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25章 法國的托爾斯泰——羅曼·羅蘭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2047 2018-03-20
我不認識歐洲和亞洲。我只知世界有兩民族:一個上升,一個下降。一方面是忍耐、熱烈、恆久、勇敢地趨向光明的人們,(學問、美、人類的愛、公共的進化)另一方面是壓迫的勢力:黑暗、愚蒙、懶惰、迷信和野蠻。 我是順附第一派的。無論他們生長在什麼地方,都是我的朋友、同盟、弟兄。我的家鄉是自由的人類。偉大的民族是他的部屬。眾人的寶庫乃是“太陽之都”。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向中國的弟兄們宣言》 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羅曼·羅蘭,“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是他獲獎的理由。羅曼·羅蘭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他最初的文藝創作是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轉折期,他要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貝多芬傳》(1903年)、《米開朗琪羅傳》(1906年)和《托爾斯泰傳》(1911年)是其中最著名的幾部傳記作品。他的名人傳的中文譯者傅雷在《譯序》中說:“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夠幫助我們承擔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這不僅是這一部傳記的精神,實際上也是羅曼·羅蘭在他的所有創作中一直追求的,如他寫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在1922年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悅的靈魂》。羅曼·羅蘭主要的成就在於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塑造了一批為追求正義、光明而不斷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而他的一生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決絕的鬥爭。

羅蘭最有名的三部英雄傳是:《貝多芬傳》(1903年)、《米開朗琪羅傳》(1906年)和《托爾斯泰傳》(1911年)。傳記中的英雄主人公都對他的思想有過深刻的影響。他在書中主要寫了這些文藝家、思想家敢於正視黑暗現實、鞭撻腐朽社會,為追求“真正的藝術”而受苦受難,表現了羅曼·羅蘭的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他以音樂家的一生為經,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三十年間的歐洲生活為緯。約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音樂世家。克利斯朵夫從小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學習音樂。而具有強烈個人英雄主義的祖父不斷向他灌輸英雄創造世界的觀念。他的舅舅則教他安貧樂道、真誠謙虛。兩個人的影響矛盾地並存在他的思想中。他隨父親進宮演奏,嶄露頭角,受到賞識,他又非常反感封建貴族的驕橫和專制。他鄙視豪門,攻擊貴族和市儈,受到貴族社會的打擊,他逃到巴黎。在這裡,他發現巴黎的文化政治界同德國一樣虛偽、腐化,對上流社會的頹廢之風,他表示了極大的憎惡。他的傲慢自然引起上流社會的攻擊和嘲罵。他到處碰壁,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唯一給他支持的是他的法國朋友奧里維,但奧里維和他一樣是個孤獨的反抗者。在精神探索中,克利斯朵夫把視線轉到下層人民身上,可他雖然憎惡上層階級的虛偽,卻又無法改變高人一等的知識分子的立場,認為人民群眾的的鬥爭不過是為了物質利益,不是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他認為藝術最崇高,從事藝術才是改造社會和促進民族和諧的最有力的工作。在一次“五一”節遊行示威時,他的朋友奧里維死於警察的亂刀中,這對克利斯朵夫是一記沉重的打擊。從此,他萬念俱灰,不問世事。晚年的克利斯朵夫避居意大利,不再過問社會現實問題,但求調和一切矛盾,一心致力於創作宗教音樂,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成,最後在追憶往事中死去。

在作者看來,克里斯朵夫是一個具有堅強意志和無窮力量的、凌駕於世俗社會之上的英雄人物,是能夠克服資本主義文明危機的優秀知識分子。克利斯朵夫無疑痛恨庸俗腐化的社會,對日益增長的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感到非常不安。他服膺博愛思想,把藝術看作是最崇高的東西,最能體現人類的愛,希望通過藝術來改造社會、緩和社會危機。他同情人民和工人運動,但他自己始終堅持個人的反抗,視民眾為沒有力量的群氓。他自己的心理非常矛盾,一方面主張藝術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類;另一方面在悲觀失望時卻逃避現實,企圖在藝術中尋求個人的精神解脫。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那個時代所有前進知識分子的叛逆、徬徨、追求和幻滅的寫照。 小說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羅蘭把心理描寫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充分錶現克利斯朵夫的內心矛盾。他善於描寫人物對自然景物的感受,賦予作品以濃厚的抒情色彩,他把奔流不息的萊茵河作為主人公的頑強生命力的象徵。他強調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感受而不強調行動,並以大自然的美來對照現實的黑暗,通過大自然的美襯托現實社會令人窒息的氣氛。小說的心理描寫和自然景物描寫處處同作者的哲理思想相聯繫,抒情因素和哲理、政論因素交織在一起。作者筆鋒所至,再現了歐洲的社會圖畫,成為一戰前後歐洲生活和思想文化的一部史詩性的作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