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歷史

第33章 甘露之變

知道點中國歷史 邱立坤 1645 2018-03-20
東漢之後,唐朝成為第二個有名的宦官專權的朝代。與東漢相比,唐朝宦官專權更為嚴重,他們的勢力也更為強大。天子式微,閹人坐大,權傾朝野,實在令人髮指。宦官掌握禁軍,把持朝政,不僅朝廷大臣的升降須由宦官首肯,就連皇帝的廢立亦由宦官操縱。自憲宗李純之後,除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帝無不由宦官擁立。如穆宗李恆由宦官梁守謙、王守圭等擁立;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謙、王守澄、楊承和等擁立;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魚弘誌等擁立;宣宗李忱由眾宦官擁立;昭宗李曄由宦官楊復恭、劉季述擁立。唐憲宗、唐敬宗更是被宦官劉克明等殺死。 唐文宗李昂即位之前備受宦官之辱,無力反抗,經常涕淚沾巾。因此,他即位之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振弱圖強的措施,力圖根除宦官之害。由於宦官掌握禁軍,結果功敗垂成。因為此事發生於皇帝召集百官觀賞甘露之時,故史稱“甘露之變”。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文宗即位後任命宋申錫為宰相,分散宦官的權力,令他謀劃剷除宦官勢力。宋申錫在朝野口碑極好,任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以清正廉潔,不結朋黨著稱。在長慶、寶歷世風日下、朋黨驟興之際文宗任他為相,確實起到了振聾發聵、激勵人民的效果。但文宗這一撥亂反正的果斷行為,立刻引起宦官的政治警覺。加之宋申錫在謀劃剷除宦官的過程中,洩露機密,宦官先發製人。樞密使兼右軍中尉王守澄,指使軍虞候豆盧著誣告宋申錫勾結漳王李湊(穆宗第六子)謀反。次年宋申錫遭貶,計劃失敗。 宦官頭目王守澄,從宋申錫事件得出結論,必須嚴密監視唐文宗,控制他的一言一行,才是萬全之策。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秋天,王守澄推薦鄭注做御醫給文宗治病,又推薦心腹李訓給文宗講說,二人就成為文宗貼身近侍,文宗舉手投足無不在二人的監視之下。文宗卻反守為攻,給二人以高官厚祿,使為己用。命鄭注為太僕卿,李訓為翰林侍講學士,第二年秋提升李訓為宰相,命鄭注為風翔節度使,讓二人內外呼應,嚴厲打擊當權的宦官。先後將殺害憲宗的宦官楊承和、王踐言、陳弘志、王守澄等處死,實現了剷除宦官的第一步計劃。要想徹底剷除宦官勢力,朝廷必須掌握更多的武裝力量。於是李訓又舉薦戶部尚書王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餘為寧節度使,希望兩人在赴任之前,協助京兆少尹羅立言、金吾大將軍韓約、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召募吏卒誅滅宦官,除惡務盡。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10月21日在紫宸殿舉行早朝時,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訓提議,天降祥瑞於皇宮,是大唐再興的吉祥之兆,皇帝應親往禮拜上天,以求國運。於是文宗皇帝來到含元殿暫住,命宰相、中書、門下省官吏先往觀看。眾人看後奏稱,不似天降的真正甘露。文宗再命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宦官仇士良、魚志弘等,率領全體宦官前去察看真實,即刻回報,以定行止。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內時,發現韓約驚慌失措,又發現院內埋伏兵卒多人,迅速奪路而逃,使引誘宦官至金吾院一舉殲滅的計劃遭到失敗。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後,脅迫文宗乘轎入內。李訓、韓約等人急忙上殿保駕,發生激鬥。金吾衛士及御史台兵卒約500餘人上前奮擊,殺死宦官數十人。但宦官將李訓打傷在地,抬著文宗逃入宣政門,將門緊閉,朝臣驚散,李訓逃往終南山佛寺避難。這就是歷史上誅滅宦官的“甘露之變”。

宦官脅迫文宗進宮後,當即派遣神策軍500人持刀出宮,逢人便殺,死者約六七百人。接著關閉城門大行搜捕,又殺1000多人。參與其事的官吏如李訓、王涯、舒元輿、王、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人,均先後遭到捕殺。甘露事變之際,鄭注正率領500兵卒赴長安,中途遇變返歸鳳翔,亦被監軍宦官殺死。甘露之變以後,由於官吏大批遭殺,朝臣空員極多,無人理事,宦官更加專橫,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 宦官專權反映了皇權外強中乾的本質,暴露出封建政權的弊端。皇帝英明神武,則為太平盛世;皇帝昏庸無能,後果即不堪設想。唐朝中後期朝政為宦官把持,皇帝的廢立也為宦官控制。只要皇帝稍微有所作為,或者不與他們合作,就會有被廢殺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唐朝還能不滅亡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