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亞當之子

第24章 歷史註釋

亞當之子 哈里·宾汉 1867 2018-03-21
當歷史與小說相互衝突時,做出犧牲的通常都是歷史。本書也是如此,只不過本書的主題是石油,而當石油牽涉在內時,小說可能會改變歷史,但幾乎不太可能超過歷史。 本書中看上去極不可能的情節其實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除去一些細微的日期變動之外,我一直都嚴格遵循歷史。我對錫格納爾山上石油開發大潮的描述是依據目擊者的講述而寫成的。我對得州東部的石油發現也是切實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它真實得甚至就像是抄自埃德·拉斯特的鑽探日誌,此人成功地在這口油井挖出了石油。 在錫格納爾山,石油的噴湧確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突然和豐富。理髮店真的被改成了油井。葬在墓地裡的死者真的成為了活著的人們的金礦。在得州東部,如果可能的話,情況只會更加瘋狂。在第一次發現石油之後,當地城鎮的規模擴大了十倍甚至是十五倍。鑽塔建得如此密集,以至於它們的腳架都相互交錯。石油大潮是如此氾濫——秩序崩潰是如此徹底——政府只能出台戒嚴法,並派軍警強制執行。

在波斯,英國波斯石油公司的起點也同樣接近於現實,只是它的用地權從來沒有被兩家公司一分為二。對那些在波斯從事石油業的先驅者來說,艾倫在扎格羅斯山脈的經歷實在是太熟悉了,惟一的區別就在於艾倫的成功相對而言更加快速、更加容易。 不僅本書的事件和背景取材於歷史,很多次要角色也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比如說:諾克斯·達西,查爾斯·格里納韋先生和科德爾·赫爾)。很多的附帶細節都直接取自真實事件。早期的波斯先驅者確實利用西瓜來冷卻卡車。確實有一個鑽工從八十英尺高的鑽塔摔了下來之後,向別人乞討一根香煙。甚至連湯姆在懷俄明的賺錢手段都是真事。 但最重要的是,本書有兩個重要角色是大致根據真實人物創造出來的。第一個就是蒂奇·哈勒爾森,他的原型是哥倫布·喬伊納。正如哈勒爾森那樣,喬伊納是一個空想家和一個騙子,一個石油商和一個賭徒。在有了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石油發現之後,他發現自己面臨著被送上法庭的危險。正如哈勒爾森那樣,喬伊納大量賣空他的租地——有的甚至賣了十一遍。在這些租地毫無價值之時,這並不重要;但等發現石油之後,這就極為重要了。喬伊納幸運地逃過了牢獄之災。他一直鑽探私人油井直至生命結束,再也沒有挖出石油,幾乎是一貧如洗。

同樣,一書中的喬治·雷諾茲也藉鑑於現實生活中的喬治·雷諾茲,他從1901年到1908年發現石油以及之後的時間裡一直是諾克斯·達西的手下。現實生活中的喬治·雷諾茲顯示出了一種非凡的干勁和堅韌,如果沒有這兩樣特質就不會有任何石油發現。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很有才幹,所以他於1904年在中東第一次發現了石油,於1908年挖出了他的第一口重要油井。相比較而言,伊拉克第一次挖掘出石油是在1927年,而海灣第一次挖掘出石油則是1932年在巴林。我筆下的喬治·雷諾茲非常幸運,不但跟他的老闆關係很好,而且在艾倫湯石油公司還擁有部分股份。真實生活中的喬治·雷諾茲沒有這麼幸運——雖然他可能會高興地得知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將會在二十世紀末發展成為一家資產達到兩千億的公司(後更名為英國石油公司)。

但我對歷史的借鑒還要更加深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石油的歷史就是二十世紀的歷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石油就已經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英國軍隊發起戰爭之時其實沒有任何機械化裝備。到戰爭結束之時,協約國共在戰場上投入了二十萬輛車輛。他們還建造了上萬架飛機;發動並贏得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坦克戰。當柯曾勳爵宣稱“協約國是在石油之浪上漂向勝利的”,他幾乎沒有任何誇大。 在兩次大戰之間的二十年時間內,石油的重要性持續上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石油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日用品。德國未能抵達北非和高加索的石油產地,日本未能轟炸珍珠港的石油儲存庫,英國能夠在不列顛之戰中使用純辛烷燃料,這些都是極具戰略重要性的事件。至於“冥王星”——海底管道——世界上第一條海底管道居然是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戰役的數小時之內放置到位的,這一事實實在讓人瞠目結舌。雖然這一技術早期存在一些萌芽階段的問題,但它最終為身處歐洲的盟軍部隊每日提供了一百萬加侖的石油——並為盟軍帶來了戰略優勢,這種優勢是缺乏石油的德國軍隊一直未能超越的。

最後,任何人在描寫兩次世界大戰時都會覺得自己應該深深感謝參戰的所有將士。本書嘗試著較好地把握住尺度,做到一方面娛樂讀者,另一方面遵循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希望本書取得了這種平衡。從喬治·雷諾茲到索姆河戰役中的步兵,從諾克斯·達西到不列顛之戰中的飛行員,從得州東部的哥倫布·“爸爸”·喬伊納到波斯油田的騎馬部落男子,本書旨在對他們所有人表示敬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