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歷史

第82章 清人智慧的結晶——考據之學

知道點中國歷史 邱立坤 1841 2018-03-20
由於清朝封建統治階段殘酷鎮壓,雍正、乾隆時期,清朝的統治獲得了相對的穩定,並對文人採取了嚴酷的統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時期,屢次禁毀書籍,大興“文字獄”。當時的文人學士不僅不敢抒發己見,議論時政,即使是詩文奏章中有一言一文的疏失,也有遭致殺身滅族慘禍的可能,所以他們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尋章摘句,逃避現實。知識分子的這種態度,受到朝廷的歡迎和鼓勵。因為封建統治階級竭力想培養思想錮蔽、眼光狹隘的馴服奴才,以鞏固他們的專制統治。古籍的考據,不僅不會背離封建統治階級的理論準則和最高利益,而且它還將成為日益衰落的程朱理學的輔助和補充。乾隆即位後,大力提倡經學的考據,一些達官貴人如阮元、畢沅等,也出而倡導經學。這樣上行下效,在學術領域中出現了“家談許鄭、人說賈馬”(許慎、鄭玄、賈逵、馬融,都是漢朝著名經學注疏家、語言文字學家)的新氣象,考據學大盛,漸漸形成一個影響巨大的學派,後世稱為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出現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以考據為治學主要內容的學派。因為它採用了漢朝儒生訓詁考訂的治學方法,與著重於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宋明理學有所不同,所以有“漢學”之稱。因為這一學派的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羅列而少理論發揮,又有“樸學”、“考據學”之稱。 考據,作為治學的一個內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乾嘉學派專門從事考據,把學術全部納入考據的軌道。他們在考據和學問之間劃一等號,反對宋明理學好發空論言之無物的弊病,走上從書本上尋找疑難問題進行考據的務實道路。所以在思想發展史上,他們建樹不大,在學術研究方面,卻有一定的造詣和貢獻。 乾嘉學派的奠基人,學術界有多種說法。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學者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閻若璩、胡渭和毛奇齡等人對儒家經典的重視研究,其中特別是顧炎武提出“經學即理學”,“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亭林文集》卷四《答朱子德書》)。主張儒家義理在經書之中而不在經書之外;研究經典首重文字,而治文字必始於知聲音。他所撰、《音學五書》廣徵博考、言必有據,成為清代考據家的必讀經典,也成為乾嘉學者經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因此,顧炎武被公認為是開清代考據學的先河。但是,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遺其大而傳其小,他們沉溺於故紙堆中,脫離實際,放棄了顧炎武經世致用的本意。

乾嘉學派,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吳派的學風即蒐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它的特點是“唯漢是信”,即推崇漢代經說,遵循漢代經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凡屬漢學,就一概予以採納而加以疏通解說。吳派的主要學者有沈彤、江聲、餘蕭客、江藩、王鳴盛等。皖派則重視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名物製度的考證。此派的特點是從音韻、小學(即文字學)入手,通過文字、音韻來判斷和了解古書的內容和含義,即以語言文字學為治經的途徑。他們在文字、音韻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貢獻。此外,皖派也頗重視思想和理論,如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就是例證。戴震的學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最為有名。

乾嘉學派大多數學者的畢生精力,都從事整理工作,主要是審訂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注疏和詮釋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證地理沿革等,在經學、史學、文學、音韻、天算、地理等學科作出了很大的成績,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和讀書的便利。中國古書很多,經過幾千年的傳抄,不免有不少混亂錯誤的地方,有的已經無法辨讀下去,意義更加無法理解。乾嘉考據家們,用十分精密細緻的校勘方法,幾乎對所有重要的古書都加以詳細的考據證,使後輩讀書人省卻了很多精力,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乾嘉學派重視客觀資料,不以主觀想像輕下判斷。廣泛收集資料,歸納研究,有著細緻、專一、鍥而不捨等可貴的治學精神。但是,乾嘉學派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點:脫離實際、煩瑣細碎。脫離實際主要表現在存古薄今、捨本求末。他們考訂問題,用形式邏輯的歸納法,把同類材料羅列一起,旁徵博引,然後得出結論,只講證據不講道理。結果在細枝末節上功夫很深,涉及需要說明解決問題時,卻無能為力,造成了不通世務、不切實際的後果。煩瑣細碎主要表現在許多考據家的作品都是以繁為貴,一字的偏旁、音訓考證動輒千言。為了標新立異,解釋一個字的古義,疏至盈千累百,議論不休。結果是雜引衍流,不知所歸。

學者們畢生的精力,耗於一字一句的正訛、一名一詞的淵源,造成很大的浪費。嘉慶以後,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對考據學派提出異議和批評,乾嘉考據學也開始由極盛轉向衰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