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321章 乾陵與無字碑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1259 2018-03-20
唐代的女皇武則天有著傳奇的一生,她在不斷的遷徙中度過童年,12歲時父親病死,不滿15歲時被選入宮中,因生的嬌媚可人被唐太宗讚為“媚娘”,繼而冊封為“才人”,但在宮中並不得寵。 當時民間盛傳“唐三世之後,女主昌”,而道士觀天象後則斷定“三十年後當有女主武王篡唐,且尚在宮中”。於是,對此滿懷憂慮和不安的唐太宗病危之際便將武才人及后宮嬪妃統統趕出宮去作尼姑。 削髮為尼的武則天在感業寺倍嘗寂寞孤獨後,終於得以重返宮中,以極為殘忍毒辣的手段擊敗競爭對手王皇后和蕭淑妃,並將她們剷除,在33歲時登上皇后的寶座。 武則天乘高宗體弱而乾預朝政,後來乾脆與高宗合稱“天皇天后”,共同處理朝政,唐王朝出現歷代歷朝所不曾有的“二聖同朝”局面。十年後高宗逝世,她實際上已經完全取得皇權:殺太子李弘,廢太子李賢,立李顯為太子,不久又讓李旦繼承皇位,自己垂簾聽政。公元690年,她自己稱皇帝,將國號改為“週”,實現了一代女皇的千秋偉業。

公元705年她以81歲的高齡去世之前,又召回廬陵王李顯,將奮鬥一生所奪來的大唐江山拱手奉還。唐王朝沒有在她統治期間顯露任何危機的跡象,而國力更為強盛。而她死以後,也如同許多平凡的女子一樣,埋葬在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身邊。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最終實現目標,來自她仿效男人的決絕果敢的作風。她曾經說過:“要治服烈馬有三物,一是鐵鞭,一是鐵鎚,一是匕首,鞭打不行就錘其首;錘打不行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我制人如同製馬。” 武則天死後葬乾陵,乾陵馬道兩邊的唐代石刻是唐陵石刻的代表之作:南門外自北向南有翁仲十對,仗馬五對;華表、翼馬、鴕鳥各一對。東西南北四門外各有蹲獅一對;北門外另有石馬一對。 乾陵的石刻讓我們立刻想像到當時唐王朝向世界開放的程度,以及它滿懷自信力和創造精神地將異域文化改造吸收的精彩程度。獅子、鴕鳥都是中國土地上前所未有的動物,更不曾出現在唐以前的圖騰或者壁畫、石雕、石刻之中;手法也不再只是唐以前中國傳統的大寫意、借形發揮,而是依照西方的雕塑手法寫生雕鑿,無論是比例還是外觀都極為逼真傳神。更有斷了頭的“六十一藩臣”石雕像。

武則天的的墓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後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駁若離,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則天為什麼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歷代學者為此爭執不休,聚訟紛紜。縱觀諸說,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其一,武則天自知自己執政中,篡權改制,濫殺無辜,荒淫無道,罪孽深重,無功可記,無德可載,與其貽笑後世,不如一字不鐫。其二,武則天自認為她在位時,扶植寒弱,打擊豪門,發展科舉,獎勵農桑,繼貞觀之治,啟開元全盛,政績蜚然,彪炳史冊,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蓋過世。其三,武則天一生聰穎機警,常作驚人之舉,立無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讓後人評說。 乾縣百姓,自武則天死後,每逢麥收之際,紛紛來到無字碑前焚香祀奠,追念武則天的功德,正如明代一位無名詩人在無字碑上題的詩中寫的那樣。

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春草齊。 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