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人史綱

第39章 第三十章第十七世紀-2

中國人史綱 柏杨 16902 2018-03-20
八清軍入關 順政府當時雖佔領了北京,但事實上他們只控制了華北的一部分,明政府一支最強勁的邊防軍,由薊遼兵團司令官(薊遼總兵)吳三桂——吳襄的兒子,率領著從他的防地寧遠(遼寧興城),正向北京馳援,先頭部隊已到達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的豐潤(河北豐潤)。 順政府這時正陷於狂歡的追贓行動中,不能冷靜下來考慮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同時,他們從拷掠第一個貪官起,就重蹈九世紀時變民領袖黃巢所犯過的錯誤,那些饑民出身的新官僚在使人眼花繚亂的珠寶金銀之前,幾乎是一霎時就把最初起事的精神,喪失殆盡;在宦官和宮女包圍的皇宮中,李自成無法跟往常一樣的同他的高級幹部生活在一起。 吳三桂得到李自成即位的消息,決定投降。他父親吳襄正好也派遣僕人到軍前勸他入朝。但經過下列一段對話後,吳三桂的態度立刻轉變。他問他父親的情形,僕人說:“已被逮捕。”吳三桂說:“我到北京後,就會釋放。”又問他的財產,僕人說:“已經沒收。”吳三桂說:“我到北京後,就會發還。”又問他美麗的愛妾陳圓圓,僕人說:“已被宰相劉宗敏搶去了。”吳三桂火冒三丈,下令他的軍隊為死去的皇帝朱由檢穿上白色喪服,誓言為朱由檢報仇,在答覆他父親的信上,慷慨激昂說:“父親既不能當忠臣,兒子自不能當孝子。”他知道不能兩面作戰,於是,轉過臉來,向昨天還是敵人的清帝國投降,請求清帝國派遣軍隊入關(山海關),聯合剿匪。

——不久,詩人吳梅村寫了一首史詩,名《圓圓曲》,描述這件事,其中有兩句:“痛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家家傳誦。吳三桂那時還在雲南昆明,既不能用誣以謀反冤獄的手段於萬里之外殺吳梅村,只好送黃金一千兩給他,請求把兩句刪掉或予以修正,吳梅村拒絕接受。 清帝國一六四二年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入塞大掠。到次年(一六四三)初夏,才滿載而去。就在當年(一六四三)秋天,第二任皇帝皇太極逝世。皇太極是暴卒的,沒有人知道是不是出於謀殺。當十七年前(一六二六)努爾哈赤死時,為了爭奪寶座,曾引起一場風暴,次子代善以下都被排除(長子早死),而由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之死,使風暴再起,他的長子豪格以下都被排除,而由六歲的第九子福臨繼位。這種反常的繼承,說明爭奪的激烈。皇太極的親軍曾包圍皇室會議,提出警告說,如果不立福臨當皇帝,他們就得跟皇太極同死。以致親王們紛紛逃席,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遂順利地達到當攝政王的目的(他的目的最後當然仍是金鑾殿,但他入關後就死了)。親王碩托跟另一位親王之子阿達禮,企圖發動政變罷黜多爾袞,被多爾袞先發製人殺掉,但內戰隨時可以爆發,清帝國正進入危險的瓶頸時代。

而就在這個時候,福臨即位後第八個月,吳三桂求援的文書到達,清政府才知道中國發生巨變,寧遠城(遼寧興城)已空,數十年可望不可即的山海關,現在大開關門歡迎他們蒞臨。命運之神像母親照顧嬰兒一樣照顧這批韃靼,霎時間滿天雲霧消散,一個新的、使人興奮的奮鬥目標出現面前,內爭平息,多爾袞親王下令入關。 李自成親自統軍攻擊吳三桂,在山海關下會戰,正鏖戰到難解難分的時候,清帝國的滿洲兵團從側翼發動突襲,順兵團驀然間受到穿著奇異服裝、發著奇異號令的生力軍的攻擊,不禁大聲喊叫:“韃靼兵參戰了。”這是一個晴天霹靂,被舊王朝腐敗病菌迅速侵蝕的順兵團,承受不住這個打擊,戰鬥力霎時崩潰,戰士四散逃奔。李自成不能阻止潰退的浪潮,跟四世紀時苻堅在泥水上不能阻止前秦兵團潰退的浪潮一樣。一瀉千里的頹勢,使李自成不得不放棄北京,向西安繼續撤退。但在吳三桂的追兵下,西安也無法立足,就再放棄西安,向東南逃亡,行軍到通城(湖北通城),李自成獨自率領二十餘騎兵通過九宮山(湖北通山東南)時,被村民誤殺,部眾潰散。

清帝國的滿洲兵團順利地進入北京,他們宣稱是被請來幫助驅逐“流寇”的。現在,“流寇”已被驅逐,應該把房子歸還原主人了。可是這位正義凜然的大俠客,不但不把房子歸還,反而把自己的家搬過來,堅持說他們就是主人。多爾袞把清政府從瀋陽遷到北京,一面督促吳三桂兵團繼續南下,一面派他的滿洲兵團和投降過去的一些漢奸兵團,向長江流域進攻,消滅明王朝的殘餘力量。 明王朝的殘餘力量努力反抗,一連串三個皇帝出現在江南,企圖阻止韃靼前進。可惜爛蘋果堆裡不可能挑出好蘋果來,他們全是十足的酒肉皇帝,所以不能成功。 第一位是朱由崧,洛陽被殺的親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的首都設在南京,他當了皇帝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徵集宮女,第二道命令就是命各地方官員進貢春藥秘方。被貶竄的閹黨巨頭之一的阮大鉞,被召回政府任職,跟實力派宰相馬土英結合成一條陣線。當初閹黨被排除時,稱為“逆案”,現在二人用“順案”作為反擊,凡從順政府轄區逃出來的人,輕易的都被扣上“通匪有據”的帽子,大肆殺戮。這個烏煙瘴氣的小朝廷只維持了十三個月,北京陷落後的明年(一六四五),清軍攻破南京,把朱由崧捉住,送到北京砍頭。

第二位是皇族血統較為疏遠的朱聿鍵王,南京陷落後,他輾轉逃至福建福州,受到福建兵團司令官(福建總兵)鄭芝龍的擁戴,繼承朱由崧的帝位。可是鄭藝龍只是把朱聿鍵當作籌碼,並不打算效忠明王朝。他同蜂湧南下的清軍秘密聯絡,把北境要塞仙霞關(浙江江山南)的守衛撤除,滿洲兵團大搖大擺開進來。朱聿鍵在逃走途中被俘,押回福州處斬。 第三位是朱由崧的堂兄朱由榔親王,福州陷落後,他在肇慶(廣東肇慶)即位,隨後就跟張獻忠之類的流寇一樣,被清軍追逐,在西南地區諸省,不停地狼狽逃亡,對清政府統治全中國的安定局面,已不能發生影響。他就在這種被忽視的狀態下,支持了十六年。六十年代一六六一年,朱由榔在中國已無立足之地,只好逃入緬甸王國,搭建草屋,在邊界蠻荒地區,跟土人雜居。但緬甸無法抗拒清政府的壓力,便把朱由榔交給坐鎮雲南昆明的吳三桂,吳三桂把他絞死。這個使人作嘔的明王朝,建立二百九十四年,到此滅亡。

——跟明王朝同時結束的,還有漫長的第三次宦官時代。朱由榔十六年顛沛流離的小朝廷中,宦官當權的傳統沒有改變。最後一位宦官巨頭是司禮太監馬吉翔,他在破草屋裡的金鑾殿上,對忠心耿耿、追隨正統政府流亡的官員,仍不斷地呵責叫罵和施用廷杖酷刑,好像仍在北京一樣。朱由榔被擒送回中國之前,緬甸政府把馬吉翔誘出殺掉。 ——站在當時的民族感情上,由漢人組成的明王朝的覆亡,使人悲痛。但站在中國歷史的高峰迴顧鳥瞰,我們慶幸它的覆亡。明王朝本世紀(十七)的疆域已萎縮到三百餘萬平方公里,而且仍繼續不斷萎縮,內政的改革根本無望,只有越變越壞。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紀,跟東侵的西洋列強相遇,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會被瓜分,中華民族會成為另一個喪失國土的猶太民族,而且因為沒有猶太人那種強烈的宗教感情作為向心力的緣故,將永遠不能複國。至少,注意一點,二十世紀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後(總共割掉了、百五十餘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一千一百四十萬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這當然是二十世紀的今天一切都事過境遷後的觀點,不是當時面對著異民族鐵蹄入侵時的觀點,兩者時間相距三百五十年。

九漢民族的反抗與三藩戰役 滿洲人從沒有想到會把明王朝消滅,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天朝中國的主人,突然間被吳三桂邀請入關,已大大地出他們意料之外,而遷都北京後,向南方進軍,好像暴風吹散一堆落葉,所向無敵。滿洲民族於是大為驚奇,驚奇他們自己的滿洲兵團竟是如此的英勇,也驚奇漢民族竟是如此糟透了的懦弱。 事實上當時的情形確實如此,但它是有原因的,明王朝的軍隊腐敗已極,漢民族疲憊已極。統治階層的變化已不能刺激強烈地反應,在人民眼睛中,滿洲兵團,漢奸兵團,明政府的正規軍和游擊隊,以及所謂流寇,都是一丘之貉。更加上對明政府和對朱姓皇帝的厭惡,除了少數士大夫鄉紳之外,沒有幾個人肯認真的為它犧牲。 於是清政府毫無忌憚,就在一六四五年,攻陷南京之後,頒布剃髮令。

剃髮,在另一個角度說,也叫辮髮。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北方的一些蠻族,都是辮髮的——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五世紀大分裂時代,南朝的漢民族詬詈北朝的鮮卑民族是“索虜”。索,繩索,形容他們的辮子像繩索一樣垂在背後(這詬詈比較溫和多了,二十世紀初葉,漢人譏嘲滿洲人的辮子是豬尾巴),這種專屬於男子的髮型,十分醜陋,先把頭頂四周的頭髮剃光(剃髮),只留下頭頂當中的一撮,使它成長,然後結成辮子(辮髮),垂到背後。在稍為有點文化水準的人看來,如此裝束,實在難以入目。漢民族男子對頭髮傳統的處理方法是束髮,既不剃邊,也不下垂,而只是盤在頭頂上。 金帝國在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就曾下過剃髮令,凡拒絕一律處死,但只限於政府官員。現在清政府則普及全體漢人,嚴厲地執行,並喊出猙獰的口號:“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是一項尖銳的挑戰,一下子觸發起疲憊不堪的漢人的民族情愫,原來對砍頭都馴服的像一群羔羊,忽然間只因為要剃掉他頭上一部分頭髮而怒吼如虎。我們引敘當時紹興(浙江紹興)一位西洋的傳教士馬丁尼在他的《韃靼戰爭記》一書中的目睹記載,代為說明:

韃靼軍發現沒有任何抵抗,順利地佔領紹興。浙江省南部各縣,也很容易的予以征服。韃靼這時候下令,強迫新近歸降的漢人剃髮,於是所有漢人,無論士兵和市民,都憤怒起來,手執武器,向韃靼反抗。他們對國家和皇帝都沒有這種熱愛,而為了保護自己的頭髮,卻舍生命去抵抗強大的敵人,韃靼終於被擊退到錢塘江以北。 最具有代表性的激烈反抗,發生在揚州(江蘇揚州)和嘉定(上海嘉定),這兩個孤城的殊死戰鬥,招來滿洲人殘酷的報復,他們在揚州屠殺十天,死八十萬人,在嘉定屠殺三次,死二十萬人。 ——這筆血債,於二百年後十九世紀末期,漢民族向滿洲人討還時,稱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可是被要求償還這筆血債的兇手的後裔們,早已忘掉他們祖先這段獸行。

因為沒有統一的領導,最後的勝利仍歸於滿洲人,漢人終於跟滿洲人一樣,背後垂下辮子——這辮子垂了二百餘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跟清政府被同時剪除。不過漢民族的戰鬥力使滿洲人變為恐慌,那時明王朝最末一個皇帝朱由榔仍在西南流浪,雲貴高原一帶山岳起伏,消息跟外界隔絕,清政府不願再遇到揚州、嘉定那種場面,它希望跟逃亡中的明政府議和,互不侵犯。但大漢奸吳三桂反對,他主張斬草除根,並自願當異民族主子的先鋒,清政府遲疑了很久才接受他的建議,朱由榔遂死於吳三桂之手。 ——回溯十二世紀的往事,金帝國以雷霆萬鈞之力南侵,卻只能推進到淮河為止。而它的後裔清帝國,卻迅速地把全部中國併吞,主要的原因是,金帝國在開始時便缺少得力的漢奸和漢奸兵團的幫助,以致完顏兀術雖然渡過長江,仍是一支盲目的孤軍。而清帝國入關時,已豢養了不少強有力的漢奸和漢奸兵團,吳三桂更是搖著尾巴送上門的狗。很多重大戰役,往往不是滿洲人攻擊漢人,而是漢奸攻擊漢人。

清政府旗幟下最著名的三大漢奸,都被封為藩王,並劃給他們廣大的地盤。當時稱為“三藩”: 清政府有一項最進步的措施,是皇帝的兒子不一定加封親王。加封親王后也不能取得采邑土地,也沒有政治性的王府組織。而這三個非皇族的漢奸藩王,卻各據一方,成為半獨立的局面,顯然不是正常狀態。連三大漢奸都感覺到,削藩不可避免。 削藩是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必須採取的手段,但中國歷史顯示的現像是,每一次削藩,都要引起一次激烈地反抗。一六七三年,尚可喜因為不能忍受他兒子尚之信的橫暴,向清政府請求退休,推薦尚之信繼承他的王爵並接替他鎮守廣州。當時的皇帝是福臨的兒子玄燁大帝,他允許尚可喜退休,也允許尚之信繼承王爵,但不允許尚之信接替老爹鎮守廣州,他說:“地方官職,沒有世襲的規定。”吳三桂、耿精忠(第一任藩王耿仲明的孫兒),聽到消息,發現氣氛有點異樣,於是他們也請求同時退休,目的在試探清政府的態度,希望(並相信)中央會慰留他們。清政府對這件事十分重視,有過激烈的爭論,了解一旦真的撤藩,三個大漢奸一定叛變。二十歲的玄燁大帝堅持撤藩,下令接受他們的請求。三藩果然叛變,剛剛安定下來的中國,再陷於混戰。 三藩推舉吳三桂當領袖,當時正在剃髮令之後,漢人的民族感情沉重而蓬勃,全國各地人民紛紛割掉辮子響應。清軍節節後退,後退到黃河一帶,仍不斷遭到沮喪的失敗。可是,有兩個重大的因素使形勢不久即行倒轉,一是吳三桂的漢奸招牌太過於響亮,不能發出明確的政治號召和建立堅強的領導中心,他既引導滿洲韃靼入關,又殺掉朱由榔全家,使他不能利用明王朝的慣性影響力。他只有自己當皇帝,但在這個緊要關頭,新興的政權無法馬上產生向心作用。二是吳三桂老了,有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過度小心保守的心理狀態,不敢採取冒險行動。他要求絕對的安全,但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安全的革命和叛變。 另一個因素是,吳三桂的對手是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混戰九年,一六八三年,三藩全部被撲滅。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吳三桂之孫吳世(王番)(吳三桂已病死)全族處決。 從一六八二年饑民暴動,到一六八二年三藩結束,改朝換代的戰爭歷時55年,中國又歸統一,而且立即出現了一百餘年的第三個黃金時代。 十中國第三個黃金時代 第三個黃金時代,始於本世紀(十七)八十年代,終於下世紀(十八)七十年代,距七世紀第二次黃金時代,恰恰一千年,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候。 但大黑暗並沒有過去,那沉重的污染不會這麼容易一下子消失。只不過被滿洲人強勁活潑的新的生命力,暫時驅逐到一旁,猶如一個淫雨季節中,忽然出現幾日晴天一樣。 滿洲人仿效明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一個絕對專制的極權體制,整個中央政府,不過是皇帝發號施令的傳達室。全體官員,不過是皇帝私人的秘書和傳命兵。中央各部,每部設兩個部長(尚書),一滿一漢。常務副部長(左侍郎)二人,政務副部長(右侍郎)二人。也是一滿一漢。六個部名義上雖各有職責,事實上每個部都握有直接給皇帝上奏的權力,誰也管不了誰,所以各部等於有十二個部長,也等於有十二個皇帝的秘書,一切都由皇帝裁決。而各部的任務,也只限於辦理皇帝交辦的事情,不能像十一世紀宋王朝之前那些王朝的中樞機構一樣,可以主動地對地方政府頒發命令。清政府的體制跟明政府的體制至少有一點完全相同,那就是有權對地方政府頒發命令的只有一個人,就是高高地坐在寶塔尖上的皇帝。最特別的是,清政府的皇帝不僅是中國元首,也是滿洲民族的最高奴隸總管。全體滿洲人包括最高級的官員宰相在內,都是皇帝的奴隸——這是滿洲民族最特殊的社會結構,奴隸們在主子麵前,唯一的天職是俯首帖耳。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現象,固然容易敗壞。但是歷史上極少出現的英明君主,忽然接連著出現時,政府的功能卻可充分發揮。 中國傳統的宮廷制度,在清政府手中獲得重大改革,嬪妃宦官以及宮廷費用,都大量減少。清王朝皇族來自遼東(遼寧省)簡單樸實的社會,帶到宮廷中的是一種比較簡單樸實的婚姻形態。皇帝除了皇后一人外,嬪妃不過十人左右,雖然仍是多妻制度,但比起從前那種三宮六院七十二御妻和數万名宮女的陣營,是一個可驚的進步,我們試就下列若干項目。加以比較: 注意宮女宦官的人數,九千人和一百三十四人,十萬人和五百人。再注意宮廷的每天開支,一萬兩和三十五兩,這是太大的懸殊(明王朝如此浪費的揮霍下,我們回溯朱由檢經常表演的“減膳”、“撤樂”、“避殿”小動作,會感覺到他實在是聰明得太過度了)。明王朝的宦官組織,有四十二個機構。福臨入關後,曾一度沉迷於這種奢侈的享受,僅把四十二個機構改組為十三個機構,稱為“十三衙門”,宦官的權力幾乎跟明王朝時代同樣膨脹,於是不久就發生宦官巨頭司禮大監吳良輔跟漢人宰相劉正宗稱兄道弟,買官賣爵的現象,使那時仍具有新興活潑氣質的滿洲貴族,大為震駭。一六六一年,福臨逝世,他的母親博爾濟吉特太后,跟輔政的大臣們合作,把吳良輔處斬,劉正宗免職,撤銷十三衙門,另設立一個內務府,專管宦官和皇宮事務,由滿洲貴族擔任內務府大臣,宦官數目大量縮減,不再使他們居於領導地位。 這一些改革,產生兩種後果: 其一,宦官時代從此成為陳跡,無力再現。下下世紀(十九)末期,雖有一、二宦官如安得海、李蓮英之輩,很有勢力,但性質上是個別的,不能結成一個集團。 其二,清王朝壽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個皇帝,十二個皇帝中,將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幹,了解並努力完成他們的責任,三分之一也都屬中等的才智,像明王朝那樣一連串草包惡棍型的君主,清王朝一個也沒有。中國還沒有一個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唐王朝在內,出現過這麼多具有很強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對當時的漢民族而言,滿洲人征服中國,是中國第二次亡國。但滿洲人在文化上是一個非常落後的民族,連文字都沒有,滿洲文字是努爾哈赤時才創造出來的,並不能普遍。因為對滿洲人來說,滿洲字和漢字,都是新文字,而漢字擁有海洋一樣的文化背境,滿洲字則只限於日常口語。結果滿洲人迅速的漢化,像掉到海裡的人非喝下海水不可一樣,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在建州衛時期,滿洲人即已流行漢語。入關之後和漢人更廣泛地接觸,漢語就更普及。玄燁大帝精通漢文,跟一個漢民族的高級知識分子一樣,更精通儒家系統的各種經典。他以後的每個皇帝都是如此。他的孫兒弘曆僅中國詩就寫了五萬餘首,以數量而言,在全世界恐怕都要佔第一位(可惜他的詩是一種帝王體的打油詩,不堪入目),所以,事實上沒有多久,滿洲人就以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自居,這跟蒙古帝國的統治階級深拒閉固的情形,恰恰相反。 不過,民族的界線仍劃分的十分森嚴。本世紀(十七)時,漢民族人口已達八千餘萬,滿洲民族人口只三百餘萬,滿洲人以絕對少數統治絕對多數,以一個落後的部落統治一個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國,有隨時被消化掉了的危險,當然十分戒懼。它嚴厲地禁止滿漢通婚,並儘可能排除漢人擔任高級軍官。在行政管理上,它不能不用漢人,但在滿洲人的眼睛裡,漢人只是乞丐,由滿洲人賞碗飯吃而已,連他們的奴隸都不如,也不賦給漢人權力。就在本世紀(十七),漢人宰相見了滿人宰相,漢人部長見了滿人部長,都要下跪。會議的時候,滿人宰相部長昂然上座,漢人宰相部長跪在他們的旁邊,滿洲人不開恩叫他們起來,漢人不敢起來。有時候滿洲人談得高興,忘記開恩,年老的漢大臣跪得太久,甚至仆倒在地。滿洲人的想法是,用強大的壓力,培養漢人對滿人的順服奴性,直到永遠。 滿洲民族所承受的中華文化,跟五世紀北魏帝國鮮卑民族所承受的中華文化,完全相同,主要的是儒家系統的文化,而清王朝承受的更為狹隘,只是儒家系統中的理學的部分。所以,雖然王朝政權和統治者改變,而構成大黑暗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基礎不變,科舉八股和酷刑詔獄不變,祖先崇拜和服喪三年不變,反對任何改革的情結不變。也就是,醬缸不變。舉一個例子作為說明,監察部委員(御史)謝濟世註解四書之一的《大學》時,採用另一古書《禮記》原文,而沒有採用理學大亨朱熹的見解,第五任皇帝胤礻真就勃然大怒,判決謝濟世死刑。後來好不容易免死,但仍罰做苦工。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被醬死。 第三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的不是第一個黃金時代那種澎湃的學術思潮,也不是第二個黃金時代那種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氣概,而僅僅是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國已絕跡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這一百餘年間的中國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第三個黃金時代的最偉大的成就,在於滿洲人的清政府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東西漢兩個王朝和唐王朝都曾為中國增加了一百七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但不久就行失去。而清政府為中國增加的領土,超過從明王朝承襲下來的中國領土的四倍。 十一東方疆土的開拓——台灣 清政府向外開拓的第一個目標是台灣島。 台灣島距福建省海岸,最狹處只一百五十公里。自古以來由中國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居住管理,和中原王朝沒有多少政治聯繫。 本世紀(十七)初葉,台灣海峽兩岸發生變化;一是海盜鄭芝龍向明政府投降,明政府任命他當福建省海軍司令官(福建水師提督),海上商旅開始獲得安全保障。一是比台灣島大不了多少的荷蘭王國,從歐洲向東發展,於一六一九年,登陸爪哇,征服東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於一六二七年,登陸台灣,把島上的馬來人、中華人、日本人,全置於統治下。 我們回溯明王朝第十九任皇帝朱聿鍵被殺的往事,那時鄭芝龍已晉升為侯爵,統率陸海兩軍,掌握重兵,當他決定出賣朱聿鍵,向清軍投降時,他的兒子鄭成功,極力反對。鄭芝龍當然不會改變主意,於是鄭成功就率領一支孤軍,以福建廈門為根據地,尊奉遙遠的在西南雲貴高原流亡的第二十任皇帝朱由榔,跟清政府對抗。一六五八年,鄭成功大舉北伐,由長江口深入,包圍南京。可是結果失敗,退回廈門。那時清政府入關不久,還沒有力量反擊,而只採堅壁清野的戰略,從南京到廣州二千公里的沿海地帶所有居民,全部內遷二十公里。鄭成功經過北伐的大創傷之後,已不能作第二次北伐。堅壁清野複使他的軍隊面對著飢餓和孤立。他這才想到台灣,如果能據有台灣,糧源和兵源都可解決。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進攻台灣,荷蘭所建築的兩大巨城之一的赤嵌城(台灣台南)陷落。另一孤城熱蘭遮(台南西安平城)被圍九個月,荷蘭軍隊彈盡援絕,向鄭成功投降,鄭成功把他們全部遣送到爪哇。 ——荷蘭佔領台灣島三十八年。向鄭成功投降的荷蘭總督揆一,已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但他回國後,仍以失陷台灣的罪名,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從一六六一年起,台灣成為中國明政府轄下的領土,而就在這一年,朱由榔被緬甸人解送給吳三桂處死。帝王政治制度的傳統形式,一定要繼續立一個皇帝,才是正常現象。但鄭成功的態度十分暖味,遷到台灣的雖然也有其他朱姓親王,鄭成功卻沒有物色一個繼承帝位。鄭成功的封爵是延平郡王,他就以延平郡王的王府,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在法理上,這是畸形的,猶如一個國家沒有中央政府,而只由一個總司令部代理中央政府。 鄭成功於佔領台灣的次年(一六六二)年逝世,他的兒子鄭經繼承王位,曾向清政府提出和解,要求清政府承認台灣是一獨立王國,允許台灣像朝鮮、安南(越南)、琉球一樣,不剃髮也不改換服裝,只向清政府稱臣進貢,永遠作為中國的藩屬,清政府表示同意。但鄭經不自量力的又要求保留海峽對岸福建省的廈門,作為貿易的據點,清政府大起反感,談判破裂。在三藩戰役時,鄭經跟三藩之一的耿精忠結盟,曾派遣軍隊到福建省和廣東省參戰。三藩失敗後,鄭經在大陸上的根據地,全部喪失,這時他終於承認力量微弱,開始想到自保,但機會已經過去,清政府決心用武力把他消滅。 一六八三年,清政府福建海軍司令官(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三百艘戰艦,從福州出發,先攻陷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接著進攻台灣。鄭氏政權在台灣已二十三年,二十三年中有很多變化。當初的戰鬥精神和復國雄心早已消失,將領們和戰士們,都在島上成家立業,習慣於和平安定。所以,清軍沒有遇到抵抗,便在鹿耳門(台灣台南西安平港)登陸,最後一位延平郡王鄭克(土爽)(鄭經的兒子)投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島,正式跟中國合併,跟西南方一干公里外面積略小的海南島,像兩隻巨拳一樣,保衛著中國的海疆。 ——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發生,宰相李光地(著名的儒家系統理學巨頭之一),向玄燁大帝建議,鄭氏政權既已消滅,台灣是蠻荒煙瘴之地,不適合人類居住,應該仍賜給紅毛(荷蘭)。天老爺保佑玄燁大帝拒絕採納他的意見。 十二東北疆土的開拓——《尼布楚條約》 在台灣海峽發生變化的同時,東北嚴寒地帶的黑龍江流域情勢,也發生變化。 中國東北的領土,自紀元前四世紀戰國時代以來,始終伸縮在七萬平方公里左右,從前稱為“遼東”,即現在的遼東半島——包括瀋陽和遼陽兩個大城。而且有很長一段時間,連這一塊土地都不能保持。紀元後四世紀以來,也只有唐王朝保持了一百餘年。蒙古的元帝國版圖包括大部分東北地區,當蒙古人被逐出中國時,長城以北仍是他們的國土。明政府曾恢復唐王朝的遼東(遼寧省)舊疆,勉強維持了二百餘年,一度把勢力伸展到外興安嶺、黑龍江口和庫頁島,但最後仍全部喪失給後金汗國。 後金汗國原來只局限於狹小的遼東半島,它的北方和東方,仍住著很多比滿洲人更為落後的部落。這些部落一則不甘願承認滿洲人的優越地位,一則他們也正在向南遷移,雙方遂不斷發生戰爭。但每一次戰爭的結果,滿洲人都得到勝利,而終於把他們完全征服。其中有4個主要的部落,如同下表: 滿洲人驀然間被請進山海關時,他們在東北所征服的土地已達三百萬平方公里。滿洲人作為中國的主人後,這片廣漠的土地,就成了他們嫁妝的一部分。 比滿洲人向北拓展稍早,俄羅斯帝國遠在歐洲的斯拉夫人,已越過烏拉爾山脈向東擴張,西伯利亞荒原上人數稀少的原始游牧部落,不是那些俄國人的對手。從本世紀(十七)初葉到六十年代,俄國人在荒原上建立起來一系列的殖民城市,最主要的有下列諸城: 一六○四年牧木斯克(明王朝皇帝朱詡鈞在位) 一六一九年葉尼塞斯克(薩爾滸戰役之年) 一六三二年雅庫次克(後金第二次入塞前一年) 一六三八年鄂霍次克(後金第四次入塞之年》 一六五八年尼布楚(鄭成功北伐圖南京前一年) 一六六六年塞楞金斯克(三藩戰役前七年) 雅庫次克顯然是俄國向東向南侵略的主要據點之一,它距黑龍江約一千二百公里。俄國的冒險家、流氓、殺人兇手、亡命之徒,當然也有抱著為國家開疆拓土高貴目的的英雄志士,從本世紀(十七)四十年代起,不斷向溫暖的東南方和南方發展,窺探井勘查當時剛剛被後金汗國征服不久的黑龍江流域。後金汗國於一六四二年吞併了呼爾喀、達瑚爾部落,明年(一六四三),俄國第一批探險隊從雅庫次克出發,相差不過一年,但這一年已夠確定中國在法理上對於黑龍江南北兩岸廣大地區的主權。 俄國人出動的次數和乘隙深入後金汗國——中國國境的情形,我們藉下表說明: 俄國人的運氣不好,不僅是腳步遲了一年,而且它遇到的不是明政府奄奄一息腐爛透了的弱小中國,而是清政府正走上坡,朝氣蓬勃的強大中國。俄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行動隊不過穿過中國東北的荒原地帶,沒有被清政府發覺,但是第三批行動隊在施代巴諾夫領導下,在精吉里河口建築城堡,興高采烈地打算長期佔領時,正式跟中國的力量接觸。中國寧古塔(黑龍江寧安)軍區參謀長(寧古塔章京)沙爾呼這,率領四十五艘軍艦,逆黑龍江而上,給他代巴諾夫迎頭痛佔,施代巴諾夫全軍覆沒,他自己也於稍後被殺。俄國的侵略當然不會因這小挫折而停止,第四批在外蒙古之北建築尼市楚城,但被中國逐走。但俄國人不久就又回來,中國人未加過問。第五批在黑龍江北岸,建築雅克薩城要塞和衛星城堡,這批兇惡的俄國民徒把當地土著索倫人當作奴隸,姦淫婦女,並搶劫他們的辛苦獵取的貂皮。索倫人報告中國官吊,但當時清政府正困於三藩的戰爭,沒有力量北顧。 俄國人作威作福二十年,三藩戰爭結束,台灣也跟著收復。玄燁大帝對雅克薩城採取行動,一六八五年,中國邊防軍司令(都統)彭春,率大軍包圍雅克薩城,用一百五十門野戰炮和四十門攻城炮,日夜轟擊。四天后,守將圖爾布青投降,中國允許他率領殘餘部隊,向尼布楚撤退。 ——當俄國人再回到尼布楚時,中國沒有再把他們驅逐,是一個大失策。等到俄軍撤退後,中國縱火焚毀雅克薩城,也跟著撤退。 圖爾布青在撤往尼布楚途中,遇見由尼布楚開向雅克薩的增援部隊,攜帶著重武器,告訴他駐屯尼布楚的俄國大軍隨時可以接應。這使圖爾布青懊悔不迭,他立刻同援軍重返故地,於雅克薩城被中國焚毀後第十七日,再重築新的雅克薩要塞。 中國接受這個挑戰,明年(一六八六),寧古塔軍區副司令(副都統)薩布素,再圍雅克薩城。除用巨砲轟擊外,並且使用從台灣調來參戰的藤牌兵團攀城。圖爾布青戰死,守軍只剩下一百餘人,陷落就在旦夕。就在這時候,中國軍隊奉到停止攻擊的命令。因為中俄兩國外交人員正在北京接觸,俄國要求先行停火,玄燁大帝允許。 一六八九年,中國代表團團長欽差大臣索額圖,俄國全權公使陸軍上將費要多羅,在尼布楚談判,雙方都戒備森嚴,雙方的態度也都非常強硬,而中國代表更甚。索額圖有兩次在大怒下拍桌子而去,要下令擔任警衛的邊防軍攻城,俄國代表終於採取妥協態度,遂簽訂下列的《尼布楚條約》: 一、外興安嶺之南屬中國,之北屬俄國。 二、額爾古納河之東屬中國,之西屬俄國。 這是一個重要的條約,使中、俄得到和解,為中、俄兩國帶來一百七十年的和平,跟十一世紀中國與遼帝國澶州和解帶來一百一十四年的和平同樣重要。俄國對遙遠的東方固然力不從心,而中國如果長期從事於東北荒涼寒冷地區的戰爭,也將精疲力盡。 中國習慣於把所有的外國都當作藩屬,因為事實是這樣。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以平等地位跟外國簽訂的條約,但獲得的利益卻十分巨大。當時中國的力量,事實上只能到黑龍江北岸,還伸展不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俄國向南侵略,是由冰雪荒原,進入流奶與蠻之地,永不會自動停止。而中國不然,漢人那時仍以遼東半島為主要範圍,有耕種不完的肥沃土壤,滿洲人則爭先恐後入關去當中國的主人,沒有人傻到從流奶與蜜之地,投身到冰雪荒原。這可從對雅克薩城的處理上看得出來,中國人把它焚毀而退,俄國人卻把它當作寶貝,建了又建。所以,《尼布楚條約》對俄國是一種阻堵,對中國是一種保衛。 十三塞北疆土的開拓——內蒙古 蒙古只有一個,本沒有內外。因為跟中國合併的時間有先後,遂被分割。先跟中國合併的南半部稱內蒙古,後跟中國合併的北半部稱外蒙古。 蒙古人於十四世紀被中國明政府逐出長城後,一直不停地內戰。雖然達延汗於十六世紀一度予以統一,但他的後裔又分為四部,那就是:察哈爾部、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喀爾略部。不過這只是指達延汗的血親後裔,另外還有兩個相當大的部落,跟這四個部落同時並存的,一是住在東北北部嫩江流域的科爾沁部,一是住在東北西部西遼河流域的喀喇沁部。這六大部落中,喀爾喀部的人口最多,察哈爾部的力量最強。 本世紀(十七)初葉,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雄心勃勃地想效法他的祖先達延汗,創立蒙古再統一的偉大事業。一六一九年,他致函剛成立不久的後金汗國可汗努爾哈赤,信上開頭就說:“統兵四十萬蒙古國可汗,問候水畔三萬人大金國可汗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了大感沮喪。但林丹汗的才幹跟他的雄心不能配合,他對內完全採取高壓政策,以致引起反感。二十年代時,嫩江流域的科爾沁部,首先脫離林丹汗的統治,於一六二四年跟後金汗國結盟。明年(一六二五)林丹汗向科爾沁部進攻,努爾哈赤親自統率精兵赴救。林丹汗不敢作戰,自行撤退。這一次虎頭蛇尾的軍事行動,促使科爾沁部感激後金汗國不止,作更徹底的歸附。 三年後(一六二八),西遼河流域的喀喇沁部,不堪壓迫,也叛高林丹汗,投降後金。四年後(一六三二),後金汗國第二任可汗皇太極,跟投降過去的蒙古部落,組織西征聯軍,對察哈爾部發動總攻,林丹汗大敗,向西逃亡。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先後向後金投降。林丹汗逃到距青海湖尚有十天行程的大草原上病死,他的殘部在青海一帶仍支持三年。到一六三五年,終於也向後金屈服。 滿洲人把上述的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塞北全境,稱為內蒙古。把漠北還沒有合併的喀爾喀部稱為外蒙古。後來滿洲人入主中國,這種稱謂和區分,一直保留下來。 清政府對蒙古人跟漢人不同,有下列的兩大特點: 其一取消蒙古固有的部落制度,改為盟旗制度,限制遷移,以便予控制。盟旗的行政系統,如下表顯示: 盟旗制度完全仿效滿洲人的八旗制度,滿族八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鑲旗是: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這是努爾哈赤創立的圖騰結構,所以滿洲人沒有地的籍貫,只有旗的籍貫,是一種全民皆兵的新戶籍制度,全體滿洲人是一個大奴隸集團,被劃分為八份,人民受到層層節制,不能離旗獨立。自入關後,原意漸失,演變成為一種單純的軍事制度。但同類型的蒙佔盟旗制度,卻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紀,仍然存在。盟旗制度的特點就是八旗制度的特點,蒙古人被納入組織後,局限在一塊狹小的地區,不能選擇居住地和牧場。旗跟旗之間也不能有橫的來往,連流動於各盟旗間的小販,都嚴厲禁止,目的當然是防止他們暗通消息,集結叛變。 “逐水草而居”的時代從此消失,即今遇到荒旱,非清政府批准,不能移動。 其二對蒙古人實行愚民政策,阻止他們接受漢民族文化。清政府統治蒙古,有兩個秘密武器,一是利用喇嘛教,使蒙古人沉湎在宗教裡面,不知不覺中喪失戰鬥精神,這方面的效果是可驚的。另一是把公主大批的嫁給蒙古酋長——他們本來稱可汗,投降滿洲人之後,被改封為藩王或公爵,合稱為“王公”。滿洲人的皇姑、皇妹、皇女之流,大多數都嫁給蒙古王公,從沒有一個嫁給漢人的。清政府的政策是,用科舉控制漢人,用婚姻控制蒙古人,結果證明完全成功。公主的兒子自幼隨著母親在外祖父或舅父的皇宮中游戲,長大後自然有一種向心力。紀元前二世紀大政治家婁敬,向當時的皇帝劉邦建議的和親政策可收的效果,現在完全應驗。本世紀(十七)九十年代,玄燁大帝在多倫諾爾(內蒙古多倫)用盛大的宴席招待蒙古高階層時,發現很多蒙古王公都是他的外甥或外孫,又幾乎都是在北京皇宮里長大的,不禁大為得意。但清政府雖賜給這些王公們財富和榮耀,鞏固他們對人民的統治尊嚴,卻對他們仍深謀遠慮地細心防範,不准他們跟漢人來往,不准學習漢文,不准保管漢文圖書,不准請漢人擔任教師,不准子弟進入漢人學校,不准看漢人的戲劇。目的使蒙古人永遠愚昧無知。從此,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本世紀(十七)起,也作了滿洲人嫁妝的一部分,帶到中國,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 十四漠北疆土的開拓——外蒙古 比內蒙古還要龐大的外蒙古,在喀爾喀部統治之下,仍獨立於瀚海沙漠群之北。已遷到北京的清政府無意向北發展,他們對擁有內蒙古廣大的領土和西伯利亞外興安嶺以南廣大的領土,已心滿意足。可是一個意外的事件,卻使外蒙古自動地請求跟中國合併。這個事件起因於以伊犁(新疆伊寧)為首都的準噶爾汗國,於《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前一年(一六八八),向外蒙古喀爾喀部發動攻擊。 喀爾喀是蒙古請部落中,人口最少,但佔地卻最廣的一個部落,又分為下列三個汗部: 一車臣汗部(外蒙古東部,牙帳設今溫都爾汗) 二土謝圖汗部(外蒙古中部,牙帳設今哈爾和林) 三札薩克圖汗部(外蒙古西部,牙帳設今貝格爾) 所謂喀爾喀部,只是一個部落的總名稱,不是一個具體的行政組織,更沒有一個共同領袖。事實上三個汗部獨立並存,各有各的可汗,互相間不停地打鬥。 準噶爾汗國是四衛拉特之一準噶爾部建立的國家,參考上上世紀(十五)第四節附表及第六節,我們會記起當時聲勢煊赫,生擒過中國酒肉皇帝朱祁鎮的瓦拉部落。瓦拉自從也先可汗死後,失去領導中心,這個突厥民族的部落分裂為三部:土爾扈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稍後被輝特部取而代之,他們向西遷移到現在的新疆北部。而另一支蒙古人的和碩特部,也侵入到新疆北部,跟他們混合。於是,遂被籠統的稱為四衛拉特。衛拉特,即瓦拉的轉音。 本世紀(十七)二十年代,和碩特部在固始汗率領下,侵入現在的青海省,建立一個龐大的和碩特汗國。土爾扈特部也移向中亞,深入歐洲。新疆北部的故土上,只剩下準噶爾部跟輝特部。我們用下表列出這四個衛拉特可汗的世系: 本世紀(十七)六十年代,準噶爾汗國——也就是準噶爾部的第二任可汗僧格,被他的兩位哥哥謀殺,由僧格的兒子索諾木阿拉布坦繼位。僧格的弟弟噶爾丹正在西藏當喇嘛,喇嘛教領袖達賴送他回國安定內部。噶爾丹回國後,把兩位哥哥以及侄兒索諾木阿拉布坦一齊殺掉,自己當上可汗。他不久就併吞了回部(新疆南境),又併吞了青海的和碩特汗國,使他的國土擴張到二八十萬平方公里。 噶爾丹可汗雄才大略,他的下一個獵物是外蒙古。 外蒙古的喀爾喀部不能團結如故。一六八四年,土謝圖汗攻殺了禮薩克圖汗,把札薩克圖汗美麗的姬妾和大批部眾搶了去。中國清政府派藩屬事務部部長(理藩院尚書)阿拉尼會同西藏喇嘛教領袖達賴的使節席勒圖,在伯勒齊爾城(甘肅安西),召開和解會議。和解會議並不能使他們和解,反而發生了一件禮儀上的重大糾紛。蒙古地區喇嘛教主教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他是土謝圖汗國的弟弟,在和解會議上,曾經跟達賴的使節席勒圖以平等的身份,同席而坐。噶爾丹可汗得到報告,認為抓住了藉口,於是他義憤填膺地宣稱,庫倫活佛犯了不敬達賴的滔天大罪,必須予以重懲。 和解會議後的次年(一六八八),噶爾丹可汗自前進基地科布多(蒙古科布多)出發,向外蒙古攻擊。喀爾喀的三個汗部大敗,潰不成軍,不得不停止內鬥,緊急會商救亡措施。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歸附俄國,一是歸附中國。這是一項重大的決定,這決定勢將引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反應。庫倫活佛堅持歸附中國,他說:“俄國不信佛教,穿的衣服也奇形怪狀。中國一片和平景象,又信佛教,穿的衣服看起來好像神仙。而且中國繁華富庶,有用不完的財寶,綢緞錦繡更多,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除了這些理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沒有說出來的理由,就是他跟玄燁大帝間的私人友誼最篤。三部可汗一致接受他的意見。 玄燁大帝一面命三部撤退到內蒙古,發給臨時急賑救濟。一面向噶爾丹可汗呼籲放棄使用武力,退出外蒙古。噶爾丹答應放棄武力,但必須中國先行交出罪犯庫倫活佛,以及土謝圖汗。這是中國無法接受的,噶爾丹遂繼續東進,橫穿外蒙古高原,抵達二千五百公里外的克魯倫河下游。明年(一六九○),大軍更深入內蒙古,直抵距北京只有三百五十公里的烏蘭布通(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噶爾丹可汗企圖用壓力使中國屈服,他犯了橫挑強鄰的錯誤。 玄燁大帝親自統軍出長城攻擊,皇子胤礻是擔任先鋒,到達烏蘭布通,發現準噶爾兵團的主力——駝城。駝城是弓箭戰爭時代的產物,把駱駝的四腳綁住,臥倒在地,加上木箱和用水濕透了的毛毯,即成為可以阻止騎兵衝突的堅強堡壘。但如果用來對抗新武器大砲,就太落伍了。胤礻是用熾烈的砲火轟擊,駱駝大半死掉,駝城崩潰,噶爾丹可汗乘夜向西撤退。 可是噶爾丹已無法擺脫惡運,他的侄兒即索諾木阿拉布坦的弟弟策妄阿拉布坦,在汗國的首都伊犁(新疆伊寧)宣布即位,下令通緝弒君篡位的叛逆噶爾丹。噶爾丹撤退到科布多城後,不能再西進。他向俄國求援,願作俄國收復雅克薩城的先鋒。俄國因跟中國剛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所以對噶爾丹的提議,不作回答。 噶爾丹不是容易屈服的人物,他駐屯科布多整補訓練,五年後的九十年代一六九五年,作最後的衝刺,跟遙遠東方三千公里外,嫩江河畔的內蒙古科爾沁部,秘密結盟,向喀爾喀部(外蒙古)發動夾擊。他希望用閃電戰術一舉消滅喀爾喀部,重新控制內蒙古,建立他的新汗國。當噶爾丹再度進攻,東進二幹餘公里,抵達克魯倫河時,中國三路迎擊的大軍早已進入攻擊的位置。次年(一六九六),玄燁大帝親自北上一干公里,到克魯倫河畔的車臣汗牙帳(蒙古溫都爾汗),指揮作戰。噶爾丹望見了中國皇帝的黃龍大旗,才發現被科爾沁部出賣,中了中國的誘敵之計,他急令撤退,用最迅速的方法脫離中國東路和中路兩個兵團,日夜奔馳二百五十公里,到了庫倫(烏蘭巴托)東南三十五公里的昭莫多,正在慶幸終於脫險之際,卻不知道恰恰進入中國西路兵團司令官(撫遠將軍)費楊古的口袋陣地。噶爾丹大敗,他的妻子阿奴皇后跟她的丈夫一樣的勇敢善戰,她身穿鋼盔銅甲,率領精兵突圍,死於巨砲的轟擊之下。 噶爾丹雖全軍覆沒,仍拒絕投降。他退守科布多,但已不能再組織一支戰鬥部隊。明年,卻本世紀(十七)最後第三年(一六九七),他服毒自殺。喀爾喀三汗部仍回外蒙古故地,不過形勢已經不同,外蒙古和噶爾丹轄下的科布多、烏梁海兩地區,面積共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此納入中國版圖。 十五東西方世界 一六○○年(明政府平定貴州楊應龍民變),(一)英國設立東印度公司,積極向東方侵略。是年,遠征軍攻陷孟買,莫臥兒帝國無法抵抗。 (二)日本毛利輝元攻德川家康,失敗。前期武家時代結束。德川家康在江戶(東京)設幕府,號令全國。江戶時代及後期武家時代開始。 一六一五年(明王朝第十四任皇帝朱詡鈞召見群臣,大喝“拿下”),日本江戶幕府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攻陷大阪,豐臣秀賴與母親同時自殺。 一六一六年(後金汗國建立),英國作家莎士比亞,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本年四月二十三日,同一天逝世。 一六一八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兵攻明王朝),波希米亞王國擁立腓特烈五世當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獨爾夫,下令討伐,歐洲三十年戰爭起。 一六二八年(陝西大旱,饑民張獻忠、李自成聚眾起事),英國國會向國王查理一世提《權利請願書》,要求非經國會同意,不得拘捕人民。查理一世被迫簽字。 一六二九年(後金第一次人塞。袁崇煥被誣陷下獄。高迎祥被推為闖王),查理一世下令解散國會,獨裁專制如故。 一六三五年(後金汗國最後一年,明年即改稱清帝國),日本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光,下《鎖國令》驅逐所有外國人,也禁止日本人出國,只准少數中國和荷蘭商船,可到長崎。此後二百一十九年間,史學家稱為鎖國時期。 一六四○年(中國全國大旱大蝗,人與人相食),英國軍隊因索欠餉叛變,國王查理一世無奈,再召集國會籌款。 一六四一年(清軍攻陷錦州),英國國會向查理一世提出《大抗議書》,指責他種種的不法行為。 一六四二年(清軍第五次入塞),英國革命爆發。 一六四六年(明王朝第十九任皇帝朱幸鍵兵敗被擒,斬於福州),英王查理一世兵敗被擒。 一六四九年(清政府正追擊明政府的殘軍,一連攻陷南昌、湘潭),英國國會法庭判決查理一世死刑,斬於斷頭台。宣布成立共和國,選舉克林威爾擔任執政。 一六五八年(鄭成功北伐,圍攻南京失敗),克林威爾逝世。 一六六○年(明王朝滅亡前一年),英國迎立故三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當國王。 一六八五年(中國攻陷雅克薩城),英王查理二世逝世,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藐視國會,宣稱國王有權干涉國會制定的法律。 一六八八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前一年),英國發生不流血革命,新教徒秘密迎接查理二世的女兒瑪麗、女婿奧倫治公爵,從荷蘭人主英國。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國。 一六八九年(《尼布楚條約》簽訂),英國國會通過《權利法案》,英國專制政治從本年起,完全消滅,這是英國對世界又一偉大的貢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