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

第41章 嗟嘆英雄業不竟

——桓溫的最後結局 桓溫枋頭大敗後,拉不出屎來賴茅房,諉過於人,上表朝廷說是因為袁真沒有打開石門水路,才使晉軍喪失了水上退路,要朝廷治其罪。袁真當然不服,認為桓溫誣陷自己,也上疏“表(桓)溫罪狀”。晉廷不置可否。桓溫雖敗,軍政大權仍齊集手中,故而晉廷根本不敢表態。袁真一怒之下,踞壽春城向前燕投降。 桓溫怒極,提兵而進,費了近一年時間,才於太和六年(371)重新收復壽春,當時袁真已病死,桓溫就殺掉了袁真的兒子袁瑾及其主要謀士朱輔等人。 攻克壽春之後,桓溫問其參軍郗超:“此役足以雪枋頭之恥乎?” 郗超是桓溫肚中蛔蟲一樣的最親密的心腹,當然知道主公有言外之意。不久,兩人夜中密談,郗超說:“明公當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敗於枋頭,未建不世之勳。假如您不能行大事,不足以震懾四海民心。”

“我又能怎麼辦呢?”桓溫明知故問。 “明公您不行伊尹、霍光之事(意即廢舊帝立新帝),就不能樹立威權。” 桓溫連連點頭。本來他是想北伐得勝後,即返江東受九錫,然後取晉以代。不料大敗而回,九錫談不上,篡晉的步驟也不得不放慢下來。思來想去,也只能走廢掉皇帝司馬奕這一步棋。 司馬奕也倒霉。此位皇帝即位未久,一直禮敬桓溫,行政之權也多在會稽王司馬昱等大臣之手,無甚過錯。要說有錯,也就錯在他坐在皇帝的位子上。 公元371年11月,桓溫“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笫易誣”,就報稱司馬奕一直是陽萎沒有性功能,在藩王位子時與內寵相龍、計好、朱靈寶三人搞同性戀,稱司馬奕與嬪妃所生的三個兒子其實是那三個男相好的種,並稱司馬奕欲立這幾個“雜種”為皇嗣“建儲立王,傾移帝基”。同時,桓溫、郗超還派人在民間散佈小道消息,朝野議論紛紛,莫知真偽。

公元371年年底,桓溫親自率兵還於建康,派人給禇太后捎話,要廢掉司馬奕,立元帝少子、會稽王司馬昱為帝,並把已經以皇太后名義寫好的詔書底稿送呈褚氏。 當時,褚太后正在佛堂拜佛,見人送上大司馬“急奏”,連忙起身,依著佛堂門隨便看了幾眼,對來人表示:“我本來就懷疑有此事。”這位太后深知晉室不興,權臣勢重,司馬奕又非自己親生,阻止也無濟於事,不如順水推舟。褚太后提筆在詔草上寫下數字:“未亡人(褚後自稱)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意即表示贊同廢立之舉。 古代中國,廢立皇帝是天大的事情,桓溫權力再大,也要走太后這道“手序”。送呈詔草之前,桓溫還怕褚太后有異議,“悚動流汗,見於顏色”。看見詔書被褚太后簽字批准,桓溫大喜。

公元371年陰曆十五乙酉,桓溫集百官於朝堂,宣示太后的廢立之詔。在晉代,先前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莫有識其故者,百官震慄。(桓)溫亦色動,不知所為”。這下倒好,大事決定下來,廢立程序沒一個知道。倒是尚書左僕射王彪之知道其事不可逆轉,就建議按照《漢書》中霍光廢昌邑王立漢宣帝的故事,現取《漢書》現“取經”,宣太后詔令,廢司馬奕為東海王(過了一年又降為海西公),以會稽王司馬昱繼承皇統,是為簡文帝。 廢帝司馬奕“著白帢單衣,步下西堂,乘犢車出神獸門。群臣拜辭,莫不歔欷”。可見司馬奕這位皇帝人緣還不錯。這位廢帝很快被送到吳縣嚴加看管,咸安二年年底,有人詐稱有太后密詔,奉迎司馬奕起事還宮復位。司馬奕起先還有所動,幸虧一直跟隨他的保姆勸諫,他沒敢輕舉妄動。前來準備劫持司馬奕當幌子起事的人很著急,說:“大事將捷,怎能聽信女人之言呢?”廢帝回答:“我得罪於此,幸蒙朝廷寬宥,怎敢妄動。假如太后有詔使我複位,應有宮使來,怎麼只有你一人無憑無據來此,定是你們想作亂。”來人見事泄,趕忙逃走。從那以後,司馬奕更是“深慮橫禍,乃杜塞聰明,無思無慮”,終日酣飲,有宮人生下孩子,皆派人即時淹死,以求保得餘年。由此,這位廢帝還算命好,又活了十五年才病死,時年四十五。

一不做,二不休。桓溫廢掉司馬奕後,又奏稱簡文帝的哥哥武陵王司馬晞與其子和袁真通謀,欲行不軌,免掉其太宰之官,廢放於家。此外,桓溫又恨殷、庾兩家人在朝中勢大,迫使宗室新蔡王司馬晃“自首”,牽告殷浩之子殷涓及庾亮之弟庾翼的三個兒子庾蘊、庾冰、庾倩等人謀反,並族誅了涉案諸人。 殷浩少與桓溫齊名,成年後兩人爭權,殷浩失敗,於鄉下鬱鬱病死。桓溫派人弔祭,殷涓不答,得罪了桓溫。但庾氏一族自庾亮和桓彝起就與桓氏子一輩父一輩的老交情,庾翼又曾在關鍵時刻向晉明帝舉薦過桓溫,誅除庾氏一家數支人戶,老英雄未免做事有些過絕了。 “大事”行畢,桓溫廢立殺人之事果然收到大成效。侍中謝安遠遠望見桓溫,忙下跪拜禮。桓溫見大名士此舉也吃驚,忙問:“安石,你怎麼向我行如此之禮?”謝安答:“未有君拜於前,臣揖於後。”可見,連謝安當時都把桓溫當皇帝來拜了。

桓溫的參軍郗超官職雖不高,但朝中諸臣知道他是大司馬的智囊,“皆畏事之”。謝安曾與左衛將軍王坦之一起前往郗超府中拜會,由於巴結奉承的人多,兩人從早晨等到中午,還輪不上被接見。王大少爺忍耐不下去,想乘車離去。謝安急忙抓住王坦之的袖子,哀求說:“難道你就不能為了宗族性命再忍耐片刻嗎?” 新被桓溫擁立的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是東晉元帝的小兒子。此人“少有風儀,善容止,留心典籍,不以居處為意,凝塵滿席,湛如也”,是個貌美儒雅的玄言大家。如此之人,雖神識恬暢,卻無濟世勇略。所以,登帝位後,司馬昱“常懼廢黜”,只是做個皇帝幌子而已。謝安對這位影子皇帝評價甚恰當,認為簡文帝是惠帝之流,只不過是清談方面比惠帝略勝一籌罷了。

簡文帝沒什麼福分,當皇帝才一年多,就病入膏肓。彌留之際,晉廷一日一夜發四道急詔,召桓溫入朝輔政。 “(桓)溫辭不至”。無奈,簡文帝強撐病體,親自寫信給桓溫,讓這位大司馬“以周公居攝故事”代理朝政,並表示“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倒是侍中王坦之截留此信,在簡文帝床前親手撕碎,表示:“天下乃宣帝、元帝之天下,陛下您怎能想給誰就給誰?”簡文帝知道王坦之一片忠心,就讓王坦之把詔書內容改為如下:“家國事一禀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王導)故事。”囑託完畢,簡文帝於當日病逝,時年五十三。 當時,朝中群臣還不敢馬上擁立太子司馬昌明為新帝,想等桓溫還朝後再做決定。尚書左僕射王彪之臨危決斷,認為天子崩、太子代立是天經地義之事,馬上擁立年幼的司馬昌明為帝,是為孝武帝。褚太后本來已下了命桓溫行周公居攝故事的詔書(即任桓溫為“代理皇帝”),也被王坦之諫阻。

桓溫方面,一直想當然認為簡文帝臨死會把皇位主動禪讓給他,即使不然,也會以周公之禮居攝朝政。結果,讀畢簡文帝遺詔,知悉二事都不成,太子已經嗣位,桓溫怒極。他認定是王坦之、謝安從中作梗,深恨二人,形於顏色。 孝武帝寧康元年(373)三月,桓溫提軍入朝建康。當時,都城內人情洶洶,都盛傳桓溫入京要誅王、謝兩族,並移晉鼎,取而代之。 聽說傳聞後,王坦之驚懼異常,謝安坦然自若。晉廷下詔,命百官郊迎大司馬桓溫於新亭。王坦之害怕性命難保,想推辭不去。謝安勸道:“晉祚存亡,決於此行。” 桓溫至新亭,晉廷“百官拜於道側”。桓溫大陳兵衛,依次接見百官,“有位望者皆戰慄生色”,王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只有謝安一人“從容就席”。

眾人坐定,謝安果真是有名士風範,他笑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您何須在周圍牆後安排那麼多兵士呢!” 桓溫也為謝安怡然之態而折服,笑著回答說:“不得不這樣作呀!”便命左右撤去壁後手持利刃的軍兵。 謝安曾經在桓溫手下為官,為大將軍司馬,兩人算是“老朋友”。至此,二人談天說地,憶舊言朋,笑語移日。 晚間,桓溫獨召謝安、王坦之兩人,商談國事。郗超依桓溫安排躲在屋中臥帳裡偷聽三人談話。風吹帳開,一眼瞥見郗超撅著屁股凝神偷聽,謝安笑道:“郗生可謂入幕之賓呵。” 正是由於謝安等人的鎮定、從容,在外有強臣、內有幼主的危亂局面下,晉室得以保存。 在建康停留了十四天,桓溫舊疾復發,便擁兵返回老巢姑孰。疾篤之時,桓溫不停派人示意朝廷加九錫給他,很想臨死前過一把皇帝癮。

謝安、王坦之兩人不敢直接回絕,便命袁宏起草加桓溫九錫的詔命。袁宏草就,給王坦之看。王坦之歎其文筆華美,但表示:“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謝安見到詔草,也胡亂改易,故而詔命一直發不出去。袁宏漸漸看出端倪,就密問王坦之到底要怎樣做。王坦之說:“聽說桓溫病勢一天重過一天,估計拖延不了多少時間,九錫之詔,能拖就拖。” 詔命一拖再拖,桓溫卻等不到看見“九錫”了。公元373年陰曆七月乙亥日,桓大將軍病死姑孰,時年六十二。晉廷以霍光之禮葬之,追贈丞相。 桓溫死前,以其弟桓沖襲領其眾。桓溫世子桓熙和弟弟桓濟不服,想謀殺叔叔桓沖。桓沖事先知其謀,秘密逮捕了這兩個無才無能的侄子,表奏桓溫幼子當時年僅六歲的桓玄為桓溫之嗣,襲封南郡公。

桓溫有六子。桓熙、桓濟殺叔不成,送至長沙囚禁,“無期徒刑”;第三子桓歆早死;第四子桓禕生下來就是個傻子;“不辨菽麥”;第五子桓偉忠厚誠實,為官清明,歷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等職,三十歲左右病死;襲爵的第六子桓玄最有名,曾一度稱帝,但最終也導致了桓氏宗族族誅的結局。 桓沖雖為桓溫之弟,溫良敦厚,並自請解去要職,外任揚州,把朝中大權讓給謝安。後來,苻堅南侵,晉朝降將朱序當初就是桓沖所保舉。朱序降秦,桓沖就“慚恥不安”,淝水大戰,朱序又臨陣大叫“秦軍敗了”,立功又回晉朝。桓沖為此更是慚恨,加上一直身體多病,竟在東晉大勝之時,發病而卒,時年五十七。晉廷贈桓沖太尉,諡宣穆。厚道好人,也算善終。 史載,桓溫病重時,桓沖問大哥死後如何“處置”謝安、王坦之。 “(桓)溫曰:'渠等不為汝所處分。'”由此,史官們又自以為是地認為:桓溫以為自己活著,王、謝諸人肯定不敢立異;桓溫死後,王、謝又非桓沖所能畏服。如果殺掉王、謝諸人,於桓沖無益,更失當時之望——如此猜想,完全是把桓溫當成一個逆臣來推想。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桓溫最後也是英雄老去,含憂而逝。假使他真有必篡之心,如司馬師、司馬昭之流,肯定會殺掉謝安諸人。政治角力場上,權勢相隨,人在人情在,人都殺掉了,“時望”又奈我何!但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只是應該以公忠立場認定桓溫終以大局為重,為東晉保留了重要的政治人才。否則,日後苻堅大帝百萬大軍來敵,就沒有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了。 總是自標正統的封建史臣,對於桓溫伐蜀以及他第一、二次北伐的歷史功績,都還表示欽贊: 桓溫挺雄豪之逸氣,韞文武之奇才,見賞通人,夙標令譽。時既豺狼孔熾,疆場多虞,受寄干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險阻,戡定岷峨,獨克之功,有可稱矣。及觀兵洛汭,修復王陵,引旆秦郊,威懷三輔,雖未能梟除凶逆,亦足以宣暢王靈。 桓溫本性節儉,雖權侔帝王,每次飲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這位大將軍,生平只佩服兩人,一是西晉未期在并州地區抵抗強胡的劉琨,另一位就是已故大將軍王敦。第一次北伐後,桓溫在北方帶回一個“巧作老婢”,是劉琨從前的府中歌妓。這老太太一見桓溫,便潸然淚下。桓溫問其原因,老太太答道:“您長得很像劉司空。”桓溫大喜,回屋整裝束髮加冠,打扮齊整,又把老太太叫來欲問其詳。 “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老太太真逗,言語之間,竟也有晉人深刻的幽默感。 桓溫聞言,“裭冠解帶,昏然而睡,不怡者數日”。由此大英雄失望之態,可見其真率之情。 晚年,桓溫經過王敦之墓,心中感慨,連稱王敦:“可人!可人!” 王敦、桓溫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是少年英武,同是尚主駙馬爺,同為大將軍,同是豪爽英武,同是功業不俗,同是晚年有篡奪之心,同是大業不成、憂病而死。因此,史臣把兩位“大將軍”同列一傳,也自有其正史之理。 最可惜的是,桓大將軍既未能開基建業而流芳百世,亦沒能篡奪人國而被罵名千載。曹操、司馬懿、高歡死後,還能在地下做開國皇帝。桓溫呢,只吃過兩年多“宣武皇帝”的冷豬肉,整個家族就因桓玄的滅亡而煙消雲散,悲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