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房龍講述地理的故事

第35章 人和自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印度是由亞歷山大大帝發現的。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雖然橫穿了錫克族的家園———旁遮普平原,跨越了印度河,卻未深入到印度腹地,而這個腹地才是真正的印度人的居住地。從那時直至今天,這些印度人一直在喜馬拉雅山與德干高原之間的那片恒河流域上生活著。直至公元1500年之後,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航行到了馬拉巴爾海岸,並在果阿登陸,歐洲人才因這次航行而首次揭開了這個奇異王國的神秘面紗。 一旦開通了歐洲至印度這個香料、大象和黃金寺廟之國的海上通道,地理學新知識就滾滾而來。為了滿足地圖市場的需求,阿姆斯特丹的地圖生產商不得不加班加點,玩命地干活。從此之後,歐洲人把這塊富庶的半島的角角落落都翻了個底朝天。下面對印度地貌作個簡介。

從阿拉伯海一直到興都庫什山,一路縱貫印度西北的吉爾特爾山和蘇萊曼山,這一系列山脈把印度同外界隔開了。從興都庫什山直至孟加拉灣的喜馬拉雅山,又在北部呈半環形把印度包圍起來,使印度徹底與世隔絕。 注意,在地圖上,印度與歐洲相比,她的比例被縮小了。印度的面積幾乎同俄國除外的歐洲相匹敵。如果把喜馬拉雅山搬到歐洲大陸,喜馬拉雅山就會從法國的加萊一直延伸至黑海,其中海拔比歐洲最高峰還高的山峰至少有40座,山上冰川的長度是阿爾卑斯山冰川的平均長度的5倍。 印度是地球上最炎熱的一個地區,有好幾個地方的年均降雨量保持著全球最高紀錄(年均降水達1270厘米)。印度人口為3.5億,不同的語言和方言有150種。 90%的印度人仍然靠天吃飯,如果某一年降雨量不足,由於飢荒而死亡的人數會在200萬(這是1890—1900年的平均數)之上。現在,在英國人的努力之下,蔓延的瘟疫被控制住了,種族之間的混戰被平息了,許多水利灌溉設施建起來了,一些基本衛生常識(這些當然要印度人自己掏錢)也被印度人掌握了,但這導致印度的人口出生率上升了。如果人口按這個速度增長下去,勢必又會回復到過去的貧困狀況,當飢荒、瘟疫再一次降臨,兒童的死亡率又會回升,天天從早到晚都會有人往貝拿勒撒山上運屍體。

印度主要河流都與山脈的走向平行。西邊,印度河上游穿過旁遮普省全境,然後從北部山區衝過來,形成了一條便捷的通道,為亞洲北部那些貪婪的征服者挺進印度腹地提供了便利。恒河,號稱印度人的聖河,幾乎是一路向東流去,與從喜馬拉雅山群峰之中發源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之後,才一起奔入孟加拉灣。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也幾乎是一路向東流來,直至受阻於卡西丘陵,才掉頭向西,與恒河很快就合流了。 印度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就在這個恒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大約只有中國還有那麼幾片地方和這裡一樣,狹小的一塊土地上擁擠著幾千萬人,為本來就少得可憐的生存資料而勾心鬥角。兩條大河的匯合處是一片潮濕而泥濘的三角洲,加爾各答,這個印度最重要的加工業中心就矗立在這片三角洲的西岸上。

恒河流域物產豐富,本應是一塊民殷財足的沃土,但是,由於人口長期嚴重過剩,才致使整個地區不堪重負。首先,恒河流域盛產大米。印度人、日本人、爪哇人種植水稻並非因為他們喜歡吃大米,而是由於水稻產量高。在這些以英尺甚至英寸來丈量的土地上,每平方英里出產的大米比在同樣的土地上種植其他作物的收穫要更多。 然而,水稻種植卻是又苦又髒。說臟有點難聽,但是,它的確是描述水稻種植最恰當不過的詞眼。上千萬上億的男女在泥水和糞肥中趟來趟去,也趟去了他們的大部分歲月。先在泥土中培育出水稻秧苗來,待水稻秧苗長到9英寸高時,再用手拔出來,移栽到水田裡,直至收穫季節。稻穀收割完後,通過一種很複雜的排水系統把稻田裡惡臭的泥漿排進恒河。而恒河水又是那些聚集在貝拿勒撒的虔誠信徒的飲用水和洗澡水。但貝拿勒撒的信徒認為,流入了水田泥漿的恒河水是神聖的,比任何形式的洗禮都更能把人類的罪惡洗滌乾淨。貝拿勒撒不僅是印度的羅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

黃麻是恒河流域的另一種農作物。 100年之前,黃麻這種植物纖維第一次進入了歐洲市場,成為了棉花和亞麻的替代品。黃麻是植物內莖的皮,同水稻一樣,它的生長需要耗費大量的水。黃麻收割後,先放在水中浸泡幾週,再剝除表皮,把纖維撕出來,最後運到加爾各答的工廠,加工出黃麻口袋、繩索,編織出一種印度人穿的、較粗糙的衣服。 植物靛藍是恒河流域的另一種出產。我們能從中提取藍色染料。不過,最近人們發現藍色染料還能從煤焦油中提取出來,而且比從植物中提取更經濟更實惠。 最後一種作物就是鴉片。鴉片本是一種藥物,能減輕風濕病患者的痛苦。在印度,為了耕種供養他們所需的水稻,大多數人不得不把大多數日子消磨在沒膝深的爛泥裡,得風濕也就在所難免。

恒河流域平原外側的山上,原來覆蓋著古老的森林,現在都變成了茶葉種植園。具備濕熱的氣候條件,這種小樹葉的灌木才會生長,而山坡是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地方。在山坡,茶樹這種植物的柔軟的根莖不會為流水所傷及。 恒河平原的南部是像三角形的德干高原。高原上出產三種產品。中部主要出產棉花,也種植一些小麥。由於中部降雨量太少,飢荒經常出現。印度柚木的主要產地是德干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山區。柚木質地堅硬,不會彎曲,不會變形,還不會腐蝕鐵。在鐵製蒸汽船發明之前,柚木在造船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今還廣泛應用於其他行業。 德干高原的沿海地區,西邊為馬拉巴爾海岸,東邊為科羅曼德爾海岸,因為降水充沛,所以盛產大米和小米,完全能供養起沿海地區的大量人口。

德干高原也是印度惟一找到了煤、鐵和金礦的地區,但是,德干高原上的河流急流多,險灘多,不利於航行,所以,這些礦藏並未得到認真的開發。至於鐵路建設,根本就不會有人乘火車。高原上的老百姓沒有什麼有價值的產品能夠用來交易,因此,他們從不走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小村莊。 科摩林角東面的錫蘭島(今斯里蘭卡———譯者註)也屬於印度半島,保克海峽橫亙在大陸與錫蘭島之間,那兒暗礁密布,為了確保安全航行,挖泥船不得不持續地工作。但是,在錫蘭島與大陸之間,有一座被人稱為“亞當橋”的橋,這是一道奇特的大陸橋,是由暗礁與淺灘架起來了的。據說,當年亞當和夏娃違忤天意,惹得上帝勃然大怒,之後,他們從伊甸園逃往塵世,就是通過這個亞當橋。根據印度人的說法,錫蘭島就是過去的伊甸園,而且,對今天的印度內陸人來說,錫蘭島仍然不失為一座人間天堂。錫蘭島不僅氣候溫和,土壤膏腴,風調雨順,物產富饒,而且,錫蘭島還遠遠地避開了印度的惡魔。印度內陸居民認為,佛教是一種神聖的精神力量,但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所以,他們捨棄了佛教,而在錫蘭島,人們卻依然虔誠地供奉著佛祖,並由於信佛,而把至今在印度宗教中仍佔重要地位的森嚴的種姓制度淡化了。

同我們通常想像的情形相比,地理與宗教的關係要密切得多。在印度這個巨型之國,宗教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千百年來,在印度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宗教一直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應該想什麼,人們應當說什麼,應當做什麼,應當吃什麼,應當喝什麼,都是在它的指導之下;人們不應當想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吃什麼,不應當喝什麼,都是在它的禁止之下。 在其他國家,人類的正常發展也常常被宗教所干預。為了表示對逝去的先人的崇敬,中國人常常把先人埋葬在南山坡上,而用以養家饣胡口的土地卻是在寒冷多風的北山坡。結果呢,人們對先人的確克盡了子孫之孝,與此同時,孩子卻有可能餓死和被迫賣身為奴。的確,一些奇怪的清規戒律、宗教禁忌以及家法族規都或多或少地會對每個民族(也包括我們)起著禁錮作用,並消極地影響著整個民族的進步。

為了認識宗教對印度的影響,我們不得不回到史前時代,至少得回到希臘人首次來到愛琴海3000年之前的那個時代。那時,達羅毗荼人,一個深色皮膚的種族居住在印度半島上。或許,德干高原最早的居民就是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與我們的祖先同宗同源)本來居住在亞洲中部,為了尋找更適宜的安身之所,他們紛紛離開故園。他們分成兩股,一股一路西遷,後來定居於歐洲,還漂洋過海,去了北美大陸;另一股則一路南行,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山口,定居在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並繼續南下,抵達了德干高原,再順著西高止山與阿拉伯海之間的海岸線前進,最終落腳於印度半島的最南端和錫蘭島。 同土著人相比,這些新移民的武器更精良一些,如同所有強大民族對待弱小民族,雅利安人也是這樣對待土著人。雅利安人嘲笑達羅毗荼人,說他們是一群黑鬼,還奪去達羅毗荼人的稻田,掠走達羅毗荼人的女人,因為雅利安人帶來的女人太少了(穿越開伯爾山口的路途太艱險。他們無法從中亞帶足夠的女人南下)。當土著的達羅毗荼人稍微流露出一點反抗的意思,就會被殺死,雅利安人強行把達羅毗荼人的倖存者趕到半島上最荒涼的角落,讓他們聽天由命,任其自生自滅。

但是,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在數量上比雅利安人更有優勢,以致文明程度偏低的民族對文明程度偏高的民族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為防止這種局面繼續發展,惟一的辦法就是把這些黑鬼們嚴格地限制在他們原來聚居之地,禁止達羅毗荼人出來活動。 當時的雅利安人也同我們現在的西方人一樣,把印度社會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階級,階級之間等級森嚴,界限分明。 “等級觀念”盛行於世,甚至連美國這樣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也不可避免。在歐洲社會默許的偏見的縱容下,猶太人遭到了等級觀念的迫害;在美國的正式法律條文的支持下,南方各州的黑人在等級觀念的強迫下不得不乘坐種族隔離的汽車。紐約被視為一個開明的城市,但在紐約,一個能和深膚色的朋友(黑人、印度人或爪哇人)共進晚餐的飯店是永遠也找不到的。經由只為白人提供臥舖車或坐式臥舖車的方式,美國鐵路也助長了我們的等級觀念。至於哈萊姆黑人的“等級觀念”,我並不知道,但是,當看到德國籍猶太人之女嫁給了波蘭籍猶太人之子時,而德國籍猶太人家庭感到這是一個深深的恥辱,我就認識到“超群絕倫、出人頭地”的思想在人類的人性中是十分普遍的。

在我們美國,社會與經濟生活還未徹底地被“等級觀念”所主宰。從一個階層晉升到另一個階層的大門儘管被小心鎖住了,但是,大家都明白,只要用勁拼命地去推開,或擁有一片小小的金鑰匙,或乾脆用力砸開外面的窗子,遲早有一天會被接納進去。而在印度,作為統治階級的雅利安人用巨石把各個等級之間的大門封得死死的。各個階級都被禁錮在他們自己的小圈子裡,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這種等級制度的形成絕對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的建立既非自娛自樂也非為了討他人開心。在印度,由於恐懼,才有了等級制度的出現。僧侶、軍人、農夫、手工匠人———這些最早的雅利安人征服者絕望地看到,達羅毗荼人雖然遭到了他們的征服、遭到過他們的掠奪,但達羅毗荼人在數量上還是遠遠多於他們,所以,他們就必須得採取一種自我挽救的措施,強迫達羅毗荼黑鬼“待在他們該待之地”。雅利安人不僅這樣做了,而且走出了很遠。他們建立了一種森嚴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是其他民族從未敢奢望建立的———雅利安人給等級制度套上了一層宗教的外衣,宣布三個上層階級獨享婆羅門教,把那些卑賤的土著人排斥在神聖的精神世界之外。為了免遭下層階級的玷污,維持所在階級的純正血統,每個上層階級都有一整套繁冗的宗教儀式以及神秘的風俗以保護自己,最後,對那一大套毫無意義,卻又令人不知所措的禁忌,只有本地人才能夠應付得了。 這種制度到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在我們西方社會過去3000年中,一個人選擇職業的範圍不得超出他的父親、祖父或者曾祖父的職業範圍,那麼,這個人又會有怎樣的創造精神呢? 種種跡象表明,印度正處於社會和精神復甦的黎明前夕。但是,直至最近,婆羅門世襲僧侶們,這個印度等級社會中統治著各個階層的最高階級者,仍在刻意阻撓這種變革的發生。那個讓他們成為不容懷疑的領導者的正統宗教有一個含糊不清的名字———婆羅門教。梵天就是他們所尊崇的神,如同希臘的宙斯和朱庇特,梵天也是萬物之始,眾生之母,萬物之終。但是,這個梵天只是一個抽象化的精神概念,對尋常百姓,它過於含混不清了,太不真實太不具體了。 印度也有幾個大城市,但她始終是一個農業國。生活在農村的人口至今還佔70%,其餘的人分佈在大家都道得出名字的那幾個城市裡。位於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河口的是加爾各答。最初,加爾各答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漁村,到了18世紀,加爾各答就演變為克萊武反法運動的中心,最後上升為印度最重要的港口(克萊武是羅伯特·克萊武,1725—1774,英國殖民主義者,孟加拉省總督。反法運動是指18世紀中葉,為了爭奪印度東海岸卡爾納提克,發生在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譯者註)。蘇伊士運河通航之後,如果有一批貨物要運到印度或旁遮普省時,汽船能直達孟買或卡拉奇,這樣,加爾各答的地位就大不如夕了。孟買是一個建在一座小島上的城市,這也是東印度公司的傑作。最初,孟買只是東印度公司的海軍基地和德干高原的棉花出口港。但這個港口建在了一個絕妙的地方,全亞洲的人都被孟買吸引了,都來孟買定居,波斯最後一批拜火教教徒也包括其中。這些波斯人變成了孟買最為富有、最有智慧的一個階層。他們從不用火焚化死者,因為他們崇拜火,火在他們眼裡是神聖的、不可玷污的東西。所以,孟買也變成了一個神奇怪異之鄉。在孟買,波斯人死後實行天葬,讓禿鷲啄掉死者似乎是最完美的安葬辦法。 馬德拉斯是科羅曼德爾海岸最主要的港口城市,位於德干高原的東部。稍南一點是本地治裡,這是一個充滿法國情調的城市。本地治裡讓人回憶起當年英法為了爭奪對印度半島的控制權而激烈交火的歲月,還使人聯想到迪普萊克斯與克萊武交鋒的時日,悲慘的加爾各答黑洞事件就是在這決戰之中發生的(約瑟夫·迪普萊克斯,法屬印度總督,1697—1764。加爾各答黑洞事件即1756年,孟加拉納瓦卜攻下加爾各答之後,把146名英國俘虜關押在一間名叫黑洞的小房間裡,致使123人因窒息而亡———譯者註)。 印度最重要的城市當然是在恒河流域出現。首先是莫臥兒王朝的舊都、西部的德里。誰控制住了德里,誰就當上了全印度的主子。由於德里是能完全遏制住從中亞出入恒河流域的主要咽喉,莫臥兒王朝就選擇德里作為自己的首都。再往南就是亞格拉。曾有四個莫臥兒王朝國王在亞格拉定居,那個給他深愛的女人修建泰姬陵的國王(指莫臥兒王朝的沙傑汗)就是四人之一。沿河而下就到了安拉阿巴德,城如其名,這是穆斯林的一座聖城。在安拉阿巴德附近是勒克瑙和坎普爾,因為發生了1857年大暴動(即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一場印度軍人和人民共同起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譯者住),這兩個城市而大名鼎鼎。 沿河南下就來到了全印度人的羅馬和麥加———貝拿勒撒。印度人不僅沐浴在貝拿勒撒的恒河聖水中,還希望死在貝拿勒撒,在恒河兩岸的山上下葬,把骨灰灑進神聖的恒河之中。我最好就此停筆。不管你是誰,是一個歷史學家、化學家、地理學家、工程師,還是一個普通的遊客,不論何時,只要涉及到印度,都會感到自己置身於深奧的道德與精神問題的旋渦裡。身為陌生人,在踏進印度這片神秘莫測的土地時,我們更應加倍小心謹慎才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