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醫藥衛生

第13章 第二節醫聖張機

中國古代醫藥衛生 魏子孝 1603 2018-03-20
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nie聶〕陽(今河南南陽)人,《後漢書》無傳。有文獻說他在漢靈帝時舉孝廉,漢獻帝時官至長沙(今湖南長沙市)太守,有政績,故有“張長沙”之稱。扁鵲(秦越人)、華佗醫名在民間可謂婦孺盡知,但在醫學界歷來最受推崇的醫家當首推張仲景。 據《太平御覽》記載,仲景少年時,荊、豫名士何顒〔yong永上聲〕見之,以為“用思精而韻(風度)不高”,將來必為良醫。仲景博覽群書,尤好醫術,曾從當地名醫張伯祖學醫。伯祖篤好方書,精明脈證,療病十全,名重一時。張仲景盡得其傳。而當時人認為張仲景之醫識、方治都超過其師。

張機
張仲景曾至京師,頗有醫名。 《甲乙經·序》述其兩案,認為“雖扁鵲、倉公(淳于意)無以加也。”其一,祭酒劉季琰發情誌異常疾病,經仲景調治而愈。但預言:九年後季琰的病還要復發,仍起於情志,病發必死。後來果然應了仲景所說。其二,仲景遇侍中王仲宣,對他說:“您有病,40歲時眉毛會脫落,眉落半年就會死去。”讓他服五石湯,可免除病災。當時王仲宣僅20餘歲,嫌其言逆耳,受藥而未服。過了三天,仲景問:“服藥否?”仲宣答:“已服。”張仲景說:“看你色候,並未服藥,你何必輕視自己性命呢!”王仲宣還是不信。 20年後,王仲宣果然眉毛脫落,又過半年而死。

東漢末年,戰亂四起,天災連年,又逢疫病流行。張仲景家族200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不到10年,竟因疾病死去2/3,其中7/10是死於傷寒病。中醫所講的傷寒病與西醫不同,即《素問·熱論》所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多種外感熱病。他有感於當時不重視醫學,而專注重名利富貴的社會風氣,以及醫生墨守陳規、不鑽研醫學及草率的醫療作風非常氣憤。於是刻苦研讀《黃帝內經》、《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結合當時醫家和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但由於戰亂流離,這部醫學力作不久就散失了。至晉代經人蒐集、整理,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得以留存後世。 《傷寒論》是專門論述急性熱病治療的著作,該書提出397法,113方,不但對《黃帝內經》的熱病治法有所發展,更重要的是它以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認為各經病證都與相應的經絡、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們的形成與正氣的強弱和感受的病邪深淺有關。傷寒病的傳變,一般由表向裡,由太陽傳入少陽或陽明,入三陰經後轉為虛證。三陽、三陰又各有經證和腑證。三陽病表示人體抵抗力尚強,病勢亢奮,病證屬實。三陰病表示人體抵抗力漸弱,病勢虛弱,病證屬虛。除循經傳以外,還有隔經傳,還可出現“合病”、“並病”等情況。在治法上,該書提出了發汗、和解、清裡、湧吐、瀉下、溫中諸法,為後世的治療八法奠定了基礎。而且書中還論述了正治、反治、標本緩急、表裡先後等各種治療原則。所以後世讚譽《傷寒論》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 《傷寒論》中的方劑組方嚴謹,用藥精當,療效卓著,被醫者奉為“經方”。其原方、原藥一直延用至今,使用恰當則臨床效如桴鼓。

《金匱要略》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研究雜病證治的專著,計25篇,載方262首。採用臟腑病機辨證,所用劑型有湯、丸、散、酒、洗、熏、坐等,反映出漢代用藥途徑已很全面。所述病種除內科外,也有婦科、外科病。首篇提出了“治未病”思想,目的在於防止疾病傳變。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學說(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傷寒論》、《金匱要略》與《黃帝內經》、《難經》等被後人並奉為醫學經典著作,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自唐宋以來,張仲景著作的影響遠播海外,至今日本不少醫生專門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採用原方原法治病,而且把其中一些方劑製成成藥,經過科學研究擴大其應用範圍。 宋代名醫許叔微曾說:“不讀仲景書,猶為儒不知有孔子六經也。”醫學之有張仲景,猶如儒學之有孔仲尼,所以歷代醫家尊他為“醫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