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度量衡

第20章 第四節度量衡技術的進步

中國古代度量衡 丘光明 1009 2018-03-20
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如劉徽、祖沖之、裴頠,酈道元、馬鈞、陶弘景、賈思勰、杜預等。他們在數學、天文、曆法、地理、醫藥、農學和機械製造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們在科技創造中,不僅大量使用度量衡技術,而且考證、改進度量衡量具和量製,促進了度量衡技術的進步。劉徽用他計算出的圓周率(3.14)測量和計算了魏斛和新莽銅斛。其後,西晉律曆學家荀勖,為考校律尺,又對新莽銅斛作了實測,與劉徽測算結果相符。過了大約一百六七十年,祖沖之用他求得的更精確的圓周率,根據新莽銅嘉量銘文記載的尺寸,又作了仔細的考證,指出了劉歆在設計嘉量時計算上的粗疏,重新給出了六位小數精確的直徑數據。直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製造標準銅鬥,其設計計算容積為“一千一百八寸五分七厘三毫九秒”;說明我國1400多年前對量器的設計已相當精確了。西晉醫學家裴頠〔wei偉〕,於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發現當時的權重比漢時已有增長,如沿用以往的處方去稱量藥物,則會危及人命,呼籲改革權量製。南朝藥物學家陶弘景,在他的著作《本草經集解》中說,過去散藥都用量器計量,但調藥有虛實輕重,故今人不復用此,宜改用秤稱量。這一時期,各個朝代都有經過考校後製定的樂律尺和天文尺。如南朝的宋氏尺,是太史令錢樂之改鑄東漢張衡渾天儀用的尺,長合今24.5厘米。這一尺度為齊、梁、陳三代沿襲並用來調樂律。到了北周,繼續用它調樂律和均田度地。直至開皇年間,儘管日常用尺已增長,仍用此度尺來調鐘律。此後,唐朝僧一行測子午線用尺、宋朝司天監景表尺、元朝郭守敬設計登封觀像台天文尺,以至明代的銅圭表尺,也都沿用此尺度;從而保證了1200年間天文測量數值的準確一致。

這期間技術科學有較大的發展,製造了許多農機具和兵器。如曹魏時的馬鈞,創造了提花織機和指南車、提水車等;諸葛亮用鐵作箭矢,矢長八寸,一弩連發十矢。晉人創造了記裡鼓車,又有舂車木人,“行十里,成米一斛”,還有磨面車,“行十里,磨麥一斛。”祖沖之又改進了馬鈞的指南車,更造千里船,“日行百里”。所有這些創造和製作,都離不開度量衡技術。 《三國志·魏書》卷二記述了曹沖稱像的事蹟:“時孫權曾致巨像,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衝曰:'置像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從這則膾炙人口的故事裡,可知三國時已能利用浮力原理解決大稱量的技術問題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