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戲曲

第2章 第一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尋根篇

中國古代戲曲 周传家 1318 2018-03-20
外國朋友一般把中國戲曲稱為中國歌劇。的確,“唱”是戲曲的主要特點。但除了“唱”之外,“舞”也是戲曲的一大特點。中國戲曲是歌舞劇,它運用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段搬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主題思想。 “唱”和“舞”是戲曲藝術的重要因素,也是它邈遠的源頭。 歌(唱)舞是人類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被視為“母體藝術”自古有之。甲骨文裡的“舞”字寫作“ ”,好像一個人在翩翩起舞,雙手還拿著犛牛尾巴。許多典籍裡都有關於舞蹈的記載。 《尚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龐大而係統的典籍,比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古印度的《古事記》、波斯的《古經》還要早600—800年。它的內容極為豐富,保存了很多關於夏、商和西周時期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堯典》記述了狩獵的舞蹈場面:有人敲打著石頭掌握節奏,有人披著獸皮翩翩起舞。這可能是打獵之前的祈禱儀式,也可能是打獵歸來後的慶祝活動。進入農耕時代,許多農事活動被搬演成舞蹈。 《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在葛天氏部落裡,三個人手執犛牛尾,一邊踏著節拍起舞,一邊唱著八段曲子,頌天地、敬鬼神、祭祖先,祝愿人丁興旺、草木茂盛、五穀豐登、牲畜滿圈。除此之外,酬神還願、驅鬼逐疫跳儺〔nuo挪〕舞,求雨跳雩〔yu玉〕舞,男女歡愛跳萬舞。中的許多詩篇就是歌舞場面的記載。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儺。學術界有人認為,儺是一種從人、從草、從鳥,帶有史詩性的舞蹈,作之於商,傳之於週,錄之於孔子。大部分人則認為,儺是一種驅鬼除疫活動,儺是由原始宗教——巫文化發展而來的。遠古先民處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生產能力低下,生命受到威脅,難免會產生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泛神論,以調和陰陽,祈福避災,保護自身,有利於生存和發展。儺的功能就在於通過祭祀、驅鬼活動,達到現實功利性的滿足與趨吉避凶心理的平衡。 儺在我國分佈極廣,中原儺、巴楚巫、百越巫、青藏苯佛、東北薩滿、西域儺,都屬於儺的範疇。從儺的形態來看,可分為宮廷儺、民間儺(鄉人儺)、軍儺、寺院儺幾類。上古時代,儺的典型是周代官儺,《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了周代官儺的內容:“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率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魍魎)。”週儺分別於季春、仲秋和臘月舉行,被稱為時難(儺)。至於儺戲,則是由儺脫穎而出的,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的結合。不過,那是唐、宋以後的事情了。

在我國南方,尤其是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信鬼好祀,巫風普遍,祭祀歌舞十分興盛。當時,有人專門掌管祭祀歌舞,女的稱為巫,男的稱為覡〔xi習〕,他(她)們都是能歌善舞之輩。每當舉行占卜祭祀儀式時,他(她)們裝神弄鬼,且歌且舞,娛神娛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九歌》,便是在民間祭祀的巫舞歌詞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九歌》中,有騰雲駕霧的神龍,有癡情繾綣〔qianquan淺犬〕的湘妃,有憂鬱傷感的大司命,有沉默惆悵的少司命,有風流多情的河伯,有神秘情摯的山鬼,有勇於捐軀的國殤〔shang商〕……神異詭譎,雄奇瑰麗,其中已經有了故事、角色的萌芽,有了簡單的裝扮和象徵性的表演。所以,研究戲曲史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認為:古巫的祭祀歌舞中已經孕育了戲劇的萌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