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 三

第78章 259 乾隆帝禁書修書

上下五千年· 三 林汉达 1591 2018-03-20
清王朝統一中國後,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經營,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到雍正帝兒子清高宗弘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時候,國力強盛,財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統治),在這個時期都達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來已歸服清朝廷的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乾隆帝派兵兩路,進攻伊犁,平定了叛亂。準噶爾平定以後,原來被準噶爾俘虜的維吾爾族首領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討。大小和卓木在當地殘酷壓迫人民,遭到維吾爾族人民的痛恨,紛紛起來支持清軍。清軍順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親一樣,除了武功之外,還十分重視文治。他一面繼續開博學鴻詞科,招收文人學者,編寫各種書籍;一面又大興文字獄,鎮壓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時期文字獄之多,大大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獄來實行文化統治是不徹底的。還有成千上萬的書籍,貯藏在民間。如果裡面有不利他們統治的內容,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 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集中全國的藏書,來編輯一部規模空前巨大的叢書。這樣做一來可以進一步籠絡大批知識分子,顯示皇帝重視文化;二來藉這個機會把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可說是一舉兩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派了一些皇室親王和大學士擔任總裁,那些皇親國戚大多是掛個名、起監督作用的。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有名的學者,像戴震、姚鼐、紀昀(音yun)等人。那套叢書名稱就叫做《四庫全書》。

我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包括歷來儒家的經典著作(像、、《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韻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歷史、地理、傳記等書;子部,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學說和科技著作,像農學、醫學、天文、曆法、算法、藝術等;集部,包括文學的總集和專集等。 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一套規模巨大的叢書,先得把書籍收集起來。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員蒐集、收購各種圖書上繳,並且定出了獎勵辦法,要私人進獻圖書,進獻越多,獎勵越大。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萬多種,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了。 書收集起來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庫全書館的編纂官員對圖書認真檢查。凡是有“違礙”

(對清統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銷毀。一查下來,發現在明朝後期的大臣奏章裡,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麼尊重,譬如他們的上代就接受過明朝的官職和封號,這在乾隆帝看來是很不體面的;於是就下令把這類圖書一概燒毀。至於像呂留良、黃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說了。後來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許多反對遼、金、元朝的內容,這種內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反對清王朝,也該銷毀,或者銷毀一部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發現這類字句,就隨時刪改塗抹,這樣,書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已經弄得面目全非。為了這件事,乾隆帝可說是絞盡腦汁。據不完全統計,在編《四庫全書》的同時,被查禁燒毀的圖書也有三千種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動機怎樣,這部規模巨大的《四庫全書》到底編出來了,而且保存下來了。編纂《四庫全書》的學者們對大批圖書進行編輯、校勘、抄寫,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當時把全書抄了七部,分別貯藏在皇宮、圓明園、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奉天、(今瀋陽)杭州、鎮江、揚州(其中三部後來在戰爭中被燒毀了)。這對後代人研究我國古代的豐富的文化遺產,畢竟是一項重大的珍貴的貢獻。至於查禁銷毀一批書,當然對我國文化造成了損失,但是這種有禁也不可能徹底。當時就有不少愛護文物的人,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把許多有價值的書藏了起來。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書陸續出現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