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鐵皮鼓

第2章 中譯本序

鐵皮鼓 君特·格拉斯 5096 2018-03-21
胡其鼎 今天完全可以這樣說,君特·格拉斯的長篇小說,體現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初期文學創作的成就,已經無可爭辯地進入了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名著之列。 君特·格拉斯,一九二七年生於但澤(今波蘭的格但斯克),父母親一方是德意志人,一方是波蘭人。他十七歲被徵入伍。一九四六年,當他從美軍的戰俘營獲釋時,他已經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難民了。他當過農業工人、鉀鹽礦礦工、石匠藝徒,先後在杜塞爾多夫和西柏林的藝術學院學習雕塑與版畫。一九五五年,他的《幽睡的百合》獲斯圖加特電台詩歌比賽頭獎。次年,他的第一本詩集《風信旗的優點》出版。他舉家遷居巴黎,靠盧赫特漢德出版社每月僅三百馬克的津貼維持起碼的生活並創作廣播劇。 我的房間無風,

虔誠,一支香煙, 如此神秘,誰人還敢 抬高房租 或者打聽我的老婆。 一段艱苦的歲月。一九五八年十月,“四七”社在阿德勒飯店聚會。君特·格拉斯,三十一歲。他來了,朗誦了,成功了。他朗誦了長篇小說首章《肥大的裙子》。作品極富想像力,生動、感人、清新,與會作家一致同意授予他“四七社”獎,三千馬克。一九五九年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揭幕,格拉斯和在書展上亮相。他給人的印像是既機智詼諧,又嚴肅認真。至於對小說的評論,一邊是喝彩叫好,一邊是一棍子打死。不來梅一個評獎委員會授予格拉斯文學獎,不來梅市政府卻又決議反對,理由同一八三五年梅特涅主持的聯邦議會禁止海涅等青年德意志作家作品的理由如出一轍。然而,小說依然暢銷,二十五年內共印了三百多萬冊,一九六三年前,十一種語言的譯本已經問世。一九八○年,被搬上銀幕的在美國好萊塢電影節獲外國影片奧斯卡獎,電影和小說英譯本在美國走紅一時。從八十年代末起,又在東歐和俄國經歷了一次復興。這都表明了這部小說的生命力。

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三年,格拉斯又發表了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盧赫特漢德出版社把這兩部作品同一起改排重印時,經作者同意加上了“但澤三部曲”這個副標題。這三部小說各自獨立,故事與人物均無連續性,因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三部曲,但如格拉斯所說,它們有四個共同點:一是從納粹時期德國人的過錯問題著眼寫的;二是地點(但澤)和時間(一九二○年至一九五五年)一致;三是真實與虛構交替;四是作者私人的原因:“試圖為自己保留一塊最終失去的鄉土,一塊由於政治、歷史原因而失去的鄉土”。現在,這套“但澤三部曲”的中譯本將由漓江出版社推出同讀者見面了。 長篇小說共三篇四十六章。第一篇,故事發生地點是但澤,時間從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三九年,主要以一九三三年納粹黨魁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納粹勢力在但澤抬頭為背景。第二篇,地點仍是但澤,時間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六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軍事行動,納粹黨的安樂死計劃(把精神病患者、癡呆兒童等病人作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滅),集中營煤氣室屠殺猶太人,一九四四年軍官暗殺希特勒的“七·二○”事件,反抗運動,以及戰後劃歸他國的原德國領土上的德國人被驅逐。第三篇,地點是杜塞爾多夫,背景是戰後美、英、法佔領區即西德的物資匱乏時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國馬克貶值和以美軍香煙為商品交換計值單位,西德貨幣改革,通過基本法和聯邦德國成立後的經濟復甦,時間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四年。這些是小說發表時三十歲以上的德國人都親身經歷過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們對這些往事、尤其是個人在這段既往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憶。而以但澤為故事發生地本身,就涉及到當時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小說中穿插講述了但澤的多災多難的歷史。俄、奧、普第三次瓜分波蘭時,這個海港城市劃歸普魯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但澤成為自由市,由國際聯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澤走廊問題為藉口,入侵波蘭,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戰後但澤劃歸波蘭。小說中講了一則尼俄柏的故事。尼俄柏是以一個裸體女巫為模特兒刻成的船艏木雕。它的神奇歷史表明,誰染指於它,誰就會災禍臨頭。作者顯然以此木雕比喻但澤,並提出告誡。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堅持以恢復一九三七年的德國疆界為基礎談判簽署和平條約,格拉斯在小說中稱之為企圖“第五次瓜分波蘭”。如此大膽地抨擊當局的政策,致使這部小說挨了當局的棍子,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要理解這部小說的諷刺意義,需對有關的歷史有足夠的了解。

這部小說的政治傾向性隱藏在許多荒誕不經的故事之中,這些故事則由主人公奧斯卡·馬策拉特來敘述。奧斯卡·馬策拉特因涉嫌謀殺護士道羅泰婭姆姆而被強制進入護理和療養院,觀察他是否患有精神病。他請男護理員布魯諾去買“清白”的紙,隨後在白漆欄杆病床上擂鼓回憶,記述往事,寫下他的自供狀。因此,這是一部自述體或第一人稱的小說。奧斯卡在兩個六十瓦的電燈和一隻撲向燈泡的飛蛾的陰影下出世。他預感到人世黑暗(納粹時期將臨),想返回娘肚子裡去,但臍帶已被剪斷。三歲生日,他媽媽送他一面兒童玩的鐵皮鼓。他不想加入成年人的世界而自我傷殘(厭戰士兵的方法),一跤摔成患果小症的侏儒,身高九十四公分,不再長個兒,但智力卻比成年人高三倍,而且意外地獲得了唱碎玻璃的本領。他的唱碎玻璃的聲音還有遠程效果(這是對納粹德國所謂能帶來“最後勝利”的“奇蹟武器”V-1和V-2飛彈的滑稽模仿)。這是Marchen,一般譯作“童話”,是古日耳曼人的一種口頭文學創作體裁,所講述的故事是神奇的,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不受現實世界的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等範疇制約的。從地窖台階上摔下去,怎麼會摔出一副唱碎玻璃的嗓子來呢? !然而,同諸如此類的虛構的神奇故事交織在一起的,卻是對不同的特定環境中的現實生活的真實描寫。奧斯卡生活在但澤德意志人聚居的朗富爾區拉貝斯路小市民的天地裡。他發現,在他的媽媽--波蘭工人和卡舒貝農婦的女兒阿格內斯同他的父親--德國萊茵蘭人、殖民地商品店老闆阿爾弗雷德·馬策拉特以及他的表舅--在波蘭郵局工作因而入波蘭籍的揚·布朗斯基之間,存在著三角關係。這兩個男人是他可能的或假想的父親,但由於他同揚一樣有著一雙藍眼睛,他認為揚更有可能是他的生身之父。他目睹了四鄰的小市民先後依附於納粹勢力。馬策拉特是個別人叫喊、大笑、鼓掌他也跟著叫喊、大笑、鼓掌的人,一九三四年就加入了納粹黨,但仍在看風向。他先戴上黨帽,過一段日子又穿上褐衫,繼而又穿上黨褲,最後才登上皮靴,全套黨服去參加納粹集會了。奧斯卡則在納粹的演講台下,作為鼓手(希特勒在啤酒館政變前也被黨徒稱作鼓手)一味敲他自己的鼓點。一九三五年,納粹德國通過立法把猶太人置於不受法律保護的地位,一些人寄希望於天主教會出面乾預。一九三六年復活節,奧斯卡在聖心教堂看到塑像聖母馬利亞膝上的聖嬰耶穌酷肖自己,就把鼓掛在耶穌身上,希望他擂鼓聚眾,但奇蹟沒有出現。他的媽媽每周同揚幽會一次,事後又去教堂向神甫懺悔,懺悔後懷著新的激情去幽會。她不慎懷上了馬策拉特的孩子,不想生下這個孩子,因暴食身亡。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水晶夜”,納粹黨徒打砸搶燒猶太人的住宅、商店和會堂,猶太人馬庫斯見他的玩具店被毀後自盡,面對納粹的暴行,天主教徒高唱“有信有望有愛”。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但澤的納粹黨徒進攻波蘭郵局,揚·布朗斯基被俘後被殺,身在現場的奧斯卡裝成被波蘭佬拐走的德國孩子,出賣了他的假想父親。馬策拉特請鄰居特魯欽斯基大娘的小女兒瑪麗亞照看奧斯卡並管理店鋪。十六歲的奧斯卡使十七歲的瑪麗亞懷了孕。精明的瑪麗亞又同馬策拉特私通並嫁給了這個納粹黨小組長,生下了奧斯卡的兒子庫爾特。頹唐的奧斯卡成了邋遢女人莉娜·格雷夫的情人。侏儒貝布拉,原是馬戲團丑角,自稱“內心流亡”不同納粹合作,這時成了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屬下前線劇團的上尉團長。奧斯卡隨劇團赴西線勞軍,同夢遊女羅絲維塔相愛;貝布拉同密謀反希特勒的軍官聯絡。他們到“西壁”參觀水泥地堡,目睹“胡思亂想的傢伙”(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兵時的外號)、中尉海爾佐格命令原為畫師(希特勒早年在維也納也以畫師為業)的上士蘭克斯用機槍掃射到海邊揀螃蟹的修女。奧斯卡感嘆二十世紀的“神秘,野蠻,無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羅絲維塔被炸死。奧斯卡返鄉,又自稱“耶穌”成為“撒灰者”團伙的首領,跟納粹青年組織作對。蘇軍炮轟但澤,馬策拉特吞下納粹黨徽身亡。埋葬馬策拉特時,奧斯卡被庫爾特用石子擊中後腦勺,倒在墳坑里,鼻子流血,開始長個兒。接收馬策拉特家住房和店舖的集中營倖存者法因戈德用消毒水(比喻“非納粹化”)給奧斯卡治病無效。瑪麗亞帶奧斯卡和庫爾特到杜塞爾多夫投奔她的姐姐古絲特。

奧斯卡病癒出院,長成身高一米二三的雞胸駝背,恰同尼采所謂的主宰世界的金發碧眼超人形成鮮明對照,也暗喻戰敗後的德國。瑪麗亞和庫爾特大做黑市生意。奧斯卡先當石匠幫工刻墓碑,後當模特兒。一九四九年,西德通過基本法,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出任總理。身高一米七八的女模特兒烏拉當裸體聖母,大腿上坐著身高一米二三、雞胸駝背的裸體奧斯卡充當聖嬰耶穌,把靈感灌輸給新潮畫家,創作了一幅《四九年聖母》。正是這樣的政治諷刺,使被斥為“褻瀆神聖,傷風敗俗”,格拉斯則被戴上“有頭腦的無政府主義者”的帽子。奧斯卡向瑪麗亞求婚遭拒絕後復又頑唐,單戀未曾見過一面的護士道羅泰婭姆姆,性壓抑驅使他幹出荒唐事。他組織三人爵士樂隊,在洋蔥地窖目睹戰後精神壓抑的群體,在這無淚的世紀靠切洋蔥辣出圓滾滾的淚珠,得到感情宣洩。 “西方”演出公司把他捧成鼓手明星,公司老闆原來是善於在政治上見風使舵的侏儒貝布拉。貝布拉死後留給他大筆財產。奧斯卡富了但心中空虛。他牽狗散步揀到一個戴戒指的無名指,便把它浸在盛酒精的大口瓶裡對之朝拜懺悔。原來這是被情敵謀殺的道羅泰婭姆姆的無名指。奧斯卡讓想出風頭的維特拉到警察局去報案。他被捕時自稱“耶穌”,他的意圖就是為了得到一片淨土--護理和療養院里白漆欄杆的病床,以便回憶和思考往事。奧斯卡過了他的三十歲生日,護士謀殺案也真相大白,但兒時的童謠仍盤旋在他耳際:“黑廚娘,你在嗎?在呀在呀!”害怕和恐懼的陰影籠罩著他。出院後往何處去呢?

德國作家格里美爾斯豪森的流浪漢小說《癡兒西木傳》,寫一個天性純樸的小人物,為在黑暗與無道的亂世中求生,變得機警、狡詐,慣鬧惡作劇,在歷盡艱險後終於找到一片淨土。君特·格拉斯繼承了這一傳統,他的是一部來畫句號的現代流浪漢小說。格拉斯的時事諷刺辛辣刁鑽,又使人聯想起詩人海涅。 格拉斯還有許多作品,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必須一提的是長篇童話小說《鰈魚》,發表於一九七七年。一九七九年,格拉斯作為當時聯邦德國駐華大使的客人來到中國,去過上海、北京、桂林等地。在北京舉行的《鰈魚》片斷朗誦會前,北京大學的張玉書先生把我介紹給他,因為我剛答應了翻譯。後來格拉斯說,他在幾個地方都遇上中譯者,言下之意是:不知哪一個是真的。我承諾後有些悔不當初,由於職業關係,我沒有整段時間來啃這樣的大部頭書,巴不得有誰搶在前面譯出此書免了我這份苦差。到一九八七年初我才譯完交稿。一九九○年四月出書後,我致函格拉斯先生並附去樣書一冊。不久,他的回信來了。他寫道:“我很高興,奧斯卡·馬策拉特,如您所說,會講中國話了。我感激您為翻譯工作而作出的肯定是相當巨大的努力。”又說,“我樂於了解中國文學界對的接受情況”,“這部長篇小說是我年輕時在巴黎寫的,一九五九年在德國出版後有過激烈的爭論:一邊是喝彩叫好,一邊是一棍子打死”。他說,現在他的主要職業又是當畫家了,他關心的是環境污染問題。他贈我一冊附有格言的畫冊《死木》,一九九○年八月出版。他當時已經六十三歲,卻還在山間野外寫生,這種不倦創作的精神令人欽佩。國內關於的評論,就我所見,錄在下面,有興趣的讀者可去查閱。葉廷芳:《試論君·格拉斯的“但澤三部曲”》①。錢鴻嘉:《一部別開生面的社會小說--介紹當代德國長篇小說〈鐵皮鼓〉》②。餘匡復:《聯邦德國第一部有世界聲譽的小說--介紹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③。還有本人的:《現代流浪漢小說〈鐵皮鼓〉》④,《君特·格拉斯和〈鐵皮鼓〉》⑤,以及⑥

-------- ①《世界文學》1987年第6期。 ②香港《大公報》1991年8月12日。 ③《世界文學》1993年第4期。 ④《外國文學評論》1988年第4期。 ⑤《文藝學習》1988年第6期。 ⑥《世界長篇名著精華》,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 在聯邦德國的三位重要作家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里希·伯爾和榮稱德國的詹姆斯·喬伊斯的阿爾諾·施密特已經辭世,只有君特·格拉斯還健在並筆耕不止。今年是他的七十壽辰。 “但澤三部曲”中譯本的出版,將是贈給他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1997年於北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