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台灣通史》下冊
《台灣通史》下冊

《台灣通史》下冊

连横

  • 中國歷史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62655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卷十七關徵志

《台灣通史》下冊 连横 5173 2018-03-20
昔禹平洪水,畫九州,任土作貢,賦稅之義始此。賦以足兵,稅以足食,國用既足,民亦安寧。而暴君污吏以天下為私有,橫徵倍斂,吸食脂膏,兆民怨怒,起而逐之,國亡身戮,為天下笑。連橫曰:明以前尚矣,台灣遠隔海外,為古荒服,土番所處,海寇所踞,未有先王之製也。明季荷蘭人始闢斯土,以通東洋貿易之途,設官行政,制王田,募民耕之,而納其賦,語在《田賦志》。是時歸附土番歲納鹿皮,視社之大小為差。其後因之,每年五月初二日,主計官集公所,召民贌社,眾環視之,官歷舉各社餉銀之數,高呼於上,贌者應之,至最多者而畀之,乃具姓名及社餉於冊,取殷戶為保,以四季分納,謂之社商。社商時率夥記至番社貿易,夥主財物,記任會計,而社商領之。凡番耕獵之物悉與社商,而以布帛、鹽鐵、煙草、火藥易之。其令嚴密,番不敢私。社餉之入,大社數千金,小亦數百,是為雜稅之一。當是時,土地初闢,地廣而腴,一歲三熟,閩、粵沿海之氓相率而至,以逐什一之利,歲率數千人,荷人課其丁稅,每丁年納四盾。領台之初,歲收三千一百盾,其後二十年,增至三萬三千七百盾,蓋移殖者眾,而歲入亦多也。台灣之山多麋鹿,獵者領照納稅,月課一盾,逐犬入山,肆其捕殺,於是麋鹿漸少。其後增至十五盾,歲入三萬六千盾,少亦二萬餘盾。其脯皮販運中國、日本,歲率十餘萬金。設關榷稅,以稽市物,歲亦十餘萬金。若夫山林川澤之利,商工之所計,虞衡之所入,莫不權其輕重,以佐行政之費。荷官俸養所入,歲不足用,各自私賈,以罔市利,暴待細民,侵奪田宅,上下交爭,賄賂成習。甲螺郭懷一因民之怨,糾合同志謀逐之,事敗被殺,株連數千人。亡命之徒,轉相嘯聚,以與抵抗。又聞延平郡王將興光復之師,荷人懼,乃請爪哇總督增兵戍台,多課雜稅,以助兵食。而內訌不息,搶攘昏墊,以至於亡。夫國以民為本,富則國富,貧則國貧。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今荷人之有台灣也,肆其橫暴,剪食我土地,侮虐我人民,剝奪我權利,而世之論者曰,是殖民之策也。烏乎痛哉!

延平入台,國用不足,多沿荷人舊制。及經嗣位,諮議參軍陳永華乃籌長治之策,盡心經畫,建保里之方,布屯田之製,開魚鹽之利,伐林木之材,內課農桑,外興貿易。十數年來,移民大至,多至數十萬人,拓地遠及兩鄙,台灣之人以是大集。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民皆勤功樂業,先公而後私。故曰,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息爭訟。夫自延平入台以來,與民休息,而永華又咻噢之,道之以政,閒之以誼,教之以務,使之以和,漸之以忠,厲之以勇,勸之以利,嚴之以刑,民於是乎可任也。二十年間,台灣大有,取其有餘,以供國用,民亦樂輸不怠,善乎德化之入人深也。洎永華亡,政教偷薄,而雜稅之徵濫矣。 清人得台之際,議遷其民而墟其地。靖海將軍施琅力陳不可,乃設一府三縣,田賦之製略同行省,而雜稅仍舊,或更立之,名目繁多,變本加厲。其設於陸者曰陸餉,麗於水者曰水餉。厝餉始於荷人,大小有差,歲徵銀一千四百六十六兩有奇。雍正元年五月,有司查驗府治家屋,除破壞者,凡得大厝七千七十四間,間徵一錢五分一厘九毫,小厝一千七百零三間,徵半之。按戶給照,納餉後有倒壞者,許繳照註銷,而新建者餉亦如之,著為例。磨餉者鄭氏所立也,一首徵銀五兩六錢。蔗車新餉也,一張亦徵銀五兩六錢。當舖者以權子母者也,年徵五兩,謂之官典,官保護之,雖收贓不罪。然多勢豪所設,而地方官稍分潤焉。不徵餉者為小典,則武營弁兵以薄資而戈重利者也。瓦窯也,菜園也,檨宅也,檳榔宅也,亦以大小徵餉,其稅微不足道。此陸餉之大略也。塭養魚也,潭亦養魚也,而塭之出息優於潭,其後塭視下園徵稅,而編於田賦焉。澎湖產魚盛,以海為田,瑯入台後,據為私有,歲收規費千二百兩。及許良彬至,奏請歸官,以充提督衙門公費,而行家任意苛求,漁民多受剝,深以為苦。乾隆二年,下諭禁革,命總督郝玉麟飭地方官照例,編列魚舟號數,以時稽查。夫魚舟有大小,計擔徵餉,每擔七分七厘。次曰尖艚,每隻八錢四分。次曰杉板,每餌四錢二分。網一張則三兩五錢,小者一兩七錢五分。箔者削竹如簾,長十餘丈,立海坪,乘潮汐以捕魚也,每張一兩二錢六分。滬者築土圍,高尺餘,缺其門以入潮水,而置網以捕魚也,每口八錢四分。縗垂餌以釣也,每條五兩八錢八分。縺亦釣也,餉與縗同。罟也,■也,罾也,均用以捕魚,而得魚之多少不同,故徵餉之輕重亦別:罟一張十一兩七錢六分,■五兩八錢八分,罾四兩二錢。烏魚旗者亦謂之藏,每冬至前,烏魚自北而南,多以萬計,漁戶先時領旗,旗徵餉一兩二錢,鈐蓋縣印,列號備查,鳳邑最多。此水餉之大略也。

同治十三年冬十二月,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言:“舊例台灣鼓鑄鍋皿農具之人,須向地方官舉充,由藩司給照,通台只二十七家,名曰鑄戶。其鐵由內地漳州採買,私販者治罪。邇來海口通商,鐵觔載在進口稅則。昔杜內地之出,今自西洋而來,情形迥異。而不肖兵役人等,往往藉端勒索,該鑄戶亦恃官舉,任意把持,民甚苦之。又台產竹竿,向因洋民不靖,恐有接濟,因禁出口,以致竹竿經過口岸,均須稽查。不知海船蒲布皆可為帆,無須用竹,立之厲嚴,徒為兵役留一索詐之端,民間多一受害之事,應請無庸查禁。”詔可。 光緒三年春,巡撫丁日昌既視台灣,親見雜稅之苦,奏請蠲除。其言曰:“查台郡當鄭克塽歸誠時,僅有台灣、鳳山、嘉義三縣之地,其彰化縣、淡水、噶瑪蘭兩廳,皆係後闢之土。東至內山,西至海,地皆淺狹,唯南北袤長。計台、鳳、嘉三縣合長二百九十里,其額徵供谷十三萬餘石,而後闢之一縣兩廳合長五百八十里,僅徵供谷五萬六千餘石。核計彰、淡、蘭之地,比台、鳳、嘉幾多一半,而所徵之谷,反不及一半,何也?蓋鳳、台、嘉開闢之地較早,所徵稅則皆沿鄭氏之舊,而彰、淡、蘭新墾之地,則由朝廷新定科則,故賦課較輕也。然其為民累者,則莫如雜餉。查雜餉名目繁多,內如歸化生番,無畝可計,無糧可科,以納鹿皮為餉。而所謂塭餉者,則徵於畜魚之所,所謂塭餉者,則徵於熬糖之所,雖謂苛細,而稽其贏利,酌取一二,以益正供,於民尚無大損也。他如海水支流曰港,窪深積水曰潭,凡可養魚之所,則如塭餉徵收。而小道可通之處,竹筏小艇運貨往來,亦按照徵收。又如建屋之基,磨面之場,瓦窯、菜園、檳榔、番檨之類,莫不按數徵餉。若其徵諸漁戶者,曰罟,曰罾,曰罾,曰■,曰箔,曰縺,曰網,曰滬,曰烏魚旗,吏役勒索,橫取窮民。而傭戶漁人又多去來無定,官役不能盡悉,假手土豪,出為攬辦,豫納承充之費,壟斷浮收,舐糠及米,輸於官者十,取於民者百,民奈何而不困耶?臣到台後,查悉各弊,則擬稍為厘剔,而各項名目瑣碎,影射牽連,非盡斷葛藤,終難以絕弊竇。除番餉、塭餉、廍餉之外,其港、潭等項雜餉,統計各屬共徵銀五千二百二十三兩九錢六分五厘,均應豁免,以除民累。伏查台、鳳、嘉三縣正供,徵收既重,而雜餉名目猶繁。小民終歲勤勞,所得無幾,而一經吏役隳突叫囂,遂有枷棒在手,雞犬無聲之嘆,民困何由而蘇,元氣何由而復乎?且此項雜餉,徵收不過數千餘兩,就地支發,歸入奏銷。台灣近年出產茶葉、樟腦等厘稅,均屬新徵,較此多至數倍。而台北現議開礦,則地利更可勃興。謹將前項雜餉查列清單,請自光緒三年起,永遠一律蠲除。”詔可。台人大說,至今猶稱頌焉。

契稅為入款之一,亦雜稅也。舊例每百圓繳稅並費共十三圓,人民以為過巨,多不投稅。光緒二年,郡紳蔡霞潭囑御史某出奏,旨下部議,定自三年起,減為一半,即百圓徵稅六圓五角,外費悉裁。然經辦者猶不能盡廢,每宗加繳司單六角,若在千兩以上者,由縣送府加印,或由業戶自送,每宗規費二三十圓。而稅額之中,以三圓解府轉藩,知縣例得一圓八角,餘由書吏、家丁、房總、差役分肥。故知縣下車之後,則示民稅契,按期輪比,而私其利,多者數万圓,少亦數千。已稅之契曰紅契,未稅者白契,眾不以為憑,故人民亦自知為要也。 安平為府治通商之口,向由台防同知管理,徵收船費,謂之交口。派員查之,凡內地商船來台者,應驗牌照。出口之時,船上須掛紅旗,巡丁到船,丈量擔位,報明無差,乃由委員給照收費。每百擔五圓六佔六瓣,歲約五千餘圓。不換照者以為走私,船貨充公。光緒元年,台防同知移駐卑南,仍歸收費。至十四年,改由安平縣收之,以抵津貼一半之額。其時帆船漸少,歲約三四千圓,而輪船則由海關收之。又有武口,歸安平水師副將管理。亦派弁兵,以驗出入,詰盜賊。每船徵費二圓,歲約二千餘圓。

天津之約,許開台灣互市。咸豐九年,兩江總督何桂清奏准美國先在潮州、台灣通商,福州將軍東純、閩浙總督慶端、福建巡撫瑞瑸會奏在台開設海關。已而英法兩國請照美國征稅,復奏準一律辦理,其稅項仍解關庫,歸將軍督辦,統並南台、廈門兩口奏銷。十年,奏派道員區天民會同台灣鎮林向榮、兵備道孔昭慈、知府洪毓琛等商辦,議以淡水八里坌為通商碼頭,而於對岸滬尾設關。其北路之雞籠、香山、後壟、中港,南路之鹿耳門、打鼓,大小各口,一律禁止洋船貿易。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滬尾開關徵稅。二年正月,奏派道員馬樞輝接辦,適彰化亂,各地俶擾,未到,乃委淡水同知恩煜代之。恩煜請設關渡驗卡,以查洋商進出,巡邏仍用關船。稅務司又禀總理衙門,請於雞籠、旗後、安平三處,照例通商,部議許之。八月十九日,雞籠開口,派副稅務司以辦。三年四月,安平、旗後亦開辦。以滬尾為正口,雞籠、安平、旗後為外口。徵稅銀冊,均由總口轉繳關庫,歸福州將軍督辦。四年春二月,旗後稅務司以安平徵收洋稅,遞年加多,各商赴旗完納,諸多不便,請於安平添設銀號,管出入。將軍慶麟調查原案,以安平僅為驗口,只准洋船寄碇起貨,不許開設,而打鼓委員德協領復以此舉實為華商之便。嗣經戶部核准,以六年十月開辦。既又設船政廳,理港務,徵船鈔。其時貿易未盛,稅項亦少。蓋以中國協定稅率甚輕,而土貨之往來者別課釐金。

釐金之設,始於道光之季。時當軍事旁午,徵賦為難,故為權宜之計,取以助軍。凡貨物出入,照擔徵收,不論粗細,故謂之厘。咸豐十一年,知府洪毓琛奉飭遵辦,省中亦派候補知府程榮春至淡水,設局開徵,以阿片為大宗。分局之外又有驗卡,徵厘如前。而胥吏舞文弄弊,格外苛求,以飽私槖,商賈病之。夫釐金之設,為救一時之急,而非可以永遠也。故自事平之後,士大夫多請裁撤,歸併海關,而清廷不聽。然自通商以來,地利日闢,物產日興,糖米茶腦之出口,歲率數百萬圓。米為民食之本,供給福建,故無厘。糖每擔二錢,以天津、上海為銷路,香港、日本次之。茶別徵厘,設局於大稻埕。樟腦之利,或歸官,或歸民,其厘較多。而煤炭、金沙之利,前後以興,故其詳可得而聞焉。光緒十八年,旗後商人以波羅麻一宗,每百斤徵厘六角,合銀四錢三分一厘,而海關向徵稅銀七錢。自十六年三月,併入苧麻類,一律改徵,減為三錢五分。是前本稅重厘輕,今反稅輕厘重,故請核減。波羅麻者即鳳梨絲,配至汕頭,以績夏布,其額頗多,全台釐金局以為出口貨物。如土茯苓百斤,洋關稅徵銀一錢三分,釐金定章為一圓;牛皮膠百斤,洋關一錢五分,而釐金為五角,此稅輕而厘重也。又如芝麻百斤,洋關徵一錢三分五厘,而釐金為一角四瓣;樟腦洋關徵七錢五分四厘,而釐金為五角五瓣,此稅重而厘輕也。是則關稅之與釐金,原有參差,不得以百貨釐金,俱照關稅減半徵收。其子口半稅,原指洋商請領之三聯票,運貨到最後子口,完納半稅而言。若華商則逢關納稅,遇卡抽厘,何得援出口半稅為例。但該商人近來市景蕭條,銷路尤滯,旗後波羅麻出口,每年徵厘約二三百金,為數甚少,姑準核減,併入苧麻章程,每百斤改徵四角二瓣,合銀三錢二厘,以卹商艱。夫稅厘之設,所以供國之用也,而民間亦有私徵。城廂之市,村落之墟,牛豚之畜,蔬果之場,凡至此販者,每收其費,以充廟祀義舉之款。然必禀官出示,以杜分爭,故人肯樂輸也。初,道光間,郡中商務繁盛,牛車入城,日數百輛,城兵欺其鄉愚,勒索規費,每輛收錢百文,多至數百文。鄉人不堪其苦,群籲郡紳,鎮道合示禁止,違者治罪,而弊稍革矣。

鄭氏徵收雜稅表 厝稅每間六錢二分,凡六千二百七十間,半年徵三千八百八十七兩七錢一分。 贌社凡二十七所,年徵三千六十兩。 港潭年徵一萬九千三百八十八兩。 樑頭牌每擔一錢一分,凡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七擔,年徵一千五百兩七 分。 澎湖船隻凡一百十一隻,年徵七十三兩八錢。 安平鎮渡船凡三十四隻,年徵四百兩。 牛磨每首二十四兩,凡二十七首,年徵六百四十八兩。 蔗車凡一百張,年徵一千九百七十六兩。 大小網箔凡八十張,年徵二百零八兩四錢。 罟罾縺縗等年徵八百四十兩。 烏魚旗凡九十四枝,年徵一百四十一兩。 入港貨稅年徵一萬三千兩。 出港鹽稅年徵二百兩。 僧道度牒僧每名二兩,道士五兩,年徵二百兩。

清代陸餉徵收表(據乾隆二十九年《台灣府志》)(終位厘)(略) 清代水餉徵收表(據乾隆二十九年《台灣府志》)(終位厘)(略) 台灣海關徵收稅鈔表(略) 台灣海關徵收船鈔表(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