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平家物語

第42章 第十二卷

平家物語 无名氏 16304 2018-03-21
一 女院出家【1】 建禮門院隱居在東山之麓,賀茂川東岸的吉田附近;住在奈良高僧中納言法印慶惠的一所僧房裡。房舍年久失修,庭院雜草叢生,簷下萱草繁茂;簾帷殘破,閨房敞露,難避風雨。儘管繁花爭芳鬥妍,可惜花開無主;明月夜夜生輝,可歎賞月無人。從前晏居於雕欄玉砌、綾羅綿繡之中,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離開一切親人,棲身於隳朽陋室,心中的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了。這正如失巢之鳥,離淵之魚,緬懷昔日漂泊海上、困居舟中的生活,反覺令人想念。想往日蒼波路遠,寄思於西海千里之雲;看今朝茅屋苔深,淚落於東山一庭之月;淒淒慘慘,何等悲切! 女院於文治元年(1185)五月一日削髮出家。據說授戒法師是長樂寺的阿證坊上人印誓。女院將先帝【2】的長袍賜給他作為布施。本來這是先帝臨終時的遺物,香澤至今尚存,隨時撫覽以為紀念。從西國攜至京都,原想永遠留在身邊,只因沒有可以布施之物,又兼為先帝祈求冥福,便強忍著眼淚送給上人了。上人收下,默無一言,淚濕了袈裟衣袖,哀泣著退了出去。據說後來上人把這袍子縫成布幔,懸掛於長樂寺的佛尊前面。

女院十五歲時詔封為女禦,十六歲晉為后妃之位,常侍於君王之側,晨起襄理朝政,夜晚陪侍酒宴。二十二歲時皇子降生,立為太子;踐祚之後,賜封院號,命名建禮門院。即是入道相國之女,又是天皇母后,為天下崇敬,非止一端。今年二十九歲,依然是貌勝桃李花失色,艷似芙蓉色不衰。瑩光墨玉一般的黑髮,現已剪落無存。棄絕塵世,遁入空門,豈不可悲!一門親人戰敗自殉投身海底的情形,以及先帝、二品夫人【3】的音容,都是永世難忘的。自己朝露一般的性命雖然苟延至今,但每當想到遭際之悲慘,便禁不住淚流不止。五月間儘管夜短,猶覺延宕難明;夜色沉沉難以成寐,夢尋往事猶且不能。真個是孤燈殘影背壁冷,闇雨敲窗徹夜愁【4】。上陽宮中的宮人,其哀怨之情形也不過如此吧。原來的僧房主人為寄託思念往事之情而移植此處的柑桔,隨著簷下微風飄來熟稔的花香,同時也傳來二三聲山中子規鳥的鳴囀。女院因而想起古歌,於是在硯蓋上寫道:

為憐桔香子規啼, 我為故人淚沾衣【5】。 女眷們都顯得頗有豪氣,二品夫人、越前三位的夫人,都英勇地投海自盡了。被武士生俘送歸故里的人們,無論老少,全都出家,形容憔悴,雖生猶死,朝夕在難以想像的山巖谷底度日。舊宅均已化為煙塵,廢墟遺址業已變為野草叢生之地,自然無人過問。如今的心情猶如劉阮從仙界回到人間,遇見七代玄孫【6】一般,不勝淒涼感慨! 七月九日發生大地震,四處房倒屋塌,女院隱居之所也牆頹屋毀,無法居住。此處自然沒有嚴守宮門的綠衣羽林,唯有應時的秋蟲,從粗陋的籬牆和茂密的田野中傳來啁啁叫聲,令人更覺淒愴。難以入寐的黑夜越來越長,更難熬到天明了。無盡的哀愁,當此悲涼的秋季越發令人難以忍受。世態炎涼,就連那些故舊也全都遠離而去,無一人肯來光顧了。

--------------------------- 【1】灌頂卷專講安德天皇的母親平德子,在劫難後出家隱居的生活。對於這一卷的由來,有人說是後半各卷抽集來的。有人說是原來書成之日即有此卷,如此結束才得與開卷的《祇園精舍》相呼應。 【2】先帝指安德天皇。 【3】二品夫人即建禮門院的母親,參見第一卷第十節註三。 【4】白居易詩《上陽白髮人》有云:“耿耿殘燈照背影,蕭蕭闇雨打窗聲。” 【5】原歌見《新古今集》。 【6】據《續齊諧記》,劉晨與阮肇赴天台山採藥,迷路,遇仙女,過半年回家,人世上已是第七代玄孫了。 --------------------------

二 入居大原 然而,冷泉大納言藤原隆房的夫人、七條修理大夫藤原信隆的夫人【1】卻避開世人耳目,悄悄前來慰問。 “靠她們來照顧,是從前萬萬沒想到的。”女院流淚道。身邊服侍的人也都淚濕了衣袖。 住在此地,離京都不遠,過路人耳目甚多,朝露一般的性命被風吹息之前總希望找個不聞世事的地方,寧願住到深山里去,只可惜沒有機緣。有一女官曾說過:“大原山中有一處叫寂光院的,很是清靜。”“山中雖然冷清,但聽不見世間的噩耗,倒是個不錯的地方。”女院就這樣決定了。肩輿之類,全由隆房卿的夫人準備。文治元年九月末移居寂光院,沿途觀看了各處色彩繽紛的秋葉,抵達山坳時已是日暮時分了。野寺晚鐘之聲如泣如訴,沿途青草葉上的露珠密而又濃,女院的衣袖更加濕透了。俄爾山風大作,樹葉亂飛,空中陰霾密布,秋暮冷雨霏霏。呦呦鹿鳴,歷歷在耳;秋蟲唧唧,如絲不絕;所見所聞,倍增惆悵。從前輾轉於港灣海島之時,那心緒還不至於如此,每念及此更覺哀愁難禁;如今在這滿岩青苔的寂寥之所,竟然要從此定居下去,庭院中承露的胡枝子已為秋霜所敗,東籬下傲霜的菊花也已凋萎色衰,女院對此反顧自身,不能不喟然興嘆。當拜倒佛前,祈禱“天子聖靈早成正覺,一族亡魂均得佛果”之時,先帝的面影越發不離眼前,真是幾生幾世也不能忘懷。於是,在這寂光院的近旁結成一個大僅方丈的庵室,一間供自己寢處,一間供奉佛尊。晝夜朝夕勤謹膜拜,不分晨昏念誦佛號,度日遣月從不稍怠。

十月十五日黃昏,忽然聽見散落在庭院的枹葉發出被踏碎的響聲。女院心想:“這遁世避俗之處,有誰前來踏訪呢?讓我看一下,若是必須迴避之人就趕緊躲起來。”於是朝院裡望去,原來是一隻牡鹿走了過去。女院問道:“這是怎麼回事?”大納言典侍【2】拭淚道: 隱居在懸岩,何人肯顧憐; 忽聞枯葉響,小鹿穿竹垣。 女院頗覺淒惻,當時便把這首歌寫在窗紙上。 在如此無聊的生活中,常常以身邊事物比喻佛跡,聊以寄託愁緒。簷前並列的樹木,比喻為七重寶樹【3】;岩間淤留的雨水,比喻為八功德水【4】;春花隨風飄散,喻之為人世無常;秋月被雲遮掩,喻之為浮生有限。這正是昭陽宮裡清晨賞花,花香隨風飄散;長秋宮【5】中夜晚賞月,月影為烏雲掩遮。從前在瓊樓金殿中,坐鋪錦褥,何等榮華;如今在柴庵草舍內,路人見之亦感悲涼。

--------------------------- 【1】這兩夫人均係平清盛女,建禮門院之妹。 【2】大納言典侍,參見第十卷第二節註二及第十一卷第十九節註二。 【3】七重寶樹,據佛家傳說,極樂淨土種有七行樹木。 【4】八功德水,據佛家的說法,極樂世界有一種水俱有八種優點:澄涼、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解渴、養生。 【5】昭陽宮、長秋官,據漢制前者為太后所居,後者為皇后所居。此處比喻建禮門院所居后宮。 -------------------------- 三 臨幸大原 卻說到了文治二年(1186)春天,後白河法皇得悉建禮門院隱居大原寂光院,欲前往看視;只因二三月間春風透骨,餘寒料峭,山巔白雪未消,谷間寒冰依舊,直至春盡夏來,賀茂神社大祭完畢之後,法皇才在某天凌晨起身臨幸大原山坳。雖說悄悄巡幸,但也帶了德大寺藤原實定、花山院藤原兼雅、土禦門源通親等公卿六人,殿上人八名,還有幾個侍衛。經過鞍馬大街的時候,巡視了清原深養父的補陀落寺、小野的皇太后宮舊址。遠山白雲,飄浮如花花留念;樹梢綠葉,惜春有意意更濃。此時正值四月二十幾日,撥開繁茂的夏草走進了寺院,因是初次臨幸,所見景物俱感新鮮,且屬人跡罕至之處,因而頗有興致。

西山腳下有一所佛堂,那就是寂光院。那泉水和林木古香古色,真個是頗有來歷的所在。正是所謂“屋瓦破處霧迷離,香煙不斷;戶樞落處月色明,燈火常存。”庭院中嫩草離離,綠柳如煙。池塘上浮萍飄逐,疑是綠錦鋪地;小島上藤攀松枝,花開奼紫;那遲開的櫻花與綠葉交相輝映,比初綻之花更為艷麗。岸上棣棠盛開,雲巔高處傳來杜鵑鳴聲,這一切都似在迎候君王駕臨。法皇見了這般美景,不禁吟出一首歌道: 岸邊櫻已落,池上花盛開。 從殘岩斷縫傾瀉而下的水聲,也似乎非同尋常。綠蔓纏樹的籬垣,綠黛含煙的山色,都是筆墨無法形容的。 法皇看見女院的庵室,只見屋簷下爬滿牽牛花,萱草和勿忘草交錯其間,真像是“顏淵居陋巷,簟瓢常空;原憲住蓬戶,藜藿遍地。”【1】杉皮覆葺的屋頂疏疏落落,冷雨寒霜繁露,與月光爭相瀉地,無法區分。這情景顯然是風雨不避,難以棲身。背後是山巒,前面是田野;稀疏的嫩竹,風動葉鳴。想來遁世隱居的人大概都是這樣的吧。那悲涼惱人的事多如庵柱上的竹節;來自京都的音信,稀少得好似庵前的籬垣。偶爾傳來的,唯有緣木而行的猿啼和樵夫伐木的斧聲;除了遍地的紫藤和青蔓,誰會攀緣而至呢?

法皇問道:“有人嗎?有人嗎?”不見有人答應,只見遠處走來一位老邁女尼。因又問道:“女院到哪裡去了?”“去上面山里採花去了。”“無人替她採嗎?出了家果然煩勞得很呀!”老尼聽了說道:“五戒十善的果報受用已盡,才有如此的境況。為了修行佛法,是不能顧惜體膚的。《因果經》上說:'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如果悟出過去未來的因果,便不會這樣悲嘆了。悉達太子十九歲離開伽耶城,來至檀特山麓,連綴樹葉以蔽肌膚,攀山砍柴,下谷汲水,只因積下苦難修行的功德,終於悟出了成佛之道。”法皇見這女尼的神態,穿的是看不清是絲是麻的衣裳,居然講出這樣徹悟的道理,甚覺奇怪,於是問道:“你是何人?”她聽了潸潸流淚,半晌無語,拭乾了淚痕,答道:“告訴您,未免有些唐突。我本是故少納言入道信西【2】之女,阿波內侍,母親是紀伊二品夫人【3】。從前很是受寵,如今您竟不認得了,可想我是老朽不堪了。”說著以袖掩面,悲戚之狀不忍卒睹。法皇也忍不住流淚道:“原來你是阿波內侍呀?剛才沒認出來,我以為是做夢哩!”隨侍的公卿和殿上人也都說:“這個女尼,怪不得令人覺得奇怪,果然有些來歷。”

法皇把院內各處看了一遍,但見院內芳草露重,籬垣頹傾,籬牆外面,田水且溢,畦畔難分。走進庵室,拉開紙門一看,一間屋安放著迎來三尊【4】,正中間的阿彌陀佛手上掛著五色絲線;左邊是普賢菩薩的畫像,右邊是善導和尚和先帝的御影,旁邊放著八卷《法華經》,還有善導和尚【5】的九卷著述。蘭麝之香飄揚,供佛之香冉冉,這情形好像是維摩居士於一丈見方的庵室中設置三萬二千個座位,迎來了十方諸佛。在室內隔扇上貼著用彩紙寫的經文摘要,其中有一條寫著大江貞基法師【6】在中國清涼山【7】上詠出的兩句詩:“笙歌遙聞孤雲上,聖眾來迎落日前。”離此不遠,寫著女院自詠的短歌: 隱居在深山,宮中月闌珊; 月本不關已,何為洩清寒。

法皇又看了旁邊的一間,大概是女院的寢室吧,竹竿上掛著麻布的緇衣,床上鋪著粗劣的被褥,從前用遍了本朝和漢土的綾羅綢緞,這一切如今全都已成為夢境了。隨侍的公卿和殿上人見了這般光景,全都淚濕衣袖。 不一會,從上面山里走出兩個黑衣女尼,沿著山間小徑迤邐而來,看那步履艱難的樣子,法皇問道:“那是何人?”老尼拭淚答道:“肘間挎著花籃,手拿山躑躅的就是女院。拿著薪柴的是鳥飼中納言維實之女、五條大納言邦綱卿的養女、先帝的乳母大納言典侍。”法皇也很覺悲傷,流淚不已。女院說道:“我在此處遁世出家。讓您看見,很覺慚愧。但願就如此了卻殘生吧。”心志如此,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夜間供佛汲水,衣襟盡濕;清晨上山摘花,露浸衣袖;上山難歸,庵室難入,她哽咽流淚,茫然佇立著。這時,那位內侍女尼上前將花藍接了過去。 --------------------------- 【1】顏淵和原憲都是孔子門人。前句出於,後句出於。 【2】入道信西即藤原通憲,後白河法皇的重臣,死於平治之亂。 【3】紀伊二品夫人即通憲妻。 【4】佛教傳說,人死後去極樂界,有阿彌陀如來和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來接。 【5】善導和尚,參見第十卷第五節註五。 【6】大江貞基因愛女死而出家,曾留學於蘇州,宋真宗賜號國通大師。 【7】清涼山即五台山。 -------------------------- 四 六道【1】 “這是遁世隱居者的常情,說不上什麼痛苦。趕快見見面,讓法皇好早些回去。”女院說完,走進庵室去了。 “念佛一遍倚窗前,守候晨光遍照;念佛十遍啟柴扉;企盼聖眾來迎【2】。御駕光臨此地,實出意料之外。”女院哭訴著拜見了法皇。 法皇看她這般模樣,說道:“非想天【3】可保持八萬劫的長壽,但仍逃不了滅亡的憂愁;欲界天【4】難免仍有五衰【5】的悲傷。善見城【6】中的勝妙之樂,中間禪的高閣【7】,以及夢中的因果報應,幻影中的樂趣,有如車輪滾滾,無窮無盡。天人五衰的悲傷,人世更是不可避免了。”說到這裡又問道:“有人來看望你嗎?是不是觸景生情,時刻追憶往事?”“沒有人來看我。只有隆房、信隆的兩位夫人偶爾傳個信來。從前,萬沒想到會受她們的照應。”說著流下淚來。隨侍的女人也跟著淚灑衣袖。女院忍住眼淚說道:“我的處境如此,一時悲傷是難免的了,但一想到身後冥福倒也很是高興。頃刻間便能成為釋迦弟子,在彌陀如來的引導下,擺脫五障三從【8】之苦,清淨三時六根【9】之垢,一心嚮往九品淨土,虔誠祈求一門冥福。常時企盼三尊來迎。永世難忘的是先帝的音容,想忘也忘不掉,想逃也逃不開,沒有比母子之愛更令人悲傷的了。所以,我為了給他們祈求冥福,朝夕敬謹修行,這也許就是我或可得救的機緣吧。”法皇聽了說道:“我朝是邊鄙散粟之地,我以十善陰騭得為天皇,身為萬乘之主,無一事不愜己意,尤其是生於佛法流布之時,立志修行佛道,身後進入極樂淨土是毋庸置疑的。人世無常本是自然,絲毫不足奇怪,見到你如此情形,實在覺得可憐。”女院接口道:“我是平相國之女,天子的國母,一天四海盡在掌握之中,每年自從祝賀新正的大典開始,多次寒暑易服,直至年終誦唱佛名【10】的典禮為止,攝政關白以及所有大臣公卿,無不謙恭敬重,好比在六欲四禪的雲天之上,由八萬四千眾多佛聖圍繞供奉一般,文武百官全都敬謹相拜。在清涼殿和紫宸殿上,置身於玉簾之中,春天觀賞紫宸殿的櫻花,心曠神怡。九夏三伏之暑天,汲取清泉,以慰身心。秋天,邀集百官設宴賞月。玄冬【11】素雪的寒夜,重衣取暖,研求長生不老之術,尋覓蓬萊不死之藥,一心只盼久居人世。沒晝沒夜,一味尋求歡樂,只覺得上蒼加佑到此已是極限了。於是自從壽永秋天,害怕木曾義仲,棄京出走,一門上下只能從雲天之外遙望久居的京城,回首反顧燒成灰燼的故里。從過去僅隻耳聞的須磨,駛經明石的每個渡口,那情景著實讓人悲哀。白天沖破漫無邊際的波濤海路,淚沾衣襟;夜間與沙洲的海鳥共啼,苦待天明。雖然看到了無數頗有名氣的渡口和小島,但對於故鄉總是難以忘懷。如此飄泊,無處安身,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生者必滅的悲傷呀。人世間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都讓我體驗到了。四苦八苦【12】,全都集於一身。後來在築前國太宰府那裡,被緒方維義逐出九州,山野雖廣,卻無可安身之所。那時正值秋末,過去在皇宮觀賞的明月,如今只好在漫漫海浪上與之遙遙相對了。在這般艱難困苦之下,到了十月間,平清經中將慨嘆道:'京都已落源氏之手,九州又被維義所逐,我等就像落網之魚,無處可以安身,看來大勢已去了。'於是便自沉海底了。這是沉痛敗亡的開端。在海上等來日暮,在舟中待到天明,各國貢物不至,三餐供膳無人,偶爾送來膳食,又因缺水無法下嚥;雖說浮泊在水上,但海水是沒法飲用的;這痛苦直如陷入餓鬼道一樣。之後室山、水島屢次交戰獲勝,人們略覺有了生機。及至一之谷交戰,全族死傷大半,人人戰袍束帶,鐵鎧纏身,不分晝夜,吶喊廝殺,這情形就如同修羅道的爭鬥、帝釋天的拼殺一般。一之谷陷落之後,父子分離,夫妻訣別,把海灣上的漁船視為敵艦,失魂落魂;把松林裡的鷺群看作源氏白旗,膽戰心驚。這之後,在門司、赤間關最後決戰,二品夫人吩咐道:'男人們能活下來的,怕是千萬之中也不會有一個,即便有僥倖生存的,若是遠族,也不會為我們祈求冥福。自古以來,打仗是不殺女人的,無論如何要保全下來,為先帝祈求冥福,也為我們的後世禱告修福。 '聽了這番話,恍惚如在夢中,忽然狂風大作,烏云密布,軍心煥散,士氣萎靡,看來大勢已去了。天命如此,並非人力所能挽回。事已至此,二品夫人抱著皇上來到船舷,皇上驚問道:'外祖母,帶我到哪裡去?'二品夫人面向天皇,拭淚說道:'主上你有所不知,你以前世十善戒行的功德,今世得為萬乘之尊,但因惡緣所迫,氣數已盡。你先面朝東方,向伊勢大神宮告別,然後面朝西方,祈禱神佛迎你去西方淨土,同時心中要念誦佛號。這個國度令人憎惡,我帶你去極樂淨土吧。 '二品夫人邊哭邊說,然後給天皇換上藍中略帶黃色的御袍,梳理好兩鬢打髻的幼童發式。幼主兩眼含淚,合起纖巧可愛的雙手,朝東伏拜,向伊勢大神宮告別;然後面朝西方,口念佛號不止。當時二品夫人抱著皇上縱身跳入海底的情形,讓我目昏心碎,至今不能忘懷。殘存未死的人見此情景,無不嘶聲號叫,想那叫喚地獄【13】也不過如此吧。之後,被武士拘執,送我進京的時候,來到播磨國的明石浦,矇矓睡夢之中,看見先帝和所有公卿和殿上人端坐在比皇宮還要富麗的殿堂。只因離開京都之後,從未見過這樣富麗堂皇的地方。我問道:'這是哪裡?'二品夫人答道:'龍宮城。 '我問:'真是個好地方,這裡再無任何困苦了吧?'她說:'《龍畜經》上說得明白,快祈求冥福吧。 '聽了這話,便從夢中醒來。從那以後,我便專心誦經念佛,為他們祈求冥福。所有這一切,我覺得彷彿經歷了六道世界一般。 ”法皇聽了,說道:“異國的玄奘三藏在徹悟以前曾見過六道,我國的日藏上人借藏王權現【14】之力也見過六道,你以凡人之身也能看見六道,實在難能可貴呀!”說時不禁落淚。隨侍的公卿和殿上人也都淚濕衣襟。女院也潸潸流淚,陪伴的女官們也無不淚沾衣袖。 --------------------------- 【1】六道,參見第三卷第十三節註六。 【2】聖眾來迎是說死後去極樂界,有眾佛來迎。 【3】非想天,佛教的所謂三界中最高的天。 【4】欲界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5】五衰,即天界上的天人也難以避免的臨終時的五種衰相。 【6】善見城即喜見城,參見第十一卷第九節註二。 【7】中間禪的高閣,即位於上下界之間的色界的主宰大梵天參禪修行的宮殿。 【8】五障是佛家所說不能轉為梵天、帝釋天、魔王、轉輪聖王、佛身的五種障礙。三從是說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9】三時指晝夜的早中晚;六根,參見第十卷第十一節註二。 【10】日本宮中古時例行的典禮之一,每年十二月十九開始,連續三天。 【11】玄冬是用以和素雪相對。按五行的說法,冬季屬黑色。 【12】四苦八苦是佛家語。四苦是指生老病死。八苦即此四苦加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即一切苦難的總和。 【13】原文為“叫喚、大叫喚”是八熱地獄的第四和第五,因罪人在此遭受苦刑,故有此稱。均屬佛家傳說。 【14】藏王權現即金剛藏王菩薩,被認為是釋迦如來的化身,供奉在奈良縣吉野峰的藏王堂。 -------------------------- 五 女院死去 這時傳來寂光院的鐘聲,報說今天即將逝去,夕陽已經西下,雖然難分難捨,也只好忍淚起駕回宮了。女院此時更加追憶往事,那眼淚如泉湧一般,衣袖也揩試不盡。目送法皇遠去,返身進入庵堂,向本尊祈禱:“先帝聖靈,一門亡魂,成等正覺,頓證菩提。”一邊流淚,一邊禱告。從前是面向東方祈禱:“伊勢大神宮,正八幡大菩薩,天子寶祚,千秋萬歲。”如今則面向西方雙手合十,祈禱:“亡故聖靈,盡歸佛界淨土。”的確可哀。有感於此情此景,女院便在寢室的窗紙上寫出二首歌: 近日心境多悱惻, 宮中故舊倍覺親。 苦日如夢東逝水, 柴庵茅舍亦難長。 跟隨法皇行幸的德大寺左大臣實定公在庵室的柱子上寫下一首歌道: 昔居宮禁如皓月, 今住深山黯無光。 女院思前想後,珠淚漣漣,此時忽聞杜鵑哀啼,於是作歌道: 杜鵑聲裡應含淚, 浮生坎坷淚不干。 且說壇浦會戰被生俘的人們,在京都大路巡迴示眾之後,或被殺頭,或拋離妻子放逐遠方。除池大納言之外,無一倖免。但四十多個女眷,卻都未予處罰。或投奔親戚,或投靠本家,其中最好的住在玉堂錦繡之中,也並無一處風平浪靜之家;最差的住在柴扉茅舍之內,也並無一處安然容身之所。從前並枕而眠的夫婦,如今雲天遠隔;平日養育情深的父子,只得忍痛分離。因此,彼此懷念思慕之情難盡,只得在哀嘆悲痛之中打發朝去暮來的日子。這都是由於入道相國掌握一天四海,上不畏天皇,下不恤萬民;流刑死罪,隨意施行;對世對人,肆意妄為。常言說:父祖作孽,報在子孫。這是毫無疑義的。 女院如此度年遣月,漸漸患起病來。她把如來佛手上掛著的五色線牽了過來,說道:“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彌陀如來,務必要引導我呀!”大納言典侍和阿波內侍在旁侍奉著,見了這彌留的情形,不禁悲從中來,失聲慟哭。太后念佛的聲音逐漸微弱下來,但見西方紫雲飄拂,妙香充滿庵室,空中傳來仙樂。人生壽命有限,女院終於在建久二年(1191)二月中旬溘然而逝了。兩位女官從女院作中宮的時候就一直隨侍左右,片刻不離,當此臨終之際,那哀痛欲絕的心情,是無法安慰的。她們二人既無親故,又無依靠,為女院張羅逢期祭吊,舉辦佛事,其勤苦實在可憐。喪事完畢之後,她們學著龍女頓悟【1】的先例,效仿韋提希夫人【2】的事蹟,實現了永歸淨土的夙願。 -------------------------- 【1】據《法華經》,龍女為沙竭羅龍王之女,八歲徹悟,歸依淨土。 【2】據《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為印度頻婆娑羅王的夫人,聽了釋迦的說教,厭離塵世,往生淨土。 -------------------------- 版本說明 本電子版掃描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物語文學系列之,譯者為王玉華。此前有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譯者為申非,據該版前言所述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過譯者署名為周啟明(即周作人)和申非的,周作人譯了前六卷,由申非為與其所譯後半部筆調相銜接而作了文字上的改動,但我沒有見過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而燕山出版社的版本前言中說該版本已是通卷出於申非重譯。由於燕山出版社的版本錯字百出(不知道是否是盜版書了,新華書店不至於會賣盜版書的吧?),遂決定用雲南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掃描,這個版本與申非的譯本類似,沒有太大區別,但我最後發現這個版本的錯字也不比燕山出版社的少,中國的出版業如此不重視圖書質量,實在是令人遺憾。由於原版錯誤實在很多,書中又有很多日本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佛教用語及特殊詞語,本人水平有限,某些詞如果書中有錯,經過兩個版本對照仍不能確定,我就無能為力了,因此如果有高人發現錯誤,請及時發信告知,以便修正。另外,本電子版中有些地方改用了申非的譯文,兩者意思是完全相同的,還有個別地方為了更好地表達整個句子的意思,我擅自增減或者改變了幾個字。在此電子版製作至第九卷時,我收到了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周作人譯的(僅前六卷),翻看了一下,覺得周作人的筆調文風和現行的漢語有所不同,是上世紀早期的風格了,現在的讀者未必覺得習慣,有些地方可能還會覺得不通順,而且只有六卷,只得作為參照了,我在此特別告知大家。 -------------------------- 大事年表 保元元年(1156) 平清盛任安藝守,平保元之亂有功,轉為播磨守。 保元三年(1158) 平清盛升為太宰大弍。 平治元年(1159) 爆發平治之亂,平清盛平叛有功,升為宰相。歷任衛府督、檢非違使別當,晉升為中納言、大納言。 永萬元年(1165) 六條天皇登基。 仁安三年(1168) 六條天皇禪位,高倉天皇登基。 嘉應元年(1169) 後白河上皇出家,是為法皇,但仍總理朝政。平清盛晉升為太政大臣。 治承元年(1177) 西光、俊寬等以法皇為倚仗,密謀推翻平氏,事敗後,西光被斬。 治承二年(1178) 高倉天皇之子安德天皇降生。 治承三年(1179) 平清盛弄權,免去四十三位朝臣官職,將法皇遷到城南離宮。 治承四年(1180) 高倉天皇禪位,安德天皇(平清盛外孫)以沖齡即位。 五月,高倉宮(以仁親王,高倉天皇之弟)密謀起兵反對平家,事敗被殺。 幼帝遷都福原,年末還都平安京。 七月,法皇發密旨,令源賴朝興兵討伐平氏。 治承五年(1181) 源氏木曾義仲起兵,在尾張與平家開戰。平清盛病故。 壽永二年(1183) 木曾義仲與源賴朝反目。十月,義仲攻入京城。平氏奉幼帝逃奔九州,不久,被地方豪強逐出,後北上。 義仲擁戴法皇,把持朝政,免四十九位朝臣官職,後與法皇反目。法皇封源賴朝為徵夷將軍。 壽永三年(1184) 正月,源賴朝派兵攻打義仲,義仲兵敗被殺。平家回師福原。 二月,源義經在一之谷大敗平家軍。 八月,源氏奉後鳥羽天皇(安德天皇之弟)登基。 九月,平氏在備前國兒島戰敗,敗退贊岐國屋島。 元歷二年(1185) 正月,源義經攻占屋島。 三月,壇浦會戰,平氏覆滅。幼帝被外祖母抱著投海。 文治元年(1185) 六月,平宗盛被殺。 七月,發生大地震。 九月,平氏族人被流放。 十一月,因被源賴朝猜忌,源義經逃離京城。源賴朝奏請天皇討伐義經。 安德天皇母后(建禮門院)在京郊出家。 建久二年(1191) 建禮門院病故。 -------------------------- 日本天皇世系年表【注】 世系 天皇名稱 生沒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備註 第1代 神武天皇 前660~前585 傳說中日本的開國天皇 空位 前585~前581 第2代 綏靖天皇 前581~前549 第3代 安寧天皇 前549~前511 有說安寧天皇元年為前548年 第4代 懿德天皇 前510~前476 空位 前476~前475 第5代 孝昭天皇 前475~前393 第6代 孝安天皇 前392~前291 第7代 孝靈天皇 前290~前215 第8代 孝元天皇 前214~前158 第9代 開化天皇 前158~前98 有說開化天皇元年為前157年 第10代 崇神天皇 前97~前30 第11代 垂仁天皇 前29~70 第12代 景行天皇 71~130 第13代 成務天皇 131~190 第14代 仲哀天皇 192~200 神功皇后 201~269 神功皇后攝政 第15代 應神天皇 270~310 空位 310~312 第16代 仁德天皇 313~399 第17代 履中天皇 400~405 蘇我、物部氏執政 第18代 反正天皇 406~410 第19代 允恭天皇 412~453 第20代 安康天皇 453~456 有說安康天皇元年為454年 第21代 雄略天皇 456~479 有說雄略天皇元年為457年 第22代 清寧天皇 480~484 484年皇女飯清豐聽政 第23代 顯宗天皇 485~487 第24代 仁賢天皇 488~498 第25代 武烈天皇 498~506 有說武烈天皇元年為499年 第26代 繼體天皇 507~531 有說繼體天皇卒年為534年 第27代 安閒天皇 531~535 有說安閒天皇元年為534年 第28代 宣化天皇 535~539 有說宣化天皇元年為536年 第29代 欽明天皇 不詳~571 539 ~571 第30代 敏達天皇 538~585 572~585 第31代 用明天皇 不詳~587 585 ~587 有說用明天皇元年為586年,587年蘇我氏滅物部氏獨掌大權 第32代 崇峻天皇 不詳~592 587~ 592 有說崇峻天皇元年為588年 第33代 推古天皇 554~628 592~628 女皇,有說推古女皇元年為593年,593~621聖德太子攝政 第34代 舒明天皇 593~641 629~641 第35代 皇極天皇 594~661 642~645 女皇 第36代 孝德天皇 596~654 645~654 蘇我氏執政結束,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開始“大化革新”。從此開始有年號:大化(645)、白雉 第37代 齊明天皇 594~661 655~661 皇極女天皇復位改名 第38代 天智天皇 626~671 661~671 齊明女皇661年死,太子中大兄(天智天皇)守喪,監國,668年始即位 第39代 弘文天皇 648~672 671~672 年號:白鳳(672) 第40代 天武天皇 不詳~686 673~686 年號:朱烏(686) 空位 687~689 第41代 持統天皇 645~702 690~697 女皇 第42代 文武天皇 683~707 697~707 年號:大寶(701),慶雲(704) 第43代 元明天皇 661~721 707~715 女皇,登基第一年稱慶云四年,第二年稱和同元年,710年定都奈良,史稱“奈良時期”(710~794) 第44代 元正天皇 680~748 715~724 女皇,年號:靈龜(715)、養老。 720年開始使用“日本”國名 第45代 聖武天皇 701~758 724~749 年號:神龜(724)、天平(729)、天平感應(749) 第46代 孝謙天皇 718~770 749~758 女皇,年號:天平勝寶(749)、天平寶字(757) 第47代 淳仁天皇 733~765 758~764 年號:天平寶字二至七年。被廢 第48代 稱德天皇 718~770 764~770 孝謙女上皇復位改名,年號:天平神護(765)、神護景雲(767) 第49代 光仁天皇 709~781 770~781 年號:寶龜(770) 第50代 恆武天皇 737~806 781~806 年號:天應(781)、延歷(782),794年遷都平安,史稱“平安時期”(794—1191) 第51代 平城天皇 774~824 806~809 年號:大同(806) 第52代 嵯峨天皇 786~842 809~823 年號:大同、弘仁 第53代 淳和天皇 786~840 823~833 年號:弘仁、天長 第54代 仁明天皇 810~850 833~850 年號:天長、承和(834)、嘉祥(848) 第55代 文德天皇 827~858 850~858 年號:嘉祥、仁壽(851)、齊衡、天安(857) 第56代 清和天皇 850~880 858~876 年號:天安、貞觀(859),藤原氏掌權(858~1167) 第57代 陽成天皇 868~949 876~884 年號:貞觀、元慶(877) 第58代 光孝天皇 830~887 884~887 年號:元慶、仁和(885) 第59代 宇多天皇 867~931 887~897 年號:仁和、寬平(889) 第60代 醍醐天皇 885~930 897~930 年號:寬平、昌泰(898)、延喜(901)、延長(923) 第61代 朱雀天皇 923~951 930~946 年號:延長、承平(931)、天慶(938) 第62代 村上天皇 926~967 946~967 年號:天慶、天歷(947)、天德、應和(961)、康保(964) 第63代 冷泉天皇 950~1011 967~969 年號:康保、安和(968) 第64代 圓融天皇 959~991 969~984 年號:安和、天祿(970)、天延(973)、貞元(976)、天元(978)、永觀(983) 第65代 華山天皇 968~1008 984~986 年號:永觀、寬和(985) 第66代 一條天皇 980~1011 986~1011 年號:寬和、永延(987)、永祚(989)、正歷(990)、長德(995)、長保(999)、寬弘(1004) 第67代 三條天皇 978~1017 1011~1016 年號:寬弘、長和(1012) 第68代 後一條天皇 1008~1136 1016~1036 年號:長和、寬仁(1017)、治安(1021)、萬壽(1024)、長元(1028) 第69代 後朱雀天皇 1009~1045 1036~1045 年號:長元、長歷(1037)、長久(1040)、寬德(1044) 第70代 後冷泉天皇 1025~1068 1045~1068 年號:寬德、永承(1046)、天喜(1053)、康平(1058)、治歷(1065) 第71代 後三條天皇 1034~1073 1068~1072 年號:治歷、延久(1069) 第72代 白河天皇 1053~1129 1072~1086 年號:延久、承保(1074)、承歷(1077)、永保(1081)、應德(1084) 第73代 堀河天皇 1079~1107 1086~1107 年號:應德、寬治(1087)、嘉保(1094)、永長(1096)、承德(1097)、康和(1099)、康河、長治、嘉承(1106) 第74代 鳥羽天皇 1103~1156 1107~1123 年號:嘉承、天仁(1108)、天永(1110)、永久(1113)、元永(1118)、保安(1120) 第75代 崇德天皇 1119~1164 1123~1141 年號:保安、天治(1124)、大治(1126)、天承(1131)、長承(1132)、保延(1135) 第76代 近衛天皇 1139~1155 1141~1155 年號:永治、康治(1142)、天養(1144)、久安(1145)、仁平(1151)、久壽(1154) 第77代 後白河天皇 1127~1192 1155~1158 年號:久壽、保元(1156) 第78代 二條天皇 1143~1165 1158~1165 年號:保元、平治(1159)、永曆(1160)、應保(1161)、長寬(1163)、永萬(1165) 第79代 六條天皇 1164~1176 1165~1168 年號:仁安(1166)。 1167年平氏掌權 第80代 高倉天皇 1161~1181 1168~1180 年號:仁安、嘉應(1169)、承安(1171)、安元(1175)、治承(1177) 第81代 安德天皇 1178~1185 1180~1185 年號:治承、養和(1181)、壽永(1182) 第82代 後鳥羽天皇 1180~1239 1185~1198 年號:壽永、元歷(1184)、文治(1185)、建久(1190)。 1185年平氏掌權結束,源賴朝掌權建立鎌倉幕府(1192~1333) 第83代 土禦門天皇 1195~1231 1198~1210 年號:建久、正治(1199)、建仁(1201)、元久、建永(1206)、承元(1207) 第84代 順德天皇 1197~1242 1210~1221 年號:承元、建歷(1211)、建保(1213)、承久(1219)。 1219年鎌倉幕府源氏亡,北條氏掌權(1219~1333) 第85代 仲恭天皇 1218~1234 1221~1221 年號:承久 第86代 後堀河天皇 1212~1234 1221~1232 年號:承久、貞應(1222)、元仁(1224)、嘉祿(1225)、安貞(1227)、寬喜(1229)、貞永(1232) 第87代 四條天皇 1231~1242 1232~1242 年號:貞永、天福(1233)、文歷、嘉禎(1235)、歷仁(1238)、延應(1239)、仁治(1240) 第88代 後嵯峨天皇 1220~1272 1242~1246 年號:仁治、寬元(1243) 第89代 後深草天皇 1243~1304 1246~1259 年號:寬元、寶治(1247)、建長(1249)、康元(1256)、正嘉(1257)、正元(1259) 第90代 龜山天皇 1259~1274 年號:文應(1260)、弘長(1261)、文永(1264) 第91代 後宇多天皇 1267~1324 1274~1287 年號:建治(1275)、弘安(1278) 第92代 伏見天皇 1265~1317 1287~1298 年號:正應(1288)、永仁(1293) 第93代 後伏見天皇 1288~1336 1298~1301 年號:正安(1299) 第94代 後二條天皇 1285~1308 1301~1308 年號:乾元(1302)、嘉元(1303)、德治(1306) 第95代 花園天皇 1297~1348 1308~1318 年號:延慶(1308)、正和(1312)、文保(1317) 第96代(南朝) 後醍醐天皇 1288~1339 1318~1336 年號:元應(1319)、元享(1321)、正中(1324)、元德(1329)、元弘(1331)、正慶(1332)、建武(1333)、延元(1336)。 1333年滅北條氏,鎌倉幕府終。 1336年足利尊氏反,另立天皇,遂分南北朝,後醍醐天皇為南朝(1336~1392) 第97代(南朝) 後村上天皇 1328~1368 1339~1368 年號:延元、興國、正平 第98代(南朝) 長慶天皇 1343~1394 1368~1383 年號:正平、建德(1370)、文中(1372)、天授(1375)、弘和(1381) 第99代(南朝) 後龜山天皇 不詳~1424 1383~1392 1391亡於北朝,年號:弘和、元中(1384) 北朝第1代 光嚴天皇 1313~1364 1331~1333 北朝第2代 光明天皇 1321~1380 1336~1348 年號:建武(1336)、歷應(1338)、康永、貞和。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1338) 北朝第3代 崇光天皇 1348~1351 年號:貞和、觀應(1350) 北朝第4代 後光嚴天皇 1338~1374 1352~1371 年號:文和(1352)、延文(1356)、康安(1361)、貞治(1362)、應安(1368) 北朝第5代 後圓融天皇 1358~1393 1371~1382 年號:應安、文中(1372)、永和(1375)、康歷(1379)、永德(1381) 第100代 後小松天皇 1377~1433 1382~1412 年號:永德、至德(1384)、嘉慶(1387)、康應(1389)、明德(1390)、應永(1394)。 1392年南朝結束,南北復歸統一 第101代 稱光天皇 1401~1428 1412~1428 年號:應永、正長(1428) 第102代 後花園天皇 1419~1470 1428~1464 年號:正長、永享(1429)、嘉吉(1441)、文安(1444)、寶德(1449)、享德(1452)、康正(1455)、長祿(1457)、寬正(1460) 第103代 后土禦門天皇 1442~1500 1464~1500 年號:寬正、文正(1466)、應仁(1467)、文明(1469)、長享(1487)、延德(1489)、明應(1492)。 1467年起史稱“戰國時期”(1467~1591) 第104代 後柏原天皇 1464~1526 1500~1526 年號:明應、文龜(1501)、永正(1504)、大永(1521) 第105代 後奈良天皇 1496~1557 1526~1557 年號:大永、享祿(1528)、天文(1532)、弘治(1555) 第106代 正親町天皇 1517~1593 1557~1586 年號:弘治、永祿(1558)、元龜(1570)、天正(1573)。 1573年足利氏亡,室町幕府終,織田信長掌權(1573~1582),豐臣(羽柴)秀吉掌權(1585~1598),結束混亂 第107代 後陽成天皇 1571~1617 1586~1611 年號:天正、文祿(1592)、慶長(1596)。 1603年德川家康掌權,建立江戶幕府(1603~1867) 第108代 後水尾天皇 1596~1680 1611~1629 年號:慶長、元和、寬永(1624) 第109代 明正天皇 1623~1696 1629~1643 女皇,年號:寬永 第110代 後光明天皇 1633~1654 1643~1654 年號:寬永、正保(1644)、慶安(1648)、承應(1652) 第111代 後西天皇 1637~1685 1654~1663 年號:承應、明歷(1655)、萬治(1658)、寬文(1661) 第112代 靈元天皇 1654~1732 1663~1687 年號:寬文、延寶(1673)、天和(1681)、貞享(1684) 第113代 東山天皇 1675~1709 1687~1709 年號:貞享、元祿(1688)、寶永(1704) 第114代 中禦門天皇 1701~1737 1709~1735 年號:寶永、正德(1711)、享保(1716) 第115代 櫻町天皇 1720~1750 1735~1747 年號:享保、文元(1736)、寬保(1741)、延享(1744) 第116代 桃園天皇 1741~1762 1747~1762 年號:享歷(1747)、寬延(1748)、寶歷(1751) 第117代 後櫻町天皇 1740~1813 1762~1770 女皇,年號:寶歷、明和 第118代 後桃園天皇 1770~1779 1770~1779 年號:明和(1764)、安永(1772) 第119代 光格天皇 1771~1840 1779~1817 年號:安永、天明(1781)、寬政(1789)、享和(1801)、文化(1804) 第120代 仁孝天皇 1800~1846 1817~1846 年號:文化、文政(1818)、天保(1830)、弘化(1844) 第121代 孝明天皇 1831~1866 1846~1866 年號:弘化、嘉永(1848)、安政(1854)、萬延(1860)、文久(1861)、元治(1864)、慶應(1865) 第122代 明治天皇 1867~1912 年號:慶應、明治(1868)。 1868年徵滅幕府,維新成功,天皇親政,1868遷都江戶改稱東京,定國名為“大日本帝國”,1910年吞併朝鮮 第123代 大正天皇 1912~1926 年號:大正(1912) 第124代 昭和天皇 1926~1989 年號:昭和(1926)。 1945年二戰投降,改國名為“日本”,1947年實行君主立憲制 第125代 1989~ 年號:平成(1989)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