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46章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愈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128 2018-03-20
李唐群英,惟韓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詩,務去陳言,多出新意。 ——張表臣《珊瑚鉤詩話》 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韓愈上任潮州刺史時,正逢大雨成災,洪水氾濫,田園一片水茫茫。一天,他到城外巡視,只見北面山洪洶湧而來,心想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難免損失慘重。於是他騎著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勢,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隨從張千和李萬緊隨他的馬後,凡馬走過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為堤線的標誌。韓愈插好了堤線,就通知百姓,按著竿標築堤。百姓聽了十分高興,紛紛趕來,豈料一到城北,就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條山脈,堵住了北來的洪水。從此,這裡不再患水災了。百姓紛紛傳說:“韓文公過馬牽山。”這座山,後來就叫做“竹竿山”。

韓愈不僅為官勤政,而且在文學上貢獻卓絕,被後人評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文學家蘇軾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幾句評語是韓愈一生的寫照,前兩句是讚揚韓愈領導的“古文運動”對文學的歷史貢獻;後兩句是稱頌韓癒的忠勇愛國精神。 韓愈字退之,河陽人。他3歲而孤,由嫂鄭氏撫育成人,25歲進士及第,後任監察御史。韓愈是非觀念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這使他在步入官場後的一次次政治旋渦中屢受打擊。所以不久他就因上書陳說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國子監博士,後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在韓癒的一生中,他為官勤政親民,為師身親躬行。另外,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掖,不遺餘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文風相近的文人。他不僅力贊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並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而且,韓愈針對唐朝時期駢體文佔統治地位的狀況,為了扭轉文風,恢復秦漢時散文的優良傳統,他與柳宗元發起了“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使當時的文壇猶如吹進一股清新的春風,立即鼓舞了作家們的士氣。韓愈也率先垂範,帶頭寫起了新式的散文,創作出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散文名作。韓癒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他的文章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韓文分論說、雜文、傳記、抒情四類。他的論說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容,邏輯性強、觀點鮮明、鋒芒畢露。 《師說》、《原毀》、《爭臣記》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筆鋒犀利、形式活潑,《雜說四·馬說》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特點。韓癒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 《張中丞傳後敘》是公認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韓文之美,在於浩然氣勢渾浩流轉之中,又能呈現出一種寬裕從容之風姿,形成一種特別的美。像《張中丞傳後序》記述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死守唯陽,屏障江淮,捍衛天下的事蹟,駁斥造謠中傷張許的流言,全篇文章氣勢浩然。其中一段記張巡部將南霽雲: 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相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唯陽之人,不食月徐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嚥!”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日:“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泅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雲,雲末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此篇文字,從乞師、就義二事,刻劃南霽雲義烈勇武的品格,栩栩如生。在此,南霽雲、張巡兩位歷史人物的凜然正氣,與作者景仰先烈的情感打成一片,形成文章的浩然氣勢,所以激動人心。其中插入“愈貞元中過泅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二句,其時空內容,是從金戈鐵馬的戰爭,瞬時切入和平的生活。其藝術效果,是為讀者給出低徊深思的徐地。論審美感受,則是在渾浩流轉的氣勢之中,呈現出從容寬裕的風姿。這就見出大手筆的藝術涵養。 韓文之美,在於“以龍淵之利議於割斷”。文學批評貴有判斷,判斷力取決於修養,只有當判斷主體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修養,才能夠精闢判斷具有高度造就的對象。並且意味著,精闢的判斷,本身就具有一種美。 《師說》一文就可以盡顯韓癒的判斷之美。

《師說》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又云: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又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三條教育哲學命題,分別判斷教師的作用、教師的本質、師生之關係,皆寥寥數語,而斷制分明,涵義完整、深刻,富於創新。如“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命題,即是以道德文化高於階級的涵義,對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這一命題,及其中所包涵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意義,作出了創造性發展。這些命題,在我國教育史上,是一言而為天下法。惟其簡練精闢,所以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