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第14章 第十四章清代帝陵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黄景略 3684 2018-03-20
清代是由滿族建立的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代後期滿人興起於東北,建立政權,幾個帝王和祖先的陵墓建在今遼寧省境內,統稱“清初三陵”或“盛京三陵”。 1644年入關以後,共有10帝,除末代皇帝宣統外,其他九個皇帝的陵墓分別建在河北省遵化縣和易縣。由於二陵東西各距京師100餘公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初三陵中,皇太極的昭陵位於瀋陽市北郊,努爾哈赤福陵位於瀋陽市東郊,清遠祖的永陵位於新賓縣境內。這三個陵幾經增修,仍然保存了原來的風格。它們與清東陵、清西陵不同,雖然在建築上繼承吸收了我國的傳統風格技法,但在整體上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貌和東北地區城堡式的建築佈局相結合,外觀和雕飾上與明清官式建築也有不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陵區皆背山面河,周圍林木蔥鬱,形勢雄偉,幽靜肅穆,風景宜人。三陵陵園大小結構略有不同,但總體形制是一致的。均坐北向南,平面為長方形,周圍繞以磚砌繚牆。福陵、昭陵佔地近20萬平方米,永陵較小,僅1.2萬平方米。陵園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組成。前院南牆正中為正紅門,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三間。門前兩側分列石獅、石牌坊、石華表和下馬碑。門內磚鋪參道,兩側立華表和石像生。昭陵石像生排列成梯形,利用透視錯覺增加長度感。參道盡頭建碑亭,內立“神功聖德碑”。院內東西兩側有茶膳房、齊班房、滌器房和省牲亭等。方城為城堡式,四角設角樓,南牆正中為隆恩門,上建重簷黃琉璃瓦歇山頂門樓。方城正中為隆恩殿,面闊三間。兩側有配殿,殿後有石柱門、石五供。北牆正中為券門,上建重簷歇山頂明樓,內立皇帝廟號諡號石碑。寶城平面呈圓形,地宮在寶城中間的寶頂下。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西北馬蘭峪的昌瑞山南麓。整個陵區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佔地48平方公里。後龍為依山的綠化區。陵區內有帝陵五座,后陵四座,妃陵五座。陵區外還有王爺、皇太子、公主等園寢,共埋葬帝、後、妃、王、公主等160餘人。佈局以世祖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東邊是聖祖康熙的景陵和穆宗同治的惠陵,西邊是高宗乾隆的裕陵和文宗咸豐的定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永寧山下。陵區面積225平方公里,有帝陵四座,后陵五座,妃陵三座,王、公主園寢四座,共埋葬帝、後、妃、王、公主等76人。佈局以世宗雍正的泰陵為中心,西邊有仁宗嘉慶的昌陵、顯宗道光的慕陵,東邊有德宗光緒的崇陵。其分佈不如東陵整齊集中,陵間有小路相通。建築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千餘間。

我國歷代大多實行“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埋葬制度,從商代後期至明代帝王陵墓都相對地集中在一個區域內。但清代帝陵卻一反前代分成了東西兩個陵區。清東陵陵址是順治皇帝狩獵時親自選定的,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為順治帝建孝陵(圖14)於昌瑞山下。後來康熙帝按照子隨父葬的昭穆制度,葬在孝陵之東,到了雍正,才在易縣另建陵域。按某些文獻記載,他篡改康熙遺詔用不正當手段繼承了皇位,心懷內疚,不願葬在其父之旁,因而尋找各種藉口另選陵址。但其子乾隆皇帝仍選址於東陵,並規定以後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陵區選址建陵。實際上到了他的孫子道光皇帝就不照此辦理了。這種維持了幾千年的昭穆制度開始被打破了。

圖14 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孝陵平面圖
(採自《中國美術全集·陵墓篇》)

清代改變了明代製度,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另建皇后陵寢和妃嬪園寢,形制與帝陵基本相同,但規格不同。帝、后陵寢以黃色琉璃瓦蓋頂,妃、王園寢用綠色琉璃瓦蓋頂,規模也較小。 東陵和西陵的佈局和規制仿照明十三陵的建制,皆背山臨水、坐北朝南,陵區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面為陵區的陵門和總神道,以及各陵的支神道,後面為陵園。另外,陵區建有行宮和喇嘛廟,為皇族祭陵時居住的地方和拜佛的場所。西陵陵區光緒年間從高碑店至良各莊修築了一條窄軌鐵路,供帝后謁陵時專用。 陵門總神道上布列各種建築物。從前到後為:石牌坊、大紅門、大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神路橋、神道碑亭。神道路面砌條石和巨磚,分左、中、右三道,南端為大紅門。東陵神道長約五公里,西陵神道長約2.5公里。大紅門是主陵的大門,也是陵區的大門,磚石砌築,單簷廡殿頂。門前的石牌坊為五門六柱單簷廡殿頂的石結構建築。西陵石牌坊前設一座單路五孔橋,造型優美。門內東側有更衣殿,為當時祭陵人換衣之所。迎面為重簷九脊的聖德神功碑樓,樓內立兩通高大石碑,碑身為整塊巨石雕成,重達數万斤。碑上分別用滿漢兩種文字銘刻主陵皇帝一生的功績。碑樓外四隅各豎華表一個。神道繞過“影壁山”(西陵名蜘蛛山),再北為龍鳳門、三路三孔的神路橋(橋下為玉帶河,又名龍鬚溝)和神道碑亭。碑樓與龍鳳門之間神道兩側立石像生,東陵主神道有18對(其中有獬豸、馬、象、狻猊〔suanni酸泥〕、麒麟、文臣、武將),西陵主神道有五對。龍鳳門三間六柱三樓,用彩色琉璃磚瓦裝飾龍鳳花紋。北端神道碑亭內立石碑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皇帝的廟號和諡號。碑東為神廚庫和省牲亭。東陵中的景陵、裕陵、定陵和西陵中的昌陵,各支神道的建制,與此大體相同,只是規模較小。

陵寢四周繞以紅牆,內分前後兩部分,用宮牆隔開,象徵前朝后寢。前朝正門為隆恩門,兩側為朝房和班房。中間為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後面是琉璃花門。隆恩門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建在漢白玉石砌成的巨大基座上,前有月台,陳列銅製鼎、鹿、鶴,周圍繞以漢白玉石欄杆。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兩側建有配殿。道光慕陵的隆恩殿別具一格,樑架全部用楠木建造,天花板上每一格都雕刻有龍,門、窗、樑枋、雀替也雕遊龍和蟠龍,表面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造成一種“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氣勢。慈禧皇后定東陵的隆恩殿是清陵中最輝煌的建築。前面的欄杆雕龍鳳呈祥圖案,陛石透雕龍鳳,龍在下、鳳在上,生動傳神,堪稱傑作。牆體磨磚雕花,樑柱全部使用黃花梨木,殿內64根立柱上雕飾盤繞的半立體金龍。斗拱、樑枋、天花板上的彩繪及雕磚部位全部貼金,通體金碧輝煌,為其他陵寢宮殿所未見。后寢包括方城、寶城和地宮。方城平面呈方形,上建重簷歇山頂明樓,是全陵最高的建築物。樓內豎立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皇帝廟號陵名石碑。樓前陳列石五供。寶城中間為寶頂,下部是地宮所在。西陵中的慕陵則未建明樓和方城。

乾隆裕陵地宮曾遭盜掘。地宮面積甚大,進深54米,總面積300多平方米。為拱券式結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前後分為三室(從前到後稱明券、穿券、金券),共四道石門,前有墓道,平面呈主字形。門樓上雕出檐椽、瓦壟、吻獸。每扇石門浮雕一個菩薩立像。第一道門外兩側浮雕四大天王坐像,墓室內壁和券頂雕刻佛像、經文和與佛教有關的圖案,石棺床四壁也雕佛經,棺槨內外則是雕漆經文。經文用梵文和藏文兩種文字鐫刻,共有梵文647字,藏文29000多字。經文字體端整,線條流暢,變化繁多,主次分明,充分反映了清代雕刻工藝的高度水平。 清代陵園建築用工用料之多,耗銀數量之大,難以勝計。所用“金磚”均由江蘇蘇州燒造,澄漿長方形城磚則由山東臨清燒製。北京琉璃廠設有御窯專燒琉璃瓦件。青白石料大部分產於北京房山縣和昌平縣境,至今遺留許多巨大的採石坑。木材絕大部分採自南方的閩、粵、江、浙、川、貴、滇等地。這些材料的燒製、開採、運輸都需要千萬人付出血汗甚至犧牲生命才能完成。

清代設立了一整套機構對陵區進行嚴格管理。陵區設守陵大臣,並兼駐地總兵,人選在近支宗室、王公大臣中挑選,由宗人府提出,經皇帝批准。下轄內務、兵部、關防、禮部、工部、承辦事務等衙門。兵部衙門統轄八旗兵、綠營兵,負責陵區的防衛、守護。關防衙門負責辦理進入陵區人員的手續。禮部衙門負責祭陵和謁陵的禮儀安排。工部衙門負責工程維修。承辦事務衙門負責向下傳達使命。每座帝陵設立分支機構。整個陵區管理、保衛以及勤雜人員多達數千人。 清末民初戰亂頻繁,清代諸陵內隨葬的大量珍寶引起了軍閥土匪的垂涎。 1928年奉系軍閥岳兆麟部下團長馬福田率兵佔據馬蘭峪,策劃盜掘東陵寶物。駐地不遠的反動軍閥孫殿英打著剿匪的旗號,令第八師師長譚溫江率兵將馬福田趕跑,進駐東陵。孫殿英親自指揮以進行軍事演習為名,趕走守陵人員,切斷交通聯絡,於深夜用炸藥炸開了乾隆裕陵和慈禧東陵的地宮,將陵內隨葬的珍寶大部劫去,事後立刻開拔,逃之夭夭。其後當地地痞歹徒又進入地宮,尋撿剩下的珍寶,致使兩陵被洗劫一空,損失慘重。東陵盜墓案暴露後,轟動中外。居住天津的溥儀多次致電蔣介石、閻錫山,要求嚴懲首犯孫殿英。由於孫殿英已將所盜寶物分別賄送當局要員得以逍遙法外,此案遂草草了之。 1938年一些不法村民密謀策劃又盜掘了西陵光緒皇帝及其寵妃珍妃的陵墓。

除了地宮被盜以外,兩陵中原存的金銀器皿等御用珍品,也大多被盜竊,陵園建築年久失修,更是殘破不堪,陵區內的林木也被大量砍伐。當時駐防灤州的軍閥唐之道,就將東陵200多年的古柏900多棵砍伐殆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西陵被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文物保管所,負責日常保護管理工作。大部分建築逐步修復,現已對外開放,成為中外廣大遊客的觀光訪古勝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