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第11章 第十一章北宋帝陵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 黄景略 2093 2018-03-20
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代後周稱帝,國號宋,定都開封,史稱北宋。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北宋亡。次年趙構(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北宋共歷九帝,徽宗、欽宗因被金人俘虜囚死漠北,僅有衣冠塚,其餘七個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弘殷都埋葬在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與洛河之間的丘陵地帶,世稱七帝八陵。陵旁祔〔fu付〕葬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孫和名將勳臣數百人,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陵區範圍東西約10公里,南北約15公里。 鞏縣宋陵可分為四個陵區:第一區在西村鄉北,包括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第二區位於蔡莊村北,有真宗永定陵;第三區位於鞏縣城南,有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第四區位於八陵村南,有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宋靖康、建炎年間,陵墓遭金兵破壞,至元代地面建築全部被毀(圖10)。

陵區南對嵩山少室,北據黃河天險,東邊群山綿亙,西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但宋陵的選址在地形利用上,與歷代帝陵居高臨下、倚山面河、置陵墓於高阜的製度不同,而是置陵墓於地勢最低處,面山>背水,諸陵的方向均面對嵩山的主峰少室。這些顯然是受了當時風水堪輿學說與地形的影響。 八座帝陵的佈局基本一致,每座陵的陵區稱為兆域,四周種植棘枳等作為標記。兆域內除皇陵外,還有祔葬的皇后陵、宗室和重臣的陪葬墓以及“下宮”建築。帝陵陵園坐北朝南,每座佔地約10萬平方米,遠小於漢唐陵園。繼承漢唐積土為陵的製度,陵台也呈覆斗形,但規模較小,底部每邊長50—60米,除永厚陵外,高度都在15米以下。陵台下為玄宮,也稱皇堂。陵前置石刻宮人一對,再前為獻殿,四周築夯土圍牆,稱為上宮。上宮平面方形,每邊長約230米,四面正中闢神門,四隅築角闕。上宮前面為神道,兩側置石刻,神道南端兩側建乳台,再南築一對鵲台。神門、角闕、乳台、鵲台下部是夯築土台,外表砌磚,上部建樓觀。

宋代后妃恢復漢代製度單獨起建陵園。但與漢代后陵在帝陵前方一側不同,后陵都在帝陵西北,地位顯然下降。陵園佈局、建築與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較小,石刻較少。 據文獻記載,下宮建於帝陵西北。現在只有定、昭、厚、裕、泰諸陵尚存南門外的一對石獅。 《宋會要輯稿》記載太宗至道三年詔:“於永熙陵下宮置殿奉安太宗聖容,置衛兵五百人守奉,朝暮上食,四時祭饗〔xiang享〕。”另據李攸《宋朝事實》記載:下宮有放置御座和儀仗的正殿,放置皇帝畫像和衣物的影殿,附屬建築則有浣濯院、南廚以及宮人、陵使、副使居住的廨〔xie洩〕舍等。可知下宮乃是日常奉饗之所並有宮人、陵使、衛兵居住,其性質和漢代的寢園相似。 永熙陵祔葬的李后陵,早年被盜,近年又作了發掘。玄宮前面有斜坡形墓道,單室、磚砌,平面呈多邊形。四壁用磚影作出角柱、斗拱、昂、耍頭、枋、椽、望板、簷瓦等。耍頭面上刻人首鳥身、雙手合掌的迦陵頻伽像,拱眼壁上墨線勾勒盆花圖案。週壁還繪有樓閣和雲朵等彩畫。墓頂穹隆形,表面深青灰色,並用白粉繪出星辰及銀河以像徵天穹,青石券門的門楣和門扇上線刻飛天武士等圖像。


1.永昭陵2.永厚陵3.永定陵4.永安陵5.永昌陵6.永熙陵7.永裕陵8.永泰陵圖10 宋陵分佈圖
陵區內石刻很多,總數約在千件以上。各陵石刻的題材、數量、排列都有定制。帝陵神道兩側由南往北為望柱一對、象和馴像人共一對、瑞禽一對、角端一對、馬與控馬官共兩對、虎兩對、羊兩對、“蕃使”三對、武臣兩對、文臣兩對,南門外石獅和武士各一對,南門內宮人一對。此外,東、西、北三門之外各置石獅一對。每對石像相對排列,獅、宮人及武士相距20米左右,其他相距40米左右。這些石刻多用一塊巨石雕刻而成,包括線刻、浮雕和圓雕。早期石刻紋飾造型比較簡練渾厚,帶有晚唐遺風,中期以後人物造型漸趨修長、寫實,技法漸趨精巧、細膩,文臣武將均具儒雅風度。

石刻以永熙、永定、永裕三陵最精,不乏成功之作。馴像人捲髮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戴大耳環,臂有釧、腕有鐲,這種裝束顯示了他們和象來自遙遠的異國。蕃使面目服裝各異,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說明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永熙陵的宮人,形態逼真,豐頰廣顙,手執拂塵,畢恭畢敬,似乎正小心翼翼地靜待皇帝的召喚。永裕陵南門的一對石獅,一牝〔pin聘〕一牡相視而立,牡者張口怒目,昂首奮鬣〔lie列〕,牝者披鬣靜立,情態溫順。望柱表面飾各種裝飾花紋,下部為方基蓮花座,中間為六棱或八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蓮花結頂。柱身用減地平钑〔sa卅〕和線刻手法雕飾旋繞的雲龍或翔鳳以及纏枝牡丹等圖案,每個棱面紋飾構圖自成單元,線條流暢,結構嚴謹。

各陵附近有很多大臣和宗室子弟的陪葬墓。據記載有包拯、寇準、高懷德、蔡齊等人,其中英宗四子魏王趙頵〔yun暈〕墓已經發掘。陪葬墓多在皇陵的北面或西北面。 宋代規定,皇帝生前不營建壽陵,死後七個月內陵墓營建、入葬儀式必須全部完成。由於工期緊迫,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耗費更大的人力、資財。現存的“永泰陵採石記”碑記載:建陵中僅採石料就用工一萬多人,因病而死的竟達300多人。整個工程的耗費自當更為驚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