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3·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登陸車倒出後,繼續向前衝擊,一輛用來剷平樹木的開山車也趕來助陣。衝擊過程中,登陸車至少撞毀三個日軍工事,開山車撞毀了兩個。 最早登岸的兩輛坦克應召而來。到底是專門用於野戰的鐵傢伙,戰車一到,局勢馬上急轉直下,日軍據點很快變為一片廢墟。 下午過去一半的時候,大雨突然而至,這是陸戰一師第一次遭遇到的季風雨。季風雨很特別,停留在海灘的人可以看到像固體水塘一樣的雨雲,穿過海峽,迅速向叢林上空飛去,那麻利的動作並不亞於美軍的登陸。 在叢林裡穿行的陸戰隊員首先聽到的是大雨聲——雨水打在厚密的植物上啪啪作響,接著才會體驗到雨打在身上的感覺。 大雨襲來,誰都無處可逃。陸戰一師出來打仗,不會叮叮噹當地帶一大堆家當,只會攜帶最輕便的裝備,即便是師長魯普爾塔斯,也沒有帶帳篷,能遮擋雨水的,只有身上的外套。於是,幾秒鐘過後,所有人都變成了落湯雞。

大雨還給陸戰一師帶來了意外之禍。熱帶雨林裡的很多樹看似結實,其實內心早已被蛀空,陸戰隊員們稱之為“寡婦樹”。這些“寡婦樹”在登陸前就受到了強烈的轟炸砲擊,大雨這麼一壓,就支撐不住了。 倒下的“寡婦樹”砸死砸傷了好些人,並從心理上讓陸戰隊員產生了一種恐懼情緒,眾人行進時不得不放慢腳步,一邊觀察著前方是否有日軍據點或蹲在樹叢裡的狙擊手,一邊還要提防身邊隨時可能倒下來的樹木。 不過,總的來說,陸戰一師的進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除了那個該死的道路阻塞據點外,他們沿途只遭到過零星的狙擊。夜幕到來時,第一梯隊的所有部隊,連同大多數戰車和火砲,都已上岸。 在第一天裡,開山車一直在叢林中剷除樹木以開闢叢林小道。但第二天,開山車停止了作業,原因是前面有了日本人修築的道路。

似乎是觸及了日本人敏感的神經,從當天下午起,松田終於露出崢嶸,指揮日軍向陸戰七團駐守的周界防線發起了六次反擊,其中四次都具備相當大的規模。 當日本兵出現在防線前約200碼的距離時,陸戰隊的機關槍和迫擊砲響成一片。在他們後方不遠的地方,美軍砲兵放列作戰,大砲口徑從75毫米到105毫米的都有,砲彈呼嘯著從陸戰隊員們的頭頂飛過,彷彿是一列列高架電車在半空中飛馳。 除了日軍的進攻,島上還遭到了風暴的襲擊。按照師部一位軍官的描述,風速簡直可以和颱風相比擬,雷聲比他聽到過的任何海軍艦炮還要響,而閃電則在他們周圍鑽來竄去。與風暴相呼應的是傾盆大雨,天好像都要塌下來了,相比之下,第一天的大雨只是小巫見大巫。

在閃電和風雨中,四周的大樹接二連三地倒下,其中有的大樹高達40米。陸戰隊員們偷眼看去,又有了像瓜島那樣置身於活地獄的感覺。 日軍的反擊沒有一次取得成功。他們的戰法與瓜島相比並無改進,仍然是集中全力向一個狹窄的正面猛攻,樣子看似凶神惡煞,然而對於“瓜島屠夫”而言,只是主動提供了一些“被屠”的機會而已。天亮之後,巡邏隊在防線邊界上找到了兩百多具日軍遺屍。 松田無法攻破美軍的周界防線,便要竭力守住機場。為剷除沿路的阻塞工事,陸戰一團投入了更多的坦克戰車。美國不像蘇德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其坦克的主力骨幹是M4“謝爾曼”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被稱為二戰中性能最可靠的坦克,不嬌氣,故障少,只需最基本的維護就能滿足野戰需要,出勤率連德國坦克都望塵莫及。把“謝爾曼”坦克放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熱帶雨林中,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

“謝爾曼”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75毫米火砲,它一邊橫衝直撞,一邊毫無顧忌地用火砲進行轟擊。對龐然大物一般的野戰坦克,日本兵完全無計可施。日軍雖然也有幾門大砲,但並非反坦克炮,而且至少有一半都是落伍的老式火砲,其中一門毫無方向感地亂射了幾炮,一看到“謝爾曼”坦克接近,砲手們就慌慌張張地逃走了。敢正對著“謝爾曼”較勁的也有,不過“謝爾曼”坦克只是蹭破了點皮,日軍砲手的下場卻是被33噸的坦克直接碾成了肉餅。 有了“謝爾曼”坦克撐腰,其他非野戰車輛的膽子也大起來。美國陸軍有一種兩棲卡車,俗名“鴨子”,與履帶登陸車不同的是,“鴨子”有車輪,而不用履帶,在水里則用螺旋槳推進。另外,其載運量比登陸車要大,且在岸上行駛的速度也較快,不會像登陸車那樣損毀路面,因此越來越受到陸戰隊的歡迎。 “鴨子”本身不裝備武器,但駕駛員有辦法,他們在卡車上配裝了火箭發射器,用火箭向日軍的據點和工事施射。火箭發射時,會發出噝噝的叫聲,這是陸戰隊員們從來沒見到過的,全都好奇地在旁邊圍觀。

沒有哪種作戰方式比只需圍觀更愜意了,在一天下午的作戰中,陸戰一團甚至沒有戰死一個人。 12月29日,作為師預備隊的陸戰五團增援了上來,陸戰一師已接近格洛斯特角機場的邊緣。也就在這天晚上,從一團二營傳來消息,他們在黑暗中與日軍發生了被稱為“棺材角”的激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