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

第37章 蜀地立勳滅李勢

——一戰平滅成漢的桓溫 新官上任三把火,桓溫也不例外。為揚名立萬,樹立威勳,桓溫當然是撿軟柿子捏,準備先拿割據蜀地的成漢偽政權開刀,上表朝廷,要興兵伐蜀。 至此,也要交待一下坐享錦繡一隅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李氏成漢家國。 東漢末年,一支原居巴西(今四川閬中)周遭地區的氐人遷移至漢中。曹操進據漢中後,作為氐酋的李氏一族便趕忙歸附,被遷到略陽(今甘肅秦安),至此,以巴氐之名見稱於天下。西晉元康年間(291-299),關中亂起,略陽一帶數万百姓流亡入漢中,世為氐酋的李特、李庠、李流兄弟想當然地被推戴為流民首領。元康末年,李特等人在朝廷認可下進入蜀地“就食”。在劍閣,李特見如此形勝之地,嘆道:“劉禪據此而束手被擒,真乃庸才!”言語之間,已見英雄割據之心。

不久,時為益州刺史的趙厱因其親戚加後台賈南風被廢,便也想據蜀做“劉備”,招收李特兄弟等流民隊伍,陰謀作亂。趙厱庸下小人,眼見李氏兄弟雄武,就找個藉口把李庠殺掉。這下可捅了馬蜂窩,李特率流民隊伍攻入成都,大肆劫掠,並上表晉廷陳訴趙厱的不臣之心。很快,趙厱就在逃跑途中被人殺掉。 晉廷本來就萬事雜亂,根本過問不了蜀地之事,一紙詔書,對李特兄弟封侯拜將,並又派梁州刺史羅尚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羅尚本來就是貪殘之人,到任後更容不下已成氣候的李特兄弟,借晉廷之詔命令流民離蜀返鄉。如此一激,李特兄弟自然不放過天賜良機,率六郡流民正式造反,自稱鎮北大將軍。公元302年,李特擊敗晉將張微,公元303年,他在打敗晉軍羅尚後又擊降了晉的蜀郡太守徐儉。亢龍有悔。正當李特自我感覺極佳之時,羅尚率數万晉軍突然襲擊,一舉殺掉李特、李輔兄弟。

李特死後,其弟李流接過大旗,自稱益州牧,帶著李特之子李盪、李雄等人頑強奮戰。由於境遇困苦,李盪不久也被官軍殺死。李流肝膽俱裂,想向官軍投降,遭到兄弟子侄的反對。奪氣之餘,李流把權力交給李特之子李雄。不久,李流病死,李雄被部眾擁立為益州牧、大將軍。公元304年年底,李雄率軍攻占成都,擊走羅尚。 公元304年(晉永興元年)11月,李雄自稱成都王。又隔了一年多,李雄自稱皇帝,國號大成,轄地包括今天四川、陝西西南部、雲南和貴州北部,大概相當於三國時的蜀漢範圍,是十六國中第一個稱帝的地方割據政權。 “關起門來做皇帝”,倒是李雄的寫照。此人本性寬厚,簡刑約法,與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間,“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死前,李雄雖有兒子十多個,卻選擇戰死沙場的哥哥李蕩之子李班為皇太子。李班仁厚酷似其伯父李雄,但李雄的兒子卻不是什麼善茬。一天,剛繼位沒幾個月的新皇帝李班夜間正在靈堂哭殯,即被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暗殺於室內。

殺掉李班後,李越雖年長,但是庶出,便推兄弟李期為帝。李期為人殘暴好殺,濫殺賢良,任用奸佞,連兄弟子侄不順己者都一概毒殺。當時,鎮守梁州的李驤(李驤是李特之弟)之子漢王李壽惶恐之餘,趁成都不備,擁大軍忽然襲城,一舉殺掉李越等人,並把李期廢為邛都縣公。悔嘆之餘,李期在囚所上吊自殺。 昏君被廢,後繼的李壽更不是什麼好東西,正所謂“一蟹不如一蟹”。篡位之後,李壽遍殺李雄子孫,並縱兵姦淫李雄一支的婦女殆盡。同時,他一反李氏前期幾個“皇帝”不與晉朝為敵的做法,和北方的大暴君石虎通好,準備聯兵伐晉。李壽稱帝后改國號為漢,後人便稱這一盤踞蜀地的氐族李氏政權為“成漢”。 李壽派往後趙的使臣回來“匯報工作”,講述石虎宮殿壯麗,美女盈宮,刑法嚴峻,這一下子把李壽羨慕得不行,立時仿效,大修宮室,廣選宮女,動輒誅殺臣下立威,搞得蜀地人民苦不堪言,被賦稅徭役壓得喘不過氣來。荒淫六年後,東晉康帝建元元年(343),李壽病死,其子李勢繼位。

李勢“身長七尺九寸,腰帶十圍,善於俯仰,時人異之”。此人當太子時很能裝模作樣假謙恭,稱帝后即原形畢露,先逼殺了自己的親弟弟李廣,又殺掉直諫善政的大臣馬當和解思明。不久,宗室李奕起兵,蜀人多擁護相隨,但事敗垂成,李奕逞一夫之勇,攻成都城時一馬當先,被守兵亂箭射死。李奕被平滅,成漢的統治卻已經潰入腹心,漸成絕症之勢。其境內的獠夷部族乘亂而起,四處劫殺,“軍守缺離,疆土日蹙”。加之李勢天性猜忌,誅殘大臣,濫加刑獄,致使人懷危懼,上下離心。 正是在成漢分崩離析的前夕,大英雄桓溫果斷提出伐蜀之策。 桓溫伐蜀之舉,其屬下僚佐竟有百分之九十表示反對,弄得大將軍自己心裡也產生了猶豫。 江夏相袁喬也是桓溫屬官,進言道:“經略天下大事,自非凡人所能及。今為天下患者,胡、蜀二寇而已(指北方後趙和蜀地的成漢),蜀地雖險,勢力卻較羯胡為弱。李勢無道,臣民不附,加之他自恃險遠,戰備不修,正是攻襲的絕佳良機。可先選精卒萬名輕裝疾馳,等敵方發覺我方出兵,我軍已經逾過其險固隘口,李勢可一戰而擒。蜀地富饒,人口繁庶,當年諸葛亮恃此能與中原曹魏抗衡,如果能佔領蜀境全土,實為國家大利。”

為了打消桓溫的顧慮,袁喬進一步說明:“朝野眾人勸阻伐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我們大軍西進,北方胡寇會趁機攻掠。其實,胡寇忽然聽聞我軍萬里遠征,肯定一時緩不過神,會認定我們國內嚴加防備,絕不敢輕動。即使他們冒險來攻,沿江守衛部隊足以拒守,必無後患。” 經此一說,桓溫伐蜀決心便不可逆轉。東晉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底,桓溫率益州刺史週撫、南郡太守譙王司馬無忌等人,提兵伐蜀,“拜表即行”,未等朝廷明詔可否,桓溫就已經踏上征程。謀士袁喬能文能武,親率兩千人為先鋒。 伐蜀大軍已經開拔,奏表才送至建康朝廷。殿堂之上,文武朝臣議論紛紛,都以為蜀道險遠,桓溫軍隊人數又少,對此次興兵皆抱悲觀態度。唯獨桓溫的老友、大名士劉惔斷定此行必能成功。朝臣們大都面有憂色,三三兩兩湊過來問劉惔為何對桓溫這麼有信心。

劉惔說出的話令眾人面面相覷:“我是根據過往與桓溫賭博的經驗得出此論。桓溫,是個賭博大玩家,下注必下大注,沒有百分百的勝算他決不輕擲。由此觀之,蜀地必為其所得!”停頓片刻,劉惔又說:“但恐怕桓溫克蜀之後,終必會專制朝廷啊。”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三月,桓溫的晉軍忽然出現在蜀地的青衣縣。天天酒肉美女的李勢聞報驚駭異常,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惶急之下,他派叔父李福、堂兄李權以及前將軍昝堅等人大集兵馬,自岷江以北向青衣方向急行軍,欲圖阻禦晉軍。 蜀軍諸將大多認為應以逸待勞,設伏於江南突襲晉軍。昝堅不聽,死催一樣引大軍從江北的鴛鴦碕出發直奔健為(今四川彭山以東)。此時,桓溫晉軍已經趕到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北),準備在成都平原上縱馬馳騁。

在彭模休整時,有軍中參謀建議晉軍應分為兩道,異路而進,可以分解成漢部隊的兵力。先鋒袁喬再次提出他本人的判斷:“現在,我軍深入萬里之外,勝則大功可立,敗則一人無存,應當合勢齊力,以取一戰之大捷。如果兵分兩路,則眾心不一,假如一路敗北,全盤皆輸。” 桓溫大為贊同。他下令晉軍全軍而進,丟掉所有的軍用炊具等多餘後勤裝備,只帶三天的干糧,全速前進,直撲成都。此命一下,晉軍知道首將已經表示了“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死下一條心,都準備作殊死之戰。 前進途中,桓溫與成漢宗室鎮南將軍李權大軍相遇,三戰三勝,“漢兵散走還成都”。成漢另一位鎮軍將軍李位都見大勢不妙,很乖巧,帶著軍隊徑直向桓溫投降。 另一方面,成漢大將昝堅豬癲風一樣率大軍趕至健為,才知道根本和晉軍異道而行,連照面都打不上,甭提排陣開戰了。惶急之下,昝堅又率這大批疲憊之軍奔返成都,剛剛涉水渡過沙頭津,已有遊騎報告說晉軍主力早已在成都近郊十里陌駐紮完畢,正擺開陣勢迎候昝堅。這下可好,兩軍主力還沒開打,昝堅軍忽然不戰自潰,四散奔逃而去。

困守愁城的李勢無法,只得悉眾出戰,在成都西南的笮橋與晉軍決戰。 有個“皇帝”在身後面,成漢軍隊的士氣還真忽然上來了一下子。兩軍初接,晉軍前鋒進攻部隊遇到漢軍死命抵拒,初戰不利,東晉的參軍龔護被殺。成漢軍得勢洶洶,喊殺陣陣,數只利箭也射向位於中軍的桓溫馬前。 “(晉軍)眾懼,欲退。”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眼看成漢軍隊大瞪眼珠子,掄著大刀片子死命向前,一路上沒遇過勁敵的晉軍頓起懼意,亂哄哄往反方向倒退。千鈞一發之際,又是歷史的偶然性在關鍵時刻顯示出“無常”的黑色幽默——晉軍鼓手本應鳴金退兵,估計這幾個人手中沒兵刃,眼看成漢兵士的長矛、大刀明晃晃殺來,他們手中的大槌亂敲,“誤鳴進鼓”,咚咚地把進軍牛皮大鼓連連猛敲(嚇得哆嗦,所以鼓點挺急)。士兵們在戰場上、訓練場上都已經養成條件反射,聞鼓則進,聞金則退。聽見大鼓聲聲,晉軍個個扭頭又往前衝。身為前鋒的袁喬書生執劍,下馬督戰,指揮已經內心生怯的晉兵拼死進攻。

成漢兵也就是一鼓作氣,看見晉兵比自己還不要命,抵擋一陣,又都掉頭回逃,桓溫大勝,乘勢直驅至成都下,四處縱火,每個城門都籠罩在火焰煙霧之中。 “漢人惶懼,無復鬥志”。 李勢至此,知道自己的“大漢”已經灰飛煙滅,呆坐殿上,不知所為。中書監王嘏等人勸他出降,侍中馮孚認為:“東漢時吳漢伐蜀,盡誅公孫氏。現在晉朝的檄文上又明講'不赦李姓一族',即使出降,恐怕也不得活。” 李勢越想越怕,趁夜逃出東門,迎頭趕上身旁只有一兩個從人的大將昝堅,一起往葭萌逃竄。 逃都逃了,李勢又覺不妥,沒法逃出生天,又派人送降表給桓溫。降表文筆不錯,肯定出自哪位文士之手,詞意哀憐,廢話不多,茲錄於下:

偽嘉寧二年三月十七日(自稱“偽”朝),略陽李勢叩頭死罪(自稱原籍姓名死罪)。伏惟大將軍節下,先人播流,恃險因釁,竊自汶、蜀(自言成漢“皇統不正”)。勢以暗弱,复統末緒,偷安荏苒,未能改圖。 (罵自己繼位後未能及時“投誠”。)猥煩朱軒,踐冒險阻。將士狂愚,干犯天威(勞煩大晉征伐,螳臂擋車)。仰慚俯愧,精魄飛散,甘受斧鑕,以釁軍鼓(該死該死,可憐可憐)。伏惟大晉,天網恢弘,澤及四海,恩過陽日(這麼仁義的大晉,能不饒我一條狗命嗎)。逼迫倉猝,自投草野(我是嚇急了才跑)。即日到白水城,謹遣私署散騎常侍王幼奉箋以聞,並敕州郡投戈釋杖(自己一方的官員已稱'私署',表示自己是'偽朝')。窮池之魚,待命漏刻(要殺要剮,一任大晉)。 看見降書寫得這麼讓人高興,沒多大功夫又見李勢自己在軍門前“輿梓面縛”,桓溫大喜,按照相關傳統政策“解其縛,焚其梓”,正式結束了受降儀式。 成漢小朝廷,自李特在惠帝太安元年起兵,到此經六世,共四十六年。李勢父子貪婬殘暴,竟也全得善終。在成都的李氏“皇族”十多人都被送至建康,由於是“自首歸命”,李勢還得封歸義侯,好酒、好肉、大房子,直至開平五年(361)才病終於家。 剛過而立之年,想如今一般哥們儿還絞盡腦汁為個副處長、副科長位子拼命擠的歲數,桓溫已經立下平滅一國的不世之勳。他舉賢旌善,隨才授官,待蜀境全定之後,“振旅還江陵”。東晉朝廷上下大喜過望,進位桓溫征西大將軍、開府,封臨賀郡公。 《世說新語·賢媛》篇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桓宣武(桓溫)平蜀,以李勢妹為妾,甚有寵,常著齊(齋)後。主(南康長公主,桓溫妻)始不知,既聞,與數十婢拔白刃襲之。正值李梳頭,發委藉地,膚色玉曜,不為動容,徐曰:“國破家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主慚而退。 雖是一個小插曲,仍可見李勢貌美如花的妹妹比起她亡國皇帝的哥哥要剛烈得多。為作注的南朝梁人劉孝標(劉峻)注引南朝宋氏的小說家虞通之《妒記》(原書已失傳,劉孝標的注引保留了四百多種佚書殘篇),內容差不多,結局有不同: (桓)溫平蜀,以李勢女為妾(此文是李勢的女兒)。郡主(桓溫妻)兇妒,不即知之。後知,乃拔刀往李所,因欲斫之。見李在窗梳頭,姿貌端麗,徐徐結髮,斂手向(公主)。神色嫻正,辭甚淒婉。 (公)主於是擲刀,前抱之:“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指桓溫)”。遂善(遇)之。 “我見猶憐”成語,即出於此。桓大將軍平蜀,這也算是個“花絮”吧。 “(桓)溫即滅蜀,威名大振,朝廷憚之”。把握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為了製約桓溫,就以揚州刺史殷浩為心腹(此人初與桓溫齊名),參理朝政,由此,與桓溫形成對立的兩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