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失落的約櫃

第18章 第五部榮耀何處尋? -1

失落的約櫃 葛瑞姆·汉卡克 19535 2018-03-21
那時,所羅門將以色列的長老……招聚到耶路撒冷……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抬進內殿,就是至聖所……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云充滿耶和華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為你永遠的住處。 ……(所羅門之祈禱)神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殿宇呢? ——《舊約·列王紀上》第8章 1990年10月4日,星期四下午,我通過賈法門,走進了包圍著古城牆的聖城耶路撒冷。我經過奧瑪爾·伊本·埃爾一卡塔布廣場上令人愉悅的咖啡館和小販攤位,眼前便出現了一個使人眼花緣亂的迷宮,它是由古老的鵝卵石鋪就的狹窄街道構成的。

若在幾年前,這個地區會擠滿了購物者和觀光者,現在這裡卻幾乎空無一人。巴勒斯坦人的騷擾,以及伊拉克最近發出的用"飛毛腿"導彈"燒毀"以色列的威脅,已經足以趕跑所有的外國人了。 我右邊是亞美尼亞人居住區,左邊是基督教徒居住區,其主要的建築就是聖墓教堂。這座宏偉大廈裡有個"發明十字禮拜堂"。公元1187年,穆斯林統帥薩拉丁趕走聖城的十字軍以後,應拉利貝拉國王的請求,把這個禮拜堂交給了耶路撒冷的埃塞俄比亞人使用。後來,埃塞俄比亞人失去了使用這座禮拜堂的特權。但我知道,他們仍舊佔據著教堂頂層的一個寬敞的修道院。 我穿過寂靜無人的小巷,繼續向東走。許多小巷都搭著帆布遮陽篷,擋住了午後烈日的強光和炎熱,創造出一種涼爽的、近似於地中海式的氣候。幾個表情絕望的店主坐在各自店鋪門前,心不在焉地向我兜售我根本不想要的旅遊紀念品,還有我根本不想吃的袋裝熟柑橘。

我沿著連鎖大街走,看見了右邊的猶太人居住區。一幫哈西德派猶太青年身穿深色衣服,頭戴很不協調的皮帽子,正在四處閒逛滋事,用身體語言宣布他們是天下的主人。我左邊的穆斯林居住區則瀰漫著不幸、受挫和不安的絕望氣氛。我的正前方就是那座"岩石圓殿"。它如同希望的金色象徵,出現在古城一片雜亂的建築上方。這座美麗的清真寺是7世紀時的奧瑪爾哈里發及其繼承人們建造的,被認為是伊斯蘭世界的第三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分別是第一和第二聖地——作者註)。 我要參觀的正是這座岩石圓殿,但不是因為它對穆斯林具有重要意義,而是因為它建在所羅門聖殿的原址上。我知道,我將在殿中看到一塊巨石,正統的猶太教徒都相信它是"Shetiyyah",即"世界的基石"。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本人曾親手把約櫃放進這塊巨石上的內殿的"深深黑暗"中(參見本書第十二章)。因此,我希望能通過觸摸"世界的基石",去捕捉對我正尋找的那件失踪聖物的一種更深刻、更持久的感覺。這就像一個男人想通過撫摩久別情人的衣物,去喚起對她形象的回憶一樣。

但這並不是10月的那個下午我參觀岩石圓殿的惟一目的。我知道,我還能去參觀岩石圓殿以南幾百米外的另一座建築,它在我的考察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12世紀時,聖殿騎士們曾把它作為總部。我想,當年他們可能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了對"世界的基石"下面那個地洞的考察。一些傳說裡說,所羅門聖殿被摧毀前不久,約櫃可能就被藏在了那個地洞裡。 我先去了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我脫掉鞋子,走進了涼爽而寬敞的長方大廳,它被穆斯林看作"最遠的至聖之所",據說,穆罕默德在他著名的"夜旅"中曾被天使們送到這裡。但是,無論這位先知生前(公元570-632年)在什麼地方祈禱,它都早已經不存在了,我現在看到的是不同建築風格的混合,其中最古老的風格可以上溯到公元1350年前後,最新的風格則屬於1938-1942年間,當時,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捐贈了我眼前這許多根大理石柱,而埃及國王法魯克則資助了大廳天頂的修復和粉刷工作。

聖殿騎士們也在這座大清真寺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們從公元1119年開始在此處居住,直到1187年被薩拉丁逐出耶路撒冷時才離開。他們對大清真寺的建築做出過貢獻,其中包括迴廊的三個中央開間。他們為清真寺附加的其他建築,後來大多都被拆毀了。然而,他們的餐廳卻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它和附近的"婦女清真寺"是連在一起的)。當年他們作為馬厩(即所謂"所羅門的馬厩")的那片寬闊的地下方場,也得到了完整的修復。 我穿著襪子,小心翼翼地從大廳裡的那些穆斯林當中穿過,他們已經聚集在那裡,準備作下午的祈禱。我感到格外輕鬆,又悉心感受著這裡的一切,心情十分激動。不同時代和影響的匯聚,新與舊的混合,墨索里尼的大理石柱,以及11世紀伊斯蘭教的馬賽克拼畫,這一切都使我如醉如痴。

大廳裡很寬敞,燭光明亮,飄蕩著一陣陣焚香的氣味。這使我聯想到了當年那些歐洲騎士——很久以前,他們曾在這裡出生人死,並且用"所羅門聖殿"命名他們那個奇特的秘密教派;而所羅門聖殿的遺址(現在是岩石圓殿)離此處只有兩分鐘的路程。所羅門聖殿的"raison d etre"(法語:存在的理由——譯者註)極為簡單。構思設計這個聖殿的目的,僅僅是作為"安放耶和華的約櫃"的"殿宇"(《舊約·歷代誌上》第28章第2節)。不過,約櫃當然早已失踪,而所羅門聖殿也早已不復存在了。 所羅門建造的那座聖殿於公元前587年被巴比倫人夷為平地,半個世紀後在原址上建起了第二座聖殿,而它又在公元70年被羅馬人夷為平地。後來,那個原址一直被廢棄不用,直到638年穆斯林軍隊到來後,又在那裡建起了岩石圓殿。

在這一切變遷中,"世界的基石"始終原地未動。因此,這片放過約櫃的聖潔地面便成了一個恆定的因素,經歷了歷史上的一切狂風暴雨。它目睹過猶太人、巴比倫人、羅馬人、基督徒和穆斯林來來去去,它至今猶存。 我穿好鞋子,離開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經過聖殿山樹木環繞的外圍區,朝岩石圓殿走去。岩石圓殿這個名字本身就說了它是"世界的基石"的護衛。岩石圓殿是一座宏大優雅的八角形建築,外面貼著深藍色瓷磚。圓殿的主要外部特徵就是它那個巨大的金色圓頂,在耶路撒冷許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但在我眼裡,這座高大完美的紀念碑式建築卻並不令人感到惶惑壓抑。相反,它傳達的是一種複合感覺,將輕盈優美與一種含蓄而令人泰然的力量混合在了一起。

這座圓殿的內部建築更加強了我這個第一印象。它們的確使我屏氣凝息。高高的穹頂,支撐內部八角大廳的圓柱和拱門,各式各樣的壁龕和凹壁,馬賽克裝飾,各種銘文——這一切元素以及其他更多元素都混合在一起,其比例和分佈都無比和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追求神聖的永恆渴望,顯示了這種渴望的高尚和深刻。 我走進圓殿大廳的時候,曾舉目仰望圓頂,其離我最遠的地方消失在我頭頂上平靜的黑暗中。但我此刻卻彷彿被一種強大的磁力所吸引,不覺收回了目光,再次朝清真寺的正中望去。那裡有一塊黃褐色的巨石,方圓30英尺左右,正好位於圓頂下方。巨石表面的一些地方很平坦,另一些地方則凸凹不平。 這就是"世界的基石"。我朝它走過去時,心跳加快了,呼吸也似乎急促起來。不難理解古人為什麼會把這塊巨石看作世界的基石,也不難理解所羅門當年為什麼把它選作建造聖殿的中央基石。它紋理粗糙,形體對稱,巍然屹立在摩利亞山的岩基上,像大地本身一樣堅不可摧。

整個中心區周圍有一圈雕花木欄,但圍欄的一角有個凹進的部分,我可以站在那裡,伸手撫摸"世界的基石"。它的紋路已經被我以前的無數代朝聖者撫平,非常光滑,近似玻璃。我站在那裡凝思,通過手指上的毛孔吸取這塊奇特巨石的悠悠古韻。進入這地方,站在我力圖揭開的那個奧秘的源頭,品味這冥思的瞬間,這雖說是個微不足道的勝利,但對我來說,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收回了手,圍著"世界的基石"轉了一圈。它的一側有個梯口,通向巨石地底深處的一個空穴——它活像個地洞般的大石櫃,被穆斯林稱為"靈魂之井"。忠實的教徒們說,在這裡有時能聽見死者的聲音,其中還夾雜著天堂樂園河流的水聲。

不過,我進去之後卻除了一些低聲禱告之外,什麼也沒有聽見。禱告聲來自六七個朝聖者,他們在我以前進入了大廳,此刻正虔敬地俯伏在涼爽的岩石地面上,用阿拉伯語向仁慈的安拉禱告,聲音流暢甜美。安拉的那些先知都生活在穆罕默德時代之前很久,其中包括亞伯拉罕和摩西;安拉也是惟一的真神,與耶和華這位約櫃的上帝沒有任何區別。 我知道,一些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傳說裡提到:"靈魂之井"底下有條封閉起來的秘密通道,通向很深的地底。據說,所羅門聖殿被毀前,約櫃曾被藏在那裡,很多人還相信約櫃當時就在那裡,由精靈和魔鬼守護著。 我在本書第二部裡說過,我認為,12世紀時聖殿騎士們可能就是聽到了這些傳說以後,才決定到這裡來尋找約櫃的。那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可能會使聖殿騎士們格外感興趣。它自稱是一個目擊者的敘述:當年巴比倫軍隊闖進所羅門聖殿前一刻,一個名叫"巴錄"(Baruch,《舊約》先知耶利米的門徒——譯者註)的人看見一位"上帝的天使"在隱藏約櫃:

我看見他下來進了內殿,從裡面拿出簾幕、約櫃並幔子及兩塊誡版……他對著大地大聲喊道:"大地啊,大地啊,大地啊,聽全能上帝的話,接下我交付與你的東西,守衛它們,直到最後一刻。你聽到吩咐後,再把它們交還,不准陌生人佔有……"於是大地便張開了口,把它們吞了下去。 (引自《敘利亞偽經·巴錄書》,見H·F·D·斯帕克斯編《舊約後典》1989年牛津版,第843-844頁) 如果聖殿騎士們當年的確是受到以上這段文字的啟發,到"靈魂之井"底下去找約櫃,那我可以斷言,他們肯定是一無所獲。在他們眼裡,所謂《偽經·巴錄書》(以上段落即引自該書)很容易被看作一份真實的古代文件,其年代是公元前6世紀。然而,現代學術界後來卻證明:它實際上成書於公元1世紀晚期,因此不可能是隱藏約櫃的目擊人的敘述,無論約櫃是由一位天使隱藏起來的,還是由其他什麼人隱藏的,都不可能。相反,它通篇都是一部想像虛構的作品,儘管它語調奇異,扣人心弦,卻沒有任何歷史價值。 出於這個原因和其他原因,我可以肯定聖殿騎士們當年在聖殿山的挖掘徒勞無功。但我也想到,他們後來也許又聽說埃塞俄比亞是約櫃的最後安放地,因此才有一群騎士去了埃塞俄比亞,親自調查這個說法是否屬實。 現在,我沿著那些騎士許多世紀前艱辛跋涉過的路,也在追尋約櫃的下落。我感到,無論我是否喜歡,這條路正伸向埃塞俄比亞聖城阿克蘇姆的那座聖堂禮拜堂。但是,親自踏上佈滿戰爭瘡痰的提格雷省土地以前,我還必須首先絕對確認一點: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沒有那隻神聖的約櫃。正是這個願望,才使我在1990年10月來到了所羅門聖殿的遺址上。也正是這個願望才使我萬分關注世界的基石",因為約櫃曾一度被放在它上面,約櫃後來也正是從它上面失踪的。 這就是我到這裡參觀的最初目的。可是,現在我卻打算利用我在耶路撒冷逗留的其餘時間,去採訪宗教界和學術界的一些權威人士,盡最大可能地,深入考察"約櫃神秘失踪"時的全部環境。只有在完成這些考察時,我依然堅信"埃塞俄比亞是約櫃的最後安放地"的說法,我才會最終決定去阿克蘇姆城冒險。但我還是希望:在1991年1月的主顯節上,那個被看作約櫃的聖物將被抬出來游行,那次儀式離現在還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因此我很清楚自己的時間已經很緊迫了。 "你要為我造什麼屋宇?" 我已經說過,把約櫃放進所羅門聖殿,這件事必定發生在公元前955年前後。 《舊約·列王紀上》是這樣描述它的: 那時,所羅門將以色列的長老……招聚到耶路撒冷……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抬進內殿,就是至聖所……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云充滿耶和華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為你永遠的住處。"……(所羅門之祈禱)神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 (《列王紀上》第8章第l、6、10-13、27節) 《聖經》上說,所羅門後來讓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並且以特殊的熱忱去崇拜"西頓人的女神亞斯他錄"和"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事見《列王紀上》第11章第45節)。雖然傳說所羅門的智慧超過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見《列王紀上》第4章第30節),但考慮到所羅門的這種叛教傾向,我就很難相信這位智慧的國王對耶和華曾懷有過極高的尊敬了。 根據同樣的理由,我還認為,所羅門表示懷疑聖殿"安放"約櫃的能力,這也並不是在向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以色列人的上帝祝禱。恰恰相反,在我看來,所羅門的這些奇特的話,其實是在表達一種真正的擔憂,一種務實而非虛幻的擔憂。即使約櫃現在被牢牢固定在了"世界的基石"上,難道就不會突然失控了麼?禁閉在約櫃裡的那些不可預測的能量,難道不是依然強大而危險,足以沖破內殿的幽暗,摧毀在它周圍建起來的這座巨大"居所"麼? 看來,所羅門聖殿並不像為一位神(他受到無比愛戴,沒有肉體凡胎)在幾間建造的殿宇,倒更像是為約櫃建造的某種監獄。我認為這個解釋才有實際意義。 在聖殿的內殿中,在約櫃金蓋兩端面對面的帶翼天使上方,所羅門曾放置了另外兩個巨大的帶翼天使雕像——它們其實是可怕的護衛,兩翼伸開後的距離至少有15英尺,並且都是包金的(每個翅膀長5肘,即約7.5英尺,見《舊約·歷代誌下》第3章第11節及《列王紀上》第6章第24節;據耶路撒冷《聖經》的譯文,帶翼天使像是由橄欖木做的,外麵包金——作者原註)。 同時,內殿本身就是個完好的立方體,是個無比堅固的正立方體。 《聖經》上也清清楚楚地說,建造內殿就是為了"安放耶和華的約櫃"(《列王紀上》第6章第19節)。內殿長30英尺,寬30英尺,高30英尺(見《列王紀上》第6章第20節:"長二十肘,寬二十肘,高二十肘"),它的地面、天頂和四壁都用金釘鉚著精金板,據估算,金子的總重量為45000磅(根據《歷代誌下》第3章第8節提供的數據,內殿的這些地方一共使用了600"他連得"金子;古代1"他連得"約等於75磅,因此總重量為45000磅,即超過了20噸——作者原註)。 這個精金方室,並不是所羅門聖殿引起我注意的惟一特徵。至少,內殿建造者的血統也同樣使人感興趣。他是外國人,被召來完成所羅門需要的其他一切金屬器皿的製作: 所羅門三差遣人往推羅(Tyre)去,將戶蘭(Hiram)召了來。他是拿弗他利(NaPhtali)支派中一個寡婦的兒子……戶蘭滿有智慧、聰明、技能,善於各樣銅作。 (《列王紀上》第7章第13、14節) 我一看到以上這段話,就立即註意到了其中"寡婦的兒子"這幾個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聖杯傳奇"裡第一次提到主人公帕西法爾時,也使用了幾乎完全相同的話:"孀婦之子。"(見克雷蒂昂·德·特羅耶:《亞瑟王傳奇》,1987年英文版,第375頁)的確,聖杯傳奇文學體裁的創立者克雷蒂昂·德·特羅耶,以及他的繼承者沃爾夫拉姆·馮·埃森巴赫,都曾經用了大量的篇幅,清楚地講到帕西法爾的母親是個寡婦(參見沃爾夫拉姆·馮·埃森巴赫:《帕西法爾》,企鵝書局古典叢書,1980年版,第62-67頁和第70-71頁)。 我在想,這是不是又一個奇特的巧合呢?它雖然使用了常常是欺騙性的大量象徵手法,但對聖杯的虛構追尋,卻仍舊彷彿是精心設置的,其目的在於用一種密碼去表現對失踪約櫃的真正追尋。會不會是這樣呢? 我早就得出過結論說:無論是追尋聖杯還是追尋約櫃,聖殿騎士教都是主角,而這個教派在14世紀被摧毀以後,他們的許多傳統都被共濟會保留了下來。因此,《聖經》裡被所羅門召到耶路撒冷的這個"推羅的戶蘭",不但像帕西法爾一樣是個寡婦的兒子,而且是共濟會極為看重的一個人物——他們把戶蘭稱為"戶蘭·阿比夫",並在他們所有最重要的儀式上提到他。得知了這個情況,我感到興味盎然。 共濟會的傳說裡說,戶蘭完成了所羅門聖殿的銅作以後不久,就被他的三個助手謀殺了。不知為什麼,共濟會認為這個事件的意義極為重大,乃至在共濟會大師的人會儀式上都要紀念這個事件。在這種儀式上,每個新大師都要扮演戶蘭這個角色。我在一本權威著作中看到了對這種儀式有關部分的描述(今天的共濟會依然舉行這種儀式): 新入會者蒙眼躺在地上,聽見三個兇手說要先把他埋進一堆碎石裡,等午夜12點再把屍體從聖殿裡抬出去。為了象徵埋葬戶蘭·阿比夫,扮演戶蘭的新入會者就被裹在毯子裡,抬f4屋子的一邊。他很快就听到一個鈴鐺響了12次,於是,他就被從那個"碎石"墳墓抬到了"摩利亞山(即聖殿)西面"一座小山上掘出的墳墓那裡。他聽見兇手們打算在他的墳墓上插一根皂莢樹枝,作為標記,然後準備渡過紅海,逃往埃塞俄比亞。 (約翰小羅賓森:《在血中誕生》,第219頁) 這裡還有另外兩個的巧合:一個是小巧合,即那根皂莢樹枝(約櫃也是用皂莢木做的);另一個是大巧合,即在共濟會的傳說中,謀殺戶蘭的兇手們打算逃往埃塞俄比亞。我雖然不知道這些細節的分量究竟該有多重,但始終無法擺脫一種感覺,那就是:這些細節必定在某個方面和我對約櫃的追尋有關。 我又研讀了《聖經》,發現了以下這段經文,我的這個懷疑就進一步加深了。那段經文提到了戶蘭為所羅門聖殿製作的銅作,其中的一件是: 一個銅海,樣式是圓的,高五肘,徑十肘,圍三十肘……海厚一掌,邊如杯邊,又如百合花,可容二千罷特(bath)。 (《列王紀上》第7章第23、26節) 我得知,這個"海"曾被放在聖殿的院落裡。它是一隻巨大的銅盆,直徑15英尺,高7.5英尺。不裝水時,它的重量大約有30噸左右,而它通常都要保持裝滿大約10000加侖的水(參見M·保羅等編《聖經考古學》,1973年耶路撒冷版,第三部,第257頁)。大多數權威都坦白承認,他們不知道這個銅海是做什麼用的,只有一些人認為它像徵著《創世記》裡提到的"原始的水"。還有些人認為,它是祭司們在儀式上淨手用的。 然而,我認為這些假說全都不能令人滿意,其中後一種假說似乎最不可能,因為《聖經》上說得相當清楚:戶蘭還做了10個小鋼盆,它們就是供祭司們淨手用的——這些銅盆都有帶輪子的盤架,每隻可盛"40罷特"(《列王紀上》第7章第38節)。因此,研究了這個證據之後,我就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以下的推斷: 戶蘭為所羅門聖殿庭院做的銅"海",難道不會是向古埃及祭禮的回歸麼?那些祭禮似乎嚴格地模仿了約櫃的慶典儀式。在盧克索的阿派特節上,那些裝有眾神鵰像的"聖櫃"被抬到水邊(參見本書第十二章)。而今天的埃塞俄比亞也確實在舉行這種儀式:在貢德爾城主顯節上,那些塔波特也被抬到了那座古堡後面的"聖湖"邊(參見本書第十一章)。所以,這個銅海或許也是某種聖湖。巴? 《聖經》上說,戶蘭為所羅門聖殿做的其他銅作還有"盆、鏟子和灑水碗"(《列王紀上》第7章第40節;中文《聖經》裡"灑水碗"原譯為"盤子"——譯者註),以及: 兩根鋼柱,每根高十八肘,圍十二肘……他將兩根柱子立在殿廊前頭:右邊立一根,起名叫雅斤;左邊立一根,起名叫波阿斯……這樣,造柱子的工就完畢了。 (《列王紀上》第7章第15、21、22節) 我發現,共濟會傳說裡也有雅斤和波阿斯。按照"舊式祭禮",這兩根巨大的柱子是中空的,裡面要裝進記載猶太歷史的"古老記錄"和"有價值的著作"。共濟會宣稱,這些記錄中有"沙密魔石(Shamir)及其所有者的歷史"。 這塊"沙密魔石"激起了我的好奇。它到底是什麼?它只是共濟會的一個秘密嗎? 《聖經》裡是否提到過它? 經過一番艱辛查找,我證實了"沙密"這個字在《舊約》和《新約》裡一共只出現過四次,其中三處是作為地名,一處是一個男人的名字(見《舊約·約書亞記》第15章第48節、《舊約·士師記》第10章第1節、《舊約·士師記》第10章第2節和《舊約·歷代誌上》第24章第24節)。因此,這四處說的顯然都不是"沙密魔石",而後者是共濟會自稱被封存在戶蘭銅柱裡的秘密。 但我還是發現了我要找的信息,不過不是在《聖經》裡,而是在我手頭的《猶太法典》和《猶太解經》裡。 摩西曾吩咐以色列人建造聖所時"不可動鐵器"(參見《舊約·申命記》第27章第5節),因此,所羅門也吩咐工匠,開鑿和雕刻聖殿外牆和庭院的巨石的時候,不得使用錘子、斧頭和鑿子。他為工匠們提供了一種古代裝置,其年代可以上溯到摩西本人那個時代。這種裝置就叫"沙密",能切割最堅硬的材料,既沒有摩擦,也不發熱。 "沙密"也被稱為"能劈開岩石的石頭", 保存沙密,不可將它放進鐵質容器,也不可放進任何金屬容器,因為它會將這類客器燒成碎片。要用羊毛巾將它包裹起來,放進填滿麥糠的鉛匣裡……聖殿被毀後,沙密也失踪了。 (L·金斯伯格:《猶太人的傳說》卷1,第34頁) 我對這個奇異的古老傳說十分著迷。它還說,沙密石"質地堅硬,能切割最硬的鑽石"(同前書,第34頁)。後來我又找到了這個傳說的另一種版本,其中又說,沙密石工作時非常安靜,沒有噪音(A·霍恩《共濟會傳說中的所羅門王聖殿》中引用的伊斯蘭教傳說,見該書第165頁)。 我的結論是,總的來看,這些特徵(也如同約櫃的許多特徵一樣)的性質聽起來都是技術性的,而不是什麼"魔法"或者超自然力。我還認為,這種特殊裝置(也像約櫃一樣)也和摩西有著直接的關聯,這一點也意味深長。最後,共濟會獨立保留著關於沙密的傳說,我認為這也並非毫無關聯。共濟會自稱沙密魔石的秘密曾被封存在兩個銅柱裡,而寡婦的兒子戶蘭曾把那兩個銅柱"立在殿廊前頭"。 由於根本不了解那些久已失傳的"秘密",我知道沿著這個線索調查下去不會有任何進展。但我還是感到,沙密魔石使一個奧秘更加深奧了,那個奧秘的核心就是摩利亞山頂(此指所羅門聖殿——譯者註)那個堅固堡壘(此指內殿——譯者註)的真正性質究竟是什麼,而建造它的目的十分清楚,那就是為了"安放耶和華的約櫃"。所羅門聖殿有銅柱、銅海、巨大的帶翼天使雕像以及金質的內殿,它顯然是個精心建造出來的特殊地方,是迷信和宗教畏惑的焦點,是猶太人的信仰及文化生活中心。那麼,約櫃又怎麼會從它裡面失踪呢? 三個洗劫者 上面這個問題有個明顯的答案,如果這個答案是真的,那就證明"埃塞俄比亞是約櫃的最後安放地"這個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這個答案是:所羅門去世後,以色列曾幾次蒙受刀兵之災,而在其中的一次災難中,約櫃被從聖殿裡擄走了。 第一次災難發生在公元前926年,那時,所羅門的無能兒子羅波安(Rehoboam)在位。根據《舊約·列王紀上》的記載,一個名叫"示撒"(Sheshonq或者Shishak)的埃及法老對以色列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入侵: 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取耶路撒冷,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盡都帶走。 (《列王紀上》第14章第25節) 這段記述簡略得令人無計可施,其中沒有任何地方能表明示撒的戰利品當中不包括約櫃。可是,如果所羅門把約櫃放進聖殿僅30年以後它就被擄走了,那麼,我認為《聖經》的作者們必定會提到這個事件,並且還會悲嘆這件珍貴聖物的喪失。然而,他們對此卻隻字未提。我認為,這意味著兩種情況之一:或者是埃及軍隊到來以前約櫃已經被秘密轉移(也許像埃塞俄比亞人的傳說所說,所羅門在位時約櫃就被轉移了);或者在埃及人入侵期間,約櫃始終在內殿裡的"in situ"(拉丁語:原處——譯者註)。但是,說這位法老會奪走約櫃,這似乎是最不可信的。 示撒本人在埃及凱爾奈克神廟留下了一塊描繪盛大凱旋的浮雕,而浮雕的內容就暗示了他並沒有奪走約櫃。我在對埃及的幾次訪問中,已經十分熟悉那塊浮雕了,因此我可以肯定,它根本沒有提到約櫃,也沒有提到為此而包圍和洗劫耶路撒冷。經過進一步的核對,我現在可以證實我這個印像是正確的。一篇權威性的論文毫不含糊地宣布,示撒洗劫過的城鎮,絕大多數都位於以色列北部: 《聖經》上說,示撒進攻的目標是耶路撒冷,但該浮雕上的銘文裡並沒有耶路撒冷。雖然這塊浮雕上的銘文已經被嚴重損壞,但可以肯定,耶路撒冷並沒有被列為進攻目標,因為銘文列出的攻擊地點是按地理位置排序的,而其中沒有耶路撒冷。 那麼,聖城當時是個什麼情況,才能解釋《聖經》強調的示撒掠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呢? 我發現,學者們的一致見解是:示撒的確包圍過耶路撒冷,但從未真正進入聖城;他的確也"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一些權威學者認為,當時只有一部分埃及軍隊經過耶路撒冷,而那些寶物很可能是國王羅波安交出去的——作者附註)。何況,即使公元前926年時約櫃還在耶路撒冷,這些寶物中也不可能包括約櫃。相反,這些戰利品遠不那麼神聖,大多是民間和王室獻給耶和華的供品,大多為相當貴重的金銀製品。這些供品不是放在聖殿的內殿裡,而是放在聖殿外圍部分的特殊寶庫中,《舊約》裡一向把它們稱為"王宮府庫"。一位著名的《聖經》研究學者指出: 這些寶物有時會被外國入侵者搶劫一空,有時會被國庫匱乏的國王們用光。所以說,王宮府庫往往時而充盈,時而空虛……因此,示撒的入侵根本沒能涉及所羅門聖殿的內殿,把那場入侵和約櫃的失踪連在一起,這完全是錯誤的。 (M·哈蘭:《古代以色列的神廟及祭q巳活動》,1978年牛津版,第284頁) 我發現,這個提醒同樣適用於分析所羅門聖殿似乎遭到的下一次劫掠。當時,大衛和所羅門聯合起來的以色列已經被分裂成了兩個敵對的王國:一個是南部的"猶太王國"(它包括耶路撒冷),另一個是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96年,北部王國的君主約阿施(Jehoash)與南部猶太國國王亞瑪謝(Amaziah)在伯示麥(Bethshemesh)交戰: 猶太人敗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裡去了。以色列王的阿施在伯示麥擒住……亞瑪謝,就來到耶路撒冷,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又將耶和華殿裡與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和器w都拿了去。 (《舊約·列王紀下》第14章第12-14節) 同樣,這次洗劫聖殿也沒有包括內殿和約櫃。一位研究這段歷史的權威指出: 約阿施甚至都沒有進入聖殿的外圍聖所,當然更沒有進入內殿……說約阿施拿走了"耶和華殿"的財寶,這只不過是"耶和華殿的寶庫"的省略說法。從以下的事實便可以看出這一點:《聖經》總是把"王宮府庫"與"耶和華殿的寶庫"並列使用。 (M·哈蘭:《古代以色列的神廟及祭北活動》,1978年牛津版,第277、285頁的腳註) 示撒和約阿施搶劫耶路撒冷的真相,就是如此。這兩人都不曾宣布自己擄走了約櫃,而《聖經》也沒有記載他們乾了這件事,其原因我現在已經很清楚了:這兩人都根本沒進入過藏著約櫃的內殿,而僅僅搶走了不太珍貴的金銀財寶。 然而,至於下一次洗劫耶路撒冷的最強大的入侵者,情況就不同了。他就是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他曾兩次攻占聖城耶路撒冷。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98年,他顯然進入了所羅門聖殿。 《聖經》是這樣描述這場災難的: 那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兵上到耶路撒冷,圍困殘……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猶太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尼布甲尼撒王第八年。巴比倫王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都拿去了,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聖所裡的金器都毀壞了。 (參見《列王紀下》第24章第10-13節,中文《聖經》上"耶和華聖所"原為"耶和華殿"——譯者註) 尼布甲尼撒的戰利品都包括什麼呢?我已經知道,"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不可能包括任何像約櫃這樣的聖物。前面已經提到,這些用語在希伯來原文中有非常具體而明確的意義,僅指王國和神廟寶庫中那些不太重要的財寶。 到目前為止,一個更重要的情況是:這位巴比倫王"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聖所裡的金器都毀壞了"。我發現,被《耶路撒冷聖經》的翻譯者們譯為"聖所"(sanctuary)的這個字,其希伯來原文是"hekal",確切意思是"外圍聖所"。 為了確定"外圍聖所"的確切位置,我發現回憶一下埃塞俄比亞東正教堂的建築佈局,這會大有幫助。我是在1990年1月去貢德爾城的時候了解到它的佈局的,它嚴格模仿了所羅門聖殿的三重劃分的佈局。我把這個回憶和有關的最權威研究資料結合起來,便完全確定了一點:埃塞俄比亞教堂裡的"keddest"(外圍聖所——譯者註)就是嚴格仿照"hekal"建造的。這就是說,尼布甲尼撒洗劫的"耶和華聖所",並不是安放著約櫃的內殿,而是內殿的前廳——在古希伯來語裡,內殿前廳叫作"debir",和埃塞俄比亞教堂裡的"makdas"(內殿——譯者註)對應,那裡放著塔波特。 所以說,如果尼布甲尼撒第一次進攻耶路撒冷時,約櫃還在所羅門聖殿裡(而約櫃極可能已經被轉移,因此這是個退一萬步的假定),那就可以斷定:這位巴比倫王並沒有拿走約櫃,而只是"毀壞"和"拿走"了所羅門放在外圍聖所裡的"金器"。尼布甲尼撒搶走的其他財寶,其名目相當具體,它們是: 內殿(debir)前的精金燈檯,右邊五個,左邊五個,併其上的金花、燈盞、蠟剪,與精金的杯、盤、鑷子、調羹、火鼎以及至聖所(Holy of Holies)、內殿(inner shrine)的門樞,和外殿(hekal)的門樞。 (參見《舊約·列王紀上》第7章第48-50節;按照作者的考證,其中的"debir"應譯為"內殿前廳"而非"內"hekal"應譯為"外圍聖所"而非"外殿";中文《聖經》的譯文沒有反映出這些細微差別——譯者註) 當然,在這段譯文裡,"inner shrine"、"debir和Holy of Holies"這三個術語可以互換,都指同一個聖所,那就是所羅門在許多世紀之前放置約櫃的那個地方。我證實了這個看法以後,便立即看清了一個事實:尼布甲尼撒雖然沒有搶劫內殿,卻還是拿走了內殿的門樞。我們完全可以由此得出結論:內殿的大門被卸了下來,這位巴比倫王(或是執行他的命令的那些士兵)因此可以看到內殿前廳(debir)裡的情況。 我馬上意識到,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實際上,這是個關鍵的發現。當年,那些巴比倫人朝內殿裡張望,想必立即就會看到那兩個帶翼天使的包金雕像——所羅門把它們放在約櫃上作為護衛。他們也必定會看到約櫃本身。他們取下外圍聖所(hekal)裡器物上的金子時毫不內疚,因此,我們就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沒有馬上沖進內殿前廳,從牆壁和雕像上剝走數量大得多的金子呢?他們為什麼沒有把約櫃擄為戰利品呢? 巴比倫人一向蔑視猶太人及其宗教。因此,如果以為他們會出於某種博愛的願望而沒有洗劫內殿,以免傷害被征服者的感情,這就大錯特錯了。恰恰相反,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如果見到約櫃以及內殿四壁和天使雕像上的精金這樣豐厚的獵物,尼布甲尼撒和他的士兵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洗劫一空。 當時,巴比倫人每佔領一地,都必定要搶走當地人崇拜的重要偶像和聖物,把它們運回巴比倫,供奉在自己神廟中的神明瑪杜克(Marduk)前面。約櫃就是這類理想的供品。然而,巴比倫人卻連約櫃的金子都沒有動,更不用說把它原封不動地帶回國了。實際上,約櫃也好,金蓋上的帶翼天使雕像也好,全都平安無虞。我在筆記本上寫道: 合理的結論就是:公元前598年,巴比倫人第一次入侵時,約櫃以及包金的帶翼天使雕像已經不在內殿前廳(debir)裡了。實際上,內殿前廳的四壁、地板和天頂上的金子在此之前已經全被剝走了。這個看法似乎至少可以為埃塞俄比亞人自稱擁有約櫃的說法提供一個初步證據,因為我已經證實:示撒和的阿施既沒有搶走約櫃,也沒有搶走內殿前廳的其他財寶,而惟有他們才在尼布甲尼撒之前從聖殿中獲得過某些財寶。 巴比倫人在公元前598年對耶路撒冷的劫掠,當然並不是尼布甲尼撒發動的最後一次。如果有任何證據表明,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洗劫聖城時搶走了約櫃,那麼,我在筆記中的結論就將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 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8年的入侵成功之後,在耶路撒冷的王位上扶植了一個傀儡國王,名叫西底家(Zedekiah)。然而事實證明,這個"傀儡"卻自有打算。公元前589年,他開始起兵反叛他的巴比倫主子。 尼布甲尼撒立即進行反擊。他再次進軍耶路撒冷,終於攻破了城牆,於公元前587年7月初進入了聖城。不到一個月之後: 巴比倫王的臣僕、護衛長尼布撒拉旦(Nebuzaradan)來到耶路撒冷,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跟從護衛長的全軍,就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又拆毀了)耶和華殿的錫柱,並和耶和華殿的盆座和銅海……將那銅運到巴比倫去了;又帶去了鍋、鏟子、蠟剪、調羹,並祭北所用的一切銅器。香爐和灑水碗,無論金的銀的,護衛長也都帶去了。所羅門為耶和華殿所造的兩根鋼柱、一個銅海,和幾個盆座,這一切的銅,多得無法可稱。 (參見《列王紀下》第25章第8-16節,《聖經》中文神版與此處的文字有多處不同——譯者註) 以上就是《聖經》提供的一份詳細目錄,即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攻陷耶路撒冷後搶回巴比倫的全部物品和寶物。這裡面還是沒有約櫃、沒有所羅門用於內殿內壁以及帶翼天使巨像(它們也在聖所裡)外面的金子,這個情況非常重要。實際上,除了清單上的物品之外,絕對沒有提到其他任何東西,因此很顯然:公元前587年的戰利品只是從銅柱、銅海以及盆座上撈到的銅,那些東西都是四個世紀以前的戶蘭製作出來的。 這個戰利品清單上的東西,和《聖經》說的公元前598年從聖殿偷走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印證。這極為有力地說明了這份清單的真實性。那一次,尼布甲尼撒雖說沒有拿走那些銅器,卻拿走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剝走了外圍聖所(hekal)裡所有器物上的金子。因此,11年以後,尼布撒拉旦掠奪的金銀才會只有一些香爐和灑水碗。他沒有找到任何更有價值的東西,其原因很簡單:公元前598年,所有最好的東西都已經被搶回巴比倫了。 我已經知道,兩次的戰利品裡都不包括約櫃,因此對我的結論就更有信心了,那就是:巴比倫人入侵耶路撒冷以前的某個時間,約櫃必定已經不在所羅門聖殿裡了。按照這個思路,對約櫃失踪的另一種經常被引用的解釋,也就越來越站不住腳,那個解釋就是: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時,約櫃必定毀於大火。如果約櫃真的是在公元前598年以前就被送走了(可能被送往埃塞俄比亞),那麼,所羅門聖殿被毀時,它當然就逃過了那場浩劫。 但是,僅僅根據這個推理鏈條,是否就能肯定約櫃已經被轉移到埃塞俄比亞去了呢?當然不能。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我發現,猶太王國的一些傳說為約櫃的下落提供了好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任何一種說法只要足夠有力,都能否定"約櫃在埃塞俄比亞"的傳說。因此,這些說法全都值得仔細權衡。 "隱蔽曲折的地窖……" 我弄清的第一個問題是:只是到了建造第二座聖殿時,猶太民族才發覺約櫃失踪,並且意識到約櫃的失踪是個巨大的謎團。 我已經知道,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曾把耶路撒冷的大批居民流放到巴比倫。公元前587年,所羅門聖殿被毀以後, 護衛長尼布撒拉里將城裡所剩下的百姓,並已經投降巴比倫王的人,以及大眾所剩下的人都擄去了……這樣,猶太人被擄去離開本地。 (《列王紀下》第25章第11、21節) 耶路撒冷永遠不該忘記這放逐的創痛、身為國虜的屈辱和堅定的決心,這個主題在《舊約》裡的一首最淒愴、最感人的詩篇裡被永久保存了下來: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裡,插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 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舊約·詩篇》第137篇第1-6節 這種對一個民族的集體放逐不會持續很久。尼布甲尼撒對猶太人的放逐從公元前598年開始,到公元前587年結束。然而,此後不到半個世紀,他統治下的那個曾一度迅速擴張的帝國,卻被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徹底摧毀了。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的軍隊大獲全勝,開進了巴比倫。 這位居魯士被稱為"世界上最令人震驚的帝國締造者之一",他對統治下的各民族採取了開明政策。當時除了猶太人之外,被囚在巴比倫的還有其他一些民族。因此,居魯士便致力於給所有的被擄民族自由。不僅如此,他還允許他們從瑪杜克神廟裡取回他們被劫奪的偶像和聖物,帶回家園去。 猶太人自然無法獲得這種寬大政策帶來的全部好處,因為他們最重要的聖物——約櫃並沒有被擄到巴比倫。儘管如此,尼布甲尼撒從他們那裡搶來的那部分不那麼珍貴的寶物,大多還是完好無損。波斯人舉行了正式儀式,把這些寶物交還給了猶太國的正式官員。 《舊約》裡有一段經文,詳細記載了這次交接: 古列王(即居魯士大帝——譯者泣)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太的首領設巴薩。器皿的數目記在下面:金盤三十個,銀盤一千個,刀二十九把,金碗三十個,銀碗之次的四百一十個,別樣的器皿一千件。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擂的人從巴比倫上耶路撒冷的時候,設巴薩將這一切都帶上來。 (《舊約·以斯拉記》第1章第7-11節) 猶太人從公元前538年開始返回故鄉。公元前537年春,第二聖殿在第一聖殿被夷平的原址上動工。這項工程於公元前517年完成,這雖說使眾人歡喜,但其中也有令人悲哀的理由。把約櫃移出第一聖殿,無論是在什麼時候,以前這件事顯然一直都在向眾人隱瞞著(這個任務並不算困難,因為據說只有大祭司才能進入內殿)。但現在,猶太人從巴比倫回來以後,已經不可能掩蓋這件珍貴聖物失踪的事實,也無法不讓眾人知道:約櫃已經無法被放進第二聖殿的內殿裡了。 《猶太法典》坦白承認了這個巨變:"第二聖殿裡有五件東西和第一聖殿的不同:約櫃、約櫃的外罩、基路伯(即帶翼天使雕像——譯者註)、火以及烏瑞姆並素米姆"(《希伯來語一英語對照巴比倫猶太法典》,1974年倫敦、耶路撒冷、紐約版)。 "烏瑞姆"(Urim)和"素米姆"(Thummim)是兩件神秘的東西(法典中並列為一件),大概是用於占卜的器具,摩西時代一直被保存在大祭司的胸牌裡。第二聖殿裡沒有這些東西。殿裡也沒有總是和約櫃相連的"天火"。當然,約櫃本身也失踪了——連同它厚厚的金蓋和金蓋上那兩個帶翼天使包金雕像。 這樣一來,秘密就暴露了:猶太教信仰的最珍貴聖物已經消失,彷彿化成了空氣。不僅如此,人們還知道約櫃並沒有被擄到巴比倫。那麼,約櫃到哪裡去了呢? 各種說法幾乎立即就流傳開來。按照事物發展的常例,其中的一些說法很快就帶上了揭露真相的特徵。大部分說法都認為,尼布甲尼撒當年洗劫聖殿時沒有發現約櫃,那是因為在巴比倫大軍到來之前,約櫃已經被小心地藏在了摩利亞山(即聖殿——譯者註)的內部,而現在第二聖殿就建在第一聖殿原址上。例如,猶太人被放逐歸來後的一個傳說裡就說,所羅門工早在建造第一聖殿時就預見到了聖殿被毀,因此,他"為約櫃造了一個隱藏的地方,它是個隱蔽曲折的地窖"。 我可以相當有把握地說,正是這個傳說啟發了《偽經·巴錄書》的作者。他暗示說,約櫃被那塊巨大的"世界的基石"(Shetiyyah)底下的大地吞了進去。 我知道,這部成書較晚的偽經裡的說法根本就不可信。儘管如此,我還是發現了另外一些記述,它們同樣提到了聖殿山的地底下有個秘密的洞穴,而那就是約櫃的最後安放地。 《猶太法典》為了強調那個地窖可能就在內殿的地底下,還表示了"約櫃被埋進了它自己的地方"的見解。據說,埋約櫃的是國王約西亞(Josiah),他在公元前640年到公元前609年統治耶路撒冷,換句話說,他的在位期結束後只有十年,巴比倫人就第一次攻占了耶路撒冷。這個故事裡說,這位國王長期統治的末期,約西亞預見到"聖殿不久即將被毀",便"隱藏了約櫃及其全部附屬物,以免讓它們落到敵人手裡,遭到褻瀆"(L·金斯伯格:《猶太人的傳說》卷4,第282頁)。 我發現,這個信念普遍深入人心。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傳說都認為藏約櫃的地窖就在內殿的地底下。 《米甚納書》(Mishnah)裡記載的一個類似傳說,暗示約櫃被埋在了"那座木屋地板的下面,以防它落入敵手"。那座木屋就在所羅門聖殿區內,但因為猶太人從巴比倫放逐歸來時,時間已經太久,所以它的確切位置已經被猶太人忘記了,成了一個"永遠的謎"(同前書,卷3,第158頁)。不過,《米甚納書》上還是記載了一件事:有個祭司一次在第二聖殿的庭院里幹活,偶然踢到了"一塊與眾不同的鋪地石"。 他去告訴他的同伴,但話沒說完,他的生命便離開了他。於是人們知道,那裡埋藏著約櫃。 (Z·維爾奈:《耶路撒冷的傳說》,第122頁) 《馬加比傳(下)》(Maccabees)裡講述了埋藏約櫃的另外一種情節。希伯來文《聖經》裡不包括《馬加比傳》,但希臘文和拉丁文基督教經典卻包括這部書,英語的《聖經後典》也包括它。這部書是一個同情法利賽人的猶太人(他用希臘文寫作)匯集的,成書於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年之間。 《馬加比傳(下)》第2篇開始幾句,對約櫃的命運做瞭如下的交代: 先知耶利米……得到神諭的警告(即預告所羅門聖殿即將被毀),便吩咐帳幕並約櫃跟他上了山,摩西曾在那山上俯瞰上帝恩賜之地。他到了山上,找到一個岩洞,便將會幕、約櫃及香壇放了進去,然後封住了洞口。 把《耶路撒冷聖經》譯成英文(以上即引自該譯本)的那些學者們認為,這裡所說的耶利米的隱藏約櫃之行,只不過是個充滿想像的神話,而《馬加比傳(下)》的作者精心編造這個神話的目的,是為了重新喚起被放逐的猶太人對祖國故鄉的眷顧。同樣,《牛津基督教大辭典》的編輯們也認為這段文字毫無歷史價值。這個傳說寫於耶利米本人死後大約500年,因此甚至可以說它並不特別古老一一但它的作者卻試圖把它打扮得極為古老,說他的敘述來自"王室檔案"中的一份文件(見《馬加比傳(下)》,第2篇第2、4段)。 然而,先知耶利米(和《馬加比傳》的作者不同)卻的確生活在所羅門聖殿被毀前後的時期,這是事實。這就意味著,他有可能在隱藏約櫃的工作裡發揮過某種作用。這是完全可以想見的。不僅如此,"摩西曾在那山上俯瞰上帝恩賜之地"中所說的山名叫"尼波山"(Nebo)(參見《舊約·申命記》第34章第1節),它就位於耶路撒冷正東50公里的地方(尼波山在死海以東現代的約旦境內,俯瞰耶路撒冷和耶利哥城——作者註)。這座深受尊崇的高山由於和摩西這位猶太教的創始人有關,因此在文化上和猶太教相適應,同時,它的地理位置也很像約櫃的一個切實隱藏地。 因此,後來幾代的猶太人並不完全否定《馬加比傳》講的那個故事。相反,這部書雖然從來沒有被收入猶太人的《聖經》,卻一直被民間傳說不斷地詳加闡述和加工潤色。例如:耶利米與聖殿的祭司們一向不合(因為他預言了聖殿將被尼布甲尼撒所毀,並將後者看作上帝淨化猶太國人的工具,因此歡迎聖殿被毀——作者註),他究竟是如何拿出內殿裡的聖物,穿過約旦河谷,到尼波山上去的呢?這是個癥結問題。但是,民間傳說卻讓一位天使幫了耶利米的忙(見卜金斯伯格:《猶太人的傳說》卷4,第320頁)! 回顧了我看過的關於約櫃最後下落的所有傳說,我在筆記本上做了以下的小結: 除了《猶太法典》、《米甚納書》、《偽經·已錄書》、《馬加比傳(下)》,以及各種相當多彩的傳說之外,猶太傳說裡沒有任何關於約櫃下落的切實資料。現在似乎可以肯定一點:示撒、約阿施和尼布甲尼撒都沒有擄走約櫃,因此,與"約櫃在阿克蘇姆城"這個說法(這是剩下的惟一說法)相比,猶太人的這些說法就顯出了三個不足:(1)這些說法太粗略;(2)它們可能與歷史不符;(3)它們的活力都沒有延伸到現代生活中(與此對照,埃塞俄比亞的宗教感情始終集中在相信約櫃就在該國的信念上)。 這一切都使"約櫃在埃塞俄比亞"的說法越發可信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能因為猶太人關於約櫃下落的說法有幾分不足為信,就輕易否定它們。我現在必須弄清:考古學家們是否曾在尼波山進行過發掘?是否曾在聖殿山進行過發掘?因為,猶太人傳說指出的約櫃最後安放地,只有尼波山和聖殿山。 1990年10月6日,星期六,我在耶路撒冷自己住的飯店客房裡,寫下了以上的筆記。兩天以後的10月8日,星期一上午,我打算再次去參觀聖殿山,並且參觀那裡的幾處發掘現場。 我知道,考古學家正在這個神聖區域外邊進行發掘,地點就在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以南大約100米處。然而,我沿著從大衛塔到當門"的城牆朝聖殿山走的時候,卻突然聽到了幾聲槍響和人們的尖叫。這使我預感到發生了十分嚴重的事情。 聖殿山上的死亡事件 我目擊的情況後來被稱為"聖殿山屠殺事件"。這個事件雖說標誌著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互相仇視年代的到來,但它的直接起因卻是一個極端保守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一場示威遊行,該組織叫"聖殿山忠實信徒"。他們的遊行隊伍到了莫福拉比大門,巨大的橫幅上畫著"大衛之星",還寫著一條煽動性的希伯來文口號,集中反映了一切有關事件的關鍵: 聖殿山——我們民族的象徵 它在我們敵人手中 示威者們要通過莫福拉比大門,進入聖殿山,去岩石圓殿,在那里為他們打算建造的"第三聖殿"奠基。這個打算顯然充滿了政治火藥味:從公元7世紀動工建造岩石圓殿開始,整個聖殿山地區就成了聖地,對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都意義重大。不僅如此,使"聖殿山忠實信徒"這樣的組織尤其感到惱火的是:佔據聖殿山地區的是穆斯林教徒,並且,自從公元70年第二聖殿被羅馬人摧毀以後,聖殿山區一直沒有猶太教徒的聖所。 為了維持這個現狀,反擊這種來自猶太教徒的真正威脅,大約5000名阿拉伯人已經集合在聖殿山的圍牆裡,手拿石塊,準備把它們砸向正開過來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的遊行隊伍。 這樣一來,10月8日,星期一,"聖殿山忠實信徒"組織開始示威的時候,氣氛就已經十分緊張了。使局勢更加緊張的是他們準備經過的莫福拉比大門所在的位置。這座大門通向聖殿山的主要建築群,離埃爾一阿克薩清真寺的前廊不到50米。大門就在"西牆"的南端,而西牆外露的部分,今天被視為最重要的猶太聖地,叫作"哭牆"。 哭牆的年代可以上溯到第二聖殿時期,是公元前1世紀晚期希羅底大帝(Herod)建造的防禦牆的一部分。公元70年,羅馬人沒有把它拆毀(據《猶太解經》說,那是由於"神的保佑"出現在牆的上空)。後來,哭牆成了離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民族精神的強大象徵。即使在以色列建國以後,哭牆還是屬於約旦哈希姆王國的管轄區,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才最後並人以色列版圖。 哭牆前清理出了一個廣場,專門作為正式的祈禱場所,直到今天,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會聚集在那裡,悲悼他們沒有聖殿這個事實。但是,為了防止和穆斯林教徒發生災難性對抗,以色列當局禁止了猶太人在聖殿山的一切祈禱活動,因此,聖殿山便完全處於耶路撒冷穆斯林教徒的控制下,而哭牆就在聖殿山底下。 所以,"聖殿山忠實信徒"組織打算通過莫福拉比大門進入聖殿山,這其實是在故意製造事端。以色列警察已經阻止了他們進入聖殿山,但是,示威者離開的時候,聚集在圍牆裡的5000名阿拉伯人卻用雨點般的石塊襲擊他們。石塊不僅砸到了參與示威的狂熱者頭上,而且砸到了當時正在哭牆邊做祈禱的大量猶太人。這樣一來,原先一場顯然是像徵性的示威就迅速演變成了大規模騷亂,其中有11名以色列祈禱者和8名警察受傷,對名阿拉伯人被擊斃,125人受重傷。 我趕到出事現場的時候,騷亂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哭牆腳下,一堆堆的石塊堆在血泊裡,受傷者正被救護車運走,全副武裝、身穿防暴服的警察似乎已經控制了局面。保安部隊搜查了整個聖殿山,那裡已經戒嚴。該區以南的發掘區也在戒嚴範圍以內,而我正要去那裡參觀。 數百名猶太人極為憤怒,情緒激動,其中一些人還纏著血跡斑斑的繃帶,帶著自豪的表情,在四處亂轉,尋釁鬧事。很快,哭牆前面就開始了一場狂熱的慶祝活動一一但我無法理解:面對遭到野蠻殺戮的十幾名阿拉伯青年,為什麼居然還會有人感到興高采烈。 我感到厭惡和失望,離開了那個地區,登上幾級台階,來到了老城的猶太人區,又到了連鎖大街上。幾天以前,我第一次參觀聖殿山時曾經走過那條大街。在街上,我又目睹了更不講理的暴行:拿著槍和警棍的警察包圍了一群巴勒斯坦人,因為懷疑他們是暴徒。一個青年用顫抖的聲音大聲宣布自己是無辜的,卻遭到了警察的反复毆打;另一個青年拼命逃進了一條小巷,警察把他堵在牆角里痛打,然後把他拖走。 總之,那是個最令人不快的上午,給我在耶路撒冷餘下的日子蒙上了陰影。我的不快不僅由於目前的騷亂事件就發生在曾經放置過約櫃的地方,而且因為聖殿山及其南邊的發掘區一直被保安部隊封鎖著,直到我離開耶路撒冷後很久才解除戒嚴。 然而,儘管出現了這些不祥之兆,我還是決定盡量利用我在那個不幸國度所剩的不多幾天。因此,我便盡可能地開始了調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