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

第20章 3、帝國倒塌天注定

由於清王朝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幾乎垮台,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逃離北京。清廷的腐朽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逃出京城的慈禧一行,睡土炕,吃粗糧。有時候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要向老百姓乞求玉米充飢,咀嚼秸稈解渴。這群人一旦逃離出去,到了太原,就忘記了傷痛,享用祖宗當年的行宮,令各省解送錢糧供其揮霍。到西安之後,更加鋪張。第二年返回北京,大修道路、宮殿、驛站,搜刮私材,各省孝敬慈禧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 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期間,不得不做些反省的樣子,光緒發布“罪已詔”和改革諭旨,要求官員們就改革之事限期奏報。對於清政府的若干新政措施,沒有人抱有希望。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辦政府處,作為規劃新政的機構,逐步推出各項新政。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文教、經濟和社會等幾個領域。

在政治上,清政府撤銷總理衙門,改設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新設商部(後於工部合併,改為農工商部)、練兵處(後於兵部合併,改為陸軍部),1905年增設巡警部(後改為民政部)、學部。裁撤冗衙,裁汰胥吏差役。 1895年中國的戰敗,使清朝清醒的認識到非常需要訓練有素和具有西方裝備的軍隊。繼李鴻章之後統率北洋軍隊的袁世凱在華北著手組織一支“新建路軍”,張之洞也在長江地區組織了他的“自強軍”,兩支軍隊都是西洋式的。清政府在軍事上的改革是停止武舉,命各省籌建武備學堂,其畢業生可任命為新軍軍官,裁汰綠營,編練新軍。 學制上的改革,即停止科學。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學考試,並在當年12月設立學部,設學堂。早在1902年,清政府將各省、府、州、縣的書院改設大、中、小學堂,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重訂學堂章程,以日本教育為模式,獎勵遊學。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畢業後分別賞給進士舉人出身,自費留學生也一樣。當科學這一持續了約有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製完全被廢除時,確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此後,新式學堂的畢業生在政府中佔有重要的職位,代替了傳統的有功名的人,而且在國外高等學校水平以上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有資格取得進士或舉人的功名。清政府頒布了第一個系統完備並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教育從橫向分,包括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從縱向看,把整個學制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西學課程有文學、算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外語、法制、中學有《四書》、《五經》,學制改革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清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制定和完善經濟方面的法律。商部成立後,陸續公佈了《商律》、《公司註冊試辦章程》、《商會簡明章程》、《獎勵公司章程》、《礦物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法律法規,獎勵事業。 廢陋習。禁纏足;禁鴉片;廢酷刑;允許滿漢通婚。 新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西方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發展。是一場缺乏民主資產階級領導和積極參加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但增加了人民的負擔,是中國勞苦大眾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為了實行新政,清政府必須想方設法籌集經費,不得不向下攤派,這是清末新政經費的最主要來源。 為了應付國內嚴重的危機,清朝政府決定立憲,當時世界大國里實行專制的只有中國和俄羅斯。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大敗俄羅斯,給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當權者打了一針強心劑。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朝廷,立憲國一定能戰勝專制國,所以必須立憲。朝廷就派五位大臣去歐美、日本考察,考察期長達一年,細緻深入,連動物園都考察了。北京動物園明顯是西洋式的建築,就是當年考察後的產物。

那會兒真的是實打實的考察,五大臣回來以後跟朝廷說搞立憲三大好處:“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但是鎮國公載澤非常知道慈禧太后的心思,他會擾太后癢癢肉。太后最看重的就是手裡的權利,如果君主立憲了以後太后沒有權了怎麼辦?所以載澤說中國人傻,搞立憲不能馬上搞,需要時間訓練他們,多少年呢? 20多年,預備立憲20年,老太后一琢磨我今年70了,再活20年的可能性不大,乾隆爺也沒有活過90,所以老太后欣然允諾可以搞立憲,但需要20年預備期。後來減到了15年,12年,9年,實際上這個時候孫中山都起義了,你馬上立憲來得及來不及還兩說呢,你還敢來一個預備立憲,還得過這麼多年才能立憲,所以這個事緩不濟急了。

1908年,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憲法一共23條,頭14條君上大權,後9條臣民的義務。大綱有憲政編查館參照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制定,刪除了日本憲法中限制君權的有關條款,充分體現了“大權統於朝廷”的立法旨意。皇帝有權頒布法律,發交議案,召集及解散議會,設官制祿,黜陟百司,編訂軍制,統率陸海軍,宣戰媾和及訂立條約,宣告戒嚴,爵賞恩赦,總攬司法權及在緊急情況下發布代法律之詔令。並且“用人之權”,“國交之事”,“一切軍事”,不付議院議決,皇帝接可獨專。另外,又以附則形式規定,臣民有納稅、當兵、遵守法律的義務。在法律範圍內,享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擔任公職等權利和自由。 《欽定憲法大綱》確認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改革方向,但由於君權強大,議院立法權和監督權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權利微不足道並缺乏有效保障。憲法第一條就是“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條是“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將君權神授的東西寫入憲法,連推翻都不能。立憲派一直盼著朝廷立憲,結果還是君權至上,因此他們對朝廷特別失望。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歸天,現在最新研究說是被砒霜給毒死的,光緒之死是清宮四大疑案。這個問題那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皇上歸天的時候38歲,太后73歲,哪那麼好啊,兩人的死差了不到24個小時。據說光緒自知不免,臨終前他就見慈禧一面,說我死了以後再立皇帝的話一定要立長君,挑近支王公里面歲數大的即位。結果他一死,太后下旨讓兩歲半的溥儀繼承大統,由光緒的皇后垂簾聽政。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一個30多歲的婦道人家抱著一個兩歲半的幼童治理堂堂四億五千萬的赤縣神州。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光緒帝的皇后成為繼慈禧之後的又一位皇太后,按照慈禧遺命,監國攝政王必須在太后前稱臣,遇到大事必須向她請示。但隆裕太后並不滿意,同攝政王之間矛盾重重。

1911年朝廷裁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同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頒布《新訂內閣官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奕匡(宗室)為總理大臣,那桐(滿)、徐世昌(漢)為協理大臣,下設外務部、學部、民政部、度支部、陸軍部、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彥(漢)、善耆(宗室)、載澤(宗室)、唐景崇(漢)、蔭昌(滿)、載洵(宗室)、紹昌(宗室)、溥倫(宗室)、盛宣懷(漢)、壽耆(宗室)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人中,滿洲貴族九人,漢族官僚僅四人,而滿洲貴族中皇族又佔七人。這是一個以皇族為中心組成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清政府根本無意實行君主立憲,只是藉立憲之名集權皇族,抵制革命。

出任海軍大臣的載洵是皇上的親叔叔嗎,當時只有25歲,清末內閣領導幹部真是年輕化。這麼一來,漢官離心,大清王朝可謂大勢已去,就如同一間搖搖晃晃的破屋子,只要人在門框上踹一腳就塌了。其實,攝政王早已精疲力竭,多次向隆裕太后請辭,不在干預政事。這個時候清王朝其實誰都得罪不起,卻把能得罪的全得罪了。你搞新政人民不干了,你搞預備立憲,立憲派不干,你來皇族內閣,漢族官僚離心了,漢族官僚也不跟你玩兒了,剩下的那些滿蒙貴族,整天提籠架鳥、票戲,什麼也乾不了。所以武昌革命爆發,就一不小心成功,隨後迅速席捲全國。 武漢三鎮是武昌、漢口、漢陽。起義為什麼能在這裡爆發?首先,武漢三鎮很早淪為通商口岸,資本主義經濟發達,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其次,武漢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而且有文學社、共進社這兩個革命團體,深入湖北新軍,宣傳組織。新軍完全按照西式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教科書都是從外文直接翻譯過來的,所以新軍招兵的時候不要文盲,沒文化不行,得具備初小以上文化水平。軍官大部分都是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回來的,年紀輕輕二十五六歲就能當上旅長。

日本是同盟會的大本營,這幫人一到了日本,除了滿蒙貴族以外,漢人一去,基本上給同化,他們回來出任新軍的各級官員。朝廷練了這麼一支軍隊,是要給自己保駕護航,沒有想到給自己挖墳刨坑。特別是湖北的新軍第八鎮,鎮就是師,一萬多人,三分之一是革命黨。打響起義第一槍的新軍第八鎮的工程營四百多人,三百多號革命黨,起義前的工程營基本上已經被革命黨控制,前十次起義都不成功,參加者是人數不多的留學生、華僑、會黨。這一次起義是誰幹的啊?軍隊幹的,在清廷軍隊內部,如此一來,等於清軍譁變。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竟然在無人領導的狀態下自行起義。按原定計劃革命黨人打算13號給清廷致命一擊,結果回去自己做炸彈,做著做著炸彈爆炸,驚動了當局。革命黨人四散逃竄,但把名單留在了爆炸的地方,所有革命黨人都榜上有名,清廷照著名單上逮人,沒有逮到的都跑了。起義時間被洩露,起義眼看即將流產。

於是新軍自行起義,領導人是熊炳坤和金兆龍,熊炳坤是正目,相當於今天軍隊裡的班長。新軍的編制是鎮、協、標、營、隊、排、棚,鎮就是師,協就是旅,標就是團,營就是營,隊是連,排是排,棚就是班,一個棚正目一人,副目一人,正兵四人,副兵六人,一共12個。熊炳坤是一個班長,金兆龍是一個正兵,一個班長和一個上等兵就領著起義了,一不留神就成功了。而且起義的這幫領導人裡面最大的是一個隊官,就是連長了。所以成功之後他們傻了,這是怎麼整的呢,還沒有想到。 起義成功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黎元洪是新軍第21混成協協統,相當於旅長,混成協就是微型師,他的部隊不夠編成一個師,就編成一個混成協,步兵、砲兵、騎兵全得有了。

黎元洪本來不贊成革命,不贊成你也得贊成!因為我們這幫人最大的是連長,我們貼佈告沒人認得。黎元洪是湖北人有文化,都認得,連黎協統都參加革命,證明這個革命有號召力。革命黨人非常不自信,把血拼來的權利有讓給了黎元洪。 臨時決定的武昌起義,極具戲劇性,革命軍佔領楚望台後,勢如破竹,很快就拿下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沒想到起義成功了。更沒有想到的是影響還這麼大,武昌起義後各省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怎麼這麼快朝廷就完蛋了呢?因為各省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權。看著好像是15個省獨立,好多都是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漢族官僚已經對朝廷徹底失望,我折騰半天最後你們還是想滿蒙貴族集權,我漢族憑什麼跟你玩兒啊,再說你已經玩兒不下去了。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錘,所以這幫人搖身一變由巡撫改都督,就變成了民國的官了,在大清當官,在民國還當官。十幾個省都擺脫清朝統治宣布獨立,中國民國的建立,提上了議事日程。 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國家準備武裝干涉,走狗死了主人也會傷心,帝國主義本打算阻止革命繼續蔓延。革命力量迅猛發展,是帝國主義看到,公開武裝干涉難以達到目的,在嚴守中立的偽裝下,他們決定扶植新的代理人——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 狡猾的帝國主義看到清王朝大勢已去,暗自大了算盤,瞅好了琢磨著別站錯隊,別跟這條船一塊兒下沉。不過,這個時候帝國主義即便想武裝干涉,再組織八國聯軍的可能性已經沒有,此時已經是1911年,是在1914年的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同盟國、協約國劍拔弩張,擦出一點火星兩大集團就能幹起來。不像八國聯軍那會兒,協約國還沒有呢,只有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不可能攜起手來鎮壓中國革命,所以就只能再找一個代理人,既然清朝不好使就找袁世凱,為什麼找袁世凱呢? 袁世凱有兵,他是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所以他的部隊被稱為北洋軍。清朝滅亡前夕,全國編練新軍,14個鎮20萬人,最精銳的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8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袁世凱在清朝有太子太保的加銜,尊稱袁宮保。每天早上起來北洋軍出操,隊官都站在前面,全連官兵都向我們穿誰的衣服,誰給我們飯吃,扛誰的槍,給誰賣命,北洋官兵們齊聲回答“袁宮保”! 回頭有人跟老太后打小報告,北洋兵只知道有軍令,不知道有聖旨;只知道有袁宮保,不知道有大清國,北洋軍都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朝廷花錢,都是給袁世凱添置裝備。於是袁世凱被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明昇暗降,其實是讓袁世凱離開了直隸總督任上,不掌握軍隊。但是北洋六鎮的軍隊全都是袁世凱一手訓練提拔的,各級文官武將都是他的親信部署。據說光緒皇帝曾留有遺詔,要殺掉袁世凱,載灃要給他哥報仇,也想除掉袁世凱。張之洞趕緊攔著,袁世凱一殺北洋軍該反了。朝廷只得恨恨作罷。不過你袁世凱不是小時候崴過一回腳嗎?還沒有好吧?回家養病吧,什麼時候好了你再來。 就這樣,袁世凱在家待了三年,朝廷的一舉一動都難逃他的法眼。他們家設電報房,那可能是中國最忙的電報房。北洋六鎮的長官全都是他的人,你不能連班長都給他換了吧?除非這六鎮解散重新招兵。武昌起義爆發,朝廷趕緊調北洋六鎮南下鎮壓,六鎮拒絕聽命,鬧餉,把軍餉發了才開拔了。太后把金盤子、金碗、金筷子、金尿盆化了幾萬兩金子,給了北洋六鎮。該開撥了吧?六鎮磨磨蹭蹭,走兩步退一步,下雨不走,刮風不走,太陽曬不走。指揮北洋六鎮的大臣不干了,六鎮只聽袁世凱的。於是朝廷的聖旨到了袁世凱的老家,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節制六鎮。袁世凱說我崴過腳我還沒有好呢,於是朝廷解散了皇族內閣,委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就這樣,袁世凱掌握了清朝大權。 北洋軍果然不是吃素的,很快攻下漢口、漢陽、武昌也在咫尺之間。這個時候袁世凱剎車喊停,他一面跟革命黨炫耀武力,叫囂武昌是我囊中之物,一面跟朝廷說,革命黨太厲害,我傷亡慘重,沒錢。太后發行愛國公債,從王爺貴族手裡又募來600萬兩白銀。被大砲、毛瑟槍嚇壞了的革命黨同袁世凱商議,如果能使清帝退位,則推舉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公為中國之拿破崙、華盛頓。”如此一來,雙方停戰談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