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

第9章 第七節婚戀習俗

在婚姻已經非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周代,兩性間自由接觸已開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於原始社會的遺風綿綿不絕,這種自由接觸還是普遍被看作天然的、合乎情理的,視男女自由相愛為淫蕩舉動乃是秦漢以後逐漸形成的社會觀念。另外,周代統治者奉行的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政策,對民間舊俗干預得也不多,為了人口增殖的需要,還鼓勵青年男女在特定的時候相會。在這樣較為寬鬆的大背景下,男女青年婚嫁之前自由接觸往來是比較普遍的。 據載,自仲春二月桃花水到三月三日上巳節,以及夏初的采桑季節,是青年男女們聚會相歡,對歌言情的良辰佳日。 《詩經·鄭風·溱洧〔zhenwei真偉〕》對當時的情景是這樣描繪的: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xu需〕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春光明媚的季節,在依山傍水的溱洧流域,鄭國的青年男女們,成群結隊,手握蘭花,笑言相謔,互贈美麗的芍藥花,這真是一幅歡娛的圖畫。 《詩經·衛風·木瓜》也描寫了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愛並互贈定情物的場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玉佩)。匪(非)報也,永以為好也。” 當時的女子對愛情常常是熱切盼望,大膽追求,在尚未定情時是纏綿悱惻,如怨如慕,一旦到了情場上,又力求佔據優勢。 《詩經·邶風·靜女》就描寫了一個少女到了幽會的日子,先在城角悄悄地藏起來,讓來赴約的男子“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地在那兒等待,眼看情人撓耳捉腮,焦急不安了,姑娘才笑吟吟地摘棵嫩草送給他。有的少女還喜愛用戲謔嘲笑的口吻與情人打情罵俏,嘲弄揶揄〔yeyu耶愚〕他們是“狂童”、是“狡童”。 《詩經·鄭風·褰〔qia謙〕裳》寫道: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少女用這種似嬌似嗔、似親似怒的口吻來考驗小伙子的真情實感:你若不想我,不愛我,不用“褰裳涉溱(揭起衣裳淌過溱水)”的行動來證實你的愛情,難道就沒有別人了嗎?真是嬌憨之態溢於言表。 中有關愛情的詩篇,內容十分廣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較為開放的男女相戀,其氣息是清新健康的,可後世封建時代的衛道者們卻不理解,也不願看這些詩篇,並一律斥之為“淫奔”,倒是孔子由於感受到了時代的氛圍,能夠理解這種男女相戀的狀況,所以公正地評價道:“《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