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151章 “春節”的歷史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1007 2018-03-20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春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正朔”,就是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魏明帝、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過別的曆法之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一直到清朝末年。 “春節”這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 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

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曆元月一日為“陽曆年”,仍把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中國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即陽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的習慣。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