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2·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126團不愧是功臣部隊,端的了得,其他部隊就不是這樣了。艾克爾伯格在一線轉過來轉過去,見到的美軍士兵無不是一副垂頭喪氣、毫無鬥志的樣子,部隊也處於一種可怕的放任自流狀態。 日軍有很多狙擊手,他們藏在棕櫚樹後面,對美軍形成了極大威脅,但當艾克爾伯格要士兵向日軍狙擊手射擊時,士兵卻回答:“別開槍!如果我們不向他們射擊,他們也不會向我們射擊。” 你們這是在打仗還是在過家家?艾克爾伯格失望至極,他終於發現有關美軍士氣正在崩潰的說法絕非誇張。 除了行使麥克阿瑟賦予的權力,艾克爾伯格別無選擇。回到後方指揮所,他就毫不猶豫地將哈丁和莫特就地解職。 根據一位團長提出的建議,艾克爾伯格下令126團也停止戰鬥,他要用兩天時間好好整頓一下隊伍,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在對32師師部大換血,建立起更為有效的指揮系統後,艾克爾伯格發現,後勤不足也是美軍後繼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運輸艦遭到日軍空襲後,海運線一直沒能恢復,前線補給只能依賴空投。 飛機運量有限,而且在空投場和前線之間沒有良好的道路,得靠人力運輸,整個運輸過程非常緩慢。其間32師還遇上件倒霉事,由於天氣惡劣,濃雲覆蓋崇山峻嶺,送給養的飛機被迫停飛了好幾天,相應地,前線部隊的給養也就斷了好幾天。從艾克爾伯格到達前線起算,士兵們已經挨了兩天的餓,10天沒有吃過熱的食物了。 找到癥結之後,艾克爾伯格便要求採取措施恢復海運。 能不能恢復海運,關鍵不在海上,而在空中。隨著巴布亞戰役的不斷推進,美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空運基地,為前線提供支援的主要空運基地就設在布納戰線後幾千米的地方。

機場已無問題,只要有足夠的飛機。在“先歐後亞”政策的影響下,美國新生產的飛機總是首先滿足歐洲戰區的需要,因此對於肯尼來說,修好現有飛機比坐等新飛機要現實得多。 西南戰區距離美國大陸實在有些遠,要將飛機零部件從美國西海岸運到澳大利亞,通常需要26天。也就是說,一架飛機癱在那裡,至少得過26天才能進行維修。 26天,一場戰役都快結束了,如何等得及? 肯尼一方面盡力縮短零部件的運輸時間,另一方面就地幫助澳大利亞兵工企業提高維護飛機的能力。澳大利亞最初在維護飛機方面只屬於菜鳥級,能做的事情極其有限,但在1942年,其水平和能力迅速增強,到1943年初,第五航空隊所需副油箱都可由澳大利亞製造。

還是覺得不夠,大家群策群力,來了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肯尼有一次視察前線機場,一位飛行中士向他抱怨說,他的中隊裡面五架B-25轟炸機都沒法升空作戰,原因是缺少輪軸軸承備件。 B-25曾空襲東京,現在只能讓它們閒置,確實非常遺憾,但是肯尼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當時整個澳洲的盟軍飛機倉庫裡都找不到合適的輪軸軸承備件。 中士隨後卻向肯尼提了一個建議,他說他可以從被擊落的戰機上取得所需的零件。這些墜毀的飛機大多在萊城西北145千米的比納比納,那裡不僅有零星日軍,還有土著的食人生番,所以需要再配給他三名戰鬥兵,以及沖鋒槍和足夠的彈藥。 肯尼批准了中士的建議,在出動戰鬥機壓制日軍萊城機場的同時,掩護一架C-47前往比納比納。中士一行從運輸機出來後,便進入叢林進行搜索。在叢林裡,他們找到了一架P-39。 P-39在二戰初期,曾是美國陸軍戰鬥機的主力機型,綽號“空中眼鏡蛇”,飛機儘管已經墜毀,但機身上還有許多用得著的部件。

幾名探險者真是好運,他們不僅沒有遇到食人生番,還得到了當地人的幫助,後者也加入尋找和收集飛機零部件的行列。四天之後,C-47按約定返回比納比納接人,運輸機所要載運的已不止四個人,而是100多個,多出來的100人是當地土著,且人人身上都背著從被擊落飛機上拆下的零部件。 接下來的幾天,這些零配件讓五架B-25和三架P-39起死回生,等於美澳空軍憑空添了八架戰機。 在新幾內亞,土著居民不僅幫助美軍收集飛機零件,還給他們抬運傷員。 地勤檢修人員也開了竅,他們甚至將錫罐頭敲平後,拿來修補機身上的彈孔——不管想出什麼辦法,只要能讓飛機更早更快地重上藍天。 若按飛機的絕對數量計,日軍航空隊還佔據上風,只是數以百計的飛機都被打壞,正在機場等待修復和調換部件呢。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在日本本土的機場上,曾親眼目睹那裡停放著8000架飛機,裡面至少有98%都是基本完好的,卻因缺損部分零件而不能投入戰鬥。試想一下,如果將這些飛機用於作戰,其作用將會有多大!

這是細節決定結果的最好例證。一個積極維修,一個缺乏維修,彷彿睫毛那麼短的差距,竟然就成了勝負的界限。麥克阿瑟日後高度評價空中力量在布納戰鬥中扮演的角色:“在戰場支援、補給輸送和人員運送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戰鬥的勝利構築了堅固的基石。” 繼首開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空運部隊的先例後,美澳空軍再顯威力,他們依靠新機場和數量上的優勢,逐漸逼退了曾在海面上肆虐的日軍航空隊。 海面上空的日機一消失,恢復海運水到渠成,隨後感到壓力巨大的是麥克阿瑟本人。 美國政府的“先歐後亞”政策,使得能夠投入太平洋戰場的資源十分有限,而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西南太平洋戰區得到的補給又更為有限。按照麥克阿瑟的說法,他的軍需計劃係數,低於世界上的任何戰場或地區,有時甚至低於通常數字的一半,“在1942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戰爭已進入緊要關頭,但從美國運來的給養不及10萬噸”。

給前線提供給養是麥克阿瑟的事。他問華盛頓該怎麼辦,陸軍部給他發來了一份法不傳六耳的指令:“盡量利用當地的資源!” 說白了,就是要讓澳大利亞提供給養。這個時候,麥克阿瑟就要感謝澳大利亞總理柯廷了,人家是要什麼給什麼,不怕他不給,就怕你不要。 後來的史實證明,當時美國政府給西南戰區的給養確實是所有戰區中最少的,他們所需物資的三分之二均為澳大利亞當地產物,西南戰區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有時還能為同樣窘迫的南太平洋戰區增援一些補給。 艾克爾伯格的運氣特別好,當他來到布納的時候,所有瓶頸問題都已有所緩解,運輸艦隊也得以起航。運輸艦隊的到來,不僅改善了前線的食物供應,還為美軍提供了作戰急需的機槍槍架、榴彈砲以及裝甲運兵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