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接骨師之女
接骨師之女

接骨師之女

谭恩美

  • 外國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99891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譯者手記

接骨師之女 谭恩美 2517 2018-03-21
是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的第四部長篇小說。 1989年她的第一部長篇甫一出版立刻大獲成功,當年曾經連續八個月榮登《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她接下來的兩部作品《灶神娘娘》和《百種秘密知覺》延續了的成功。這本2001年出版的仍然得到批評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如今譚恩美已然成為美國文壇少數民族作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在當今美國社會倡導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漸漸超越了一位少數民族或者流行小說家的身份,而成為整個美國乃至西方最為著名的一流大作家之一。 的主題仍然跟譚恩美前三部長篇一樣,圍繞著華裔移民母女兩代人的矛盾與和解展開。研究者可能會對她筆下的華裔移民在美國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更感興趣,但當代都市讀者,不論身處何地,任何種族,一定會覺得她對於母女關係的描寫絲絲入扣,真切動人,為人兒女,為人父母,都能對她的角色有深深的認同感。

小說分為三部分。開篇一部講的是舊金山一位女作家露絲?楊的生活。她與同居男友亞特維持了近十年的關係此時陷入了低谷,露絲惶惑而不得解。同時她的母親茹靈開始表現出老年癡呆症的症狀。露絲意識到,母親漸漸失去的記憶,她早年在中國的成長歷史,對於自己理解母親的人生,揭示母女關係愛恨糾纏,互相傷害的根源,乃至更深一層解釋自己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都有極大的影響和意義。 第二部分變為第一人稱,由茹靈來敘述自己早年的生活。這一部是母親失憶前寫的一本回憶錄,希望女兒了解母親身世的真相。這個部分圍繞北京郊區一個制墨世家的興衰,北京人骨的發掘,與一位接骨大夫的女兒,即茹靈生身母親的慘烈遭遇,講述茹靈姐妹如何於國仇家難之中倖存下來,在美國人辦的孤兒院得以棲身,又如何先後拋下過去的種種傷痛,最終來到美國的坎坷經歷。作為中國讀者,可能會挑剔作者對於中國歷史的了解不完全準確,但這一段裡面展現的人物故事,仍然細膩生動,曲折豐富。

第三部又回到了露絲的視角。在得知了母親最怕忘卻,又一直不敢提起的這些秘密之後,她將如何處置?理解了母親的過去,她得以明白母親性格中種種的彆扭與為難,於是諒解了母親早年對自己的傷害,反省了自己年少青澀時犯下的種種錯誤,也因此更加深層地挖掘到自己性格之中的問題,與母親,與男友的關係也最終都得到和解。而有了先人的指引,露絲也得到了動力,放下代人“捉刀”的工作,開始執筆為自己,為親人創作,講述她們的故事。 這本小說創作期間,譚恩美的母親與編輯先後去世。據說這兩位至親好友去世之後,譚恩美將業已交稿的小說又要了回來,重新改寫了一遍。像許多作家一樣,譚恩美這幾部作品都有很重的個人色彩,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本。就像作家本人在接受Bookreporter網站採訪時說的一樣,小說就像鏡子,反映出她本人的生活。

跟小說中描寫的一樣,譚恩美也是多年以來都不知道母親的本名。直到母親去世前一天,她才知道了母親和外婆的名字。名字本身所代表的身份認同,對作者有著特殊的意義。這背後還可能有作者本人對於自己的華裔身份的認同。須知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在陪母親回到她魂牽夢繞的中國舊地重遊之後才寫出來的。之前譚恩美跟的主人公一樣,是一位“職業寫手”,曾以一個非華人筆名為IBM寫過一本關於電子時代的交流方面的小冊子。當年的譚恩美自認是個工作狂,還為此找了位心理醫生作諮詢,不料醫生竟然三次在為她諮詢的過程中睡著,譚恩美因此放棄了治療,決定開始小說創作。 譚恩美的母親也曾是位老年癡呆症患者,跟小說中的母親茹靈性格更是不乏相似之處。譚恩美曾經在訪談中提到過那次大大改善她們母女關係的中國之行:

我見到家母在中國跟在美國一樣,也是常常被人誤會,與人爭執,發覺原來並非由於她的英文不好才惹上這些麻煩。我見她跟我的姐姐們交流,發覺她對姐姐們跟對我一樣,既是充滿母愛,又令人有壓迫感,惹人惱火。在全新的環境下見到家母,發覺她仍然那麼熟悉,性情不改,我也發覺自己性情裡也有這些東西。到了中國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是那麼地美國化,在中國感覺完全就是個老外,然而同時我又發現自己還有非常中國化的一面……我覺得家母是由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點造就的一個非常奇妙的人,我想更多地了解那段時期,那個地方,更多地了解我母親。我想了解她的歷史,因此就來到了這段歷史開始的地方。 另外,書中一開始描寫到露絲每年一到特定時間就自動失聲的事,也是作家本人的親身經歷。譚恩美夫婦的一位好友在她生日當天被入室劫匪殺害,他們夫婦應警方要求上門指認匪徒都搶走了何物,並且辨認屍體。此後大約有十年左右,每到生日,譚恩美總會有那麼幾天說不出話來。至今,生日臨近的時候,她還是會情緒低落,精神緊張,“並非因為我怕年歲增長,人變老了,而是因為人的身體會記得曾經的不幸。”

譚恩美於1952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她半生遭遇的不幸,恐怕比尋常人都要多些。少年時她的父親與兄長先後生腦瘤病逝,後來也常有親友早亡。有時候作家本人也不禁自問,“難道我天生招禍患不成?”朋友也跟她開玩笑,說“也許我不該跟你交朋友”。而譚恩美本人相信,自己確實有通靈的本事,偶爾曾見過鬼影,能體驗他人的感受。母親與編輯好友去世之後,她相信二位的靈魂仍在指引她完成這本書的創作。事實上,此書美國版的封面用的正是譚恩美外婆本人的一張舊照片,跟小說中寶姨的故事和相片對照呼應。 斯蒂芬?金在其自傳中提到譚恩曾跟他說起,作為流行書的作者,一般採訪的時候人們不會向他們問起跟創作語言相關的問題,她覺得這對他們這些作家未免有失公允。實際上,譚恩美的語言簡潔明快,富有幽默感。這使得閱讀和翻譯的過程非常愉快。而且時常會在她的語言和對話中找到些鮮明的意象,使得行文非常生動,不知是因為作家身為女性使然,還是繼承了中國人擅長的具像思維的緣故。 《紐約時報》的一位書評人南茜?維拉德盛讚的結構,將此書比喻成精雕細刻的象牙球,一層鏤空裡面還有一層,如此層層不窮,構造非常精巧。

除了上文提到的四本長篇小說,譚恩美還著有兩本兒童書籍,《月亮仙子》和《中國暹羅貓》,還有一本自傳《命運的對立面——沉思集》。 2005年她又有新作問世,名為《救魚不至淹死》。新作品放棄了她最擅長的母女關係題材,探討當代人的道德觀念,以及好的意圖也會產生負面結果的現象。 譯者 2005年12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