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明朝的另類史

第22章 [ 徒持金戈挽落暉]-2

大明朝的另類史 梅毅 7752 2018-03-20
當時滿清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松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面也行。夏允彝以" 貞婦" 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言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然後,夏學士投松江塘自殺。 《明史》上講他" 自投深淵以死" ,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松塘水淺,只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至於陳子龍,他與夏允彝乃同年進士,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文學家。本來,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龍子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滿清的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清。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於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生父尊師,這兩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淚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漸幻化為千古仁人誌士的終極典型。 黃花白草英雄路夏完淳的不屈殉國夏完淳,字存古,號小隱。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唯一的兒子。這位英雄天份極高,小時就是個神童,五歲即熟諳儒家典籍,七歲能文,八歲能詩,九歲即印刻文集《代乳集》行世。 觀夏完淳十三歲之前的作品,柔媚秀麗,清婉韻致,仍不脫晚明文人流俗: 秋色到空閏,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兒行,一片鴉啼月。 ——《卜算子o 斷腸》 幾陣杜鵑啼,卻在那,杏花深處。小禽兒,喚得人歸去,喚不得愁歸去。 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係得離愁信,係不得離人住。

——《尋芳草o 別恨》 明朝滅亡後,親歷戎旅,又目睹父親的自殺殉國,忠慟欲絕的夏完淳上書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諡。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 中書舍人" 一職,贈夏允彝" 右春坊右中允" ,諡" 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復明的勃勃鬥志。 不久,聽聞太湖一帶活躍著吳易領導的" 白頭軍" (這支隊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纏頭作標誌,以此為明朝" 戴孝" ),夏完淳喜出望外,連忙與老師陳子龍一起攜家中所有金銀奔赴軍中,並充任吳易的參軍。 吳易,字日生,進士出身,吳江人,曾為複社的活躍分子,能詩善文,又喜讀兵。北京陷於李自成的時候,他正作為侯補官員在京內,幸虧有大德知一禪師相助,吳易有幸從東便門逃出。後來,由史可法推薦,吳易在福王政權中有了一個" 職方主事" (類似軍政委)的官職。他離開揚州外出酬集糧餉時,揚州陷於清軍之手。滿清鐵蹄迅疾,很快佔領了吳易的老家吳江。縣丞朱國佐降清,並斬殺了痛罵他賣國的學生吳鑑。吳易聞之大怒,率數人突入縣衙,活捉朱國佐,在吳鑑靈前殺掉了這個叛國敗類後,宣布反清。興兵之初,吳易的" 白頭軍" 發展迅速,不少昔日當地的水賊頭目如" 赤腳張三" 等人紛紛入夥,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會最主要矛盾的關頭,這些人由" 賊" 而變成" 官軍" ,在遼闊的太湖水面上給予清軍沉重打擊。白頭軍最漂亮的一仗是" 分湖大捷" ,殺敵三千多,斬清中下級軍官二十多名,獲戰船五百餘艘。當然,這種暫時的勝利,主要原因也在於當時清軍沒有有效組織起過硬的水軍,水戰外行,故而使得" 白頭軍" 大逞神威。

勝訊傳出,南明的隆武政權和魯王朝廷均派人攜帶" 詔書" 而來,對吳易加官晉爵,視為中興大將。飄飄然之餘,吳易與" 白頭軍" 將領們開始輕敵。許多水賊出身的將卒本性畢露,四處剽掠。清軍方面,卻加緊準備。海鹽一戰," 白頭軍" 大敗,夏完淳也因軍敗與吳易等人走散。至於陳子龍,他在海鹽之戰前已經看出吳易手下烏合之眾難成大事,便以籌餉為名離開了" 白頭軍" ,想另行發展。 吳易軍敗後,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殺,以免被清軍俘虜受辱。吳易本人逃入湖中,仍舊堅持抗清鬥爭。 1646年夏,吳易聽人風傳滿清任命的嘉善知縣劉肅之想" 反正" ,便派人與之聯絡。孰料,這劉知縣是個王八吃秤砣鐵了心的漢奸,他之所以散佈自己想"反正" ,無非是想誘執吳易。見吳易自己送上門,劉肅之立刻派人持信來复,邀請吳易來縣衙赴宴。吳易不疑有詐,只帶隨從數人來會。 " 鴻門宴" 入易出難,劉肅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吳易一入門,立即逮捕了這位" 白頭軍" 領袖,很快送往杭州處死。

吳易為人雖屬輕率無遠略之人,大節不虧,慷慨歸刑,並作《絕命辭》: 落魄少年場,說霸論王,金鞭玉轡拂垂楊。 劍客屠沽連騎去,喚取紅妝。 歌笑酒爐旁,築擊高陽,彎弓醉裡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處在,半枕黃粱。 成敗論英雄,史筆朦朧,與吳霸越事匆匆。 盡墨凌煙能幾個,人虎人龍。 雙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風。 夢裡邯鄲還說夢,驀地晨鐘。 夏完淳聞訊,立即白服以往,在吳江為吳易起衣冠塚,與文人同道哭吊,賦《吳江野哭》、《魚服》二首詩歌,祭奠吳易,表達了復仇雪恨的決心: 江南三月鶯花嬌,東風繫纜垂虹橋。 美人意氣埋塵霧,門前枯柳風蕭蕭。 有客扁舟淚成血,三千珠履音塵絕。

曉氣平連震澤雲,春風吹落吳江月。 平陵一曲聲杳然,靈旗慘淡歸荒煙。 茫茫滄海填精衛,寂寂空山哭杜鵑。 夢中細語曾聞得,蒼黃不辨公顏色。 江上非無吊屈人,座中猶是悲田客。 感激當年授命時,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聞蔡琰猶堪贖,便作侯芭不敢辭。 相將洒淚銜黃土,築公虛塚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離墓。 《吳江野哭》 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 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 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 《魚服》 1647年早春時分,得悉滿清任命的蘇松提督吳勝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馬上萌發了巨大的恢復希望,急忙為吳勝兆與浙東義師牽線搭橋,積極準備待事發時本人親自參加戰鬥,做絕死之戰。吳勝兆(這名字就不好," 無勝兆" 也)謀洩,其手下將領搶先一步把他的計劃上告滿清。吳勝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

而浙東方面,屋漏偏遭連夜雨,義師水軍剛離岸,颶風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嗆而死,潰不成軍。清廷對吳勝兆一案十分重視,四處抓人,陳子龍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陳子龍投水殉國。 夏完淳喉中咸淚和血吞。由於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輯名單中,便一度曾匿藏於其兵父在嘉善的家中。 1647年夏七月,他決定渡海加入魯王政權軍隊。夏完淳至孝之人,臨行前,他回鄉間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準備與二老告別之後再出發。 清廷眼線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為人偵知。清廷人馬俱至,逮捕了這位少年英雄。由於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訊。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歲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後八十天。其間,他不僅智斗大漢奸洪承疇,巧妙羞辱了這位滿清鷹犬,並且自激自盛,賦詩寫詞多篇,表達了他" 今生已矣來世為期" 的沖天豪情和" 家國之仇未報" 的遺恨。

被羈之初,夏完淳作一詞,從內心深處抒發了他的亡國之愁: 片風絲雨籠煙絮,玉點香球。 玉點香球,今日東風不滿樓。 暗將亡國傷心事,訴與東流。 訴與東流,萬里長江一帶愁。 滿清朝廷主持江南一帶招撫的第一把手,乃大漢奸洪承疇。他聽說夏完淳與其岳父錢(木丹)被抓,很是得意,便想親自勸降這翁婿二人,此舉不僅能為滿清主子招納" 人才" ,又能給自己臉上貼" 慈德" 金粉。 南京舊朝堂上,洪承疇高坐,喝問下面被提審的夏完淳:" 汝童子有何大見識,豈能稱兵犯逆。想必是被人矇騙,誤入軍中。如歸順大清,當不失美官。"夏完淳不為所動,反問洪承疇:" 爾何人也?"旁邊虎狼衙役叱喝:" 此乃洪大人!" 又有獄吏在其旁低聲告之:" 此乃洪亨九(洪承疇)先生。"夏完淳佯作不知,歷聲抗喝:" 哼,堂上定是偽類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傑,他在嵩山、杏山與北虜(滿清)勇戰,血濺章渠,先皇帝(崇禎帝)聞之震悼,親自作詩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殺身殉國,以效仿先烈英舉。"獄吏們此時很窘迫。洪承疇在上座面如土灰。上來一人,厲聲叱喝夏完淳:

" 上面審你的,正是洪經略!"夏完淳朗聲一笑:" 不要騙我!洪亨九先生死於大明國事已久,天子曾臨祠親祭,淚灑龍顏,群臣嗚咽。汝等何樣逆賊醜類,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虜服虜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賊耳!"洪承疇汗下如雨,老狗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戮到他靈魂痛處,使得這個變節之人如萬箭攢心般難堪、難受。食祿數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歲少年,真讓人愧死! (類似故事也發生在同吳易一起被抓的" 白頭軍" 領導人孫兆奎身上,他被押南京後,也是洪承疇主審。面對拖著條" 豬尾巴"的清朝" 總督" ,孫兆奎輕蔑地笑問堂上洪大人:" 我們大明朝也有一個犧牲的先烈叫洪承疇,您不會與那位大人同名吧?" 狠狠羞辱了這位大漢奸。)忽然,一旁因久受嚴刑而湧支撐的夏完淳岳父錢(木丹)忽然一聲倒地,葡伏不起。夏完淳見狀,忙上前扶起岳丈,歷聲激勵道:" 大人您當初與陳子龍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時歃血為盟,決心在江南舉義抗敵。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與陳子龍先生相會,真真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氣沮!

" 聽女婿如此說,錢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疇默然久之,只得揮揮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獄。然後,上報清廷,擬判處夏、錢二人死刑。 上述種種歷史的細節,不見於滿清御用奴才文人" 官修" 的史書。而是出於被乾帝" 御封" 為" 貳臣" 的明末大才子屈大均著作《皇明四朝成仁錄》中。這位苟全性命於亂世的投機文人,自身道德深玷大污,但他內心中對全忠全義的英雄,也不由自主流露出熱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 深知自己來日無多,夏完淳在獄中寫下了他那篇流傳千古的《獄中上母書》 ,派人轉送老家的嫡母盛氏與生母陸氏: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嚴君:對父親的敬稱。見背:去世)。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卹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明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指自己於前一年入吳易軍抗清。他兵敗後,隻身流亡,歷盡艱危),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指對父母的供養。《札記。檀弓下》:" 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九泉),不孝之罪,上通於天。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意思說家門衰落,福澤淺薄,又無同胞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但慈君推乾就濕(推乾就濕:是指母親把乾燥處讓給幼兒,自己睡在幼兒便溺後的濕處。 形容為人母者養育子女的辛勞。語出《孝經援神契》:" 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 大恩未酬,令人痛絕。 ……。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後。 (倘若)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享受廟祭),豈止麥飯豚蹄(指祭祀一般死者的食品。)、不為餒鬼而已哉! ……兵戈天地,淳死後,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出師北伐,驅逐滿清。這句話意思是講自己死後再度轉世為人,仍要與其父在北方起兵反清。)……。語無倫次,將死言善(語出《論語。泰伯》:"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言善,指說話真誠不欺。)。痛哉,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1647年,九月秋決,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義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手提鬼頭大刀、凶神惡煞般的劊子手,面對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歲美少年,他那殺砍掉無數人頭的雙手,也不由自主地發顫發抖,最終只能閉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歷史有時真是有些荒謬的意味。一百多年後,1775年,即乾隆四十年,總愛爛耀賣弄文采和進行歷史" 翻案" 的乾隆帝下詔,承認明末抗清諸臣" 茹苦相隨,舍生取義" 的辛勞,頒布《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對夏完淳、夏允彝、陳子龍以及一大批明朝的忠臣義士予以" 一體旌諡".由此,昔日滿清王朝的危險敵人,一變為全忠全孝的大節無虧之人,而洪承疇們、祖大壽們等曾" 事兩朝" 的"元戎" 們,統統進了《貳臣傳》。當然,道德標准在百年內波譎雲詭,也只有在偉大奇幻的今天,東北官員們才會開大會隆重紀念" 滿清入關" ,才會有尚可喜等人的後代大肆張揚為他們的漢奸祖宗" 平反".昇平樂舞中,千古罪人變成了"適應時代潮流" 的有功之人。而且,還有居心叵測的台獨文人在台灣借" 研究"之名,誣衊夏氏父子之所以能從" 鄉賢" 變為" 國殤" ,是由於他們老家松江地區的文人們藉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 發達" ,編造故事,強樹" 典型".此論真是陰險至極,暴露了" 台獨" 分子割裂大陸母體文化的醜惡嘴臉。 自乾隆四十年起,夏完淳的生前詩文得以公開刊印、流傳,《夏節愍全集》 等書紛紛面世,其上千首詩、文、信函,均得以輯成發表。可笑又可嘆的是,與夏完淳同時代投附滿清的明末大文豪、大名士們,包括撰寫夏完淳第一手資料的屈大均,都被乾隆帝加以痛詆和譏諷: " 至於錢謙益之自詡清流,忝顏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輩之幸生畏死,詭托緇流,均屬喪心無恥。若輩果能死節,則今日亦當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捨生,而猶假(借)語言文字以自圖掩飾其偷生,是必當明斥其進退無據之非,以隱殛其冥漠不靈之魂!"清朝學者莊師洛所作詩,最能為夏完淳這位少年英雄蓋棺定論: 天荒地老出奇人,報國能捐幼稚身。黃口文章驚老宿,綠衣韜略走謀臣。湖中介義悲猿鶴,海上輸忠啳鳳麟。至竟雨華埋骨地,方家弱弟可同倫。 無論是秦良玉,還是夏完淳,在翻天覆地的歷史大動盪年代,他們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 儒" 與" 俠" 的最完美結合。所謂儒,即是全力體現捨身成仁、殺身取義的價值觀;所謂俠,並非是金庸大師筆下飛簷走壁噴雲吐霧能打掌心雷的" 俠客" ,而是那種能夠犧牲自己生命並明知不可為之事而一定要去行動的儀義。這種飛蛾撲火的行為,對於現在的" 世界主義者" 和篤信基督" 汎愛" 論的信徒們來講,肯定會被譏笑為迂闊和不認時務。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精神價值內核,正是這些婦人孺子的抵抗和不屈所由在。這才是真的道德,真的英雄! 世事多變,有時讓人瞠目結舌。在對微渺傳說和神話進行" 宏大解構" 的同時,不少人紛紛為歷史負面人物翻案,不僅慈禧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老太太,秦檜和洪承疇都成為" 順應歷史潮流" 的遠見卓識者,吳三桂更在電視劇中變成了有情有義的錚錚漢子,而一直在海外保存漢文明衣冠禮樂的鄭氏家族成員,卻淪為阻擋" 歷史車輪" 的小丑——何其荒唐也!這種大是大非的混淆,如此黑白忠奸的顛倒," 先進性" 方面遠遠不如" 我大清" 的乾隆帝。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在詔令國史館修編《明季貳臣傳》時,這位老爺子已經明白無誤地把對" 我大清" 有赫赫功勳的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一批人打入另冊,其意在於" 崇獎忠貞" ," 風勵臣節" : " ……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略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朝)俱曾躋顯鐵,入本朝(清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當時)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今事後憑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明朝)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复畏死幸生,忝顏降附,豈得複謂之完人!(他們)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复叛之李建泰、金聲桓,及降附後潛肆詆毀之錢謙益輩,尤反側僉邪,更不是比於人類矣。……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宥)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蹟,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在痛詆" 貳臣" 們的同時,乾隆帝對於清朝開國之初那些與其祖先馳馬援弓、浴血死戰的明臣明將,如史可法、劉宗周、孫承宗、盧像升等人,大加贊詡,表揚這些人" 遭際時艱,臨危受命" ,均可稱為" 一代完人" ,即使對於稍後"負隅頑抗" 的南明諸臣,包括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乾隆帝也稱他們是" 忠於所事" ,乃舍生取義的英雄。這些人,皆入《勝朝殉節諸臣錄》,可謂是萬世流芳。 乾隆皇帝,本一陰險帝君,但其對忠奸的區分,確有大可稱道之處。相較之下,抗日名將張靈甫將軍,死後寂寂,真為今人所嘆息。 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屬,雖是老粗" 夷狄" ,道德觀一點也不低。當然,他們文化水平偏低,對漢文化的吸收,更多來自、這樣的話本子小說,所以對關雲長這樣義薄雲天的人物極為崇敬。關羽成為" 帝"(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正是清朝順治帝所封。同時,這些大辮子爺們儿對於歷史上的岳飛、文天祥等人也耳熟能詳,禮敬有加。當然,滿清全力使用洪承疇一類降臣是當時大勢所趨,這些鷹犬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內心深處,滿洲皇帝和上層對這些人充滿鄙夷和不屑,特別是對告以南明永曆帝一朝虛實的孫可望,清朝當時雖給了他個" 義王" 的稱號,但沒過幾個月就在打獵途中把他當作獵物一箭射死,簡直就是不把他當人看待。相反,對於數位在滿洲興起的階段被俘不屈的明朝大臣,如巡按御史張銓、太僕寺少卿張春等人的大義凜然,清朝汗王、帝君們油然起敬,嘆息道:" 我從史傳中得知文天祥事蹟,以為是天降神人,今見張春,乃知文天祥確有其人啊!" (皇太極)。當然,皇太極也疑惑過,問漢人謀士範文程:" 我見中原名將多矣,只要戰敗勢劣,大多倒戈投降,而那些文臣儒士,卻多不為所屈,殺身報國,此保原因?" 範文程答:" 文臣讀聖賢書,忠孝名節,皆其平生所學,所以才危而忘身,一心赴國難,此乃國家養士之報。" 皇太極深以為然,並開始督促諸王貝勒宗室子弟及旗主貴族子弟學習儒家典籍。代代相承,至於乾隆。所以,這位清帝所展現出的" 先進" 歷史觀,恰恰是漢文化陶養所致。 " 苟利國家,生死以之!" 堂堂中華,數千年禮義廉恥之邦,長久來支撐我們偉大民族屹立不倒的真髓,正是無數仁人義士胸中那一股浩然之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