偏黑、體型較胖、鬍鬚稀疏且一臉高傲的老頭兒。 徐敬業告訴駱賓王,雖然自己現在很需要人手,但詩人甚麼的就算了吧,而且還那麼大歲數。 徐敬業:“打下洛陽後,我也許會請你寫一首詩。” 駱賓王:“豎子不足與謀!” 說完他就想走。其實只是轉了個身兒。 徐敬業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開口:“先生可自比一人。” 駱賓王:“三國陳琳。”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討曹操,寫了一篇檄文,把曹操罵了個底兒掉。據說曹操當時正頭疼,多日不愈。看完檄文,出了身冷汗,頭也不疼了。 聽完駱賓王的話,徐敬業蹦到跟前,拉住駱的手,說:我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我的藝文令,掌管軍中文書機要!

在投奔徐敬業反對武則天這個事上,不要以為駱賓王是頭腦發熱。他不傻。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駱賓王七歲時,就寫出了“鵝鵝鵝”,肯定有兩下子。他的悲劇只在於站錯了隊,具體地說是錯判了形勢。按駱賓王估算(實際上也是徐敬業估算),只要這反對武則天的戰爭一打起來,那麼肯定是和者云集,用不著打到洛陽、拿下長安,只要叫軍隊朝著洛陽進軍,武則天的政權就會垮掉。他們甚至相信只要一篇充滿鼓動性的討伐檄文一出,事就妥了。所以,當時徐敬業雙手扶住駱賓王的肩膀,說:“拜託了。” 駱賓王說:“客氣啥?” 徐敬業親自給駱賓王鋪紙研墨,而後者喝了點酒,一氣呵成寫出了千古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复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葉週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寫得確實好。這個檄文一出,把各朝各代的檄文都斃了,包括陳琳的那一堆。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千年後,讀這樣的句子,仍有上馬揮刀的慾望。檄文是什麼?就是廣告,能寫到讓你產生衝動就是最大的成功。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詩人駱賓王是唐朝最好的文案。 武則天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檄文,讀到最後一個字時,這個除了太宗李世民外誰都不服的女人已汗濕香衫。 《酉陽雜俎》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後被各種史料所摘引:“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極疏大周過惡,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她問宰相:“像駱賓王這樣的人才,為什麼沒有被朝廷發現和使用?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看到駱賓王寫的狂捲自己的檄文後,仍大賞其才。 這是武則天的氣度。 她畢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而非印像中那個跟神探狄仁傑眉來眼去的女人。所以,武則天當時雖大殺李唐宗室,但有唐一代包括皇家在內依舊對這個女人保持敬畏與膜拜,即使後來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家新帝和滿朝大臣依舊視武為太上皇,對其恭恭敬敬。 但只是徐敬業負了這篇曠世檄文。 徐敬業太自負。這是沒辦法的事。他的祖父是大唐第一名將英國公徐世勣。徐在軍事指揮上不輸給李靖;在政治上,又比李靖成熟,建立的功業浩浩蕩盪。從隋煬帝楊廣開始,帝國就徵高麗,一次又一次失敗。到唐太宗李世民繼續徵高麗,但仍是失敗。唐高宗繼續遠征,最後終於成功,統帥就是徐世勣。作為名門之後,徐敬業也不是個平庸之輩:“徐敬業年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不善,將赤吾族。'射必溢鏑,走馬若滅,老騎不能及。英公嘗獵,命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揚州兵變後,武則天大怒,重金懸賞:“得徐敬業首級者,授官三品,賞帛五千!”隨即出兵三十萬赴揚州。起兵前,徐敬業先是矯詔襲殺了揚州長史,告訴大家自己有被武則天廢掉的中宗皇帝的密詔,隨後打開府庫,釋放犯人,將他們武裝起來。他以魏思溫為軍師,傳檄附近各州縣,歷數武則天罪過,提出恢復李唐江山,人馬也聚集了幾萬。 喊出造反的口號容易,拉起一批人馬也不難,棘手的是隨後面臨的戰鬥。 當時,擺在徐敬業面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北上直接進攻武則天所在的洛陽;二是南下過長江襲擊金陵、鎮江、常州等地。為此,他徵求了魏思溫的意見,魏答: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則天廢黜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應率兵直趨洛陽。中原豪傑知道您的勤王行動後,一定會響應,武數月可滅,天下指日即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渡過長江攻擊金陵,掃平後方的鎮江、常州等地,然後再行北伐,才是正確方略,且提出:“金陵負江,其地足以為固,且王氣尚在……” 得,金陵的所謂王氣,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前程。 魏思溫反對:“取金陵而守之,難道我們要投於死地嗎?” 魏的觀點完全正確。但徐敬業沒聽。徐分兵進擊江南,一些州縣確實在很快的時間內被攻占,但兵力也分散了。此時,朝廷大軍已迫近揚州。徐敬業又返回迎戰,還沒開打,就已很倉皇了。在當年十一月的高郵之戰中,徐敬業的士兵崩潰,這位貴公子一攤手:“奈何?!” 是啊,奈何?衝動是魔鬼。今日之域中,到底還是武則天的天下。攤手的還有駱賓王,望著眼前瞬間變幻的風雲,他很想寫一首詩。

對徐敬業來說,還是志大才疏,沒能真正洞察到時局的真相,即使他選擇了直接進攻洛陽,也幾乎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 沒錯,剛剛經歷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盛世”,整個帝國如日中天,一直是上升勢頭,李家沒有失去人心;至於武則天,也確實有很多人反對她。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打出反武旗號就能摧枯拉朽。道理很簡單:武則天沒有朽。李家陣營那邊人很多,但老實地執行則天女皇命令的也不少。而且,還都是些有能力有手腕的大臣。在他們當中,雖然有些人內心深處傾向李家,但至少在他們的有生之年並不准備反對武則天。很多人的想法是:女皇你就做這一世,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也就是說,他們更看重女皇的繼承人是誰,而不是一味地抓住武則天做皇帝這個事。

但徐敬業沒看到這一點,駱賓王也沒看到。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現在這個地方是中國最著名的小商品批發地。而駱賓王的一生,在仕途上也著實和小商品一樣不起眼。最關鍵的是,他的格局也不大。這注定了最終的命運。 叛亂很快被平定,六十多歲的駱賓王不知所終,結局成了千古謎團:有人說死於亂軍,有的人說投水自殺,還有人認為跳河自殺未成,乾脆一口氣游到了安全地帶,最後到杭州靈隱寺出家了…… 關於駱賓王在靈隱寺出家這件事,是唐朝另一位詩人宋之問發現的。 宋之問這個人不怎麼樣,因為他有一個著名的段子:宋有外甥劉希夷,曾作《代悲白頭翁》,其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大愛,想叫劉希夷把這首詩給自己。劉當然很不情願。宋倒也有手段,立馬叫人用裝土的麻袋把這外甥壓死了。武則天時代,宋之問依附於女皇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後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宋之問被貶廣東。路過杭州時,過靈隱寺,其夜明月高懸,山川秀朗,宋詩人忍不住吟了兩句:“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但總覺得不滿意,可又不知怎麼改。這時,有老僧說: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大驚奇。轉天,去拜訪老僧,後者已不見。問寺中人,有知底細的道:“他就是駱賓王啊!”

按其說法,揚州起事失敗後,徐敬業跟駱賓王都脫險了。圍剿者恐武則天怪罪,便隨便抓了兩個人砍頭。不過,也有人說駱賓王渡海去了日本。 徐敬業呢? 高郵戰後,徐敬業帶少數人逃回揚州,欲順流出海避難高麗,抵達海陵時被一個叫王那相的部將襲殺,當時斬首二十五人,有徐敬業的弟弟、家眷、同僚。這二十五顆人頭被飛傳洛陽,呈現在武則天面前。但按另一個記載,人頭里沒徐敬業。說的是徐曾收養一人,面貌跟自己一模一樣,行至海陵時,王那相叛變,殺的是徐的替身。徐本人則帶著心腹轉向西南,潛行至江西鄱陽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陽湖中的小島,千米長,百米高,三面為懸崖。就是在這裡,徐敬業削髮為僧,法名住括,和心腹隱藏下來。 按傳說,唐玄宗天寶初年,九十多歲的徐敬業在弟子們的保護下,來到南嶽衡山中的古寺,居住了下來。一個多月後,他突然對寺中眾僧進行懺悔,追憶當年殺人之罪。諸僧感到奇怪,問其究竟,答:“你們知道幾十年前有一個叫徐敬業的人嗎?” 雖然徐敬業志大才疏,但亦做了常人不敢想的事。不以成敗論英雄當是一種歷史美德。雖然他不是人們印像中的英雄。他只是沒有成功而已。可所謂成功,不就是按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去度過人生麼? 據說,徐敬業離開大孤山去衡山時,精魂已化為山上之鳥,這種鳥到現在還有,被稱為“乞食鳥”。生活在大孤山上的這種鳥,最善於用翅膀搏擊。千年以來,它們一直在湖面上翱翔,在孤山上築巢,鳥瞰著滄桑變化的人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